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色彩探讨
人类视觉系统与色彩感知的关系

人类视觉系统与色彩感知的关系人类视觉系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色彩感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视觉系统通过眼睛接收外界的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我们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图像。
色彩感知是指人类对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的感知能力。
人眼中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颜色感知:红色、绿色和蓝色。
这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分别对应着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到色彩。
眼睛中的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这个区域也是我们最为敏感的视觉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红、绿、蓝三种色彩感受器分布较为均匀,使得我们对于色彩的感知更为精确和敏感。
人类视觉系统在色彩感知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还体现在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判断中。
色彩在人类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设计中的运用、产品包装、标识系统等等,都会利用色彩来产生不同的效果和传达信息。
此外,人类视觉系统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照明条件会对色彩的感知产生影响。
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的光谱分布,从而改变我们对物体颜色的感知。
此外,人类视觉系统对于亮度和对比度的感知也会对色彩感知产生影响。
亮度和对比度的变化会改变人们对物体颜色的感知和区分能力。
人类的色彩感知也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颜色更敏感,而对另一些颜色则不那么敏感。
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个体眼睛中视锥细胞的分布和活性有关。
在理解人类视觉系统与色彩感知的关系时,还需要考虑到色彩的心理感知。
色彩在心理上有着不同的联想和情感,比如红色常常与热情和危险相关联,蓝色则常常与冷静和稳定相关联。
这种色彩心理感知可能是受到文化、社会经验和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对人类视觉系统与色彩感知关系的了解来产生特定的色彩效果。
在设计领域,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来达到特定的设计目的,从而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理。
在广告领域,我们可以利用不同色彩对人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广告的效果。
多媒体的色彩与视觉设计技巧

多媒体的色彩与视觉设计技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色彩和视觉设计成为了多媒体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创作多媒体内容时,合理运用色彩和视觉设计技巧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
本文将探讨多媒体的色彩与视觉设计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色彩的运用与搭配方法色彩是多媒体作品中最直观、最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元素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正确地选择和搭配色彩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运用与搭配方法:1. 色彩主题的选择在多媒体设计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色彩主题对于整体效果的呈现至关重要。
不同的色彩主题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信息。
比如,明亮的色彩主题多用于宣传活动,暖色调的色彩主题常用于温馨氛围的创作,冷色调的色彩主题常用于表达冷静和理性等。
2. 色彩的情感表达色彩与情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颜色会引起观众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例如,红色代表激情和力量,蓝色代表冷静和安静,黄色则传达温暖和活力。
设计师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运用适合的色彩来引导观众的情绪。
3. 色彩对比的运用色彩对比可以帮助突出重点,增强视觉冲击力。
常见的色彩对比方法包括互补色对比、对比色对比、明暗对比等。
合理运用这些对比方法可以使作品更加鲜明、吸引人。
