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间隙清单
整车三维数模装配间隙要求(保安防灾)

整车三维数模装配间隙要求(保安防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底盘件、车身附件及电器件装配间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在轿车(横置PP型为主其他车型酌情参照)及其变型车罐车三维数模装配间隙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3.术语和定义
3.1.最小间隙
指三维数模在装配状态下互相之间的最小空间距离。
3.2.极限状态的最小距离
指实际装车状态下的运动件,在三维数模装配状态下做运动极限位置时与周围固定零部件之间的最小空间距离。
4.要求
4.1.装配间隙要求
4.2.车身附件及电器件装配间隙要求
注:以上是各个零部件在三维数模装配状态下的装配间隙要求,装配空间应另考虑。
鼙车零部件的装配空间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后确定其装配空间,例如螺栓的拨插空间、套筒扳手的操作空间、零部件的装配过程空间等等。
MPV间隙表

① 圆角 4
② 圆角 ―
±1.0 ―
―
塞尺
样板尺 全数/周
R规
R规
① ②
① 间隙
8
0到+1.0 塞尺
17
背门和 顶盖
S-18
② ①
面差 圆角
0 3.5
0到-1.0 样板尺 全数/周
R规
①
②
② 圆角 ―
―
R规
① 间隙 1.5
±1.0 塞尺
18
背门和 尾灯
S-19
② ①
面差 圆角
-1 ―
0到-1.0 样板尺
全数/周
―
R规
①
②
② 圆角 ―
―
R规
① 间隙
4
0到+1.0 塞尺
19
背门和 侧围
S-20
② ①
面差 圆角
-4 3
±1.0
样板尺 全数/周
R规
②
② 圆角 ―
பைடு நூலகம்
―
R规
①
① 间隙 1.5
±1.0 塞尺
20
尾灯和 侧围
S-21
② ①
面差 圆角
-1 ―
0到-1.0 样板尺
全数/周 ①
―
R规
② 圆角 ―
―
R规
②
① 间隙 1.5
±1.0 塞尺
21
尾灯和 侧围
S-22
② ①
面差 圆角
-1 ―
0到-1.0 样板尺
全数/周
―
R规
② 圆角 ―
―
R规
① ②
②
①
±1.0 塞尺
①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DTS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1.1.1 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1.1.2.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1.1.2.2 间隙、面差定义容主要包括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XXXXXXXXX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1.1.1 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1.1.2.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1.1.2.2 间隙、面差定义内容主要包括内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内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内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汽车整车外观间隙、段差设计

四、间隙、段差设计要求
段差设计要求 段差的设计既要考虑到造型的美观性,也要考虑到对最终产品的影响。例如为获得车身 侧部区域造型上浑然一体的效果,前后车门与侧围的段差理论值一般设计为0 mm;需要 考虑到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段差和流体力学的关系:翼子板与前门的段差理论值为0 mm, 前门为基准,公差要求0 mm~+1 mm;前门与后门的段差尺寸为0 mm,后门为基准, 公差要求0 mm~+1 mm 。
9
四、间隙、段差设计要求
间隙设计要求 在设计开闭件与周边件配合的间隙数值时,必须考虑并且满足运 动校核对间隙数值的要求,防止发生运动干涉。 依照配合结构不同,整车所有间隙分为三类:包边——包边,包 边——折边,折边——折边。包边——包边,包边——折边,这 两类配合的间隙值为此断面两配合件的最短距离。 包边——包边 此类间隙配合有以下三类情况,分别见下图所示
11
四、间隙、段差设计要求
1. 段差方向的设计 以基准件的外观面为基准面,高于基准面为正值,低于基准面为负值。
