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青山不同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碳密度研究
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降水是地球生态系统大气循环的结果 , 一般是由与森林无关的 自然因子引起 , 但是具有大面积森林分 布 的 区域 , 降水 的形 成 和局部 差 异受 到森林 不 同程度 的影 响 , 而表 现 出区别 于一 般 降水 规 律 的差 异性领域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 是水文研究 的中心议题L 。特别是 随着人 1 J 类发展与来 自生存环境压力 的与 日俱增 , 森林作为工业社会 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 , 人 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现实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 的认识 , 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 生 态与社 会效 益 的经 营利 用观 IJ 3。组 成与 结构是 森林 生 态 系 统 的重 要 特征 , 同 的组 成构 成 了 多种 多 不
WAN og—ziZ A G Qu—l n , HE a GDn h, H N i i g C N G o—w , I G Me a aQN i
( oet o eeo n r n oaA r utr nvri , nrMogl ,H h o 0 0 1 ,hn ) F rs yC l g fn e gl gi l a U i sy I e noi r l I Mo i c ul e t n a oht 10 8 C ia
y u g—a e o e t mi d e—a e o e t mau e o e to eu a p ay h l au a e o d r o e t u ee on g d fr s 、 d l g d fr s 、 t rd f r s fB t l ltp yl n t r ls c n a y fr s ,b tt r a h i a d w wa d te d a old p n r a e .S f wae od n a a i fB t l l tp yl au a e o d r s o n r r n s s i e t ic e s d o trh l i g c p ct o eu a p ay h l n t rls c n ay h t y a fr s i h g e h n t a fP n s tb l eo mi p a t t n o e t s ih rt a h to i u a u a f r s ln a i . o Ke r s C n p n e c p i n; t r wae od n a a i y wo d : a o y i t r e t o l t ; tr h l i g c p ct ie y
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综合生态效益的评价

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综合生态效益的评价代海燕;张秋良;张翠霞;李兴华;那顺;娜日苏【摘要】[目的]对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综合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综合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3种森林类型(油松林、白桦林、落叶松林)的20个指标进行测定,对各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后计算各自的权重,然后计算大青山油松林、落叶松林、白桦林3种森林类型的综合生态效益指数.[结果]3种森林类型6种评价指标的生态效益排序中,就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而言,白桦林>落叶松林>油松林;就涵养水源而言,落叶松林>白桦林>油松林;就改良小气候、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而言,白桦林>落叶松林>油松林;就固碳放氧而言,落叶松林>油松林>白桦林.[结论]内蒙古大青山3种森林类型综合生态效益大小依次为:白桦林(1.067)>落叶松林(1.036)>油松林(0.742).【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05【总页数】6页(P98-102,109)【关键词】大青山;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作者】代海燕;张秋良;张翠霞;李兴华;那顺;娜日苏【作者单位】内蒙古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4;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4;内蒙古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4;内蒙古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6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也未看到确切的概念,对于森林生态效益如何评价,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
因此,如何确定森林资源的公益效能就显得十分迫切。
大青山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的研究

Absr c Th s p p r sud e a t r d srb to e u a te f3 a l os o t a t: i a e t i d dimee iti u n r g lri s o 2 s mp e plt f i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w iu ir ui n ir ui . h td h w a teft ge e t fda trds iui fIn r e H ds i t na d B ds i t n T es yso st t h tn f c o i e ir t n o e b tb o tb o u h ii me tb o n Mogl a i sa n o aD qn h n i g pic i rp r hi M y l t o i ir uini bt r h nteohrto r is upe t a r a a nwt 1 ds b t s e e a te w . np c i pn t i h3 t i o t t h
Peit no B ds iui n t ni st du nteb s ,n rcs s n i t ir ui er. rdc o f ir t nf ci e e po ai a df eat t dda e ds i t ni t o i tb o u o s t h s o a me r tb o n h y Ipoie ert a b s rsi ti ma ae n f ai p , 咖 r pehi Mar lna o . t r dst oe cl ai f e ic n gmet r u r t y a t n v h i so c n f oL x p c i p i t
油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与其生物量及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

指数在森林培育中常作为评价林分结构是否合理的 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大青山区30a生油松人工林 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测定了油松人工林的叶面 积、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分析了叶面积、叶面积指数 与生物量及林分生长因子的关系,从而为准确估计、 预测林分叶面积指数和林分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
据。
A=21(1+氧n。vL)
叶的叶面积开始时增长速率较缓慢+之后随总叶面
积的增加增长速率逐渐增大。而多年生叶的叶面积
随总叶面积的增加增长速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说明多年生叶为总叶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总叶
