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湾隧道瓦斯防治技术方案
治理瓦斯技术方案及安全措施计划

治理瓦斯技术方案及安全措施计划1. 引言瓦斯是一种常见的可燃的气体,常见于煤矿、石油钻井等工业环境中。
由于瓦斯具有爆炸性质,对工作场所和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和控制瓦斯的释放,保障工作场所和人员的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瓦斯技术方案及安全措施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2. 瓦斯治理技术方案2.1 瓦斯检测与监测瓦斯检测与监测是瓦斯治理的关键环节。
通过准确的检测仪器对瓦斯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常用的瓦斯检测仪器包括瓦斯报警器、瓦斯浓度仪等。
在关键位置布设瓦斯检测仪器,并实施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瓦斯抽采与处理针对瓦斯产生的工作场所,需要进行瓦斯抽采和处理。
常见的瓦斯抽采方式包括机械抽排和人工排放。
机械抽排可以通过风机、排气泵等设备将瓦斯抽出,进行处理或直接排放。
人工排放可以通过开启通风设备或排放管道将瓦斯排放到安全区域。
同时,对于抽采的瓦斯需要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燃烧、吸附、净化等。
2.3 瓦斯防爆措施为了减少瓦斯释放导致的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瓦斯防爆措施。
常见的瓦斯防爆措施包括:•使用防爆设备和防爆设施,如防爆灯具、防爆电气设备、防爆开关等;•利用惰性气体进行瓦斯抑制,例如使用二氧化碳、氮气对瓦斯进行压制;•加强通风系统,保证大量新鲜空气的流通,以降低瓦斯浓度;•对潜在的瓦斯积聚区域进行安全隔离和封堵,防止瓦斯扩散。
3. 瓦斯安全管理措施除了治理瓦斯的技术方案外,还需要制定一套瓦斯安全管理措施,确保瓦斯治理工作能够真正落地。
3.1 瓦斯风险评估和预防在工作场所中,进行瓦斯风险评估和预防是必要的。
通过评估瓦斯的产生、扩散和处理情况,确定瓦斯风险的级别和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根据评估结果加强通风系统、针对瓦斯泄漏的可能性进行防范等。
3.2 瓦斯安全培训与意识教育对于工作场所的员工,进行瓦斯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高瓦斯隧道的瓦斯防控技术

chuan,610066)
Ab
s
t
r
a
c
t:I
nt
hep
r
o
c
e
s
so
fsubwayc
ons
t
r
uc
t
i
on,i
ti
si
ne
v
i
t
ab
l
et
oenc
oun
t
e
rt
hes
i
t
ua
t
i
ono
fpa
s
s
i
ngt
hr
ough
c
oa
lgoa
fl
aye
rando
i
l
G
sf
i
e
l
ds
t
r
uc
t
u
r
a
ll
aye
r,whe
用三通连 接,横 向 排 水 管 为 φ100 HDPE 纵 向 打
孔双壁波纹管,
50 m 设 置 一 道 水 汽 分 离 装 置,将
水汽分离后的地 下 水 排 入 边 沟,气 体 则 通 过 拱 顶
预埋的 φ100 镀锌钢管排出,模筑混凝土采用 C35
气密性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 P12.
隧道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田构造层,其不同于煤层瓦斯,油气田瓦斯只要有断层、节理带存在 就 会 出 现 瓦 斯 溢 出.