12
四、间隙、段差设计要求
段差基准的选择
l
安装基体为基准件,安装在基体上的装配件为跟随件。例如侧围总成与加油口盖,
前者为安装基体,设计为基准;仪表板本体与通风盖板,前者为安装基体,设计为基准。
外观测量顺序: 前部:A前格栅区域(分为7处特征:A1格栅亮条与发动机罩外板;A2中网 本体与前保险杠上本体;A3中网本体与前大灯;A4格栅亮条与前大灯;A5格栅 亮条与中网本体;A6中网本体与车标…)B前大灯区域C前保险杠区域D发动机 罩区域 侧部:E翼子板区域F前风挡区域G前后三角装饰板区域H前、后门区域I侧 围窗区域J加油口盖区域 后部:K后组合灯区域L后保险杠区域M后导流板区域 顶部:N顶盖区域 内饰测量顺序: A仪表板区域B副仪表板区域C前门护面区域D后门护面区域E侧围护面区域F 后背门护面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DTS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间隙、面差定义内容主要包括内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内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内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合理的间隙配合,不仅可以美观造型,降低制造难度,也可以方便安装。
总装整车间隙清单

17
电器系统
18
内外饰系 统
19
车身附件
1
排气系统
2
燃油系统
3
前悬架系 统
前大灯与电器盒间隙 前大灯调节工具与周边部件间隙 前大灯与洗涤液导管间隙 前大灯与转向储液罐间隙 前后灯具与引擎盖/后背门间隙 高音喇叭与前雾灯间隙 低音喇叭与洗涤液罐间隙 发动机下护板与满载地面线间隙 发动机下护板与发动机间隙 前保与前保横梁(Y=0) 前保与前保横梁(两端) 前保与冷凝器 前保最低点高度 前保与接近角关系 大灯横梁与电器盒间隙 大灯后盖后方间隙 二.下车体布置 消声器与车身钣金间隙 隔热罩与排气管间隙 排气管与备胎间隙 主消声器与备胎盆间隙 排气管与加油口间隙 排气管到车身间隙 排气管到手刹拉线的间隙(带隔热措施) 排气管与后桥包络间隙 排气管与后保间隙 排气管与地面的关系 燃油箱与车身间隙 燃油箱与后副车架 燃油箱与后桥包络 燃油箱与排气管 碳罐大排气管间隙 燃油加注管与轮护板 燃油加注管与轮罩 燃油加注管与后减震器包络 燃油滤清器与车身间隙 燃油滤清器到排气管间隙 燃油管与车身间隙 燃油管高于车身钣金 稳定杆包络与副车架间隙 稳定杆包络与转向半轴间隙 稳定杆包络与发动机间隙 稳定杆包络与变速箱间隙 前悬架包络与轮罩间隙 前悬架包络与车身间隙 悬架包络与传动轴包络间隙 后悬架包络与油管间隙
4
后悬架系 统
4
5
6
后悬架系 后桥包络与排气间隙 统 后桥包络与车身间隙 后桥包络与备胎间隙 前后制动软管与减震器 前后制动软管与轮罩传感器 制动管与燃油管 制动管路 制动管与手刹拉线 前后制动器与车身 轮速传感器与减震器 备胎与备胎盆侧钣金间隙 备胎与后保间隙 备胎 备胎取出过程中的运动校核 前轮包络与前翼子板间隙 前轮包络与轮罩护板间隙 前轮包络与前纵梁间隙 前轮包络与弹簧底座间隙 前轮包络与滑柱间隙 前轮包络与转向拉杆间隙 前轮包络与副车架间隙 后轮包络与侧围外板间隙 后轮包络与后轮罩衬板间隙 后轮包络与门槛后段间隙 后轮包络与后减震器间隙 减震垫与地板无间隙 减震垫与地板过盈量 减震垫与HVAC过盈量 油箱加油口半径 油箱凸台到车身支撑面间隙 车身与下摆臂间隙 三.乘员舱及整车前/后部布置 方向盘与组合开关护罩的间隙 EPS包络与仪表板横梁的距离 EPS的ECU包络与IP驾驶侧下护板的距离 EPS的电机包络与IP驾驶侧下护板的距离 EPS的ECU包络与驾驶员侧吹脚风道的距离 EPS的电机包络与驾驶员侧吹脚风道的距离 转向管柱的转向包络与制动踏板臂的间隙 转向管柱的转向包络与油门踏板的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的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转向管柱固定支架的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转向管柱本体的最小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上护罩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转向管柱本体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下护罩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上护罩的间隙
(吉利)整车部设计手册-间隙面差

