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爱情的悲剧教案
第四讲情节宝黛爱情悲剧

试探心意
真心还是游戏? 真心还是游戏?
宝黛看西厢
是否才子佳人式的 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 戏语,牡丹亭艳曲警放 心 淫词艳曲欺负我 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 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 情 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 怎舍得叠被铺床。 引发不开门的误会
林黛玉为什么 不喜欢用才子 佳人作比
红绡香断有谁怜? 红绡香断有谁怜?
宝钗的家世背景 及薛家的目的
金钱与权势
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
二、宝黛的爱情历程
(一)初恋和热恋的时期
从初进贾府到题帕诗 (从第三回到第三十四回) 近与远/ 近与远/亲与疏 第十八回 元春归省中黛玉和宝 钗对宝玉的态度 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 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 黛:我为的是我的心
木石 前盟
一、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
《红楼梦》 中常把绛珠草称为 “木”,如“木石前盟”、“木 石姻缘”、“草胎木质”,林黛 玉亦自称“我们不过是草木之 人”:绛珠草既可称草,又可称 木。在古人的诗赋中,灵芝草被 称为神木、灵草。 《红楼梦》 中绛珠草化身为绛 珠仙子;而神话中灵芝草是炎帝 季女瑶姬的精魂所化:炎帝之季 女,名日瑶姬。未行而亡,封于 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 绛珠愿以一生眼泪偿还神瑛甘露 之爱的情缘
宝黛 知己
两情相悦,在于肌肤相亲易, 两情相悦,在于肌肤相亲易, 在于灵魂相通难。 在于灵魂相通难。
如宝黛爱情,人 格价值体认上的 彼此欣赏,彼此 相知,《红楼梦》 前的作品中未曾 有过。
宝黛定情
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宝玉不悔的誓言 薛宝钗的表示及尴尬
林黛玉的题帕诗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 红楼梦》 《红楼梦》情爱观的进步意义 情情,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情情,不带任何功利色彩,要爱情不要顶戴花翎 获得爱情,平的是情,而不是财富、权势。 获得爱情,平的是情,而不是财富、权势。
动人的故事:《红楼梦》中的爱情教学方案