以成都轨道交通 18 号线试车线高瓦斯隧道为例,对高瓦斯隧道瓦斯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后续相关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瓦斯隧道;瓦斯;通风;防爆;监控
应对高瓦斯矿井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范本(2篇)

应对高瓦斯矿井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范本瓦斯是矿井中的一种危险气体,对矿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针对高瓦斯矿井,采取瓦斯综合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应对高瓦斯矿井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 瓦斯监测技术高瓦斯矿井中,对瓦斯浓度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监测瓦斯浓度可以及时发现矿井中瓦斯积聚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常用的瓦斯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瓦斯抽放技术和瓦斯传感器技术。
2. 瓦斯抽放技术瓦斯抽放技术是通过抽放矿井中的瓦斯来减少矿井的瓦斯浓度,从而降低矿井的瓦斯爆炸风险。
常用的瓦斯抽放技术包括风机抽放法和水封抽放法。
3. 瓦斯防治技术针对高瓦斯矿井,采取瓦斯防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瓦斯防治技术包括风切阻断法、水泥凝固法和瓦斯抑制剂法。
4.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是瓦斯综合防治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要加强矿井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瓦斯防治责任,加强瓦斯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5.矿工安全教育培训加强矿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学习瓦斯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合理使用防护装备,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6. 救援装备和应急处理建立健全矿井瓦斯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备齐全的应急救援设备和救援队伍。
在发生瓦斯事故时,要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7. 瓦斯安全监控系统建立瓦斯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矿井中的瓦斯浓度、气温、风速等参数,及时预警和报警,确保矿井安全运行。
8. 瓦斯处理技术对于矿井中产生的瓦斯,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瓦斯处理技术包括瓦斯利用和瓦斯排放净化两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瓦斯处理技术。
9. 瓦斯防爆设备和装置为了防止矿井中的瓦斯爆炸,需要采用瓦斯防爆设备和装置。
常见的瓦斯防爆设备包括防爆电器、防爆仪表、防爆终端箱等。
10. 瓦斯防炸施工技术在进行矿井建设和施工时,要采取瓦斯防炸施工技术,防止瓦斯积聚和引发瓦斯爆炸。
2024年应对高瓦斯矿井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三篇)

2024年应对高瓦斯矿井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1、建立合理可靠的通风系统1.1改造通风系统,提高通风能力,坚持以风定产xx年该矿东西两回风井分别改造使用了BDK轴流式节能通风机,增加矿井总进风量2880m³/min,减少矿井漏风311m³/min,增加矿井通风生产能力66万t/a,电机功率降低150kW,年平均节省电费50万元。
解决矿井通风能力不足问题,使矿井通风系统的能力和可靠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1.2优化矿井通风网络,降低通风阻力针对矿井主要巷道失修,断面小,风阻增大,通风能力难以提高,该矿专门成立巷修队将主要通风巷道全部扩修为10.5m²断面U型钢支架巷道,共计3800m,同时,各下山采区实现专用回风巷,共计新掘专用回风巷3000m,通风网络缩短860m,实现了矿井降阻增风、减耗目标。
1.3完善通风设施,优化通风系统,提前升级改造机电设施22下山煤巷掘进工作面出现瓦斯动力现象后,该矿不等突出矿井鉴定结果,就严格按照突出矿井标准对通风、监测、机电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用锚杆等加固加厚风门墙体,临时通风设施一律取消,安装防逆风装置,主要巷道及掘进巷道每隔50m安设一组压风自救装置,所有机电设施全部按照高突矿井井下电器要求进行升级改造。