整车集成篇第一章 DTS1.1 间隙及面差定义1.1.1 间隙、面差定义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1.1.1 意义对整车进行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间隙面差定义,从而通过对整车外观间隙、面差的控制,使得整车能够实现预期的外观要求。
1.1.1.2 基本要求间隙、面差定义主要依据竞品车间隙面差测量、现有车型数据库积累,并充分对比市场上竞争车型的间隙、面差水平结合我们自身的工艺制造能力进行制定。
1)整车的间隙、面差应能在竞品车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考虑实际的制造工艺要求;2)间隙、面差定义应符合工程要求并能在后期的数据设计阶段中体现;3)间隙面差定义文件中对应位置处的间隙面差定义应有断面简图,以表明该处的结构。
1.1.2 整车间隙、面差的定义1.1.2.1 相关输入及流程为了保证后期产品质量,并满足工艺及外观要求对整车的间隙、面差进行定义。
整车间隙面差定义开始于造型设计阶段,根据新产品的造型输入,并对比竞品车、结合公司工艺制造水平进行整车间隙面差定义。
需要的相关输入如下:1)车型效果图(第二版)。
该效果图要分缝明确,以根据分缝形式及位置进行间隙、面差定义。
2)车型CAS数据(第一版)。
内、外CAS都要分缝明确。
3)竞品车间隙及面差分析报告。
应包括竞品车车身表面及内饰表面主要断面及搭接处的间隙、面差统计及分析。
该报告可以作为新车型间隙、面差定义的参考。
间隙、面差定义流程如下:通过上述输入,科室内完成的间隙面差的定义,并需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对定义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定义需要在CAS及A面中体现。
后期三维数据的制作、工程车制造生产均要以此为标准。
间隙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见图1-1。
评审材料为PPT格式,实例见附录A-1。
图1-1 整车减息面差定义及控制流程图1.1.2.2 间隙、面差定义内容主要包括内饰表面及车身表面两大部分的间隙、面差定义。
1.1.2.2.1内饰表面间隙、面差定义由于内饰件普遍采用塑料成型,其尺寸、形状等受模具、塑料件本身材料特性、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冷却系统
5
冷却系统
6
燃油系统
7
进气系统
8
排气系统
发动机出水管与发动机进水管间隙 发动机出水管与空调硬管的间隙(固定发动机端) 发动机出水管与空调硬管的间隙(固定车身) 发动机出水管与空调低压软管间隙 发动机进水管与冷却风扇间隙 冷却补偿水管与发动机间隙 冷却补偿水管与转向储液罐支架间隙 膨胀箱与转向储液罐间隙 空调低压管与膨胀箱间隙 冷凝器到喇叭间隙 冷凝器到钣金间隙 油冷管与下护板间隙 补偿水管与空调低压管间隙 油管油轨接头与发动机间隙 油管油轨接头与发动机线束间隙(接插处) 油管油轨接头与发动机线束间隙 油管与发动机线束间隙 油管与转向储液罐间隙 油管与膨胀箱间隙 油管与皮带轮间隙 油管与前催隔热罩间隙 油管与制动管间隙 油管与纵梁间隙 空滤与左前大灯安装横梁间隙 空滤与水箱上横梁间隙 空滤与蓄电池间隙 空滤与继电器盒间隙 空滤与发动机出水管间隙 空滤与发动机进水管间隙 空滤与变速箱间隙 进气软件与发动机进水管间隙 进气软管与发动机出水管间隙 进气管与右前大灯固定支架间隙 进气管与右前大灯间隙 进气管与防撞梁间隙 进气管与冷凝器间隙 前催隔热罩与转向器 排气管与变速箱间隙 排气管与转向稳定杆 排气管与转向器间隙 排气管与转向机构隔热罩 排气管与发动机保护装置 前催隔热罩到换挡软轴间隙 前催隔热罩与ABS/EPS本体间隙 排气岐管隔热罩与ABS/EPS本体间隙 前催隔热罩与制动管路间隙 真空软管与排气岐管隔热罩的间隙
9
调节开关 调节开关与卡片槽 组合仪表与IP本体的左边 组合仪表与IP本体的右边 组合仪表 组合仪表与IP本体的上边 组合仪表与IP本体的下边 组合仪表与IP本体的后边 IP总成与左/右门护板 IP总成与前风挡玻璃 IP总成与A柱下护板 IP总成与流水槽 出风管与流水槽 IP本体与流水槽 HVAC与前挡板 HVAC与IP本体 出风管与横梁 HVAC与隔音板 HVAC与IP横梁 BCM与前隔音板 BCM与电器盒 IP横梁与出风管 BCM与电器盒线束接头 IP总成 出风管与HVAC 仪表横梁与出风管 出风管路与安全气囊模块 手套箱与仪表横梁 IP横梁与安全气囊模块 HVAC与仪表横梁 HVAC与地毯 HVAC与手套箱固定板 IP横梁与手套箱 安全气囊控制模块与IP横梁 出风管与IP横梁 空调与地毯 安全气囊支架与出风管 出风管与仪表横梁 转向管柱与仪表板本体 CONSLE安装中支架与仪表板线束间隙 脚部风管与前座椅横梁间隙 脚部风管与气囊线束间隙 脚部风管与气囊线束紧固件间隙 脚部风管与减震垫棉毡层间隙 脚部风管与减震垫EVA层间隙 左前地毯支撑板与脚部风管间隙 左前地毯支撑板与前减震垫间隙 左前地毯支撑板与空调间隙 左后地毯支撑板与仪表板线束 右后地毯支撑板与仪表板线束
