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特征素材

合集下载

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2012年 5月 22日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总目录论文正文 (6)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一)语音方面 (18)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3.儿化音现象 (18)(二)词汇方面 (19)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1.从简原则 (20)2.从亲原则 (20)3.规范原则 (21)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附录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摘要:临潼方言属于广义的西安话范畴,归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在词汇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部分亲属称谓方面。

本文主要调查了临潼区的亲属称谓语。

以血亲亲属父系、血亲亲属母系、姻亲亲属妻系、姻亲亲属夫系四方面的亲属称谓词,按照辈份层次、称谓、称谓释义、背称和面称为顺序通过列举、描述和比较,其中包括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比较,对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作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具有与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一样周密细致的区分。

从语义地图角度看几种语言部分亲属称谓语

从语义地图角度看几种语言部分亲属称谓语

从语义地图角度看几种语言部分亲属称谓语作者:张志伟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7期摘要:通过从语义地图模型的角度来研究几种语言中的部分亲属称谓语。

研究发现,不同语言之间亲属称谓语存在着语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和特性。

亲属称谓语使用的影响因素之间优先与否表现出等级性,世界语言亲属称谓语的变异表现出封闭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语义地图类型学一、引言称谓语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称谓语按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谓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称谓,是称谓语中最庞大、稳固的部分。

社会称谓是对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称谓,表明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

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都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把各种关系确定、表现出来。

其中亲属称谓作为一个庞大、系统而又完善的系统,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小系统。

郭锐(2012)提到自1963年Greenberg关于语序类型和共性的研究问世以来,人们转而相信语言变异的有限性,因此提出语言共性的假设,即语言间无论是否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在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共性。

换句话说,世界上的语言允许一些结构存在,而不允许另一些结构存在,即语言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理论上来说,世界上任何语言几乎都有称谓语的存在,称谓语作为一种共有的语法范畴,其在结构上是否有所谓的共性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称谓语的研究有了很多的成果,特别是很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称谓语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称谓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两种语言间的称谓语对比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

大部分是将汉语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这种研究方法扩大了语际之间的交流。

郭锐(2012)指出语义地图模型是研究语法形式的适用范围和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关联或语义演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亲属称谓也是一种语法形式。

既然语义地图模型能客观明白地表现出不同语言同一语法形式的共性和特性,那么我们不妨借用语义地图模型来研究一下亲属称谓。

临沂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城乡对比研究——以苍山方言为例

临沂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城乡对比研究——以苍山方言为例
关 键 词 : 沂 ; 言 ; 属 称 谓 语 ; 乡对 比 临 方 亲 城
中图分类号 : 7 H0 收 稿 日期 :0 00 .0 2 1 .3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6 5 (0 0 0 .0 90 10 0 12 1 )20 9 .5
作 者 简 介 : 小 焱 (9 7 )女 , 东蓬 莱人 , 东女 子 学 院助 理 研 究 员 , 士 。 高 17一 , 山 山 硕
于此 地 ( 个别 家 庭 有成 员 短期 在 外 的经 历 ) 。我 们 些 表示 亲 疏差 别 的 构词 成 分 “ ” 表 ” 姨 ”等 消 堂 “ “ 对 15个 亲 属 称 谓语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调 查 和 记 录 。 失 。 0 以哥 哥 、 姐姐 、 弟 、 妹来 称 谓 堂 、 、 兄弟 弟 妹 表 姨
高 小 焱 , 宗 燕 季
( 东 女 子 学 院 科 研 处 , 东 济南 2 0 0 ) 山 山 5 0 2
摘 要 : 一 个 方 言 区域 内 , 共 时 的 层 面 下 , 过 对 临 沂 市 和 苍 山县 亲 属 称 谓 语 的 城 县 乡村 四 级 家 庭 的 对 在 在 通 照 , 究 探 讨 了城 乡亲属 称 谓 语 的 共性 和 差 异 、 同社 会 群 体 的使 用 状 况 。 现 亲属 称 谓 语 在 城 乡发展 上 存 在 发展 研 不 发 不 平衡 、 势 简化 等 规律 。 趋
直系 、 系 称谓 语 比较 稳 定 , 父 四个 家庭 三 代 人 经不 太 清楚 。由于普 通话 的普 及 , 第三 代 的称谓 系 对 自己的直 系 、 系直 近 亲属 都 能准 确 称 谓 , 父 中老 统无 论 语 音 还是 构 词都 已趋 向普 通 话 。 而苍 山县 年人 对 四代 以上 的直 系亲 属 称谓 仍 很 清楚 。而 姻 城 处 于 较 大 城 市 ( 临沂 ) 农 村 的过 渡 地 带 , 与 亲属 亲关 系 ( 系 、 系 、 系 ) 母 夫 妻 的称 谓则 表 现 出不 同程 称 谓语 的语 音特 征 和构 词 既有 与苍 山农 村 保 持一 度 的变化 。如 “ 儿称 谓 ” 四级 家庭 都表 现 出年龄 致 的方面 , 从 , 也有 向城 市靠 拢 的趋势 。农 村 由于 地缘