面积影响也较大。
y=2.16EXP(O 004X1.52)
y=5 44EXP(00001:;2.261 9
7 5 3
y=2x10-”EXP(81 651 001)
及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J。叶面积
2研究方法
在对试验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 表性的1l块标准地。根据每木检尺的调查结果,各 样地选取5株标准木,将标准木树冠分为上、中、下 三层,每层随机选取两个标准枝。按一年生、二年生 和多年生叶全部分层摘下后从中随机抽取不少于 50片样叶,准确测定各龄抽样叶的叶面积和叶干 重,利用抽样叶叶面积与叶干重的比例关系,结合取 样枝叶干重推算出取样枝叶面积,由取样枝叶面积 换算单株叶面积,进而扩大到整个样地,求得样地总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其中油松抽样叶叶面积的计 算采用针叶树叶面积(体积排水法)公式如下:
(CDllege ofForestry,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hot
010019,hⅣMongoLia,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1eaf
内蒙古大青山几种乔木树种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动态分布的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青山几种乔木树种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动态分布的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森林培育指导教师:***20081001摘要本文以大青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c-rupprecht)人工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油松、落叶松、白桦三个树种的根际微生物种类、数量、不同季节的动态分布及根际效应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三个树种的根际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确定了上述三个树种根际微生物在内蒙古大青山的分布状态。
研究结果如下:细菌27属,其中棒状杆菌属(Corynebscterium)最多,占12.4%,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各占11.1%和9.2%,其余24个属占67.3%;放线菌22属,其中分枝杆菌属(Mycobactetium)最多,占16.4%,而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和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各占15.4%和15.2%,其余20个属占55.7%。
真菌为28属,其中青霉属(Peniccillium)占32.5%,而丝核属(Rhiyzoctonia)和木霉属(Trichoderma)各占8.4%和7.6%,其余25个属为51.5%。
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三种树种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共同特点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以上三种树种的根际微生物不同季节分布特点为:夏季>春季>秋季;三种树种的根际微生物效应在0.27-5.32之间,相差近20倍。
关键词:内蒙古大青山;乔木;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根际效应;动态分布Study on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everal Species of Tree in Inner Mongolia Daqing MountainsAbstract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of types ,quantity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trend where there are in the artifical fores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Larix principis-rupperechtii,in th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of Populus davidiana and Betula platyphylla in Daqingshan Mountain respectively.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amount and depth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deferent forest types.There are 27 genera in bacteria,23 genera in Ray fungi and 28 genera in fungus,The proportion of bacteria is 12.4%,11.1% and 9.2%, according to Corynebscterium,Bacillus,Micrococcus and the eles 24 genera taking up the all bacteria amount respectively.The propotion of Ray fungi is 16.4%,15.4%,15.2% and 55.7% respectively, acorroding to Mycobaetetium,pseudonocardia,Actinomaclura and else 20 genera taking up the all Ray fungi.the proportion of fungus is 32.5%,8.4%,7.6% and 51.5%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peniccillium, Phiyzoctorica, Trichoderma and the else 25 genera taking up the all fungus.The order of the amount of micromin is bacteria ,Ray fungi and fungus in the above-conrned forests.on the same time,the order of the amount of rhizosphere ricrabial form maxinm to micromin in different season is summer,sping and antum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effect is from 0.27 to 5.32 among three trees.Key Words:Inner Mongolian;Daqing Mountains;Rhizosphere microbial; Type and quantity;DistributionDirected by: Prof. ZHANG QiuliangApplicant for Master degree: HAN Yanjie (Forest cultivation)(College of Forestry.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 China)插图和附表清单1. 表1 试验样地基本情况 (8)2. 表2 大青山不同植被土壤物理特性 (8)3. 表3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5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12)4. 表4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5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13)5. 表5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7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14)6. 