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牌坊文化研究
牌坊

种类
种类
按照形式划分
牌坊正反两面拱门之间有16条用大理石雕琢而成的龙柱,单条重量就达25吨,全部在门楼顶上用螺丝栓紧倒 挂,营造出凌空而下巧夺天工的气势。其规模之大,造型之雄伟,图案之华丽,石艺之精湛均为国内外所罕见, 因此享有中华第一牌坊的美誉。
顺峰山公园牌坊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骨架,外表挂花岗石,主要为“黑青麻石”、“富贵红”两种岩石,挂 石总重量达3000吨。由于牌坊巨大,与国内三五层瓦面的牌坊不同,顺峰山公园牌坊的瓦面多达11层,高低错落, 蔚为壮观,瓦面之多在国内也十分罕见。瓦面普遍采用皇家离宫别院常用的凹黄凸绿色半边琉璃龙华脊。瓦面之 间的挑用镂空的石头搭建,既能装饰又能平衡上下瓦面。
牌坊正面中间的拱洞上书“顺峰山公园”五个大字,北面则写着“顺峰揽胜”四个字。字幅两旁贴有
牌坊门神,门神两侧则为龙门花板,三个门洞上的花板都是左右对称的图案,其中有三狮戏球、九龙戏珠、 八仙八宝、松鹤延年以及形态各异的花鸟,牌坊上的花板无论大小都有雕饰,弧形门洞的两端都以青石鳌鱼头作 为点缀,古朴之中又显出祥和高贵。梁昆浩说,将中国古代龙凤图纹用于牌坊中的雕饰一般少见,顺峰山牌坊中 有如此多的龙凤雕刻,也属创新。
牌坊
中国传统建筑类型
01 由来
03 种类
目录
02 起源 04 著名建筑
05 南方
07 北京牌楼
目录
06 自贡 08 牌楼保护
谈海南传统村落乡风民俗的研学意义——以海南省临高县透滩村为例

公关论坛谈海南传统村落乡风民俗的研学意义――以海南省临高县透滩村为例文/符严心 陈小妹 潘小雪 李娟摘要:研学旅行是旅游业和教育业相结合的新旅游模式,随着各级政府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及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研学旅行正逐渐升温变热。
为推进乡风文明,传承民俗文化,促进文化认同。
通过个案解读透滩村,关注传统村落研学旅行的个案和现实,把握海南乡风民俗研学旅行资源开展的现状,并以其为基础,为海南乡风民俗研学旅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助力文化创业创新和文化根脉的坚守,助推海南传统村落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乡风民俗;透滩村引言当前,随着政策文件推动及市场需求,海南研学旅行市场不断升温变热,但目前据实地调研考察,发现海南研学旅行中有效融合传统村落乡风民俗的产品较少。
作为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研学价值,因此,研学融入传统村落元素尤为重要。
二十大之后,海南结合自身自贸港建设定位,政府明确指出:海南今后五年,要全面落实 “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
坚持在发展中大力开展乡村建设,弘扬传统文化。
基于发展现实和需要,我们对海南乡风民俗研学旅行资源开展现状进行探究,通过个案解读透滩村,关注传统村落研学旅行的个案和现实,把握海南乡风民俗研学旅行资源开展现状,并以其为基础,为海南乡风民俗研学旅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海南传统村落乡风民俗研学的开展情况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促成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2018年海南省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海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同时各级地方财政建立以奖代补的经费保障机制。
按每生每100元的标准拨付经费奖补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海南研学旅游市场迅速升温变热[1]。
乡风民俗,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劳动人民积累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记录着生产生活的场景,寄托着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临高文庙简介和历史

临高文庙简介和历史临高文庙是位于中国海南省临高县城南的一座古代文庙,也是海南岛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文庙。
它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是临高县的文化象征之一。
临高文庙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典雅庄重。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进院落,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左右配殿以及后殿等组成。
大门高大宏伟,由两根高大的石柱支撑,门楣上刻有“临高文庙”四个大字,气势磅礴。
进入大门后,便是宽敞的庭院,两侧种植着参天古树,给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感觉。
正殿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殿内供奉着文庙神位,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左右配殿则是供奉历代文官的神位,表达了对功绩卓著的文臣的敬仰之情。
后殿是文庙的最后一进,殿内供奉着历代名儒的牌位,是学子们祈求学业进步的场所。
临高文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正统年间,当时是为了纪念明太祖朱棣而建。
明朝时期,临高县曾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在临高县建造了这座文庙,以表达对朱棣的崇敬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高文庙逐渐成为临高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临高县的地标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庙是供奉文官神位的场所,也是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临高文庙作为海南岛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海南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每年的农历六月,临高文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子前来参观。