亲属称谓词2

亲属称谓词2

(一)亲属称谓的泛化
❖ 1.传统社会中拟亲属称谓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1)干亲, “干爹、干儿子”或“本家”的“叔、伯”; ❖ (2)结义, “桃园三结义”、“水浒一百单八将”等; ❖ (3)师徒, “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 (4)官民, “父母官”、“大老爷” ❖ (5)主仆, “老爷”“、少爷”、“少奶奶”
❖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而封闭。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中,生产力不发达,需要人们共同劳动,同心协力才能生活下去,于是 人们就根据血亲关系或姻亲关系聚居在一起,组成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 家庭(或外延家庭extended family),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 社会的基本单位。
❖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发展了商业经济, 创造了西方社会商业文化(或海洋文化)。从事商业活动地希腊人很早 就摆脱了血缘纽带,发展了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地社会组织――民主平等 地契约社会,商业经济决定了不同与农业经济的家庭的结构模式,即核 心家庭(nuclearfamily)模式,它是形成其它类型家庭的核心。核心家 庭的突出特点就是家庭关系简单,对亲属网的依赖性小。
❖ 3.汉语亲属称谓词分血亲和姻亲,而英语中却含 糊不分,汉语亲属称谓词分血亲和姻亲,而且亲疏分 明,内外有别。
❖ 4.汉语亲属称谓词男女分明,而英语中有的男女不分。 ❖ 父系方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母系方的兄弟姊
妹表(兄、弟、姐、妹), “cousin”
中英亲属称谓词差异原因
❖ 1.家庭类型
应的词只有表示祖孙三代的称谓词,如要表示更高一代的称 谓只有借助形容词“great”或great的重叠使用。
❖ 2.汉语亲属称谓词长幼有序,而英语中则长幼不分汉语亲 属称谓词长幼有序。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济南逢人喊老师儿体现儒家底蕴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济南逢人喊老师儿体现儒家底蕴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济南逢人喊"老师儿" 体现儒家底蕴
老师儿,去哪里?打个车走吧?”第一次到济南打工的重庆籍小伙童亮,28日一出火车站就被问懵了。

他不了解,逢人喊“老师儿”是济南人的老传统了,是对陌生人的尊称。

山东大学教授冯炜告诉记者,济南出门之后开口叫老师,不管做什么,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哥们儿虽然亲切,然而总感觉太“腻”,有失稳重;先生女士又过于刻板;惟有老师,亲切而又朴实,语气中透出尊重与厚道,恰恰暗合了济南人的性格特点。

针对济南流行逢人叫“老师儿”的现象,山东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李万鹏认为,“‘老师儿’是济南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从解放初期开始,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同志’‘小姐’等称呼有些不符合社会环境了,在礼貌称呼的匮乏的时候,‘老师儿’作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在众多称呼中脱颖而出,从特殊行业里对比自己有经验的人的尊称,逐渐演变成一个通用的称呼语,很快在济南的市民阶层中流传开来。


山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邹卫平说,“儒学文化讲究尊师重教,逢人称呼‘老师儿’是儒学文化底蕴的自然流露,这种称呼方式非常礼貌,在老师后面加个‘儿’字显得称呼更富亲和力,加深了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区别。