表6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7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15)7. 表7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9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16)8. 表8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9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 (17)9. 表9 大青山落叶松人工林5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18)10. 表10 大青山落叶松人工林5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19)11. 表11 大青山落叶松人工林7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0)12. 表12 大青山落叶松人工林7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1)13. 表13 大青山落叶松人工林9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2)14. 表14 大青山落叶松人工林9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 (23)15. 表15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5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4)16. 表16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5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5)17. 表17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7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6)18. 表18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7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7)19. 表19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9月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8)20. 表20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9月非根际微生物种类分布 (29)21. 表21 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根际微生物组成 (36)22. 表22 油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 (36)23. 表23 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 (36)24. 表24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 (37)25. 表25 油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 (37)26. 表26 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 (37)27. 表27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根际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 (38)28. 表28 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根际微生物数量 (38)29. 表29 油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 (39)30. 表30 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 (40)31. 表31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根际微生物数量 (41)32. 表32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物理特性表 (42)33. 表33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42)34. 表34 油松人工林物理特性表 (43)35. 表35 油松人工林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43)36. 表36 落叶松人工林物理特性表 (44)37. 表37 落叶松人工林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44)38. 图1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不同月份根际真菌分布 (30)39. 图2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不同月份非根际真菌分布 (30)40. 图3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不同月份根际细菌分布 (30)41. 图4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不同月份非根际细菌分布 (30)42. 图5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不同月份根际放线菌分布 (30)43. 图6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不同月份非根际放线菌分布 (30)44. 图7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5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0)45. 图8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7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0)46. 图9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9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0)47. 图10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月份根际真菌分布 (31)48. 图11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月份非根际真菌分布 (31)49. 图12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月份根际细菌分布 (31)50. 图13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月份非根际细菌分布 (31)51. 图14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月份根际放线菌分布 (31)52. 图15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月份非根际放线菌分布 (31)53. 图16落叶松人工林5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2)54. 图17落叶松人工林7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2)55. 图18落叶松人工林9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2)56. 图19 油松人工林不同月份根际真菌分布 (32)57. 图20 油松人工林不同月份非根际真菌分布 (32)58. 图21 油松人工林不同月份根际细菌分布 (32)59. 图22 油松人工林不同月份非根际细菌分布 (32)60. 图23 油松人工林不同月份根际放线菌分布 (33)61. 图24 油松人工林不同月份非根际放线菌分布 (33)62. 