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运用"最后一分钟"这个概念。

2.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你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在一小时内完成,但是你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准备,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思路。

2.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情况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讲解:3. 解释"最后一分钟"是指人们在某个重要时刻才开始做事情的情况,这种行为常常会增加压力,降低效率,并可能导致失败。

4. 演示一个关于"最后一分钟"的短故事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实践:5.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如备考、课堂作业、项目报告等),设计一个关于"最后一分钟"的案例。

6. 学生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遇到的挑战,并提供解决方案。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案例,并讲解他们的解决方案。

讨论:7. 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最后一分钟"的情况,并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8. 学生分享他们想到的解决方案,并讨论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总结:9. 提醒学生重要事情需要提前准备和安排,避免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

10.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的机会。

拓展活动:- 学生自行寻找与"最后一分钟"相关的新闻报道或个人故事,并写一篇小论文或进行口头汇报。

- 学生可以申请一个日程管理应用程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拓展活动(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并避免"最后一分钟"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拓展活动:1. 时间管理课程:组织一些时间管理课程或工作坊,向学生介绍一些时间管理技巧和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制定日程表、设置优先级、利用番茄工作法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2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2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he last minute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2、篇章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篇章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学习目标:★认识5个生字★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

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诗歌内容◆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原文及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原文及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一分钟》原文及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4.通过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一分钟》,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分享对课题的理解和感悟。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主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课文原文一分钟一分钟,香港回归祖国母亲。

一分钟,百年国耻终被雪。

一分钟,中华儿女齐欢腾。

一分钟,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一分钟,东方之珠焕发新生。

二、教学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品味课文的优美语句。

4.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5.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复习生字词,巩固记忆。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如“一分钟,香港回归祖国母亲。

”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三篇】《最后一分钟》教案一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有去过香港的吗?香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但你可知道,150多年前,这颗东方明珠却曾落入英国强盗之手。

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归祖国。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初读1、放声朗读,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正音)叩问脊梁硝烟深入骨髓悄然落地3、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

现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4、同学们很厉害,这么难读的诗,你们刚开始读就能做到字正腔圆,响亮流畅,还大致读懂了诗歌的意思,很不简单呐!三、学习第2节1、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伟大时刻就要到来。

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为我们体现最后一分钟的场景呢?(指名读第2节)2、交流: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其实,刚才说的这些特写镜头,从诗歌的角度来讲就叫——意象。

也就是作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加以想象,从而表达自己浓烈的情感。

3、那么,从这些特写镜头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自己去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交流。

4、反馈,朗读。

四、学习第3节1、香港回归,是所有中华儿女百年来的心愿。

世界即将见证这伟大的时刻,但同时,百年前的那段屈辱历史,在这最后一分钟,也不由涌上作者心头。

默读诗歌第3节,划一划,圈一圈,文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2、交流,点拨。

(1)从这个节中,你知道香港的沦陷和哪些历史事件相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捉到这些历史事件的?(板书: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2)师小结:这又是诗歌的另一特点,它用最凝练、最概括的语言,体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烈的情感。

(3)师叙述(配上图片):让我们看看吧!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清朝末年,英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贩卖鸦片。

不但挖空了中国的国库,更使无数中国人深陷毒品,无法自拔。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同时,我会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会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到那一时刻的庄重和喜悦,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我会提问:“你们知道香港回归祖国是在哪一年吗?那一刻的情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到那一时刻的庄重和喜悦,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为何会有不同的情感和举动,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课文内容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为什么?”“你们认为作者想通过课文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等问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并引导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2.运用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写字练习,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24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24最后一分钟(教案)

24*最后一分钟1.认识课后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搜集香港回归及百年香港相关资料。

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导语: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小河湾湾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香港)2.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7月1日)3.教师: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叩问(kòu)刹那(chà)硝烟(xiāo)骨髓(suǐ)铸造(zhù)悄然(qiǎo)(2)理解词语。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脊梁:脊柱。

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2.背景简介。

香港的历史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案:《最后一分钟》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最后一分钟》这篇短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及短语;2.通过阅读并分析短文的结构及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使用文章中的词汇和短语;2.能够理解并运用短文中的相关信息完成练习;3.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三、教学过程:Step 1: 预习导入 (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型;2.提问:你们平常会进入到“最后一分钟”的状态吗?一般在什么时候?为什么?Step 2: 阅读理解 (10分钟)1.让学生快速阅读短文《最后一分钟》,了解文章大意;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谁?(3)他们在面对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4)你认为这个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Step 3: 词汇和短语 (15分钟)1.教师给出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录在笔记本上;2.教师带领学生读出这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练习;3.逐个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同伴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4.让学生互相出示自己的笔记本,进行对照核对,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并记录相关词汇和短语;Step 4: 分析短文结构 (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短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事件发展和结尾;3.引导学生从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整个文章的信息;4.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讲解,指导他们正确理解短文的结构;Step 5: 阅读训练 (15分钟)1.教师设计相关的阅读练习,例如填空、选择和问答等;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与同桌讨论并核对答案;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正确答案,解释练习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Step 6: 拓展活动 (15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短文中提供的信息,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2.让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编写的故事,并互相评价;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辅助绘制插图;4.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Step 7: 总结反思 (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相关词汇、短语和阅读技巧;2.鼓励学生分享从阅读中的收获和体会;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生活中是否经常进入“最后一分钟”的状态,并阐述对此问题的反思。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说课稿范文之一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说课稿范文之一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说课稿范文之一听杨红霞老师执教的合作学习教学课例《最后一分钟》,其真挚充沛的情感,其清晰简练的课堂语言,其挥洒自如的教学调控技巧无不给观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杨老师在以她的课堂教学诠释合作学习的成效来看,更为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极为典型的案例。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掌握知识的需要。

本文刻画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瞬间。

但是,本文的背景却是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和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创举纵横交错而成的广阔时空。

教学《最后一分钟》一课,就是要将这个广阔的时空背景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之中,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接触到相对更多的历史知识,体现教学的效率。

2.培养情感的需要。

爱祖国,爱民族,这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结,但是,一个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决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说教之上的。

它不仅建立在对相关背景与知识的融会贯通之上,更需要主体之间相互提示,相互感染,和相互催化,而合作学习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有效学习的需要。

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呢?我们的理解是,能够让优生在课堂上有效发挥主导、引领同伴学习的作用;能够使学习中下生在课堂里集中注意力,专注地、有始有终地参与学习。

那么,合作学习无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形式。

二、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表现形式。

(一)小组小合作杨老师在上课伊始便以PPT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了本节课合作学习的“两项任务”和“两个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为接下去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了十分必要而充分的铺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小组合作的内容,杨老师不仅在“两项任务”中提示了学习内容,而且提供了学习手段:“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词句中感受”、“交流”、“补充”和“记录”,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而且,在“两个建议”中,明确告诉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也要借助课外资料拓展自己的认知,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本身的深厚意蕴和沉郁而奔放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一分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这篇阅读课文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

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二、说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对香港的认识与了解。

接着,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

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如联系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

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

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

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

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

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

我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由于刚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不久,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中国的种种罪行还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里,同学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还未消退,所以对香港能回归我们祖国妈妈的怀抱,是非常欢迎的,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在这节课上,我正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爱国因素,爱努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发愤学习,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向前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