1.4进行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反风演习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及可靠性评价,测算反风率及矿井通风阻力,实现系统、设施可靠,风流稳定,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发生灾变时风流易于控制,便于抢险救灾,保证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
2、加强瓦斯综合防治2.1建立瓦斯防治专业队伍成立专门机构和瓦斯抽放、预测专业队,负责瓦斯抽放、防突、监测及安全装备的管理。
2.2实施矿井瓦斯抽放严格落实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井下、地面各建立一个瓦斯抽放泵站,井下炮采放顶煤工作面、高瓦斯掘进工作面和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分别实施顶板岩石钻孔抽放、高位巷道抽放、超前浅孔与巷帮钻孔抽放、采空区抽放、上隅角埋管抽放等,杜绝了采掘面瓦斯经常超限现象,产量与进尺提高了40%。
高瓦斯隧道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高速公路段,全长XX公里,隧道全长XX米,其中高瓦斯工区长度为XX米。
隧道围岩以砂岩、泥岩互层为主,断层发育,深层煤气有瓦斯溢出可能性。
为确保施工安全,特制定本专项施工方案。
二、施工难点及对策1. 施工难点(1)围岩稳定性差:隧道围岩以砂岩、泥岩互层为主,易发生坍塌,施工难度较大。
(2)瓦斯涌出:断层发育,深层煤气有瓦斯溢出可能性,存在瓦斯爆炸风险。
(3)施工环境恶劣:隧道内空气潮湿、通风不良,施工人员劳动强度大。
2. 对策(1)围岩稳定性处理:采用锚喷支护、预注浆、围岩加固等技术,提高围岩稳定性。
(2)瓦斯治理:加强瓦斯监测,采取通风、抽排、防爆等措施,确保瓦斯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3)施工环境改善:加强通风,提高隧道内空气质量;合理调整施工班次,减轻施工人员劳动强度。
三、施工方法及工艺1. 施工方法(1)钻爆法:采用钻爆法进行隧道开挖,严格控制爆破参数,降低爆破振动。
(2)锚喷支护:根据围岩稳定性,合理选用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材料,确保支护效果。
(3)超前地质预报:采用物探、钻探等手段,对围岩、瓦斯、地下水等进行预报,为施工提供依据。
2. 施工工艺(1)隧道开挖:采用台阶法开挖,严格控制开挖断面尺寸,确保施工质量。
(2)支护施工:根据围岩稳定性,及时进行锚喷支护,确保支护效果。
(3)瓦斯监测:配备先进的瓦斯检测设备,实时监测瓦斯浓度,确保瓦斯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四、安全措施1. 瓦斯监测:配备瓦斯检测设备,实时监测瓦斯浓度,确保瓦斯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2. 通风:加强隧道通风,提高隧道内空气质量,降低瓦斯浓度。
3. 防爆:对施工人员进行防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配备防爆器材,确保施工安全。
4. 应急预案:制定瓦斯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五、施工进度安排1. 施工前期: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交底、设备调试等工作。
2. 施工阶段: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有序开展隧道开挖、支护、瓦斯监测等工作。
高家湾隧道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2010年11月《桃园至巴中(川陕界)高速公路LJ7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四册第一分册,高家湾隧道)》。
2、现场考察收集的地质、测量资料。
3、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4、交通部颁发的现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
5、四川省高速公路精细化施工实施细则关规范、标准。
6、本标段内前期土建工程施工进度情况。
1.2、编制原则1、遵循招标文件条款和设计图纸的内容和要求。
2、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充分发挥我单位专业化、机械化作业程度高的特点,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施工组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3、实施“项目法管理”的原则,加强项目管理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信誉。
4、在总体安排上遵循“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均衡生产”的原则。
5、注意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
6、根据资源投入情况和现场施工条件,能够指导现场施工。
7、施工进度计划满足全线工期要求。