图25 油松人工林5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3)63. 图26 油松人工林7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3)64. 图27油松人工林9月份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3)65. 图28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分布 (33)66. 图29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分布 (33)67. 图30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4)68. 图31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非根际微生物分布 (34)69. 图32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根际真菌分布 (34)70. 图33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根际真菌分布 (34)71. 图34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细菌分布 (34)72. 图35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细菌分布 (34)73. 图36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放线菌分布 (34)74. 图37 大青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放线菌分布 (34)75. 图38 油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组成 (35)76. 图39 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组成 (35)77. 图40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根际微生物组成 (35)78. 图41 油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 (36)79. 图42 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 (36)80. 图43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根际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 (37)81. 图44 油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 (37)82. 图45 落叶松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 (37)83. 图46 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根际微生物垂直分布 (38)84. 图47 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 (38)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1 引言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内蒙古大青山森林植被属于黄河中上游水源涵养林保护区,是呼和浩特、包头乃至京津周边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关系的研究

2.3 叶面积的测定
采用针叶树叶面积(体积排水法)计算公式:
π A = 2l(1+ )
n
nv πl
式中 A 为叶面积,v 为针叶体积(用排水法测定),n 为每束针叶数量,L 为针叶长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3.1.1 油松平均单株立木生物量及不同器官生物量随密度的变化 林分密度对油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两者关系可由方程 y=axb 来描述(见图
试验地的主要造林树种为油松。林下植被多为菊科、禾本科植物,其次是蔷薇科、豆科、 车前科、紫葳科、蒺藜科等。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标准地调查
在对试验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在阳坡、阴坡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 4 块标准地,其现 实林分密度阳坡分别为 1419、1722、1828、3189 株/公顷,阴坡分别为 1329、1429、1994、 3950 株/公顷。对 8 块标准地调查结果如下:
4
3189
2.46
8.25
89.29
14.44 36.18 49.38
-3-
5
1329
2.46
4.21
93.33
29.04 33.38 37.58
阴坡 6
1429
1.86
5.12
93.02
27.27 34.88 37.85
7
1994
1.53
3.41
95.06
油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与林分密度 关系的研究1
白静,田有亮,韩照日格图,郭连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9)
E-mail:guoliansheng8161@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油 松 ( iu tb le r sC r. . 是 大 青 山 地 Pn s a ua omi arL ) f 区主要 的水 土 保 持 树 种 之一 。 由于其 耐 干 旱 , 贫 耐 瘠, 适应 性强 , 在我 国干旱 和半 干 旱地 区生态 建 设 中
1 试 验 地 自然 概况
W u u S ae ty y n, h r n u a, T AN u — la g, GUO i n — s e I Yo in La h ng
( ol efF r t , ne nol gi l rlU i rt u ht 0 0 1 , hn ) Clg oe r Inr e o sy Mog aA r u ua n e i H ho 10 9 C i i c t v sy a
试验地位于内蒙古大青山石质山 区的古路板林
1。4E,05 年 有着重 要 的作 用 … 。近 年 来 , 国有 关 油 松人 工 林 场奎素 作业 区。地 理 坐 标 为 115 4 。6N, 我 均气 温 为 6 0C, 平 均 降水 量 为 3 0 ~ 5 mm, . ̄ 年 5 mm 4 0 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 水 分 平 衡 和养 分 循 环 方 面 , 而有 关
维普资讯
第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 . No. 128 4 De 2 o7 c. O
20 0 7年 l 2月
J u n l f n e Mo g l Ag iu tr l U i e s y o r a o I n r n oi a r l a n v ri c u t
2 d 年平 均湿 度 6 %左 右 , 0 年平 均风 速 为 18 / , .m s 态系 统 中 的 1个 极 为重 要 的环 节 , 森林 土 壤 水 分 不 10 , 仅受 气候 地 形 和 土 壤 物理 性 质 等影 响 , 受 林 分 密 属 中温带 大陆性 季风 气候 。试 验 地 海拔 高 123 还 1m~ 度, 林分 年 龄 等 林 分 特 征 制 约 ] 。本 文 以 大青 山 124 3m之 间 , 石 质 山 区 , 壤 为 山地 栗 钙 土 , 地 为 土 山 油 松人工林 为 研究 对 象 , 讨 相 同树 龄 ( 0 ) 不 同 棕褐土 , 探 3a , 土层浅薄, 砾石含量高 , 地粗 , 质 土壤厚度多 立地 条 件林 分 的不 同土壤 深 度 的土壤 物 理 性质 , 为 数在 1c ~ 0m, 壤质地 多 为砂 壤 和 轻壤 ,H值 5m 4 c 土 p 系统 阐明 大青 山 区油 松林 地 土 壤 生态 功 能 , 高林 在 7 0左 右 。试 验地 的 主要造 林 树 种 为油 松 。林 下 提 . 分生 产力水 平和林 分稳 定性 等提供 科学依 据 。 植被 多为 菊科 、 禾本科 植 物 , 次 是 蔷薇 科 、 科 、 其 豆 车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4期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0. 8 No 4 12 .