邹卫平表示:这里的“老师”实质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山东俗语文化的冰山一角,通过这个符号,可以管中窥豹,身临其境地感受济南乃至整个齐鲁大地的文化氛围。

她可以说是人类语言宝库中最具浓郁风土之情的部分,济南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固守着齐鲁儒家文化的道德底线,汲取了作为职业的“老师”中的道德因素,“从容的”嫁接到现代生活的习惯中去,实现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从亲属称谓语的角度浅析宁县方言

从亲属称谓语的角度浅析宁县方言

从亲属称谓语的角度浅析宁县方言作者:郑媛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0期【摘要】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社会语言纷繁复杂,其中各地方言更是不计其数。

随着方言学的推广,各地方言中的称谓语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称谓语的角度研究各地方言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视角。

因此,本文选择从亲属称谓语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分析,希望进一步了解宁县方言,探究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称谓语亲属称谓宁县方言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地处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中部,陇东高原东南部。

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宁夏,西临泾、蒲二河,距黄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兰州510公里。

扼甘、陕、宁三省之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有显着的区位优势。

因此,宁县方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凝聚了陕甘宁三省的语言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称谓语,顾名思义,就是如何称呼的问题。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通常情况下,称谓语按照运用场合一般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

根据名称,显而易见,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于家庭间的不同亲属间的互相称呼,而社交称谓则是用于非亲属之间,人们用来维持社交关系的一种互相称呼。

然而由于亲属称谓语是以家庭为核心所展开的一组基本的词汇系统,不仅相对稳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

我国学者则通常把亲属称谓分为类别型和叙述型两大类。

类别型称谓不标明亲族是父系或母系,不标明亲族是直系还是旁系,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份。

叙述型亲属称谓则相反,不仅父系、母系关系明确,而且直系、旁系、尊卑、长幼关系均十分明确。

临沂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城乡对比研究_以苍山方言为例

临沂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城乡对比研究_以苍山方言为例

照 ,研 究探 讨 了城 乡亲属称谓语 的共性 和 差异 、不 同社会 群 体 的使 用状 况 ,发 现 亲属称 谓语 在城 乡发展 上存 在 发展
不平衡 、趋 势 简化等规律 。 关链 词 临 沂 方 言 亲属称谓语 城 乡对 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 号
一 《 】一 一
收 稿 日期
一一
作者简介 高小众
三 城市和乡村亲属称谓发展变化不平衡 城 市发展较快 ,农 村相对缓慢 。乡村 两级农 村 家庭传 统 亲 属称 谓 系统 保存 比较 完 整 , 对 宗 亲 之 外 的姻 亲 和外亲 , 家庭 的第 二代 甚 至第 三代 人 都
展 变化上 可 以归纳 出以下三点 一 亲 属称谓 语 系统 内部 的发展并不平衡
性 质 。用 独 特 的形式 称 呼 已嫁 的女儿 、姐 妹 ,即 以 她们 所 嫁 丈夫 的姓 ,或 者 所 嫁村 庄 的名 称 呼她们 。 如果 女儿 姓黄 ,便 称 女 儿 为“老 黄家 ”如果 女儿 嫁 到刘庄 ,便称女儿 为“刘庄 的 ”。
妻 之姐 妹 的丈 夫 ,则用“两 连襟 ”、“割 不 断 ”,“一 肩 挑 ”、“两来 坠 ”谑称 。
面称 的改 变 率 普遍 较低 。而城 市 作 为较 开 放 的人
对姻 亲 ,当面称 呼要 用血 缘 关 系 的称谓 称 呼 。
口流 动性 强 的社 区 ,人 际关 系较农 村 松 散 ,亲戚 住 在 一起 的可 能性 小 ,交往也 相对 较少 ,对 亲属 面 称
对于妻子来说 , 称 呼丈夫 的一切 亲人 , 一 律 随丈 夫 ,也 就是 说 ,如 同称 呼 自己的亲人 一样 。如 ,称公
对 个 亲 属 称 谓 语 进 行 了详 细 的调 查 和 记 录 。 失 ,以哥哥 、姐姐 、弟 弟 、妹 妹 来称 谓 堂 、表 、姨 兄 弟

