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门徒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深远。
在现代教育中,分为不同版本的《论语选读》被广泛用于高中教育中,其中人教版高二选修的《论语选读》更是备受推崇。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着重讨论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选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全面了解《论语》的思想体系,领会其价值观和儒家伦理道德观,进而对世界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礼、仁、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2.孔子的人生态度、言传身教及其价值观;3.《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七),主要包括孔子及其门徒的名言、警句、典故,如《学而》、《为政》、《里仁》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对于历史文化类的教学,较为适合授课。
这种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文化知识,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2.多媒体演示多媒体演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感知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文化知识。
3.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思考、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
这种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核心思想和关键词在讲授教材内容阶段,需要突出学生对核心思想和关键词的理解。
核心思想是文化知识的重要精华,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课外阅读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刻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诠释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
五、教学评估1.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2.主观评价主观评价是针对学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的评价,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等。
《〈论语〉选读》教学之刍议

王收娥 ( 西安 市东方 中学语文教研 组 7 ) 1 (3) 04
摘 要 : 当儒 家经典 《 论语 》以如 此大的篇幅进入 高 中选修教材 间 ,国 与国之 问也是 这样 ,和 谐融 洽 的人 际关 系、 国际关 系基 于 时,我们该如何在有 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解读经典?如何具体地实施课 颗 与人 为 善 的心 。在 课 堂教 学 中 ,我 更 多关注 学 生思想 品德 的 堂教 学?本人将 结合 个人的教 学实践 ,从教 学目标的确立、教 学过程 教育 ,运 用课 本 知识 ,结 合本 班学 生 出现 的一些 案例 进行 课堂 教 的实施 、教 学效果的评估三方 面谈 自己对 《( 论语 )选读 》 学的几 学活 动 ,使孔 子 的处 世理 念深 入人 心 ,让 学生懂 得 ,学做 人 比学 教 点看法: 知识 更重 要 。 关键词 :教学 目标;审视行 为;人格修养 ; 批判 继承 如何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 有效吸收 《 论 语 》 中 的精 华 ?我 注 重 引 导学 生 向积 极健 康 的方 面 思考 。 《 论 儒 家经 典 著 作 《 语 》被 纳入 高 中选 修 教 材 ,对 于选 修 内 语 》最重 言仁 , “ 仁者 之心 ,得 白天 赋 , 自然有之 。故 人非 求 论 然 容该 怎 么上 ,如何 才 能在 高考 指挥 棒下 有效 地完 成课 堂 教学 ,这 仁之 难 ,择仁 安仁 而 不去 之 为难 。慕 富贵 ,厌 贫贱 ,处常 境而 疏 是摆 在广 大教 师面 前 的一 大难 题 ,为此 ,本 人 结合 自己的教 学实 忽 ,遭变 故 而摇 移 。人之 不仁 ,非 由于 难 得之 ,乃 由于轻 去之 , 践 ,就 《 < 论语 )选读 》教 学 浅谈 的看法 : 自己 唯 君 子 能处 一 切 境 而 不 去仁 ,在 一 切 时而 不安 于 仁 ,故 谓 之 君 首先 :明确 教学 目标 子 。 ”孔 子 认为 ,仁 爱之 心来 自天 赋 ,做 到仁 爱并 不难 ,只要 心 作 为一 篇 文 言 文 ,掌 握 基 本 的文 言 知 识 ,提 高 文 言 阅读 能 中想 到 ,君 子便 是这 样做 了 ,孔子 对仁 还 做过 这样 的阐述 , “ 己 力 ,正确 理解 课 文 内容 ,这是 学 习文 言文基 本 的能 力要 求 。在语 欲 立而 立人 , 己欲达 而达 人 ”就 是说 , 自己想 要站 得住 ,就 要使 文教 学 中 ,基 础 知识 就是 字 、词 、句 的积 累 ,这 些 恰恰 是理 解文 别 人站 得住 ; 自己想 要通 达 ,就要 使 别人 通达 。在 孔子 时代 ,这 章 的钥 匙 ,现 代 文教 学 如此 。对 于遥 远 的文言 文 , 由于受 时间 、 原 则 意 味 着 : 自己对 臣 下 有所 期 望 ,就 按 照这 期 望 来 服侍 兄 环 境等 因素 的影 响 ,学 生的 积累 有 限,理 解力 差一 些 , 。因此 , 长 , 自己对 朋 友有 所期 望就 按照 这 期望来 对待 朋友 。放 到我 们这 我认 为 ,文 言实 词 、虚 词、特 殊 的文 言句 式 的积 累尤 为重要 ,而 个 时代 ,这 一 原则 可 以浅显 的理 解 为 , 自己期望 幸福 ,所 以使别 如 何积 累 ?关键 就在 于 教师 行之 有效 的 引导 。例如 , 我在讲 语法 人 幸福 ; 自己期望 顺利 ,所 以使别 人顺利 ; 自己期望得 到 尊敬 , 时, 向学生 讲清 楚句 式类 型 ,文 言文 句 式不 同于现 代汉 语句 式 , 所 以尊 敬别 人 。我 在与 学生 探 讨此 观点 时 ,重 点强调 “ 所欲 的 ” 有 典型 的倒 装现 象 ,例 如 :宾语 前置 句 的类 型 ,① 疑 问代 词作 介 范 围, 为 了避 免产 生 “ 义 ”, 明确 指 出 “ 歧 我 所欲 的 ”应 该 是 一 词 、动 词 的宾语 往往 前 置 ,让学 生举 出学过 的典 型句 子 ,我 适 时 种 积极 向上 、健康 的 东西 ,否 定一 些不 可行 的行 为 ,防止 学生 中 补 充 : “ 谁 与归 ( 与谁 归 ) ?沛 公 安在 ( 公在 安 )?一 言 产 生 的消 极思 想 ,并结 合所 学 知识 启发 学生 ,范仲 淹 的 “ 吾 吾 沛 先天 下 以蔽 之 ( 以一 言蔽 之 ) ”。② 借助 于 “ 、 是 ”将 宾语 提 前 , 之 忧而 忧 ,后 天下 之乐 而乐 ”,屈 原的 爱 国情 操 ,杜 甫 的忧患 意 之 “ 利是图 ( 唯 图利 ) ,何 陋 之 有 ( 何 陋 ) ?何厌 之 有 ( 何 识 ,陆游 的爱 国思 想都 可视 为 上述 思想 的延 伸 ,文人 志士 以天 下 有 有 厌 )”③在 否 定句 中 ,有否 定词 “ 、莫 、毋 、不 ”,代 词做 宾 为 己任 ,正是 孔子 “ ”的思 想 的传承 。