二、视觉设计技巧的运用除了色彩运用外,视觉设计技巧也是多媒体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视觉设计技巧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的目光、提升作品的可读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视觉设计技巧:1. 布局与层次合理的布局与层次结构能够使作品的内容更加清晰易读。
良好的布局设计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流动,突出重点信息。
同时,在设计层次时,适当运用对比、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可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2. 图像与文字的搭配在多媒体作品中,图像与文字的搭配是常见的设计形式。
图像可以直观地表达信息,文字则能进一步解释和强化图像所传达的信息。
设计师需要注意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呼应和平衡,确保二者相互搭配、相互补充,并注重排版的清晰和易读性。
海洋生物的视觉与色彩感知能力

海洋生物的视觉与色彩感知能力海洋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世界,拥有独特的环境和生物。
在这个深沉而宽广的水下世界中,海洋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并感知其周围的环境。
其中,视觉和色彩感知能力是海洋生物独特而重要的特征之一。
一、视觉系统的特殊适应海洋生物的视觉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和适应,以适应海洋环境的低光和特殊水质条件。
许多海洋生物的视觉系统比陆地生物更为复杂和灵敏。
例如,一些深海鱼类拥有巨大的眼睛,能够扩大接收光线的面积,以充分利用低光条件下的光线资源。
此外,海洋生物的视网膜中富含视紫质,这是一种对蓝光敏感的光感受器物质。
这种敏感性使得海洋生物能够察觉到在水下被高能量散射的蓝色光线,以提高对食物、环境和潜在危险的感知。
视紫质的存在使得海洋生物能够在水下迅速而准确地判断目标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二、海洋生物的色彩感知能力除了视觉系统的适应性,海洋生物还具有惊人的色彩感知能力。
许多海洋生物能够感知和产生多种多样的色彩。
这种色彩的感知和产生对于海洋生物的求偶、伪装和警戒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海洋生物如珊瑚、鱼类和浮游生物,能够通过产生特定颜色的细胞或利用色素来迅速改变身体颜色,以适应周围环境。
这种自产自销色素的能力使得它们在繁殖和隐藏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在海洋生物的视觉和色彩感知中,以色彩的反射和吸收最为重要。
由于水分子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一些颜色在水中能更远地传播和反射,从而引起海洋生物的注意。
例如,红色和紫色在水中能够更远地传播,因此许多海洋生物在身体或表皮上拥有这些颜色,以吸引同类或迷惑潜在的捕食者。
三、彩色生活的意义和保护海洋生物通过视觉和色彩感知能力,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水下世界。
这不仅使得海洋生物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还使得海洋生态系统更加多样和稳定。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的恶化,海洋生物的视觉和色彩感知能力面临许多威胁。
水下垃圾、海洋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都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沉重的破坏,进而对海洋生物的视觉与色彩感知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与视觉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与视觉一、了解眼睛眼睛的生理构造:眼睛是一种视觉装置,它不但能对物体感应,也能对某些波长作迅速的响应,眼球内主要含有锥状及杆状二类感光细胞。
其中锥状细胞是感觉动作并对明暗之间的差别特别敏感,当亮度减弱时,杆状细胞便会发挥功能,但看不见色彩。
而在较亮的情况下,视网膜中的三种锥状细胞始对长、中,短三种光域产生不同的视觉反应,便能让我们看见光谱中的红、绿、蓝三个主要色域来形成色彩。
眼睛看见物体上的色彩取决于有多少份量的红、绿或蓝光射入眼睛,若无任何光线射入眼睛时则感觉为黑色,当红、绿和蓝光以等量射入眼睛时则感觉为白色。
眼睛所感觉的色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无彩色,其包含白、灰、黑。
第二类为彩色,其包含纯色和其它一般色彩。
二、色彩与视觉:当眼睛受到380-780nm范围内可见光谱的刺激以后,除了有亮度的反应外,同时产生色彩的感觉。
眼睛对可见光谱的光十分敏感,波长不同所产生的色觉有别,因此,能辨别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
物体色彩的显示方式多种多样。
一类物体的色彩是由其本身辐射的光波形成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发光体,如太阳、火焰、电灯等等,发光体的颜色决定于所发色光的光谱成分。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物体并不发光,它们的颜色是通过对照射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来显示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非发光体,非发光体的色彩由反射或透射的光谱成分决定。
