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人教版
政治: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正式版

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教案课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目的: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教程:【复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导新】左边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祖孙三 带)【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十一段回答:为什么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阅读教材第十二至二十段回答: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 东西 , 则是旧事物。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 。
结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归纳分析]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例:教材P64第二段(地球;生命;植物;动物)例: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进步。
交通工具:马车——笨重火车——快速火车——飞机通讯工具:点烽火——送信——手摇电话——手机(越来越小,功能越来多,价格越来越便宜)漫画:《找时间》六十年代看天上;七十年代看墙上;八十年代看腕上;九十年代看腰上。
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例: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趋势》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趋势》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为高二政治课程中的“事物发展的趋势”这一单元所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事物发展趋势的概念、事物发展趋势的种类以及事物发展趋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敏锐感知以及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事物发展的趋势的概念;•分类掌握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种类;•理解事物发展趋势的形成机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分析形成独立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掌握如何获取并分析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事物发展的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事物发展的分析意识和综合思维。
三、教学内容1.事物发展的概念讲解事物发展的概念,意味着让学生了解到事物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其中包括生命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入一些例子,来让学生对于事物发展的概念有更具体的了解。
2.事物发展趋势的种类讲解事物发展趋势的种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对于不同领域事物发展趋势的分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每一类趋势进行举例,并明确不同领域的趋势特点与差异。
3.事物发展趋势的形成机制讲解事物发展趋势的形成机制,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现象背后的原理机制,能够将事物发展趋势与时代环境、社会现象等因素相联系。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趋势的形成机制多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授课法是本单元教学方法的主要手段。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产生思考,留出一定时间进行互动交流。
2.案例分析法学习事物发展趋势的形成机制需要基于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

事物发展的原因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板书)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纲阅读教材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分析讲解。
)阅读提纲:(l)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发展?(是)(2)要实现这个发展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种蛋和适宜的温度)(3)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是什么关系?(缺一不可)(4)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前三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比较一致,教师随着发言、讨论的进行在黑板上逐步写出。
最后肯定会集中到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在孵小鸡过程中哪个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在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第l15页第4自然段至第l16页第4自然段,然后进行重点分析讲解)从大家的看书思考和讨论中,可以得出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要孵出小鸡来,没有种蛋不行,没有适宜的温度也不行。
种蛋就是受精卵,种蛋之所以在适宜的温度下能而且只能孵出小鸡来,是因为种蛋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胚胎本身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在胚胎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信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是决定种蛋能够变成而且只能变成小鸡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
但是,没有适宜的温度,种蛋中的胚胎就无法正常发育,种蛋还是种蛋,而时间过长,胚胎就会死亡,就更谈不上孵出小鸡来。
可见,种蛋与温度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是鸡蛋变小鸡过程中的外部矛盾。
适宜的温度是种蛋孵出小鸡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可绘制孵化示意图,以利讲解。
)1.内因和外因(教书)(1)什么是内因?(板书)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板书)所谓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什么是外因?(板书)外因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板书)所谓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高三政治《专题13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专题13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案新人教版(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同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发展。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作用再大也还是条件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这里直接说明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绝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一方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外部条件中,既有对个人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个人成长不利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发挥有利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以便早日成才,又要尽量抵制、削弱不利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成长,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机遇和辩证地对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状态》》

事物开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状态教学设计案一、教材分析:本知识点为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中“用开展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知识点。
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与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并能够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理解和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能够运用知识点分析生活现象所表达的哲学道理,并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的知识指导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热点视频分析,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理想〞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知识的一点一点的积累、一步一步的付出。
对“理想〞目标的实现要有方案性和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实现。
三、学情分析学生以初步掌握局部哲学理论,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实例分析、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导入:观看视频?中国一分钟:跬步致远?结合预习,学生关注视频中的量变和质变的现象有哪些。
梳理:1分钟、16小时、60天、一年,表达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引出课题——开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
阅读教材分析,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二者的关系如何。
学生分析,教师展示并强调。
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量变:性质不变,事物还是该事物质变: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追问:质变一定是开展吗?拓展: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由坏变好〔前进性的〕,一种是由好变坏〔倒退性的〕。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开展2、量变与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分析强调:〔1〕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事物的数量不变,但是场所发生变更〔结构发生变化〕举例: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成分与结构;田忌赛马的战术〔2〕量变只有到达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学生活动:运用1分钟你能干什么?你的知识如何积累?你的成绩如何提升?总结:积硅步以致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很远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很多哲学的智慧和道理,中国1分钟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持用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理解发展的实质,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运用:根据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分析一两个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如邓小平理论、科技创新等。
能力方面⑴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⑵在学习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中,学会横比、纵比、同比、异比,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点拨、引导、启发与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归纳相结合,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相统一。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多媒体显示:地球演化的历程教师提问:从上面的图表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植物和动物的进化,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变化发展过程。
这些事实说明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l)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请同学们从社会形态和生产工具的变化两个角度,来说明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石器到自动化、电子化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脚印。
因此。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
(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刚才我们分析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变化发展的,那么人的认识又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每个人来说,在儿童时代只认识自己的亲人,只看见周围的一些表面现象。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状态)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状态)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状态),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幺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案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案第一篇: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高三政治复习教案.§第20讲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_政治试题。
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2)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发展概念,能结合实例百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懂得变化发展是世界的一种状态,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能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并能划清正确与错误标准的界限。
能力方面,通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结合发展的实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会横比、纵比、同比、异比;通过判断新旧事物标准的教学,在多种标准的比较中,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觉悟方面,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突出重点,即在运动、变化、发展的比较中,理解发展的实质;
采用讲读法突破难点,即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歌曲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巨变,从这种历史巨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理。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教学)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通过前一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事物运动变必然会引起事物的发展。
这也就是本框要学习的内容。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板书)
例1、《找时间》:60年代在天上;七十年代在墙上;八十年代在腕上;九十年代在腰上。
例2、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例3、《走进新时代》(3)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板书)
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988年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私营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指出“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小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
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发展?(板书)
(1)含义: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区分发展与运动、变化有何不同:①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
它只是表示事物是活动着的,不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进展。
它是相对于静止而言。
②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量变)和性质上的根本变化(质变)。
它只是标志着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它是相对于凝固而言的。
③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变化有向上的、向下的、前进的、倒退的、变好的、变坏的之分,而发展则是指向上的、前进的、变好的变化。
(3)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两点:①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学生辨析: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这两句都正确。
为什么?)可见,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才是发展。
②要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第一,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第二,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集中错误倾向:一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二是以事物一时的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三是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练习:下列那些是新事物?
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实验区、新的物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电脑病毒、返祖现象、克隆技术、1921年只有50多名共产党员、禽流感、袁世凯称帝、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违背客观规律)、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
小结:以上就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这一原理所反映的发展的观点与前面所学的联系的观点共同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它们在辨证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从而同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划清了界限。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