这 种探 讨方 式极 大地 激 未 仁 语 往往 前 置 , “ 我肯 顾 ( 莫 莫肯 顾我 ),不 患人 之不 己知 ( 知 发 了学生 的热 情 ,对孔 子 “ ” 的思想 有 了更加 明确 的认 识 ,理 不 仁 己 ),患 不知 人也 ” 。除 宾语前 置 ,还 有判 断句 、状 语后 置 、定 解 了孔子 被尊 为 “ 圣 ”的原 因 ,学生 逐渐 具备 了批 判继 承传 统 至 语 后 置、被 动 句等特 殊 句式 ,都 是 理解 文章 的 “ 拦路 虎 ,在 教 文化 的 能力 。在讲 授 《 论语 》时 ,我还 注重 答疑 解 惑, 引导学 生 学中 ,我 逐一 向学 生渗 透 。除此 之外 ,还应 该掌 握大 量 实词 、虚 挖 掘 文本 信 息, 从语 言 中领 悟 思想 精髓 。学 生在 阅读 过程 中画 出 词的 词义 ,我 要求 学 生利用 课余 时 间 阅读简 单文 言文 ,拓宽 知识 了 难理 解 的句 子 “ 之 生也 直 , 罔之 生也 幸 而 免 。 ”我 解 释 : 人 面,扩 充积 累 。 在 孔 子看 来 ,一 个 人 要 正直 ,只 有 正直 才 能 光 明 磊 落 。然 而 我 们 的 生 活 中不 正 直 的 人 也 能生 存 ,但那 只是 靠 侥 幸 而避 免 了灾 其 次 : 重 视教 学过 程和方 法 理 解 了文 章 内容 ,完成 了文 言 文教 学 的关键 一步 ,接下 来要 祸 。一个 学 生举 手提 问 , “ 弟子入 则孝 ,出则 悌 ,谨而信 ,泛 爱 求学 生把 握论 著 的主 要观 点 ,提 高解读 和批 判继 承传 统 文化 的能 众 ,而 亲仁 。行有 余 力 ,则 以学 文 。 ” “ 而不 仁 ,如 礼何 ? 人 力 。如何 把握 主要 观 点 ? “ 读教 学 ”被视 为最 常规 、最有 效 的 人 而不 仁 ,如 乐何 ? ” 这 些 句子 该作 何 解释 ,我 引导学 生查 工 诵 方法 之一 , 学生在 反 复 朗读 中,凭 借语 感 ,运用 所 学知 识 , 已经 具 书 ,进行 直译 ,继 而做 通俗 的 理解 ,说 明只 有在 仁德 的基础 上 能猜 出几 分 ,加上 课 前有 效地 预 习, 画出难 点 ,经 过教 师 的课堂 做 学 问、学 礼乐 才有 意 义 。孔子还 认 为 ,只有 仁德 的人 才能 无私 解惑 ,疑 难 问题便 会迎 刃 而解 。教 师 随堂答 疑 就是 突破 难 点的过 地 对待 别人 ,才 能 得到 人们 的称 颂 。子 日: “ 唯仁 者能 好人 ,能 程 ,恰恰 此 过程 正是 培养 学 生正确 解读 和批 判 继承传 统 文化 的能 恶 人 。 ” 充分 说 明仁 德 的价 值和 力量 。我在 讲解 句 子 时深入 浅 力 的过程 。 出,力 求用 通俗 易懂 的 语言 传达 精神 内涵 ,这 些举 措 已经潜 移默 如何 培 养 学 生 正 确 解 读 传 统 文 化 的 能力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 化 地影 响 了学生 。 我注 重从 情 感态 度和 价值 观 上引 导 ,注重 审视 学 生的 思想行 为 , 在 教学 中 ,面对 9 后 的孩子 ,面 对在 蜜罐 里长 大 的一代 ,我 0 加强 学生 的 思想 道德 教育 。我在 讲 “ 何谓 礼 ”时 ,注重 用 礼 的规 认 为 ,对学 生进 行 道德 品质 教育 更加 重要 。9 后孩 子 以 “ ”为 O 我 范来 衡量 当今 的学生 行 为 。孔 子 思想 的核 心是 “ ”,即 克 己复 中心 ,多 了一份 自私 ,少 了一种 责任 :多 了一种 苛责 ,少 了一份 礼 礼— —克 制 私欲 , 回复到 礼 的规 范 ,我认 为 “ ”指 各种 外在 要 宽容 ,更不 用说 以天下 为 己任 了。 礼 求 ,对 于不 同人 有不 同的规 定 ,教师 心 中的 礼应 该是 师德 ,遵 守 最 后 :评 估教 学效 果 教师 职业 道 德规 范 ,商人 心 中 的礼应 该是 诚信 经 营理 念 :诚 实守 经 过 教 学 检 测 , 学 生对 论 语 中所 体 现 出 来 的处 世 理 念 、 教
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掌握中文。
而《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学习中文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知识。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必须将《论语》作为选修内容,并教给学生它的精髓和价值。
本文主要是针对人教版《论语》选修课程的教案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历史。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始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跨度约250年。
它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以及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
因此,作为一本经典的著作,我们必须给予它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第二步,我们需要了解《论语》的主题。
《论语》的主题主要是关于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探讨,其中涉及到对正义、仁爱、忠诚等价值观的讨论和阐述。
这些价值观都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教给学生。
第三步,我们需要教授学生《论语》中的重要篇章。
这些篇章包括“学而篇”、“为政篇”、“子罕篇”、“先进篇”、“述而篇”等。
在学习每一个篇章之前,我们需要仔细读和理解它,同时为每一个篇章准备一份详细的笔记。
注意,在阅读时需要尝试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四步,我们需要进行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在演讲和讨论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且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五步,我们需要进行考试和评估。
这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于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以便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人教版《论语》选修课程需要基于整体教学,从背景和历史、主题、重要篇章、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考试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来设计和安排。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人教版《论语》选修课程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7.求诸己

第七课 求诸己引人入胜我们很多同学经常责怪父母、老师、同学、领导等不了解自己,不重视自己。
高适在《别董大》中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要想让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要想让天下人都认识你、知道你,你自己应该怎么做?结合《论语》中“求诸己”这一专题,孔子认为我们应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闻义不能徙.(x ǐ) 千乘.之国(sh èng ) 今女.画(r ǔ)博奕.(y ì) 内自讼.(s òng ) 千室之邑.(y ì)(二)通假字1.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女”通“汝”,你。
