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 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第5课 我看-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第5课 我看-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学教案

《我看》教案课前延伸: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一)导入第2 课《我爱这土地》中我们温习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爱国诗句;第3课《乡愁》我们温习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思乡的诗句;这节课中写景的部分我们又能回忆起什么诗句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诗人通过写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穆旦《我看》。

(2)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读音、停顿、感情明亮欢快)2.老师范读3.学生齐读(思考主要内容: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4.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

诗人、翻译家。

“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3)小组讨论1.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春风荡漾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历史与生命;对生活的愿望与追求。

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春风的软;水本应荡起水波涟漪,风应当荡起草的绿潮,远水与绿潮的意象相融合突出了青草的辽阔。

飞鸟被“吸入”了晴空里,突出天空深远深邃的特点;诗人当时是在云南,也就是红土高原,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5课《我看》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5课《我看》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我看》这一课时,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将观察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不够准确,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种写作手法还不够熟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习题等环节,提升捕捉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强化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借鉴课文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培养清晰、有逻辑的表达能力。
6.激发学生探究精神,鼓励拓展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课文《我看》的主题思想,认识作者的观点态度,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8.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我看》一文,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成语、俗语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背景的探讨,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我看》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文章通过观察自然景观,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这种写作手法是……(详细解释概念)。它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个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从观察自然景观中提炼出人生哲理,以及这种写作方法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4.文章分析:探讨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观点态度,以及文章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 看 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 看 教学设计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5 我 看 教学设计 穆旦 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

他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

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

今天我们来学习穆旦的诗一首:《我看》,在这首诗中能够体会到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二、展示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三、知人论世根据有关注释和相关资料,简要了解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穆旦是一位思想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中国现代诗人。

他一生坎坷,但是诗是他人生的火炬。

《我看》这首诗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写。

其中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色彩。

20岁,是人生的春天。

四、美美的读1、听诗歌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九年级上册第5课《我看》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册第5课《我看》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意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情感把握:针对“我心中的涟漪”这样的表达,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心中的涟漪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自身情感出发,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艾青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物象或情景。它是诗歌的灵魂,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我看》这首诗中的意象。通过分析诗中的“大地的葱茏”等具体例子,了解意象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
-诗歌意象的理解:课文中“我看”一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大地的葱茏”、“天空的宁静”,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并理解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本节课需重点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诗歌节奏与韵律的感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教案5 我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

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风、青草。

【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5 我看

【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5 我看

5 我看初读课文,结合诗句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我看”一题告知了诗歌的写作视角“我看”,和诗歌主人“我”。

而且这一题目能够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看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看等等。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

第二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六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品味亮点词语】1.理解下面这句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风”揉过“青草”,如同春风轻柔地抚摸着青草,给人以温暖柔和之感。

2. 理解下面诗句中感叹词“哦”的表达作用。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感叹词“哦”主要展现的是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感悟精彩句子】1.举例说明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这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流云慢慢地红晕”,这是一种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 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3.理解下面这句诗抒发的情感。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

4.理解下面这句诗抒发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5课《我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5课《我看》教案教学设计
七、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选择传统的意象,如荷花、春风、白云等,写一首小诗,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节:思索人的欢乐忧伤在自然面前微不足道。
第四节:向远古哲人致敬。
第五节: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渴望。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第一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风”拂过青草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表现了春风的柔和和小草的生机勃勃。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吹青低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
2、第一节诗句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实写: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虚写: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凸显了“风”柔和的特点。
3、第二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诗句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我看”一题告知了诗歌的写作视角“我看”,和诗歌主人“我”。而且这一题目能够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看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看等等。
2、梳理结构
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节:“我看”大地春风拂过青草,遥想远水的绿潮。
第二节:“我看”飞鸟滑翔在蓝天,大地凝望流云。
7、第五节诗中的“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去吧,去吧”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是祈使句句式,表达了诗人让飞奔的生命进到自由之中的热切盼望。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
8、找出诗歌的主旨句,并分析。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我看》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我看》精品教案

5.我看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我看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

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

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ùn)红晕.(yùn)忧戚.(qī)枉.然(wǎnɡ)谐奏.(zòu)飘逸.(yì)坦.荡(tǎn)摇曳.(yè)(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

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

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我看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学会揣摩诗歌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法学法:诵读法,研读揣摩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诗人穆旦的一首诗——《我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难点)
三、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

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四、背景资料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五、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丰润( rùn ) 沉醉(zuì)忧戚( qī)
勃发(bó)飘逸( yì) 漫游(màn )
流盼(pàn )摇曳( yè) 枉然( wǎng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íng( 凝)望yǒng( 咏)赞
流pàn( 盼) màn( 漫)游
解释词语
1.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2. 枉然:白白地。

3. 飘逸:漂浮,飘散。

4.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6. 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六、指导朗读
我看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衷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烧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第二课时
七、感知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内容概况
导思1.题目为《我看》,那诗人“看”到了什么?
诗歌想象
导思2:诗歌主要借助于哪些意象来抒发感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
导思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关键词热爱自然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答案】本题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

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4.这里的“你”指谁?
【答案】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案】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6.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答案】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八、难点探究
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

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九、探究主旨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十、归纳写作特色
1.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艺术。

穆旦的诗可谓有意境(“有境界”),不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景物,而且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如前人对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有着令人叫绝的诗情画意。

大致说来,这首诗歌的意境追求精确性,生动、逼真,意境宏大、悠远、寥廓,颇似有着浓浓诗情的油画。

2.层层递进,感情流露自然真切。

诗人先是选取了“春风”“青草绿潮”、平展翅翼的“飞鸟”“流云红晕”“大地”等这些较大气的意象,抒发对大自然的由衷的热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又描写“我”的渺小,“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接下来又写远古哲人虽逝去,但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在亘古大地“飘逸”,最后水到渠成地抒发出自己希望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整首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十一、拓展延伸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诗人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外物来感应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达到烘托情感的作用。

①冰或雪。

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雪指代高洁的心性,古人用冰雪聪明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比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②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柳树。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比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⑤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芳草比喻人的离恨之情。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板书设计
春风春草
所看飞鸟流云
我合而为一看生命的勃发热爱自然所思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