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第三十七课时考点集训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

第三十五课时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成都书事(其二)陆游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莺花又作新年梦,丝竹常闻静夜声。
废苑烟芜迎马动,清江春涨拍堤平。
樽中酒满身强健,未恨飘零过此生。
【注】这首诗作于陆游50岁左右,当时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陆游在他幕下任参议官,住在成都,身居闲职。
(1)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未恨”的情感?请加以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屈原庙梁辰鱼①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
②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
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
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
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
答:(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袖剑飞吟②。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字式之,南宋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②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2)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四十课时(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四单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集训第四十课时(含解析)不分版本第四十课时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表达了民族的特色。
B.“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外表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那么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C.“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了对美好纯洁恋情的赞美。
※【答案讲评】C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的是“双关〞的手法。
)2.请找出本诗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本诗精心选择了“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个细节。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淘气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明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意和迷恋程度。
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诗文如下: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辉难掩。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 第三十九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

古诗词整体阅读鉴赏课时训练(主观题10道,选诗词10首)第三十九课时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后庭花许棐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
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
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1)试从修辞的角度对“翠羞红倦”一句进行赏析。
答:(2)这首词的情感较为细腻,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吊万人冢张蠙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1)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2)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
答: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群鹤咏①萧道成八风儛遥翮②,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①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
②儛:通“舞”。
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1)这首诗在描写鹤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2)试分析此诗主要采用的抒情手法以及抒发的情感。
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答: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黄大临①千峰百嶂宜州路。
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
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
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①黄大临:黄庭坚之兄。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四单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集训第三十七课时(含解析)不分版本第三十七课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比照。
B.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C.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
D.尾联说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答案讲评】A (“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比照〞无中生有,也没有进行比照。
) 2.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醉〞字是诗眼。
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
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④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来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土,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考点4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
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
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
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
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
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
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①[南宋]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②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③收茧。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
②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缓慢。
③尝面:品尝新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涨”;第二、三句重点描写“岸”,突出其“绿”。
B.上片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表现出了盎然意趣。
C.“秀麦连冈桑叶贱”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农桑丰收在望。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微专题高效突破古诗比较鉴赏题学案解析版

微专题高效突破古诗比较鉴赏题一、形象异同比较鉴赏题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
“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竞渡黄裳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②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这两首词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 第三十八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训练(选诗词10首,共10道题)第三十八课时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试简要分析。
答:(2)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诗人情感。
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2)“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塞上秋望冯云骧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
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
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答:(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摊破浣溪沙①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这是一首咏桂花词。
②彦辅:晋代名士,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
(1)词的上阕是怎样来描绘桂花的“形”和“神”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2)“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操?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宣城怀古卢挚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①名园,棠棣花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七课时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写下了这首词。
(1)试分析上片中“失”“迷”“断”的表达效果。
答:(2)请结合诗句,分析词的下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水调歌。
(1)这首诗一、三两句同为写景,写法和作用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2)诗中的“断弦”这一细节表现了丰富的内容,请简要赏析。
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此词体现了苏东坡怎样的人生态度?答:(2)本词在表达上有多种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蟾宫曲阿鲁威理征衣鞍马匆匆。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的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
逆旅,旅舍。
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答:(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答: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题为“雨后池上”,试分析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答:(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王炎①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已经七十五岁。
(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答: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答:第三十七课时1.(1)清晨喝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冈上,体现了“凤凰”品行高洁,志向远大;一声高亢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体现了“凤凰”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凤凰自喻,在秋天它的羽翼被迫“摧藏”,只得飞到昆仑山以西,却不知何时才能往回飞,比喻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
“处非位”比喻不被赏识。
整体上诗歌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1)①“失”有“消失”之意,表现了雾的浓厚;“雾失楼台”写出楼台消失在浓浓的雾中。
“迷”,“迷蒙,不清晰”,表现了月色的朦胧;“月迷津渡”写出月色朦胧之中,津渡也模糊看不清了。
“失”“迷”准确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词人被贬来到郴州,寓居旅舍,内心无限凄迷的情绪。
②“断”与“望”连用,写出词人久久伫立远望苦寻理想生活境界而不得的怅惘及失望痛苦的心情。
(2)①用典。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运用了典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写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②借景抒情。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借眼前山水发问,慨叹自己的身世,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
③化实为虚或虚实结合。
下片前三句是实写,写自己收到朋友问候,引起内心无限伤感。
后两句是虚写,借眼前之景引发无限的感慨。
④通感或化无形为有形。
“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的“砌”字将无形的伤感形象化,这重重累积的伤感似乎可以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高的沉重坚实的“恨”墙。
3.(1)隔,隔断、阻隔之意。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4.(1)①第一句写景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寄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为筝曲的演奏提供了典型环境);②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虚写)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③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5.(1)①对名利的嘲讽。
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②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
③人应该超越各种束缚,以酒消解,使身心自然融为一体,获得真正的自由。
(如从“愤世嫉俗”和“飘逸旷达”两方面作答也可)(2)①以议论为主,间以抒情。
本词主要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②用语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且语言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
③善用修辞,如开篇“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既有比喻又有对偶。
6.(1)①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②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③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
(2)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
①“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
②“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
③“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
④“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
7.(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首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8.(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排遣惆怅情绪。
(2)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春水悠远、阳光明媚、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
(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9.(1)诗歌前两句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2)本诗结尾句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10.(1)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现了诗人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用突然传来的清脆悦耳的鸟声,突出了庭院的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答“寓情于景”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