山东人称呼爸爸的常用语言

山东人称呼爸爸的常用语言

山东人称呼爸爸的常用语言山东人有着独特的方言和称呼方式,其中称呼爸爸也有一些特殊的说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山东人称呼爸爸的常用语言。

在山东,人们通常会用“爹”或者“爹爹”来称呼爸爸。

这是一种亲切而亲密的称呼方式,能够表达出对爸爸的尊敬和爱意。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用“老爸”、“老爷子”这样的称呼来表示亲昵和敬爱。

山东人还有一种特殊的称呼方式,就是用“爸哒”来称呼爸爸。

这个词的发音和“爸爸”很相似,但是在山东方言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用“爸哒”来称呼爸爸,能够表达出对爸爸的亲昵和亲近之情,给人一种温馨和融洽的感觉。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称呼方式外,山东人还有一些其他的称呼方式,比如用“爸”、“爹”加上爸爸的名字来称呼爸爸,这样能够更加亲切和个性化。

还有一些人会用“老爷子”、“大大”等称呼方式来表达对爸爸的敬爱和亲近。

总的来说,山东人称呼爸爸的语言丰富多样,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这些称呼方式都充满了亲切和温馨,能够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实际生活中,山东人使用这些称呼方式来称呼爸爸,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习惯或者传统,更多的是表达出对爸爸的尊敬和爱意。

这些称呼方式不仅能够营造家庭温馨的氛围,还能够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默契度。

除了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山东人在与爸爸交流时的语言也是独特的。

他们喜欢用一些幽默而风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能够让人忍俊不禁。

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仅能够增加交流的乐趣,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之间的亲近感。

在山东,爸爸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承担着养家糊口、教育子女等重要责任。

因此,山东人对爸爸的称呼和对爸爸的尊敬是真挚而深厚的。

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节假日和特殊场合,山东人都会用最亲切和温暖的语言来称呼爸爸,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爱意。

山东人称呼爸爸的常用语言丰富多样,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这些称呼方式和语言风格不仅能够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还能够营造家庭温馨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特征山东方言属于北方话的冀鲁官话。

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东方言的亲属称谓重秩序、重亲情、重礼仪、分亲疏、别内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重秩序:“有老有少才算一家人”秩序,是政治统治和家政管理的根本。

山东方言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长幼有序,老少分明,具有严格的秩序性。

对长辈和对晚辈,突出辈份,老少分明。

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爷”、“爹”、“爸”、“达”,母亲为“娘”、“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其上每长一辈,前加一“老”字以示区别: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高祖父为“老老爷爷”,高祖母为“老老奶奶”。

对晚辈,称子为“儿”,女为“闺女”,子之子为“孙子”,子之女为“孙女”,其下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重孙子、重孙女;重重孙子、重孙女。

对同辈,非常注重排行,长幼有序。

如,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奶奶、二姑奶奶、三姑奶奶;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爷、二大爷、三大爷、大姑、二姑、三姑;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大哥、二哥、三哥、大姐、二姐、三姐。

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为“大奶奶”、“大姑老爷”、“大娘”、“大姑夫”、“大嫂”、“大姐夫”。

有的地方如胶东,次序更为齐整,称父亲为“大”、“爹”、“爸”,称伯父则为“大大”、“大爹”、“大爸”,叔父则为“二大”、“二爹”、“二爸”。

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一个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非常兴旺,势力非常庞大,家族统治非常严密。

对于晚辈,最普通的现象是,在乳名和称呼中强调其次序性,如“老×”、“×份里”、“×儿”、“×闺女”。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显示了称谓秩序性的权威。

宗亲、外亲各成体系。

山东方言亲属称谓在体系上体现了讲秩序和讲人伦,它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旧俗,以“尊”和“亲”为标准,形成了四大亲属称谓体系:一是父系亲属称谓,二是母系亲属称谓,三是夫系亲属称谓,四是妻系亲属称谓。

这就囊括了一个人血缘的、婚姻的所包含的一切该尊的和该亲的对象。

同时,每个体系各自独立,各成系统,互不交叉、包含,秩序性很强。

重亲情:“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重亲情特征,表现在对非血缘关系的亲属的面称上。