17
电器系统
18
内外饰系 统
19
车身附件
1
排气系统
2
燃油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3前悬架系 统前大灯与电器盒间隙 前大灯调节工具与周边部件间隙 前大灯与洗涤液导管间隙 前大灯与转向储液罐间隙 前后灯具与引擎盖/后背门间隙 高音喇叭与前雾灯间隙 低音喇叭与洗涤液罐间隙 发动机下护板与满载地面线间隙 发动机下护板与发动机间隙 前保与前保横梁(Y=0) 前保与前保横梁(两端) 前保与冷凝器 前保最低点高度 前保与接近角关系 大灯横梁与电器盒间隙 大灯后盖后方间隙 二.下车体布置 消声器与车身钣金间隙 隔热罩与排气管间隙 排气管与备胎间隙 主消声器与备胎盆间隙 排气管与加油口间隙 排气管到车身间隙 排气管到手刹拉线的间隙(带隔热措施) 排气管与后桥包络间隙 排气管与后保间隙 排气管与地面的关系 燃油箱与车身间隙 燃油箱与后副车架 燃油箱与后桥包络 燃油箱与排气管 碳罐大排气管间隙 燃油加注管与轮护板 燃油加注管与轮罩 燃油加注管与后减震器包络 燃油滤清器与车身间隙 燃油滤清器到排气管间隙 燃油管与车身间隙 燃油管高于车身钣金 稳定杆包络与副车架间隙 稳定杆包络与转向半轴间隙 稳定杆包络与发动机间隙 稳定杆包络与变速箱间隙 前悬架包络与轮罩间隙 前悬架包络与车身间隙 悬架包络与传动轴包络间隙 后悬架包络与油管间隙
7
轮胎包络
8
地毯及减 震垫 车身下部 结构
9
1
转向系统
1
转向系统
组合开关上护罩的包络与仪表板下装饰罩的间隙 组合开关下护罩的包络与仪表板左下护板的间隙 组合开关下护罩包络与仪表板左下护板两侧的间隙
2
BCM
3
电器盒
4
PEPS
5
HVAC
6
空调控制 模块
7
DVD控制 模块
8
诊断仪接 口 调节开关
9
管柱溃缩60mm时ESCL支架与CCB支架的距离 组合开关护罩膝盖保护装置的厚度 BCM与前挡板内侧减震垫 BCM与仪表板横梁 BCM与空调出风管道 BCM与电器盒 BCM与电动转向管柱总成 电器盒与仪表横梁 电器盒与转向管柱固定支架 电器盒与转向管柱总成 电器盒与BCM PEPS与HVAC的间隙 PEPS与前围钣金的间隙 PEPS与前围隔音垫的间隙 PEPS与手套箱的间隙 HVAC与油门踏板的间隙 HVAC与仪表板本体的间隙 HVAC与IP横梁总成的间隙 HVAC与前地毯总成的间隙 HVAC内循环进风口与吹面风道的间隙 HVAC与手套箱的间隙 HVAC与流水槽的间隙 HVAC与前风挡下横梁的间隙 HVAC与前挡板的间隙 空调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左边 空调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右边 空调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上边(DVD装饰罩) 空调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下边(中下储物盒) 空调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后边 DVD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左边 DVD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右边 DVD控制模块与空调出风口 DVD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下边 DVD控制模块与IP本体的后边 诊断仪接口与IP下护板 诊断仪接口与地毯 诊断仪接口与下护板 调节开关与仪表横梁 调节开关与通风管
序号
分类
1
动力总成
2
悬置总成
3
换挡机构
4
离合系统
项目 一.前机舱布置 动力总成绕Y轴的转动角度(α角) 动力总成绕X轴的转动角度(β角) 动力总成绕Z轴的转动角度(γ 角) 发动机总成与左纵梁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总成与右纵梁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总成与冷却模块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总成与转向机总成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总成与膨胀水壶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总成与蓄电池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总成与ECU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总成与冷却模块下安装梁 