此外,临高文庙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为临高县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临高文庙不仅是临高县的文化象征,也是海南岛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它以其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临高文庙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临高文庙会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临高县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南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海南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一、民族纹饰元素
海南地区有丰富的民族纹饰元素,如著名的“龙骨刺绣”、“海南犄角”、“荔枝纹”等。
室内陈设中,可以将这些纹饰元素应用于家具、窗帘、地毯等,或作为悬挂、装饰画
等进行装饰,让人们在生活中得以接触和感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
例如,在家具上
运用龙骨刺绣纹饰,可以增强家具的华贵感和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以让人们了解龙骨刺绣
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二、民间传说元素
海南地区有许多具有传说色彩的历史事件和传说人物,如“千里之堤毁于蚯蚓”,
“河洛话”等。
这些传说和历史事件也可以成为室内陈设的元素,如可在家庭图书馆中设
置和民间传说有关的装饰品、书籍,或在小型的展示区域内展示与历史事件和传说相关的
文物或图文资料,让人们在休闲时了解海南的传统文化底蕴,感受这些传说的魅力与意
义。
三、特色建筑元素
海南的建筑风格也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例如,海南的“三合院”建筑以
其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如利用传统的
“三合院”建筑风格进行空间的划分和构造,或在墙面、门窗等地方加入“三合院”的图
案和意象,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海南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气息。
总之,海南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室内陈设中,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和了解海南的文
化底蕴和魅力。
这也是我们在室内陈设中应该注重倡导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随着人们
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我们相信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陈设中的应用方式也会越来
越丰富多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文化内涵和情趣。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海南省历史文化

海南省历史文化海南省历史文化海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南海东北部,是中国的热带岛屿。
海南省的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岛上就有人居住。
自东汉时代以来,海南就成为中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海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先后出现了古琼州、琼崖、田螺岛、永兴、昌化等诸多文化古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古琼州古琼州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位于今天海南省琼海市东南。
公元前110年,中国汉代政府在琼州置县,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县治之一。
古琼州为古代中外交通枢纽之一,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大量海上商贸人员来往于此,交流和贸易十分繁荣。
在古琼州出土的文物中,有汉代玉管疏、唐代银钱、宋代瓷器、元代铜镜、明代青花瓷等珍品,这些文物反映了古琼州的繁荣和文化交流。
二、琼崖文化琼崖文化是指源于海南岛南部的一种民族文化,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在宋、元、明、清四代的历史时期,琼崖都是中国的“南疆”,是重要的南海交通和商贸中心。
琼崖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融合,吸收了海南省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被人们广泛传颂。
三、田螺岛文化田螺岛位于海南省的西南部,是一个海岛,因产出大量的田螺而得名。
田螺岛文化是指田螺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遗产,主要是南越文化、广东文化、大东海文化等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风貌。
在田螺岛上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石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田螺岛作为古代海上贸易中心的繁荣和文化交流。
四、永兴文化永兴是海南省文昌市的古称,是唐代五代时期海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里,曾有一位大文学家杨帆,他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达到了343卷之多,是中国文化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一部文集。
永兴的黄庄古村,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其中有宋代、明代和清代的建筑,反映了南方农村的传统生活和文化风俗。