由于非发光体对照射光线完全反射或完全透射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其反光率和透光率有多大,都会吸收一部分光。
如目前生产的氧化镁和硫酸钡等白色颜料,其反光率只能达到95%左右,最黑的天鹅绒,也并非完全吸收投射光,仍然有0.2%-2%的反光率,因此,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
还有一类物体的颜色是通过折射、衍射和干涉现象形成的,比如:白光透过三棱镜,因折射可以分解成各种色彩;鸟类的羽毛、蝴蝶的翅膀是因白光产生衍射而呈现光彩;水面的汽油和肥皂泡的五彩缤纷的颜色是由光的干涉现象形成的。
课件制作中的色彩搭配与视觉效果探索

也称饱和度。 任何一种高纯
度的色彩由人黑 、 灰等无色彩都将降低其纯度。在有色 I 1 白、
- 。 件色 的 陈。课 中配 黧 萤躯 制彩 牢 作搭 一 、
;
彩中, 红色的纯度最高, 蓝绿色的纯度最低。任何纯度。在多媒体课件 画丽色彩没计中常用高纯度配色来突 出主题 ( 如红 、绿 、
似 色相间 的配 色含有 某些共 同性 或类似 性元 素 , 如: 黄与 黄绿 , 因为都 含有黄 色元素 而显得和 谐统一 , 同时也增 强了
较明显的对比, 显得丰富、 活泼。若加强类似色的明度 、 纯 度, 也可以形成同种色相的配色效果。对比色相间的配色 ,
颜色差异大, 对比强烈 , 如红与蓝、 蓝与黄、 红黄蓝等。若使 对比色相间得到调和的配色 ,可以在两色之一的明度或纯 度加以变化。 互补色相间的配色是对比 的配色。 要使
互补色相得到调和的效果,可以通过降低色彩明度和纯度 来缓和互补色彩的激烈冲突。 在设 计多媒体课 件的页面 时 , 色彩 的处理必须 谨 慎 , 对
不能只凭个人对色彩感觉的好恶来表现,而要根据内容的 主次、 以及学习对象来选择合适的色彩作为主体色调。 风格
如内容活泼的常以鲜艳、 亮丽的色调来表现 , 柔和的则以粉 色系列 来传达 , 、 化类 的 以绿色 来衬 托 , 些科 技类 政治 文 一
劳和心理 恐慌。 第二 , 应充分考 虑文字 的明暗程度 和清晰可读 性 , 使距
・
41 ・
信 息 技 术教 育 20 年 N . 09 O2
屏幕较远的学生也能看清屏幕上的内容。 基于 匕 述两点基本要求 , 课件制作者可以从以下三个
让学生冷 静地进行 思考 。 在 课件 设计中对 色彩的选择 应该 是设 计一开 始就 必须
不同颜色对人的视觉感知的影响

不同颜色对人的视觉感知的影响颜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在衣服、家具、广告还是绘画中,都离不开颜色的运用。
不同的颜色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感知,对人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颜色对人的视觉感知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来阐述颜色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一、红色红色是最具有活力和能量的颜色之一,它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力,并具有刺激食欲、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兴奋和恐惧感的作用。
红色还与激情、爱情和争斗等情感紧密关联。
例如,在运动比赛中,红色常被用作队服颜色,因为它能够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和自信心。
二、蓝色蓝色给人一种冷静、宁静和安详的感觉,它常被用作表示和平与安全的象征。
蓝色还具有抑制食欲和情绪的作用,因此在餐厅和食品包装中较少使用。
此外,蓝色还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因此广泛运用于办公环境和学习场所。
三、黄色黄色代表着阳光、希望和活力,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感觉。
黄色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增强大脑的活跃度。
在商业广告中,黄色常被用作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颜色,例如在打折促销中常会用黄色标注。
此外,黄色还常被用于表示警示和提醒,如交通信号灯中的黄灯。
四、绿色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给人以和谐、平静和放松的感觉。
绿色还与健康和环保等价值观相联系,在医疗场所多用绿色装饰,因为它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此外,绿色还被认为是带来好运和财富的颜色,因此在财务和商业行业中也常被运用。
五、紫色紫色是一种神秘而富有创意的颜色,它与贵族、奢华和神秘感相关联。
紫色也是艺术和宗教中常用的色彩,给人一种高贵和神圣的感觉。
此外,紫色还被认为是刺激创造力和提升智力的颜色,因此在设计和创新领域中常被运用。
综上所述,不同的颜色对人的视觉感知有着不同的影响。
红色激发活力和激情,蓝色带来冷静和安宁,黄色增加愉悦和注意力,绿色提供和谐和放松,紫色营造神秘和创意。
这些颜色不仅仅是物体的外在表现,更是引起人们情感和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1.光与色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
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
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