对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

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

如,称公公为“爹”、“爷”、“达”、“爸”,婆母为“娘”、“妈”,大伯为“哥”,小叔为“兄弟”、“弟弟”。

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也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爹”、“爷”、“达”、“爸”,岳母为“娘”、“妈”,大舅为“哥”,小舅为“兄弟”、“弟弟”。

对于大伯、大姑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也一律像称呼自己的亲妹妹那样,称为“二妹妹”、“三妹妹”。

对于姐妹的丈夫来说,称呼大舅、二舅之子女,也一律像称呼自己兄弟姐妹的子女那样,称为“侄子”、“侄女儿“。

对于干亲,当面称呼完全同嫡亲,而不像其他地方有“妈”、“娘”的区别,或“大”、“干大”的区别。

对于族亲,称呼同辈的妻子和同辈的丈夫一律同嫡亲兄弟姐妹。

如,称同辈人的妻子,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嫂子”、“大嫂”、“二嫂”;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妹”、“大“大妹妹”、“二妹妹”。

称呼同辈人的丈夫,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姐夫”、“大姐夫”、“二姐夫”;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夫”、“大妹夫”、“二妹夫”。

此外,称呼同辈人的母系亲属也一律同称呼自己的母系亲属称谓,如“姥爷”、“姥娘”、“大舅”、“二姨”;自己的配偶称呼这些人时,也这样称呼。

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突出乡亲的亲情。

对陌路人,也根据其年龄、性别特征,称之为“大爷”、“大娘”、“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妹妹”,只不过一律用“大”而不用“二”、“三”、“四”之类的排序词罢了。

但在鲁西南地区,除亲属称谓外,忌称“大哥”,见面应叫“二哥”,“二哥”是尊称。

据说,起因于武大郎与武松的传说故事。

武大郎是个三寸丁,妻子与人通奸,是个“乌龟”、“绿帽子”;而武松武老二,英雄豪气了得,成为山东大汉的典范。

而在鲁东南地区,见面须称“三哥”,俗以为“大哥王八二哥龟,就数三哥是好人”。

分亲疏:“亲就是亲,不叫也亲;不亲就是不亲,叫也不亲”在面称里,山东方言靠称谓词前加“表”字来区分亲与疏,即俗谚所谓“一表三不亲”。

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同辈的妻系、母系亲属而言。

如,称同辈的岳父为“表大爷”、“表叔”,岳母为“表大娘”、“表婶子”,舅哥舅弟为“表哥”、“表弟”。

对姨、姑丈夫的亲属,也冠以“表”字,如,称姨、姑之子女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其公、婆为“表爷爷”、“表奶奶”。

婚姻双方的父母,即“亲家”,相互称谓也用“表”:“表哥”、“表嫂”、“表弟”、“表妹”。

在背称上,山东方言专有一套区分亲疏的称谓词。

一是对夫系和妻系的粗俗称谓。

如,称夫之父为“公公”,母为“婆婆”,祖父为“老公公”,祖母为“老婆婆”,哥为“大伯子”,嫂为“大伯嫂子”,弟为“小叔子”,弟媳为“兄弟媳妇子”,姐为“大姑子”,妹为“小姑子”;有时为了稍微表示礼貌,冲淡不敬色彩,在其后再缀上嫡亲称谓词,如“公公爷”、“婆婆娘”、“大伯子哥”、“大姑子姐”。

对妻系亲属背称更粗俗。

如称岳父为“丈人”,岳母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弟为“小舅子”,姐为“大姨子”,妹为“小姨子”;也可后缀嫡亲称谓词,如“丈人爷”、“大舅子哥”、“大姨子姐”。

而称呼妻之姐妹的丈夫,则用“连襟”、“割不断”,“一肩挑”、“两乔”谑称。

二是有一种说法,叫“灭亲不灭祖”,可以六亲不认,但不能不认宗族。

这说明,齐鲁文化“亲疏”的区分标准是血缘,姻亲是第二位的。

在宗亲称谓中,山东方言按亲疏远近的不同,也区分为不同的亲疏层次。

由亲到疏的排列次序为:亲兄弟姐妹、亲爷亲娘、亲爷爷奶奶、亲大爷叔姑——亲叔伯兄弟姐妹(同一祖父)、亲叔伯大爷叔姑(与父亲同一祖父)、亲叔伯爷爷(与爷爷同一祖父。

这就是五代宗亲,俗谓“五服”)——一个林地里的(林地,即墓地,“五服之外的,亲疏关系以林地来确定)——一个老林地的——一个支股的(即宗族有同一历史来源的)——一个姓的。