8、施工工序进度计划,其技术条件满足质量、安全等相关规范要求。
第二章工程概况2.1 工程简介2.1.1 隧道位置高家湾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双洞单向行车,左右线全长8399m。
其中左线起止点里程为ZK75+914~ZK80+104、全长4190米,右线起止里程为K75+906~K80+115、全长4209米。
进口端位于桥亭乡桥亭村,进口位置处于谭家坝南江河谷(竹叶潭段)右侧谷坡下部。
隧道出口位于渔坝村2社何家沟附近的南江河谷谷坡下部斜坡带。
2.1.2 平曲线要素隧道左线进口端位于R=3300m、LS=1043.068m的圆曲线上,进口端曲线长161.13m,出口位于R=2700m、LS=536.787m的圆曲线上,曲线长316.386m,洞身长4173m。
右线进口端位于R=2500m、LS=848.563m的圆曲线上,曲线长98.749m,出口端位于R=3500m、LS=695.835m的圆曲线上,曲线长259.898m,洞身长4192m。
高瓦斯长大隧道施工中瓦斯防治技术与安全管理对策

188
工程技术研究
2021 年第 3 期
高瓦斯长大隧道施工中瓦斯防治技术与安全管理对策
胥阳安 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宝鸡 721006
摘 要: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多变,因此隧道经常需要穿越高瓦斯地层区域,在进行穿越施工时,如果施
工操作不规范,则可能发生瓦斯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直接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文章以集义隧道工程为例,研究
表 2 瓦斯超限处理措施表
地点
限值 /%
处理措施
瓦斯工区任意处
超限处 20m 范围内切断电源, 0.5 停止作业,查明原因,加强通
风检测
局部瓦斯积聚(体积 大于 0.5m3)
2.0
超限处 20m 范围内停工,切断 电源,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加强通风
回风巷或工作面回风 流中
1.0
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停止作业, 加强通风处理
单位:m
里程段落
所在工点 长度
备注
DK487+390 ~ DK487+890 1# 斜井出口端 500
其中,1# 斜井 DK488+660 ~ DK489+100 1#、2# 斜井 440 长度为 335m,2#
斜井长度为 105m
DK489+700 ~ DK490+160 2# 斜井进口端 460
高家湾隧道瓦斯防治技术方案

高家湾隧道瓦斯防治技术方案1 .隧道基本情况1.1 工程概况桃巴高速公路LJ7合同段高家湾瓦斯隧道位于四川省南江县桥亭乡境内,横穿南江河谷右侧山体,为傍山越岭隧道,进口端位于南江县桥亭乡谭家坝村,出口端位于桥亭乡中坝村。
进出口均无公路通向隧址区,交通条件极差,经过便道施工改进后,道路已基本满足施工生产和应对突发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高家湾特长隧道全长8399m,其中左洞长4190m (ZK75+914~ZK80+104),右洞长4209m (K75+906~K80+115)由于该隧道穿过煤系地层,设计为瓦斯双线隧道,该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钻孔由四川煤田地质一三七总公司实施,总共布设钻孔4个,未对吴家坪、凉山组煤系地层做进一步详细勘察和化验分析,同时也未对本隧道的瓦斯设防级别及管理段落作具体要求,需要在本次方案论证会议中予以明确。
隧道由进、出口两端左、右洞双向掘进施工,主要工序采用普通钻爆法开挖、无轨运输系统,锚喷支护及全断面二次衬砌。
在左、右洞之间共布置有5个车行横洞和6个人行横洞,其位置如表1所示,以便设计通风系统。
表1 横洞布置表1.2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区,为中、高山构造剥蚀及岩溶侵蚀地貌区。
区内地形地貌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地形起伏较大,多成高山、峡谷形态。
区内山坡陡峭,局部碳酸盐岩段呈现悬崖陡壁地貌景观,沟谷多成“V” 字型,谷底陡窄,沟床坡降大。
勘察区内山脊最高约1274m,沟谷最低约525m,相对高差约749m。
隧址区纵向自然斜坡坡角一般20°~40°,局部为高30~50m的悬崖、陡壁;横坡一般30°~60°。
斜坡上松、柏、杂树等灌、乔木等类植物茂密,基岩露头多出露于悬崖、陡壁及陡坎一带,在谷地、缓坡一带垦有水田、旱地,居民多沿南江河河谷两岸分布,山体上部人烟稀少。
隧道进口处于谭家坝南江河谷(竹叶潭段)右侧谷坡下部,该坡为反向坡,进口段斜坡自然坡度一般24~50°,平均3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家湾隧道瓦斯防治技术方案1 .隧道基本情况1.1 工程概况桃巴高速公路LJ7合同段高家湾瓦斯隧道位于四川省南江县桥亭乡境内,横穿南江河谷右侧山体,为傍山越岭隧道,进口端位于南江县桥亭乡谭家坝村,出口端位于桥亭乡中坝村。
进出口均无公路通向隧址区,交通条件极差,经过便道施工改进后,道路已基本满足施工生产和应对突发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高家湾特长隧道全长8399m,其中左洞长4190m (ZK75+914~ZK80+104),右洞长4209m (K75+906~K80+115)由于该隧道穿过煤系地层,设计为瓦斯双线隧道,该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钻孔由四川煤田地质一三七总公司实施,总共布设钻孔4个,未对吴家坪、凉山组煤系地层做进一步详细勘察和化验分析,同时也未对本隧道的瓦斯设防级别及管理段落作具体要求,需要在本次方案论证会议中予以明确。
