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王之涣《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我深入研究了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这一课文,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三单元中的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2. 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件、黑板、粉笔,以及学生的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于这座楼的了解和想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
2. 朗读: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解释:我会解释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4. 讲解:我会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的美。
5. 练习: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会设计如下的板书: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如下: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片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还会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引导他们阅读其他相关的古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至关重要,我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两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两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会认的生字,能根据书中注解理解古诗含义。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内涵。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介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凌,原籍晋阳,是当时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之一。
出示王之涣的一首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
二、熟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练读古诗。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古诗大意:太阳,渐渐落下山岗,黄河,朝着大海奔流。
要遥望千里,要穷尽目力,就必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四、背诵古诗。
五、积累《乐游原》。
1.诗意:傍晚时分,马车载着我的悒郁,我登上乐游原,夕阳无限美好,只可惜,已靠近日落的黄昏。
2.赏析:李商隐一生蹉跎不遇,此诗就是他感慨岁月易逝、工业未成的作品。
在傍晚时分,诗人感到心情不畅。
为何心情不畅呢?诗里没有明说。
在百无聊赖中,诗人驱车到乐游原上。
乐游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在此可以登高望远。
诗人既“意不适”,来到乐游原就是为了登高望远以削忧的。
他确实看到了美好的风景:夕阳缓缓西沉,西天是一片灿烂绚丽的霞光。
但诗人睹此美景,心理却另有感慨。
念及自己一生,始终被挤在党争的夹缝中,郁郁不得志,如今垂垂已老。
正如西阳,虽然美丽绚烂,但毕竟已近黄昏了,他不可能再辉煌多久的。
六、布置作业。
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类生字,能根据书中注解理解古诗含义。
了解诗人王之涣。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本诗,体会诗人的表达意图,学会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含义。
教学准备:《登鹳雀楼》的朗读磁带。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登鹳雀楼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教案#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加一加、图片、查字典、形近字区分等识字方法认会12个二类字。
2.运用划分节奏、自由练读、同桌互读等方式读通古诗。
3.通过借助关键字、结合注释、插图、发挥想象等多种方式了解诗意,简单描述古诗的画面,并试着背诵。
4.通过组串式拓展,能够学以致用学习其他同主题的诗。
进一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
学教活动一、背景串联做铺垫(一)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山西省永济市有一处著名的景点——鹳雀楼,它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鹳雀楼位于黄河东岸,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唐代著名大诗人王之涣当年登上此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古诗——《登鹳雀楼》。
(二)出示王之涣的图片大家对王之涣一定不陌生,谁来说说对他的了解?简要介绍王之涣。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作者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二、诵读感知知其义(一)读通古诗,检查预习1.学生自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音可借助拼音或请同桌帮帮忙。
2.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3.检查交流中熟记生字。
(二)再读,读出节奏学生自由练读一齐读一指名读一师生合作读。
(三)三读,读出诗意同学们,要想把古诗读得更美,我们还得了解其中的意思。
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①结合注释理解句意②看插图③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利用学过的这些方法,同桌之间交流学习,大致理解诗意,汇报交流。
三、串联品析入诗境(一)以词解诗学生交流难理解的字:依、欲、穷。
1.理解“依”。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明白古诗中的“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辽阔景象和雄浑气势。
3.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五、学习古诗三四句。
1、引入古诗三四句。(要想看到更远的天际,更远的黄河水,诗人应该怎么做?)
2、我们所想正如诗人所想,不同的是诗人是用诗句来表达,他用的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什么呢?咱们咬文嚼字来说说吧。
4、动作演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动作演绎诗句吧。站凳子上——-站桌子上)挖掘诗句表达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不断攀登……
二、读诗找景
出示景物,找含有这些景物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白日、山、黄河、海)这些景物。这些景物藏在哪两句诗里?请同学们赶紧去找找。
三、摆图明意
根据诗句摆图景。
对,同学们眼睛真够亮的,它们就藏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里。(出示圈景物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根据诗句来尝试摆图景。孩子们拿出自制的景物图片试着摆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吧。到底怎么摆才对呢?注意诗句中联接景物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和字典上的字义,明白它们在诗中的意思才行。
四、赏景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来欣赏诗人王之焕登上鹳雀楼见到的壮阔雄浑景象。天边落日依傍群山一寸一寸下沉,夕阳余晖绚烂无比,近处黄河奔涌而去,流入远方的大海。诗人用短短的10个字就把这壮阔辽远的画面描绘出来。这10个字就是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孩子们像老师这样读,争取读出画面的辽远,黄河的雄浑气势(范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我今天要分享的教学设计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一、教学内容我所使用的教材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今天要教授的章节是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具体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内容是王之涣描绘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长江的浩瀚。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能够运用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简单的写景作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意图,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课件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让学生对鹳雀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接着,我会逐句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意图,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之后,我会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写景作文,运用诗中的描写手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的《登鹳雀楼》和诗的内容。
我会将诗的内容逐句写在黑板上,并用相关的图片和图表来辅助说明。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让学生默写《登鹳雀楼》,二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鹳雀楼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鹳雀楼和相关的诗歌。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引入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我可以让学生对鹳雀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