前催隔热罩与前围隔热板的最小间隙 前催与副车架的最小间隙 前催与转向机构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与空滤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整体与机盖最小间隙(行人保护) 变速箱与发动机保护机构的最小间隙 发动机与转向机构的最下间隙 发动机满载离地间隙 变速箱满载离地间隙 动力总成举升空间 悬置到离合油管的间隙 悬置到换挡拉锁总成(含摇臂包络)间隙 悬置到空调高压管总成间隙 悬置到转向机构的最小间隙 悬置到蓄电池的最小间隙 悬置到继电器盒最小间隙 悬置到ECU的最小间隙 悬置到前催隔热罩间隙 换挡臂包络空滤间隙 换挡包络与蓄电池托盘支架间隙 换挡拉线与前催间隙(含隔热罩) 换挡拉线到暖风管间隙 换挡拉线到燃油管间隙 换挡拉线到制动管间隙 拉线最小曲率 离合主缸与真空助力器的距离 主缸进油软管与真空助力器的距离 离合硬管与悬置臂的距离 离合硬管与变速箱的距离 散热器总成与右支撑板总成间隙 散热器总成与左支撑板总成间隙 油冷管与变速箱总成间隙 油冷管与发动机进水管间隙 冷却风扇与发动机出水管间隙
4
后悬架系 统
4
5
6
后悬架系 后桥包络与排气间隙 统 后桥包络与车身间隙 后桥包络与备胎间隙 前后制动软管与减震器 前后制动软管与轮罩传感器 制动管与燃油管 制动管路 制动管与手刹拉线 前后制动器与车身 轮速传感器与减震器 备胎与备胎盆侧钣金间隙 备胎与后保间隙 备胎 备胎取出过程中的运动校核 前轮包络与前翼子板间隙 前轮包络与轮罩护板间隙 前轮包络与前纵梁间隙 前轮包络与弹簧底座间隙 前轮包络与滑柱间隙 前轮包络与转向拉杆间隙 前轮包络与副车架间隙 后轮包络与侧围外板间隙 后轮包络与后轮罩衬板间隙 后轮包络与门槛后段间隙 后轮包络与后减震器间隙 减震垫与地板无间隙 减震垫与地板过盈量 减震垫与HVAC过盈量 油箱加油口半径 油箱凸台到车身支撑面间隙 车身与下摆臂间隙 三.乘员舱及整车前/后部布置 方向盘与组合开关护罩的间隙 EPS包络与仪表板横梁的距离 EPS的ECU包络与IP驾驶侧下护板的距离 EPS的电机包络与IP驾驶侧下护板的距离 EPS的ECU包络与驾驶员侧吹脚风道的距离 EPS的电机包络与驾驶员侧吹脚风道的距离 转向管柱的转向包络与制动踏板臂的间隙 转向管柱的转向包络与油门踏板的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的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转向管柱固定支架的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转向管柱本体的最小间隙 机械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上护罩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转向管柱本体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下护罩的间隙 电子式点火开关与组合开关上护罩的间隙
10
11
12
13
低频天线与地毯间隙 手刹与地毯支撑板间隙 手刹与低频天线的间隙 手刹平衡器与中通道钣金的间隙 CVT换挡手柄与空调控制面板的间隙 MT换挡机构与空调控制面板的间隙 副仪表板 MT换挡机构与脚部风道的间隙 MT换挡拉线与脚部风道的间隙 CNSL本体与手刹最大行程间隙 CNSL本体与地毯支撑板间隙 CNSL本体与CVT换挡间隙 CNSL储物盒与低频天线间隙 备用电源接口与脚部风道间隙 CNSL后面板总成与后支架间隙 CNSL后面板总成与地毯支撑板间隙 CNSL盖板与手刹间隙 CNSL盖板储物盒与CVT换挡间隙 多功能旋钮与CNSL本体间隙 CNSL盖板与CVT本体间隙 CNSL盖板烟灰缸盖与IP间隙 CNSL盖板烟灰缸机构与CVT换挡间隙 点烟器线束与备用电源接插件间隙 手刹盖板与手刹间隙 A柱护板到前风挡的距离 A柱护板到前风挡玻璃黑边的距离 门洞密封条骨架与A柱护板的距离 A柱与顶篷的配合搭接长度 A柱护板与顶篷配合的过盈量 A柱下端与IP的面差 A柱下护板与左前竖板本体间隙 A柱下护板与前舱开启手柄的最小间隙(开启角度30°) A/B柱总 A柱下护板与IP下本体表面间隙 成 A柱下护板与地板线束距离 A柱下护板到密封条骨架的距离 B柱上护板与顶篷配合搭接长度 B柱上护板与顶篷配合过盈量 B柱上护板到门洞密封条骨架的距离 B柱下护板到安全带距离 B柱下护板到门洞密封条骨架的距离 B柱下护板到座椅的距离 B柱下护板与地毯配合过盈量 遮阳板与顶灯台处间隙 遮阳板与乘客扶手间隙 遮阳板的手操作空间 遮阳板打开包络与内后视镜的间隙 遮阳板打开最大位置与风挡玻璃 前乘客扶手的开口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