隧道由进、出口两端左、右洞双向掘进施工,主要工序采用普通钻爆法开挖、无轨运输系统,锚喷支护及全断面二次衬砌。
在左、右洞之间共布置有5个车行横洞和6个人行横洞,其位置如表1所示,以便设计通风系统。
表1 横洞布置表横洞名称所处右洞里程所处左洞里程1#人行横洞K76+255 ZK76+2651#车行横洞K76+605 ZK76+6312#人行横洞K76+955 ZK76+9572#车行横洞K77+260 ZK77+2783#人行横洞K77+655 ZK77+6563#车行横洞K78+005 ZK78+0234#人行横洞K78+385 ZK78+3864#车行横洞K78+760 ZK78+7785#人行横洞K79+055 ZK79+0565#车行横洞K79+405 ZK79+4236#人行横洞K79+755 ZK79+7561.2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区,为中、高山构造剥蚀及岩溶侵蚀地貌区。
区内地形地貌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地形起伏较大,多成高山、峡谷形态。
区内山坡陡峭,局部碳酸盐岩段呈现悬崖陡壁地貌景观,沟谷多成“V”字型,谷底陡窄,沟床坡降大。
勘察区内山脊最高约1274m,沟谷最低约525m,相对高差约749m。
隧址区纵向自然斜坡坡角一般20°~40°,局部为高30~50m的悬崖、陡壁;横坡一般30°~60°。
斜坡上松、柏、杂树等灌、乔木等类植物茂密,基岩露头多出露于悬崖、陡壁及陡坎一带,在谷地、缓坡一带垦有水田、旱地,居民多沿南江河河谷两岸分布,山体上部人烟稀少。
隧道进口处于谭家坝南江河谷(竹叶潭段)右侧谷坡下部,该坡为反向坡,进口段斜坡自然坡度一般24~50°,平均38°。
坡体覆盖松柏林及灌木杂草,局部段基岩出露。
出口位于何家沟附近的南江河谷谷坡下部斜坡带,洞口上方为坡度较陡,出口段斜坡坡度35°左右,下部坡度较缓,约20°。
出口斜坡体植被主要为少量草丛、灌木,基岩大部分出露,斜坡下部缓坡带被垦为旱地。
1.3地层岩性隧址区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三叠系下统(T)、二叠系(P),志留系(S)地层,其中二叠系上统(P2)吴家坪组(P2w)和二叠系下统(P1)为煤系地层。
现由新至老将各层分述如下:1.3.1崩坡积层(Q4c+dl)块石土:色杂,以灰、黄灰色为主,松散~稍密,稍湿,主要粒径组成:>200mm约占50~65%,200~20mm约占15~25%,余为角砾及粉、粘粒充填,石质成份为泥灰岩、灰岩、盐溶角砾岩、砂岩及泥(页)岩,呈棱角状,部分呈强风化状,结构极不均,局部碎石、角砾及粉粘粒富集,透水性较好,一般厚2~6m,主要分布于悬崖脚、陡坡及局部沟谷地带。
碎石土:灰、黄红色,松散~稍密,干燥~稍湿,主要粒径组成为:>200mm约占10~20%,200~20mm约占50~60%,20~2mm约占10~15%,余为粉粘粒充填,石质成分为强风化的灰岩及盐溶角砾岩等,呈棱角状及次棱角状,厚度变化较大,据初勘钻孔AK79740L10及ZK80+100L5揭露厚约8~12.10m。
该层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缓斜坡地带,部分表层被垦为旱地。
1.3.2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以褐黄色为主,可塑~硬塑状,湿土可搓成2~3mm的土条,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不均匀,局部约含25~30%的角砾及碎石,成份多为粉砂质泥(页)岩、灰岩等。
主要分布于隧址区平缓斜坡地带表层,厚度一般约0~2m。
1.3.3冲洪积层(Q4al+pl)漂石土:杂色,松散~稍密,潮湿~饱和;一般粒径组成:>200mm约占50~60%,200~20mm约占20~30%,20~2mm约占10~15%,余为砂粒及少量粉粘粒充填。
石质成分主要为中风化的灰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呈圆~次圆状,级配一般。
该层厚约5~12m,主要沿南江河河床分布。
1.3.4三叠系下统(T)嘉陵江组(T1j):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及岩溶角砾岩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等。
岩溶角砾岩为钙质胶结或泥质胶结,属易软化岩,且该层深部多夹有石膏层;受构造影响,该地层多被挤压破碎。
区内地表该地层中可见大量溶蚀孔洞、竖直溶隙及少量小型溶洞等,部分由泥质及原岩碎石等充填。
该层厚约532~587m,整合于铜街子组(T1t)之上,分布于洞身K79+616(ZK79+629)~隧道出口一带。
铜街子组(T1t):岩性红灰、紫红、灰色薄~中厚层状钙质泥岩、泥灰岩与灰岩不等厚互层,并夹少量薄层泥岩、钙质胶结的砾岩,层间结合一般。
据AK79100L15及地面调查,区内该段岩溶不发育;受构造影响,该组岩石多处被挤压破碎,并拌随有隐伏的小型断裂破碎带(破碎带宽约2~5m)。
该层厚约200m,整合于飞仙关组(T1f)之上,主要分布于洞身K79+361~K79+616(ZK79+353~ZK79+629)段。