五、昌化文化昌化是位于海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城,是海南省历史文化上一个重要的地方,古城内有文昌文庙、赵伯通府、伏下祠等历史名胜古迹。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海南省黎族地区是中国其中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而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南黎族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需要进行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一、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特点黎族是海南省内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特色、村落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等方面。
在建筑特色上,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以“三合一”式建筑为主,即三间一座房,房屋采用竹、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采用茅草盖。
整体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体现了黎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
在村落布局上,黎族传统村落建筑常常是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村落。
村落中房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布局,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
在建筑材料上,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主要采用竹、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其中竹子被大量应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反映了黎族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理念。
在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上,黎族传统村落建筑注重技法精湛、创意独特,屋檐、门窗、栏杆等都雕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从而使得整体建筑更加美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黎族传统村落建筑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方面,建筑老化、自然灾害、人口外流等因素导致传统村落建筑的破损和消失;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建筑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和抛弃。
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
应制定相关政策,对黎族传统村落建筑进行保护。
政府应出台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加大对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经济、政治、法律支持力度,从而形成有效保护体系。
需要进行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调查与整理工作。
通过对黎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进行系统的调查与整理,明确传统村落建筑的历史、地理分布、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情况,对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中国古代牌坊赏析

何为牌坊
,《诗· 陈风· 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 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 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 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 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鹿:与“禄”字谐音,常被用作牌坊雕绘的 图案,以象征升官晋爵、高官厚禄。 鱼:与“余”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 成图案被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金玉(鱼) 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鲤鱼跳龙门 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 因此,鲤鱼腾浪也常被用于雕绘牌坊的图案 ,以象征科举及第、金榜题名。
牌坊的种类
南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 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 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
北派: 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 凝重粗犷。 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 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目前北 京还有新建牌楼百余座。