)2.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取”通“娶”)3.非不说子之道(“说”通“悦”,喜欢。
)(三)一词多义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忧虑,担心)②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灾祸)③愈膏肓之患.难(疾病)①求为可知.也(了解的学识、本领)②不知.其仁也(知道)③孰为汝多知.乎(知识)④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智慧)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②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③军惊而坏都舍.(房屋)①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喜欢,高兴)②作《师说.》以贻之(一种文体)③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说服)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幸运)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宠爱)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对妃子的宠爱)①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疑问代词,哪里)②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句末语气词)③如日月之食焉.(句末语气词)④见贤思齐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①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疑问代词,谁)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疑问代词,什么) 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定代词,没有人) ②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副词,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副词,不要) ①为之犹贤乎已.(停止,这里指无所事事)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已经) ③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表示程度的副词) ④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语气助词,啊)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意动用法尧舜其犹病.诸(以……为病,担心) 2.动词的使动用法揖巫马期而进.之(使……前进)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修己以安.人(使……安定)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为耻辱) (五)古今异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宾语前置句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赤也何如3.状语后置句赤也,束带立于朝君取于吴4.被动句求为可知也(七)成语积累1.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最新教案题库】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一关于《〈论语〉选读》教学指导建议的说明1.关于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
为了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训练学生必要的语言规范和技能,选修1A系列选择了三种(《〈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选修1B系列推荐了四种(《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国当代散文鉴赏》、《写作》、《史记选读》),建议选择其中二种。
2.关于教学指导意见的体例《〈论语〉选读》的教学指导意见按五个条目阐述。
⑴教学目标:以1、2、3编目,从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两方面提出本课教学任务。
⑵学习要求: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指名句名段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⑶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该部分是对“学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⑷写作实践:每一课提炼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二三百字的文章。
考虑到教学时间,建议写短小的读后感或者稍有探究色彩的小评论。
⑸课时安排:对每课的教学课时作出建议。
3.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把《〈论语〉选读》的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教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于积累。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篇一」《论语》选修周而不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
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
[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
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
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
(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
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
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
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
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
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
法、执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