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2)通过阅读史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历史概念。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第1课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1. 教学重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2.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2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1. 教学重点:非洲和美洲的历史变迁。

2. 教学难点:非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及其与亚洲、欧洲的差异。

第3课古代文明的碰撞1.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2.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交流对后世的影响。

第4课古代文明的融合1.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融合过程。

2.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融合的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5课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的统治1. 教学重点: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的统治方式。

2. 教学难点:国家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地图或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情况,进行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5.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第一章:美国的诞生1.1 独立战争的背景讲解英国对美国的殖民统治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1.2 《独立宣言》的发表介绍《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强调《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1.3 美国的建立讲解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分析美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法国大革命2.1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讲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原因2.2 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介绍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政策评价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历史地位2.3 法国大革命的结局讲解法国大革命的结局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第三章:工业革命3.1 工业革命的背景讲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3.2 工业革命的过程介绍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强调工业革命的影响3.3 工业革命的扩展讲解工业革命在英国以外的国家的发展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第四章: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4.1 殖民扩张的过程讲解殖民扩张的背景分析殖民扩张的过程4.2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介绍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成就强调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4.3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矛盾讲解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矛盾分析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5.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5.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5.3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讲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分析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6.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格局变化6.2 列强的殖民扩张与瓜分世界介绍列强殖民扩张的过程强调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6.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七章:科学与社会主义理想7.1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讲解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分析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影响7.2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的影响7.3 俄国十月革命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第八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的动荡8.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讲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8.2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介绍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强调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8.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九章:冷战与世界的分裂9.1 冷战的背景与美苏争霸讲解冷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美苏争霸的过程和影响9.2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介绍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强调新兴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9.3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过程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第十章:走向现代化的世界10.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讲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格局变化10.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介绍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强调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10.3 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讲解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特点分析21世纪初的世界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重点环节2: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原因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政策及其历史地位重点环节3: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重点环节4: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殖民扩张的背景和过程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成就和影响重点环节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重点环节6: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重点环节7:科学与社会主义理想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重点环节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的动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和对美国的影响重点环节9:冷战与世界的分裂冷战的背景和原因美苏争霸的过程和影响重点环节10:走向现代化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本教案涵盖了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科学与社会主义理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的动荡、冷战与世界的分裂以及走向现代化的世界。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沙皇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这次改革使俄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了解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知道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进一步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概述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提高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进行课堂交流、发言,培养“言而有据”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积极影响的分析,学习运用“动机与结果”的概念分析解释历史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两次改革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材料,分析改革背景,理解改革影响,进一步学习阅读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彼得一世率团全面考察西欧国家,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

通过学习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发展,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进一步坚定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彼得一世改革。

2.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教学难点】废除农奴制改革是沙皇领导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1.制作PPT课件。

2.剪辑视频片段:纪录片《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约1分半钟)和《克里米亚战争》(约2分钟)。

3.可准备《俄国领土扩张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材料研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剪辑视频《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教师提问:视频片段中关于俄国历史发展的哪些描述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设问:这些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俄国历史发展的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曾深刻影响俄国的两次改革。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课件或板书展示)(一)改革的背景(课件或板书展示)(课件展示三幅不同时期的俄国疆域图)教师:请观察地图,我们看到俄国领土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学生回答俄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让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2 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采用问答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理解。

1.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历史背景。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介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课堂小结: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短文。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2.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采用问答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的理解。

2.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历史背景。

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介绍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的过程。

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课堂小结: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伟大意义。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教案范文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教案范文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教案范文教育者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进展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历、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才能经历。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WTT带来的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教案1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理解东罗马帝国的根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奉献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对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讨论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假设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局部,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究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目的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2.老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兴旺,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老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那么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新版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共57页)

新版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共57页)

新版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共57页)目录第1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第4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第5课伟大的十月革命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第7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第9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第10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第11课战争的扩大和转折第1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4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16课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第17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第18课经济全球化趋向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21课现代文学艺术成就第1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课标要求】简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教材分析】本课安排了三个子目第一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第二目“三国同盟”、第三目:“三国协约”,先后讲述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足,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更是很少,因此,要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讲解,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主要过程;记住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最终形成的时间及组成国家;理解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及严重后果。

2、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因矛盾变化而做出的相应调整及对策,培养学生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了解巴尔干半岛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和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使学生关注巴尔干半岛地区问题的历史由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联系现实的能力。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分析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教学重点1.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理解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学难点1.理解俄国11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分析俄国11年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俄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俄国在19世纪中期面临哪些问题?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俄国11年改革的内容。

(1)俄国11年改革的领导者是谁?(2)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背景: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加剧。

(2)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自由身份,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影响:俄国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四、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俄国11年改革是一场怎样的改革?(1)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2)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还是封建性质的?(3)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五、课堂小结2.学生回答:改革使俄国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六、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俄国11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析俄国11年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了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世界历史教案(九年级下册)泸州七中历史教研组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课程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2.过程和方法: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二、新课:(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

→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遗留问题)(3)英德矛盾: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的逻辑。

三国核心:德国2.三国协约(英法俄):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

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三、教学小结(提问、写出)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5、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板书设计】(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作业】课后复习、预习。

【教学反思】:(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课程目标】1.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展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双方对阵形势(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3.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很快到了1916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

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

这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

)总之,尽管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

1916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三)战争的结束1916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

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

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

(播放欧洲1916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争引向了结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2.美国参战(1917年)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

1918年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

(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纳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反思】:第六学习主题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第1课自然科学的革命【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在“科学的革命”中,课本介绍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2.欧美近代科技的发明创造为什么能够获得累累硕果?这些成果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1.课文介绍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运用课件展示科学家画像,引导学的平方成反比。

(F = G )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外合力的方向相同。

(F合 = m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F = - F)²狭义相对论:物体的能量相当于质量与光速(30万千米/秒)的平方的乘积,即 E = mc。

广义相对论:物质间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时空弯曲)而引起的。

2.欧美近代科技的发明创造为什么能够获得累累硕果?(课件演示科学家语录,先组织学生英译汉,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最后由教师归纳答案)牛顿:“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was standing on the should ers of giants.”(如果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爱因斯坦:“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自由阅读卡·居里夫人在实验”(提炼新的放射性元素——镭)A.科学家辛勤忘我地实践和探究,推动了科技进步。

科学家的个人努力起了重要作用。

B.人们挣脱了封建神学束缚,敢于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促进了科技进步。

思想自由是主要因素。

C.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明和创造,这是根本原因。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2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教学过程一、启蒙思想1.“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

”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法国《人权宣言》)2.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3.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因素。

6.请联系中国实际,说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A.戊戌变法→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 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文学艺术成就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学生读书、表格整理本课内容。

2.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2.梵高的人品怎样?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艺术魅力?3.贝多芬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三、组织学生探究文学巨匠(展示相关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1.[设问自答]近代文艺为什么会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探究:“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这句话说明梵高的成功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贝多芬说:“I will take fate by the throat. It will not bend me completely to its will.”【教学反思】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

3、过程与方法: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教学过程】:导入: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