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

而在有的诗人笔下,通过情感的驱动,化物体的静态为动态,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

徐志摩的诗大多属于后者,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而具有流走的动感,进而使诗歌也具有动态之美。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构建动态美的画面,而这画面往往因在静中注入了动的血液,而使诗歌愈加清新、活泼、充满生气。

化静为动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重要手法。

《她是睡着了》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

少女的睡态,本是安谧、宁静的,但诗人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静态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轻盈的动态,使读者在少女如“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的睡态中,感觉到她在“朝阳里”将是如何像“水仙”那样鲜艳芳菲。

《山中》一诗,写静夜里诗人在院中思念山中的恋人。

在那月华如水的静夜里,诗人却想要“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

面对情人静谧的窗口,诗人不忍打扰熟睡的姑娘,只愿化为一片碧叶,掉在她窗前,“轻柔如同叹息”。

诗人在苦心经营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环境后,又将笔峰轻轻一转,抓住“一针碧叶”掉下发出“如同叹息”般的声响这一动态,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流动美。

在徐志摩笔下,“秋雨在一流清冷和秋水”里从“憔悴的秋柳”的“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见“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的情语(《私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的心在无言的交谈中同病相怜,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他的魂灵对话(《变与不变》)。

徐志摩还善于以静写动,即以客观环境极度的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踌躇.(chú)洗涤.(dié)赁.屋(lìn)浸渍.(zì)B.漫溯.(sù)执拗.(ào)作揖.(yī)悲怆.(chuàng)C.瞩.目(zhǔ)蜷.缩(quán)叱咤.(zhà)怯.懦(qiè)D.窒.息(zhì)沾襟.(jīng)修葺.(qì)创.伤(chuāng)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A.廖廓颓圮斑斓图穷匕见B.忸怩喋血愠怒舐犊情深C.凌侮赊欠伛褛涕泗交流D.诘难桀獒箜篌绿草如茵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冬天老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微笑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A.⑥⑤①④③②B.⑥⑤①②④③C.①②④③⑥⑤D.②①③④⑥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主,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高2019级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2019级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2019级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

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

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一一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过癌症。

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

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峥嵘(zhēng)脊骨(jí)跬步(kuǐ)僇人(lù)B.XXX(qióng)彳亍(chì)颓圮(qǐ)惶惑(huáng)C.慰藉(jiè)引擎(qíng)按捺(nài)蛰居(zhé)D.剑戟(jǐ)深邃(suì)涟漪(yī)缱绻(juǎ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北京支持俄出兵XXX,因为自身现实问题,却必须反对XXX公投,这是之举,以免今后演成“请君入瓮”之局。

②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一起的暴力恐怖案件。

恐怖分子手持长刀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发动突然袭击,造成了重大伤亡。

③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照旧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慰藉饥饿的肠胃的,我们也仍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粉饰得的。

A.未雨绸缪耸人听闻花团锦簇B.防患未然耸人听闻花好月圆C.未雨绸缪骇人听闻花团锦簇D.防患未然骇人听闻花好月圆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专家们认为,高校该当编写通识类教材,聘请校外高水平传授开设通识教诲课程,并斟酌采取设置研究小组为中心进行讲课。

B.XXX之争、XXX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XXX的博客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

C.据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

D.在“XXX之问”的鞭策下,我国一流高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新路,且不断强调各自的办学特色,以吸引与学校气质相契合的优秀学生。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峥嵘岁月稠(多)②用心一也(因而)③今之众人(一般人)④术业有专攻(研究)⑤举酒属客(嘱咐)⑥则天地曾不以一瞬(曾经)⑦箕踞而遨(观赏)⑧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乐趣)⑨适彼乐园(去,往)⑩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都)A.①②④⑦B.③⑥⑦⑨C.③⑤⑦⑩D.①③⑦⑩5.下列各组加点字解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
B.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栓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C. 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赏识、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本题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项,“英国"错误,利奥波德是美国作家。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 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项,于是,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C项,须臾,古今都表示时间短,片刻之间;
D项,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故选C。
【点睛】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xx年11月一、语文文字运用(15分)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圈.养(juàn) 慰藉.(jiè) 匏.樽(báo) 载.(zǎi)歌载舞B.召.(zhào)唤思忖.(cǔn) 刹.那(shà) 千峰万壑.(hè)C.桑梓.(zǐ) 粗犷.(guǎng) 蛰.(zhé)居山川相缪. (liáo)D.湍.(tuān)急给.(jǐ)予愀.然(qiǎo) 绿.(lǜ)林豪客2.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组词是()(3分)(1)我站在故乡的山岗上,远望西边地平线上,那一抹晚霞渐渐地在天边了。

