《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4篇

桃花源记教案4篇桃花源记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
(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情况。
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2、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三、感知课文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一)惊艳桃花林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5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5篇《桃花源记》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二、诵读和复述: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模板五篇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模板五篇关于《桃花源记》教案模板五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设想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
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桃花源记教案七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说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
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mp3音频播放课文录音,从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指导学生诵读。
1.生自主学习,要求: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标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以及重点实词进行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省略句、判断句(……者,……也)
详写:发现桃花源
描绘桃花源
略写:探访桃源
桃源人的居住原因及叹惋内容
教学后记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生读《晚游六桥待月记》《诗意西湖》等,读后思考问题。
生个人完成后小组检查。
部分同学背诵有困难,有的不预习或没预习完。
组长检查,汇报,师督促。
部分同学做笔记的意识不强。
学生正确率高,但不一定牢固,需要课后巩固。
学生认知水平有差异。同桌帮学。
不少学生照书做题。
个人如不能解决,可小组讨论,声音小一点,不要影响他组。
1.总结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5分钟
四、初读课文
8分钟
五、译读课文
16分钟
1+X助读
12分钟
作业布置
1分钟
布置预习要求,利用晨读等时间熟读课文,了解大意,识记词语。
创设情境,导Biblioteka 新课1.运用ppt、mp3音频,配乐播放桃花源图片,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2. ppt显示“记”这种文体的特征。
1.ppt课件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作品等,重点部分呈彩色显示。
主备人课堂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发现与解决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5分钟
二、译读补阙
6分钟
三、品读课文
15分钟
四、课堂小结
5分钟
五、助读课文
13分钟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1分钟
检查导学案
另见导学案
结合实例讲解本文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断句。
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7.以上材料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生小组讨论时,师参与交流指导。
(三)师总结归纳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指导学生诵读的语气与感情。)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5.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观看、朗读ppt展示的作者简介,加深印象。
2.在本子上做课件中的词语练习,同桌互对答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怡然( )
垂髫( )郡下( )诣太守( )刘子骥()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为业:缘:之远近:鲜美:
落英:异:穷:黄发垂髫
诣扶
3.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蒋玉冰使用人使用时间:2015.9总编号
课题
第21课《桃花源记》
课时
2
(1)
课型
精
读
集体备课及个人复备修改
课标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流利、句读分明。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2. ppt课件投放生字词,包括注音和填汉字的要求。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有《陶渊明集》。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
一词多义:志、寻、为、
词类活用:异、语、穷
通假字:具、要
教学后记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蒋玉冰使用人使用时间:2015.9总编号
课题
第21课《桃花源记》
课时
2
(2)
课型
精
读
集体备课及个人复备修改
课标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3.通过ppt展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重点词语。
4.ppt投放词语解释、翻译句子练习题。
重点词语: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指出阅读篇目:《主题丛书》P160-164
《晚游六桥待月记》《诗意西湖》等。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流利、句读分明。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的记叙方法。
4.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重难点
重点:上2、3
难点:上3
突破措施
诵读教学法。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要求:读懂原文,积累精彩句子。学以致用:前一篇:“为、之、极”的用法,
找出古今异义词“去”。课外查阅文化常识:“午、未、申三时”的具体时间。后一篇:积累诗句,赏析文章的构思特点。
1.识记词语,背诵原文。。
2.做《自主学习与探究》中能做的题。
生诵读,向老师或他人请教生字词,查工具书等理解意思。
倾听音乐,观看图片。思考、识记文体“记”。
三、品读
(一)师检查背诵,个别背诵与集体背诵。
(二)师提出品读要求: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是什么?
4.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主题丛书《晚游六桥待月记》词语积累与交流。
2.阅读主题丛书《苏东坡的数字人生》等。
补写渔人再寻桃源的经过。完成课后练习三。
做《自主学习》题。
生回答题
结合课后练习三品读。
生做练习三第一小题。
生背诵课文,之后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生回答讨论的内容,另有同学补充,师适当鼓励。
6.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生做反馈练习并互对答案。
反馈练习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
(4)欣然规往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变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的记叙方法。
4.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重难点
重点:上1、2
难点:上2
突破措施
诵读教学法。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主备人课堂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发现与解决
一、课前预习
二、导入
3分钟
三、预习检查
7.详写的内容:发现桃花源
描绘桃花源
略写的内容:探访桃源
桃源人的居住原因及叹惋内容等。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中心表达的需要。
生回答。
生回答。
生了解名人,学习名人。
进一步体会详略行当的写法,深入理解课文。
在对题的过程中发现词语运用的规律,适当引导。
部分同学不熟练或没背下来。
个别表扬与批评。
做到诵读与品读的结合。
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怡、要、为、语(云)、诣、骥”等的读音。
生自由读、小组读、分段读等多种形式。
1.生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全班讨论。
2.回答ppt课件上展示的问题,积累“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的古今异义,“缘、俨然、属、要、志、寻、果”等文言词语,掌握翻译方法,疏通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