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
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
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
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
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
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
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
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
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
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
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
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
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
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叔本华:论视觉与色彩

叔本华:论视觉与⾊彩Est enim verum index sui et falsi.(真理是它⾃⾝的标准,⼜是辨别谬误的标准)——斯宾诺莎第⼆版序⾔我发现⾃⼰处于⼀种不同寻常的境地,不得不为第⼆版改进我四⼗年前写的⼀本书。
正如⼈类在其核⼼和真正必要的⽅⾯始终保持不变⼀样,⽽那些肤浅的(即外表、礼仪、笔迹、风格、品味、思想、观点、见解、知识等)这些年却经历了很⼤的变化,所以打个⽐⽅,我青年时期的这份简短的作品和现在这版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今天的主题和内容都和过去⼀样真实;然⽽,我已经尽可能地改进了它的外观、排列和形式;但是要记住的是,改进的⼿⽐当初写它的⼿⽼了四⼗岁,所以我在关于充分根据律的论⽂第⼆版中已经抱怨的同样的问题是⽆法避免的;具体来说,是读者意识到两种不同声⾳的问题,即⽼年⼈和年轻⼈的声⾳是如此分明,以⾄于⽆论谁有⼀只敏感的⽿朵,都不会怀疑它在任何时候都在说话。
然⽽,这⼀点是不能改变的,实际上也不是我的错,⽽是必须归咎于这样⼀个事实:⼀些受尊敬的德国公众需要40年时间才能发现,谁会因为关注它⽽受益。
我在1815年写了这篇论⽂,歌德把⼿稿保存得⽐我预期的要长,因为他带着它去了他当时的莱茵河之旅,因此最后的准备和印刷⼯作被推迟了,所以作品最早出现在1816年的复活节。
——⾃那时以来,⽆论是⽣理学家还是物理学家都认为这⼀点不值得考虑,但是,在没有受到⼲扰的情况下,他们⽤同样的⽂本中说教。
因此,⼗五年后,它吸引了⼀个剽窃者(就像⼀个“snapper-up of unconsidered trifles”,引⾃莎⼠⽐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把它变为他⾃⼰的东西,这也就不⾜为奇了。
我在《⾃然界中的意志》上更具体地讨论了这件事,第⼀版p19,第⼆版p14。
与此同时,我有四⼗年的时间⽤各种⽅法和各种不同的条件来检验我的⾊彩理论:尽管如此,我对它作为完美真理的信念也丝毫动摇,歌德⾊彩理论的正确性对我来说仍然和41年前他亲⾃给我展⽰他的实验时⼀样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与色彩探讨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人类在生活中逐渐对色彩发生兴趣,并产生了对色彩的审美意识。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可见到原始人对简单色彩的自觉运用,从中国各地出土的彩陶、帛画到欧洲的拉斯科、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古代的工匠们用极简约的色彩笔触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人类文化。
人们用美术、宗教、文学、哲学、音乐以及诗歌等形式来赞美色彩,表达色彩的美感以及色彩的意蕴,在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领域直观地表现出色彩的美感。
色彩还通过文学、哲学、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着间接的传播,字里行间人们用心灵领略着色彩的美感。
中国古代的诗词里就有大量表现色彩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仅从文字语言的解读中我们就可品味出诗中所表达出的浓郁的色彩意境。
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审美形式,色彩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视觉艺术的创造过程,色彩的运用极其重要。
一、色彩研究概述
科学家牛顿开创了色彩研究的先河,他在1666年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再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显出一条象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光带谱,从红开始,依次是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牛顿的发现,揭开了色彩与光之间相互依附的关系。