飞仙关组(T1f):根据岩性组合分为四段:第一段(T1f1)为灰、紫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少量钙质泥岩及泥岩、泥灰岩,厚约142m;第二段(T1f2)为紫红、红灰色钙质泥岩夹泥灰岩及少量薄层灰岩,厚约364m;第三段(T1f3)为中~厚层状灰岩夹鲕状灰岩,厚约60m;第四段(T1f4)为紫红、红灰色钙质泥岩与泥灰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少量薄层灰岩,厚约152m。
区内该组岩石岩溶不发育,仅在T1f1、T1f3灰岩地层中发育有少量竖直溶隙。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上,区内总厚约600~660米,分布于洞身K78+705~K79+361(ZK78+700~ZK79+353)段。
1.3.5二叠系上统(P2)吴家坪组及大隆组(P2d+w):吴家坪组为区域含煤地层,以含燧石灰岩为主,夹灰岩;底部(P2w1)为薄层状泥岩、泥灰岩夹炭质泥岩、薄煤层或煤线,厚约2~5m,其中煤层厚约0.20m,区内地表未出露。
大隆组为灰岩、硅质岩、含燧石灰岩,厚度及岩相变化较大。
区内该组岩溶发育程度弱,地表主要发育有溶隙、溶沟及石芽等,据钻孔AK77600L15揭露,该层小型溶洞及溶孔等发育,使得岩体完整性差。
该地层平行不整合于茅口组(P1m)之上,总厚约200~240米,分布于洞身K78+231~K78+705(ZK78+284~ZK78+700)段。
1.3.6二叠系下统(P1)茅口组及栖霞组(P1m+q):茅口组为厚层状灰岩,下部夹少量砂质泥岩;其下栖霞组为厚层状灰岩夹有沥青质条带,并夹薄层泥岩,岩层层间结合较好。
该组地表溶蚀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溶蚀孔洞、溶隙、溶沟及石芽等。
该组整合于梁山组(P1l)之上。
区内该层厚度约229米,分布于洞身K77+780~K78+231(ZK77+808~ZK78+284)段。
梁山组(P1l):为区域含煤地层,岩性为黄灰、黄褐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炭质泥岩、薄煤层或煤线,煤层厚度约0.20m;岩层层间结合差,遇水易产生层间剥离现象。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厚度不均匀,约0~30米,隧址区地表未出露。
1.3.7志留系中下统(S1+2)新滩组及罗惹坪群(S1x+S2l):岩性主要为黄灰、黄褐、绿灰色薄状砂质页岩、页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石层间结合差~较差,失水易开裂、易产生层间剥离现象,遇水易软化。
该层厚约793~998米,分布于隧道进口~K77+780(ZK77+808)段。
1.4 地质构造隧址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北缘,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向,隧道依次穿越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即S6~S9),均为斜歪褶皱,并发育断层1条,且局部可能发育隐伏的小型断层(破碎带宽度约2~5m),区内地质构造复杂。
1.4.1褶皱S6向斜:该向斜轴部与拟建隧道交于K76+986(ZK76+979),隧道穿越段发育于S2l地层中,岩性为砂质页岩、页岩夹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等,为储水构造。
区内段向斜枢纽呈弧形,总体近E-W走向,延伸长度约2.5Km,轴面倾向N;其北翼岩层产状201~239°∠16~21°,南翼岩层产状310~320°∠16~37°;轴部岩层较宽缓,据初勘钻孔AK76455L15揭露,钻孔RQD值一般达79~91%,岩体较完整。
故,S6向斜轴部岩体较完整,仅局部可能存在有小型挤压破碎带。
S7背斜:该背斜轴部与拟建隧道交于K77+452(ZK77+447),隧道穿越段发育于S2l地层中。
区内段背斜枢纽顺直,呈NNE-SSW走向,延伸长度约3Km,轴面倾向N。
其NE翼岩性主要为砂质页岩夹粉砂岩等,岩层产状310~320°∠16~37°;SW翼岩性为灰岩、含燧石灰岩,夹少量薄层泥岩及页岩等,岩层一般产状168~190°∠34~46°;靠S8向斜部位岩层近直立,且局部可能有隐伏的小型挤压破碎带(宽度约1~3m);该背斜轴部宽缓,岩体较破碎。
S8向斜:该向斜轴部与拟建隧道交于K79+297(ZK79+295),发育于铜街子组地层中,岩性主要为钙质泥岩与灰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薄层灰岩及灰质砾岩等,为储水构造。
区内段该向斜枢纽顺直,呈近E-W走向,延伸长度约 3.5Km,轴面倾向S;两翼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即K79+060或ZK79+050以南),轴部附近一带挤压挠曲发育,其N翼岩层产状一般为170~185°∠53~77°;S翼岩层产状一般为348~14°∠60~88°;两翼近轴部岩层多直立,局部有岩层倒转现象,且可能发育有隐伏的小型挤压破碎带(宽度约1~3m)。
S9背斜:该背斜轴部与拟建隧道交于K80+060(ZK80+059),发育于嘉陵江组地层中,岩性主要为盐溶角砾岩及灰岩。
该向斜枢纽顺直,呈E-W 走向,延伸长度约4Km,轴面倾向N;两翼岩层产状较稳定,其N翼岩层产状一般为325~350°∠16~36°,S翼岩层产状一般为149~1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