以上这些宗亲范围除去“一个姓的”,都要在族谱中出现。

表现在称谓语中,在叙称时往往加以强调,前加“亲”、“亲叔伯”、“叔伯”、“五服”、“一个林地”等词语。

如“亲娘”、“亲大爷”、“叔伯哥”、“一个支股的姐”。

对于远亲,即亲戚的亲戚,或祖先的亲戚,山东人称之为“瓜拉秧亲”、“拐弯子亲”、“老亲”,以为“方瓜秧爬了葱地里,胡弄胡曲”,一般不再深交,所以在称谓时也用前加成份强调出来。

如“姥娘门上的”、“岳父门上的”、“老亲戚”、“庄亲”。

山东方言以对嫡亲特有的直称表达亲情,以示远近。

对嫡系亲属,长辈可以直呼儿孙辈的“小名儿”(即乳名),儿女有的已到半百年龄,父母仍以乳名面称。

乳名是长辈称呼儿孙辈的专利,其他人不得面称,直接面称具有詈言性质。

对于嫡亲兄弟姐妹来讲,哥、姐也可直接称呼弟、妹乳名,但仅限于弟、妹儿童时期。

面称儿孙辈的已婚者,还可以排行称呼,如“二份里”、“三份里”;称呼其配偶,则为“二份里的”、“三份里家”。

同辈哥、姐也可以排行称呼已婚弟妹,但用语不同,以“第二的”、“第三的”或“老二家”、“老三家”称之。

在鲁西南广大地区,因用“老二”、“第二的”婉指男性生殖器,故除非亲生父母和同胞兄长,不得面称他人为“老二”、“第二的”。

山东方言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拉开亲情距离的称呼方式。

在嫡亲中,长辈的名字属于家讳,不得直称;但是,对于三代以外的宗亲、庄亲,则可以用亲属称谓前加上被称呼的人的名字的形式称呼,如“庆堂叔”、“正法大爷爷”、“光同姑奶奶”。

别内外:“外甥是姥娘家的狗,吃饱了就走”家庭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姻亲则为外亲。

“外甥外向”、“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为不亲。

这种内外之别,表现在称谓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外亲称谓体系作简单化处理。

对母系亲属称谓体系,不再区分母亲的兄弟及其配偶的长幼,一律用“舅”、“妗子”相称,而不是长于母亲者一种称呼,幼于母亲者一种称呼;对父母的姐妹及其配偶也不再区分长幼,一律用“姑”、“姑夫”、“姨”、“姨夫”相称。

最为突出的是对姐妹、女儿、孙女的后代子孙,不加细致区分,不分男女,不分女儿之子孙和姐妹之子孙,一律用“外甥”称之,“外”者,与“内”之子孙相对也,以示有别。

面称姻亲特别讲礼仪,称女婿为“客”、“贵客”,甚至乱了辈份,称之为“姑爷”;而背称则称妻系亲属为“丈人”、“舅子”、“姨子”,非常鄙俚,具有詈言性质。

用独特的形式称呼已嫁的女儿、姐妹,即以她们所嫁丈夫的姓,或者所嫁村庄的名称呼她们。

如果女儿姓黄,便称女儿为“老黄家”;如果女儿嫁到刘庄,便称女儿为“刘庄”。

重礼仪:“礼多人不怪”尊称,俚称分明。

面称用尊称,叙称可用尊称,也可用俚称,这是礼仪规范的要求。

他称、直称讲究。

所谓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山东方言的“尊敬体”。

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中“您”或“他”,以示区别。

如,称呼父母为“您爷爷”、“您奶奶”,称呼哥嫂为“他大爷”、“他大娘”。

对晚辈的他称非常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您姐”,其配偶为“您姐夫”。

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夫称之。

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燕燕他妈”,丈夫为“妮她爷”,婆母为“来福他奶奶”;也可前加“孩儿”,如“孩儿他娘”、“孩儿他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