De . 0 c 2o 7
20 07年 1 2月
Jun o In r o ra f n e Mo g l Agiutr Unv ri l n oi a r l a c ul iest y
M o n an s o d:a e a e c s eg td a ee nd c o r a t e r a e t h nc e s fsa nst u t i h we v rg he th ih im t ra r wn b o d h d c e s d wih t e i r a e o tnd de i y.And t l to s p he r ai n hi e b t e h m a e s o d b he f cin o o ra d i d x. I a s t tun e e t i x e t h v r g a t ra d c o e we n t e c b h we y t un to fp we n n e n tme ha d r c ran e t n .t e a e a e dime e n rwn n
s nn l p d 40 0 so ks a i h ha y so . An tc n b o i r d a h ee e e ciei n t o to he sa n iy. u y so e a 0 tc /h n t e s d lpe n d i a e c nsde e s te r f rnc rtro O c n rlt tnd de s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c a r b o n d e n s i t y o f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 i s p l a n t a t i o n h a s i n c r e a s e d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d e n s i t y o f
t e m o f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 i s p l a n t a t i o n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i n g d e n s i t y i s 7 0 . 4 7~8 1 . 0 9 t / h m . t h e a v e r a g e c a r b o n d e n s i t y i s 7 5 . 6 1 t / h m .T h e c a r b o n d e n s i t y o f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 i s f o r e s t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v e g e t a t i o n l a y e r . 1 i t t e r l a y —
0 1 0 0 1 9 )
摘
要: 对 内蒙古大青山古路板林场半 阴坡 生长的 3 0年生 油松人工林 , 选取 5种不 同密度林 分 , 采用生 物量
法测定 、 估算碳 密度 , 系统研究 。结果表 明 : 当林分密 度大于 2 9 4 0株/ h m , 油松人 工林生 态系统碳 密度 随着 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 不 同密度油松林生 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 7 0 . 4 7~8 1 . 0 9 t / h m , 平均碳 密度 为 7 5 . 6 1 h m ,油松林碳密度主要 由 3个部分组成 : 植被层 、 枯 落物层 和土壤 层 , 平 均碳 密度分别 为 2 7 . 2 7 t / h m 、 6 . 1 3 t / h m 、 4 2 . 2 1 t / h m , 其空 间分布为 土壤层 >植被层 >枯落物层 。 关键词 : 油松人工林 ; 大青 山; g o 分密度 ; 碳 密度 中图分类号 : ¥ 7 9 1 . 2 5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0 6 6 ( 2 0 1 3 ) 0 3 —1 3— 0 4
A b s t r a c t : T h e c a r b o n d e n s i t i e s o f 3 0一 y e a r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i s p l a n t a t i o n w i t h i f v e k i n d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i n g d e n —
s i t i e s h a v e b e e n d e t e r mi n e d a n d e s t i ma t e d b y u s e o f b i o ma s s me t h o d i n Gu l u b a n Fo r e s t F a m ,I r n n e r Mo ng o l i a.Th e
第3 9卷
第 3期
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
Vo 1 . 3 9 No . 3 S e p t . 2 0 1 3
2 0 1 3年 9月
J o u na r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S a r e n t u y a ,D UAN Yu—x i ,W U J i a—q l ’
( 1 .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A c a d e m y o f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 H o h h o t 0 1 0 0 1 0 ,C h i n a ; 2 .C o l l e g e fE o er n g y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E n g i ee n r i n g , nn I er Mo n g o l i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o h h o t 0 1 0 0 1 9 ,C h i n a )
Hale Waihona Puke 内蒙 古 大 青 山不 同林 分 密 度 油 松 人 工林 碳 密 度研 究
莎仁 图雅 , 段玉玺 , 武佳琪
( 1 . 内蒙 古 自治 区林业 科 学研 究 院 , 内蒙 古 呼和浩 特 0 1 0 0 1 0 ; 2 . 内蒙古 农业 大学 能 源与 交通 工程 学 院, 内蒙古 呼 和浩 特
C a r b o n De n s i t y o f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i s P l a n t a t i o n w i t h Di f e r e n t De n s i t i e s
i n Da q i ng Mo u nt ai ns ,I n ne r Mo n g o l i a
f o r e s t s t a nd wh e n t he de n s i t y o f f o r e s t s t a n d i s b i g g e r t h a n 2 9 4 0 s t o c k s / hm ,t he r a n g e o f c a r b o n d e n s i t y o f e c o s y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