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2)通过阅读史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历史概念。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第1课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1. 教学重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2.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2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1. 教学重点:非洲和美洲的历史变迁。
2. 教学难点:非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及其与亚洲、欧洲的差异。
第3课古代文明的碰撞1.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2.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交流对后世的影响。
第4课古代文明的融合1.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融合过程。
2.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融合的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5课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的统治1. 教学重点: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的统治方式。
2. 教学难点:国家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地图或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情况,进行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5.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川版历史九下教案

川版历史九下教案川版历史九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_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_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一节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看书]……[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第一章:美国的诞生1.1 独立战争的背景讲解英国对美国的殖民统治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1.2 《独立宣言》的发表介绍《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强调《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1.3 美国的建立讲解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分析美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法国大革命2.1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讲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原因2.2 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介绍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政策评价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历史地位2.3 法国大革命的结局讲解法国大革命的结局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第三章:工业革命3.1 工业革命的背景讲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3.2 工业革命的过程介绍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强调工业革命的影响3.3 工业革命的扩展讲解工业革命在英国以外的国家的发展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第四章: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4.1 殖民扩张的过程讲解殖民扩张的背景分析殖民扩张的过程4.2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介绍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成就强调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4.3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矛盾讲解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矛盾分析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5.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5.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5.3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讲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分析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6.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格局变化6.2 列强的殖民扩张与瓜分世界介绍列强殖民扩张的过程强调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6.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七章:科学与社会主义理想7.1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讲解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分析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影响7.2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的影响7.3 俄国十月革命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第八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的动荡8.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讲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8.2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介绍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强调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8.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九章:冷战与世界的分裂9.1 冷战的背景与美苏争霸讲解冷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美苏争霸的过程和影响9.2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介绍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强调新兴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9.3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过程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第十章:走向现代化的世界10.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讲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格局变化10.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介绍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强调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10.3 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讲解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特点分析21世纪初的世界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重点环节2: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原因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政策及其历史地位重点环节3: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重点环节4: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殖民扩张的背景和过程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成就和影响重点环节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重点环节6: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重点环节7:科学与社会主义理想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重点环节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的动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和对美国的影响重点环节9:冷战与世界的分裂冷战的背景和原因美苏争霸的过程和影响重点环节10:走向现代化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本教案涵盖了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科学与社会主义理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的动荡、冷战与世界的分裂以及走向现代化的世界。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根底学问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学问要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力量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比照鉴别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争论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根本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新中国是在经受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究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肯定要喜爱祖国,把她建立得越来越富强富强民族团结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难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需加以珍惜的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忆前一学期的学问线索,按“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以下“纲要信号”:┢────────────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斗→解放战斗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成功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预备。
今日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沟通、争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争论答复: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稳固、建立和进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立。
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立方面还缺乏阅历。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沙皇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这次改革使俄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了解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知道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进一步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概述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提高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进行课堂交流、发言,培养“言而有据”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积极影响的分析,学习运用“动机与结果”的概念分析解释历史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两次改革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材料,分析改革背景,理解改革影响,进一步学习阅读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彼得一世率团全面考察西欧国家,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
通过学习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发展,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进一步坚定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彼得一世改革。
2.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教学难点】废除农奴制改革是沙皇领导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1.制作PPT课件。
2.剪辑视频片段:纪录片《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约1分半钟)和《克里米亚战争》(约2分钟)。
3.可准备《俄国领土扩张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材料研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剪辑视频《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教师提问:视频片段中关于俄国历史发展的哪些描述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设问:这些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俄国历史发展的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曾深刻影响俄国的两次改革。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课件或板书展示)(一)改革的背景(课件或板书展示)(课件展示三幅不同时期的俄国疆域图)教师:请观察地图,我们看到俄国领土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学生回答俄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让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2 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采用问答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理解。
1.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历史背景。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介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课堂小结: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短文。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2.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采用问答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的理解。
2.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历史背景。
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介绍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的过程。
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课堂小结: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伟大意义。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分析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教学重点1.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理解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学难点1.理解俄国11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分析俄国11年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俄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俄国在19世纪中期面临哪些问题?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俄国11年改革的内容。
(1)俄国11年改革的领导者是谁?(2)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背景: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加剧。
(2)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自由身份,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影响:俄国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四、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俄国11年改革是一场怎样的改革?(1)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2)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还是封建性质的?(3)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五、课堂小结2.学生回答:改革使俄国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六、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俄国11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析俄国11年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俄国1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了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川教版九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教案(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世界近代史(下)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2.过程和方法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三.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四.教学步骤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
→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3)英德矛盾: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的逻辑。
三国核心:德国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2.三国协约(英法俄)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
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五.教学小结(提问、写出)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2.过程和方法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三.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四.教学步骤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
→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3)英德矛盾: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的逻辑。
三国核心:德国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2.三国协约(英法俄)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
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五.教学小结(提问、写出)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作业教材P19练习教学后记: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四.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到1914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
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
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协约国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
主要战役:1)马恩河战役:交战地点、兵力、结果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很快到了1916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
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
这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
)总之,尽管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
1916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三)战争的结束1916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
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
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
(播放欧洲1916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争引向了结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2.美国参战(1917年)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
1918年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
(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后记:第六学习主题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第1课自然科学的革命第2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主题:本学习主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
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教学过程:导入: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2、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一、新时代的曙光(本课的重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俄国十月革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
因此,只有讲清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
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历史小沙龙: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
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
(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故事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板书: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3、月革命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4、巩固政权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5、历史意义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教学后记: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第2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3、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