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 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 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 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 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 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 、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 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这些牌 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 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 用。
对古代牌坊的一些看法与分析
牌坊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其内容 取材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民间传说,布 局细腻、结构紧奏、形式多样,远看壮观 巍峨,近看玲珑剔透,以其固有的标志性 和装饰性深得人们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0URNAL 0F HUAI BEI P ROF ES S I ONAL AND TECHNI CAL C0LLEGE
Vo 1 . 1 4 No . 1
Fe b. 2 O1 5
文化 史 中 , 有着 突 出 的地位 , 海 南牌 坊 分 布广 、 类型多, 既 有 深 刻 的 原 因 也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研 究 海 南 牌 坊 文 化 , 有 助
特有建筑 , 其历 史 源 远 流 长 , 至 今 仍 有 新 的发 展 。
二、 海 南牌 坊 的 分 布 和 类 型
近年 来 , 我 国对 海 南 历 史 文 化 的 研 究 已 引 起 史 学 界 的 重视 , 这不仅关 系到海 南文 化 的发 展 , 同 时 对 海 南 发 展 国
牌坊 , 立 于 大街 、 桥 梁 的 显 要 位 置 。牌 坊 在 南 宋 已 经 出 现 , 至明则成常制 , 牌 坊 还 有 表 彰 性 的意 义 , 起 源于 汉时 的‘ 榜 其间里 ’ , 经唐宋之 ‘ 树阙门间 , 至元 明清 已改 用 ‘ 旌 表 建 坊’ 的做 法 , 这就是对 牌楼 的历史简单 而准 确的概 括” 。但 是表 、 阙在 战 国 前 就 有 了成 形 , 如 果按 “ 有城必 有 阙 , 有 街 必有坊” 的说 法 , 牌 坊 起 源 还 要 早 些 。总 之 , 牌 坊 是 中 国 的
于了解海南文化的全貌 , 能够更好地分析研究海南文 化。
一
1 . 分 布 情 况 由于 明 清 时 期 朝 廷 旌 表 政 策 放 宽 、 儒 家思 想传 播 、 官 学私学兴起 、 本土 精英 辈 出等原 因, 使 海 南 牌 坊 如 雨 后 春 笋 般 涌 现 。历 史 上 , 海南原有 石牌坊 上千 座 , 曾有“ 牌 坊 之
分布 集 中 , 这 给 海 南 的 历 史 文 化 研 究 提 供 了重 要 的 实 物 依 据 。 研 究 海 南 牌 坊 的 分 布 情 况 、 主 要 类 型 及 它 所 包含 的
文化 价 值 , 可 以让 更 多 的人 更好 地 了解 海 南历 史 文化 。
关键 词 : 海 南牌 坊 文化 ; 分布 ; 类型 ; 价 值 中 图分 类 号 : K8 7 9 .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8 2 7 5 ( 2 0 1 5 ) 0 1 — 0 0 6 5 — 0 3
海 南 牌 坊 文 化 研 究
陈柳 荣
( 海南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摘要 : 牌 坊 是 历 史 文化 的 一 个 缩 影 , 研 究牌 坊 可 以从 侧 面 了解 当 时社 会 文化 方 面 的 有 关 情 况 。 海 南 的牌 坊 数 量 多 、
岛” 的美 誉 。据 明代 《 琼台志 》 记载 , 仅 澄 迈 老 城 镇 的牌 坊 就
有4 O多 座 。据 清 宣 统 《 琼 山县 志 》 记载 , 当时 的琼 山县 共 有
牌坊 3 3 9座 ( 含 已废 的 1 6座 ) , 包 括功 名坊 1 9 1座 , 贞 节 坊
1 2 6座 , 名胜地名坊 2 2座 等 。 口 据《 琼 山县志 ・ 卷 十三 ・ 古 迹略》 和《 琼 山县 文物 志 》 记载, [ 3 仅 琼 山 地 区 有 记 载 的 明
清 历 代 所 建 的“ 亲 民 厚本 宣 化 三 坊 ” ( 明正 德 年 间 知 县 骆 敏
上加 以屋顶 覆 盖 , 这 算 是 牌 坊 楼 檐 的 早 期 形 式 了 。 另 据
《 诗 ・ 陈风 ・ 衡 门》 载: “ 衡 门之下 , 可 以栖迟 。 ” 《 诗经 》 编 成 于春 秋 时 代 , 大抵 是周 初 至春秋 中叶 的作 品, 由 此 可 以 推 断, “ 衡 门” 至迟 在春秋 中叶即 已出现 , 这 也就是说 , 牌 坊 的 原 始 雏 形 最 迟 在 春 秋 中叶 已经 出现 。 牌坊从刚开始 是道 路 的起 点 、 终 点 的标 识 , 作 为 里 坊 大门成为每个坊之 间的标识 , 最 后 演 变 成 为 只 能 是 皇 帝 下 圣 旨才 可 以 建 造 的 , 为表彰 德政 、 功勋 、 科 第 以 及 忠 孝 节 义 所立的 , 具 有 特 别 意 义 的 一 种 纪 念 性 建 筑 物 。 它 从 产 生 到 形制 成熟 , 到种 类 众 多 、 繁荣兴盛, 由 结 构 简 单 到 结 构 繁 复, 由形 制 单 一 到 形 制 多 样 , 经 历 了 一 个 漫 长 的 演 变 发 展 过程 。关 于 牌 坊 的 发 展 演 变 , 中国大 百科 全 书这 样 概括 : “ 牌 坊 起 源 于汉 代 坊 墙 上 的 坊 门 , 门上榜 书坊名 以为标记 , 宋 以后随着里 坊 制的 瓦解 , 坊 门 的原有 功 能消失 , 但 坊 门 仍 然以脱离坊 墙 的形 式独 立存 在 , 成 为象 征性 的 门, 即 为
际旅 游 岛 及 弘 扬 海 南 岛 的 历 史 文 化 也 有 重 要 影 响 。 但 海
南牌 坊文化作为海南文化 的一 种类 型, 长 期 以来 并 未 受 到 足够 重视。事实上 , 海南 岛曾有“ 牌坊之 岛” 的美誉 , 海 南牌
坊 文 化具 有 重 要 的 研 究 价 值 。海 南 牌 坊 文 化 在 整 个 海 南
、
牌 坊 的起 源 和发 展
牌坊 , 古名 绰楔 , 为“ 明清 两代 特 有之 装 饰建 筑 , 盖自 汉代 之阙 , 六朝 之 标 , 唐 宋 之 乌 头 门、 棂 星 门 演 变 形 成 者 也” [ 1 ] 。牌 坊 起 源 于 古 老 的 “ 衡 门” , 所谓 “ 衡 门” , 即 在 两 根 立柱上架一 横梁 , 再 在 柱 上 安 以 门 扉 。《 营造法 式 》 中《 诗 义》 道: “ 横一木作 门, 而上无屋 , 谓 之衡 门 , , E e l 。这 种 简 易 的 大门多用作 乡间住 房 的院 门 , 后 来 为 了防雨 雪 , 便 在 横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