(2)这个世界的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3)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的东西告别。

(4)人类的祖先在迁徙中了漫长的光阴。

A.消逝启示熟悉度过B.消失启事熟知度过C.消逝启事熟悉渡过D.消失启示熟知渡过3.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4分)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4.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故乡的榕树》后摘抄的一段文字,请至少从三个角度加以评点。

(5分)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框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uìǐchēn fùB. īùzhuìgōngzōzhìchuàng ǔzhíòu zìfǒu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义正辞严再接再厉永往直前不共带天B.前仆后继面面俱到因才施教一筹莫展C.礼上往来发人深省卧薪尝胆任劳任怨D.背信弃义艰苦卓绝明察秋毫怨天尤人3.下列各句中加框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B.C.D.局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国务院法制办起草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B.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本次月全食是继今年1月10日之后我国境内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

C.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D.比赛中有很多实力弱的球队战胜强队,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坚持到底、士气高昂,不到最后一秒钟不罢休的顽强信念。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介绍中,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氓》就是选自《诗经·小雅》的作品,诗中重章叠句的特点非常明显。

C.《古诗十九首》为南朝梁代萧统所作,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诗作具有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钟嵘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D.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题目中,大堰河是艾青保姆的名字。

艾青在诗中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大堰河深沉的爱。

二、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共10分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穷困难C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D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7、下列句子中,按用法把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④为之奈何⑤夜驰之沛公军⑥愿足下更虑之⑦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A ①④⑥/②③⑦/⑤B ①⑥/②③④/⑤⑦C ①④⑤/②③⑦/⑥D ①②/③⑤/④⑥⑦8、从后两段文字内容来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此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阅读诗歌,完成10-12题,共7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0.对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行道迟迟中“迟迟”指很晚。

B.“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王事,指战事。

靡盬,没有休止。

盬,ɡǔ。

遑,空闲时间。

启处,指坐下来休息。

C.“雨雪霏霏”这里指雨和雪下得很大。

D.“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牡,雄壮的母马,“翼翼”,成语有“小心翼翼”。

象弭,指末端用象骨装饰的弓。

鱼服,指有鲨鱼皮做成的箭袋。

11.前三节在章法上采用重章叠句。

通过薇的“作”“柔”“刚”的变化,暗示了_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3、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24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长沙》五、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5 题(共7分)⑴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使他受到了吸引,他为之惊异,甚至沉醉于美景之中。

试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就审美心态而言,“渔人”和李易安并没有什么差异。

由此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绝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而应该是一位隐者。

隐者有“赏心”——审美的情怀,而为了生计天天打鱼砍柴的渔夫却很难有这样的情调。

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确认“渔人”的真实身份了。

⑵《桃花源记》还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的奇异经历。

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

因此,就人物原型而言,“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

如果一定要说他“以捕鱼为业”的话,那也只能意味着他是“以捕鱼作为平生的志业”,也就是隐居避世的一种方式。

陶渊明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过是一种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

当然,这种文学托词是建立在我国文学传统之上的。

⑶“渔人”,或称“渔父”,或称“渔翁”,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画廊中十分常见的形象。

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大雪纷飞的酷寒天气里,钓鱼很难有什么收获,徒受寒冻。

然而,一位执着的渔翁却驾着一叶孤舟,顶风冒雪,寂然凝坐,独钓于寒江之上,这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化身。

再如李煜的《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

”作品中的“渔父”寄托着诗人的情志,靠捕鱼谋生的人岂能如此潇洒、如此自由?当然,柳柳州和李后主皆生于陶渊明之后,陶渊明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无缘寓目的。

但是,其作品中“渔人”的形象特征确实可以相互印证。

⑷《桃花源记》的“渔人”形象既负载着我国古典文学的“渔人”描写传统,也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

就传统而言,他是虚的;就原型而言,他是实的。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这正是《桃花源记》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

(取材于范子烨《<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与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心态如出一辙。

B.“武陵人捕鱼为业”只是陶渊明隐藏自己深厚社会背景的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

C.柳宗元《江雪》和李煜《渔父词》中的“渔翁”和“渔父”形象都寄托着诗人的情志。

D.历史人物的原型与文学传统形象的融合,体现了《桃花源记》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

15.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4分)六、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17 题(共7分)。

(1)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袄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

(2)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板胡是秦腔音乐独有的个性化乐器,二胡永远都是作为板胡的柔软性配乐,恰如夫妻。

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3)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

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4)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