在牛顿色相环上,表示着色相的序列以及色相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将圆环进行六等分,每一份里分别填入红、橙、黄、绿、青、紫六个色相,那么他们之间表示着三原色、三间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相互关系。
牛顿色环为后来的表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12色相环、24色相环等。
从色相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明度有着节奏性的变化,A、B、C三点最亮,为颜料三原色,对应的E、F、G三点最暗,为色光三原色。
色相环对我们研究色彩起了十分直观的重要作用,它将色光三原色、颜料三原色的相互关系以及邻近色、对比色、补色区域清楚地显示出来,对于色彩设计中的对比调和运用非常有用。
在色彩研究的进展上,1772年,拉姆伯特做出了色彩金字塔,十九世纪初,龙格设计出立体色彩球,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奥斯特瓦尔德的色立体和孟塞尔色立体模型。
他们通过三维立体的直观形式,把色彩的三属性,有系统地排列组合成一个立体形状的色彩结构,对于整体色彩的整理、分类、表示、记述以及色彩的观察、表达及有效应用,都有很大的帮助。
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修拉、西涅克将色彩视觉空间混合原理在绘画中进行实验,画面效果明快而刺激,富有光的颤动感。
在新印象派画中,色彩被分解为纯度极高的分子,相互衬托、相互影响,编织出灿烂辉煌的色彩交响曲。
“新印象派意味着色彩在分光镜里的分裂,它们的混合通过观者的眼睛,色的分解的目的是赋予色彩以最大可能的光亮,通过相并排列的色点在眼睛里产生出色彩的光”(西涅克)。
色彩的视觉空间混合其实是一个视错觉现象,无彩色的黑与白在同时刺激视网膜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色感。
光效应艺术(Opticalart)作品通过高密度的变幻着的点与线,使人的眼睛在运动中对画面的某个部位产生出虚幻的色彩感觉。
二、色与色的对比产生色彩关系
世界上任何任何事物的差别都来自于比较,色彩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对比而产生的。
白相对与黑而言才是白、大相对与小才为大,冷色对暖色而言为冷、暖色对冷色而言为暖。
色彩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色彩间的对比,简约而和谐的对比产生力量;繁杂而没有次序的对比则会对视觉产生躁音的感觉。
对比与调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色彩与色彩之间关系的加强即成对比,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减弱即为调和,它们是辨证的统一。
克莱夫•贝尔意识到“有些颜色搭配的效果给人以快感,有些则使人浑身不安,正如不和谐的音乐一样”。
与音乐中七个音阶无目的的组合并不能形成优美的旋律一样,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也要符合人的视觉的审美要求和形式规律。
马蒂斯是善于运用色彩对比的大师,他的画面中仅仅使用两三种色彩便能产生出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是有目的的组织的结果。
“绘画要求用十分有意识的、很协调的表现手段去构成它,这同其他艺术是一样的。
要像音乐那样去组织力量(色彩就是力量)、组织色调”,马蒂斯同时认为,“必须从创造出富于表现力的整体效果这种观念出发去组织色彩”。
色彩间的对比是色彩现象中一个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而在实际的色彩应用中,色彩的对比是一个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它既包含色彩的三个属性,又牵涉到色彩的面积和形状,要将普遍规律与具体个案相结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色彩作品。
适当地运用色彩对比因素,有利于烘托作品的主题气氛。
色相对比的强弱,取决于色相在色相环上的距离。
同类色相对比是同一色相里的不同明度与纯度色彩的对比,调和的因素大于对比的因素,产生出统一、单纯、柔和与谐调,是色调内的改良和轻微变化。
邻近色相对比的色相感,要比同类色相对比距离明显些,变化感稍强,可稍稍弥补同类色相对比的不足。
类似色相对比是心理色彩范围内的冷暖色系中间的中性色的对比,能保持其明确的色相倾向与统一的色相特征,这种对比,视觉效果显得鲜明而色相明确,但对比的力度不大。
对比色相对比的色相感,具有鲜明、强烈、饱满、丰富和运动感的特征。
互补色相对比是色环的一百八十度的对比,是色相的最强烈的对比,色感强,响亮而富有刺激性。
同色相和不同色相的色彩都可以产生纯度对比。
高纯度的色彩对视觉有强烈的刺激感,
令人振奋;而低纯度的色彩平淡柔和。
纯度对比的特点是增强用色的鲜艳感,即增强色相的明确感。
色彩冷暖的对比越强,刺激力愈强;对比越弱,冷暖的倾向趋平缓。
冷暧对比的因素给观者有镇静、刺激、缩小、扩大等心理作用。
歌德认为:“色彩的力量决定于明度与面积”,并通过研究确定原色和间色的和谐色域如下:黄:橙:红:紫:蓝:绿,3:4:6:9:8:6。
这就是说当黄色为3时,紫色是9才能取得色彩视觉的平衡,歌德的理论来自于对色彩的色度与明度的思考,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每对补色的比例关系:黄色的明度和色量是紫色的3倍、橙色的明度和色量是蓝色的2倍、红色的明度和色量与绿色相等。
色彩的面积对比是指两个或更多色块存在的面积比例关系。
和谐的色域产生静止而安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