动人的故事:《红楼梦》中的爱情教学方案1. 引言•简要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之一,融合了爱情、家族纷争和社会底层生活等多个主题。
•引出本篇文档的目的: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如何提供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问题的教育与启示。
2. 爱情中的挫折与追求2.1 宝黛之间的苦恋•介绍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复杂而动人的爱情关系。
•分析二人在面对家庭因素、传统期望以及自身性格限制时所面临的挑战。
2.2 薛宝钗与宝玉之间平淡而持久•描述薛宝钗与宝玉之间不同寻常却又朴实无华的感情。
•探讨二人恋爱关系中稳定性和互相支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 社会观念和个体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3.1 黛宝与世俗观念的冲突•分析黛宝在社会压力下为保护宝玉而放弃自己爱情的选择。
•探讨个体自由意志与家族荣誉、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
3.2 姚黛与文化桎梏的抗争•描述姚黛对于束缚自己发展的社会观念和传统价值观进行反叛和拒绝。
•分析姚黛在婚姻问题上敢于表达自我,追求个人幸福的勇气和决心。
4. 爱情故事中的智慧与成长4.1 宝钗对爱情的理性看待•探讨宝钗以理性思考和明智选择来处理爱情问题。
•分析宝钗在感情交往中所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
4.2 迎春对友情与爱情的理解•描述迎春对友情和家庭责任之间取舍进行思考,最终做出正确决定。
•强调迎春从爱情中学到了关爱他人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5. 结论•总结《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给予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问题带来的教育与启示。
•强调通过分析小说中各个爱情故事所展示的智慧和成长,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参考文献(列出使用过的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案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初中语文教案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初中语文教案: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在《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其中最为经典和感人的情节之一。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对社会伦理、家族关系和命运安排的细腻描摹。
本文将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与别离、黛玉对宝玉的影响和后续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来描述两人之间既夺人心魄又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
一、相遇与别离《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可以说是命中注定。
他们在大观园中的薄命草堂相识,似乎早有注定的情缘。
黛玉自幼从外地被贾母接来,这是贾府的贵客和贵仆,而宝玉则是贾府的出生贵公子。
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吸引。
然而,他们的爱情道路却并不平坦。
命运使然,宝玉因为家族的安排被迫与王夫人结婚,而黛玉则因为身世问题,遭受了很多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虽然彼此深爱着对方,但他们始终不能在一起。
最终,黛玉被贾府逐出,两人被迫绝地反目,结局令人扼腕。
二、黛玉对宝玉的影响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对社会伦理与家族关系的批判性描写。
黛玉的影响对宝玉是深远而独特的。
首先,黛玉的出现唤醒了宝玉内心的真挚感情。
贾宝玉作为贾宝玉被宠爱长大的少爷,生活在封建贵族家族的府邸之中,深受权力和地位的束缚。
然而,当黛玉出现时,她的率真和纯净触动了宝玉内心的情感。
宝玉开始关注黛玉,也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封建体制。
其次,黛玉对宝玉的影响在于启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黛玉是一个才情出众、聪明且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
她对人生的细腻触动了宝玉内心的柔情和对世俗的厌倦。
宝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并对传统局限进行了反思。
最后,黛玉的离开成为启示宝玉成长的契机。
黛玉的离去让宝玉陷入了长时间的悲伤和对命运的抱怨。
然而,也正是因为黛玉的离去,宝玉开始明白他所处的社会不公,以及他作为贵族的责任与无奈。
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后续发展尽管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故事却在后续发展中为整个《红楼梦》的情节提供了重要线索。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教案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教案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描绘了众多精彩绝伦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样的爱情故事。
其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探讨其内涵和教育意义。
二、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关系宝玉与黛玉是《红楼梦》中备受瞩目的爱情情侣。
他们的爱情始于宝黛之间的青梅竹马之情,逐渐发展为真挚深厚的感情。
虽然二人的感情在小说中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爱情画卷。
1.互相吸引的特质宝玉与黛玉在性格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是敏感、细腻、善良、多情的人物。
他们的共同特质在初次相遇时就吸引了彼此的注意。
2. 心有灵犀的默契宝黛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默契,彼此能够在无言之间感受到对方的思绪和情感。
无论是宝黛的望穿秋水,还是暗送秋波,都表达了他们心灵的相通。
3. 互相扶持的信任和支持宝玉与黛玉在彼此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总是能够默默地为对方提供支持和鼓励。
他们之间的信任和情感支持,是他们坚持爱情的重要力量。
三、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教育意义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关系,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爱情观念和人性修养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1. 爱情需要真诚和坚持宝玉与黛玉的感情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们的爱情真挚而执着。
他们对于爱情的坚守让读者深受触动,告诉我们真挚的爱情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
2. 爱情需要理智与成熟尽管宝黛之间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
这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并不是一切,理智和成熟同样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感情和理性之间做出合适的抉择。
3. 爱情需要互相成全与互相包容宝玉与黛玉正是因为彼此的肯定和包容,才能够在悲剧的结局中交相辉映。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双方互相成全和互相包容,才能走向长久和美满。
四、如何在教学中讲授宝黛的爱情《红楼梦》作为一部千古传世之作,对于我们的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
《黛玉之死》教案设计

《黛玉之死》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把握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变化,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能从环境描写人手去寻找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4、能在一定层次上以分析评价的方式来鉴赏小说的悲剧美。
【教学重难点】1把握黛玉临死前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2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描写来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方法】1.由粗读到精读,熟悉课文内容,能基本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2.教师设计思考题,激发学生思考;相互研讨,共同探究。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形成对问题分析的书面总结。
第一课时一、导语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宝黛感情的纯真、爱情所受的戕害及结局的凄美一直令读者唏嘘不已,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从故事的结局入手,去初步地了解一下这个诉说了二百多年的爱情故事……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情节,整体把握,井能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思考:根据情节发展,概括出黛玉之死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明确:惊闻娶亲,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探望宝玉,写黛玉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焚绢毁诗,写自宝玉处回来后,“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香魂飞散,写黛玉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要再次深人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思考:在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找出描写黛玉心理变化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变化理解人物的心理。
明确:惊闻娶亲,“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已听呆了“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的直接描写和“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的动作描写都表明这个消息对黛玉的打击之重,这种重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逐渐加重,这可以看出黛玉得知消息后内心的活动非常激烈,由“心头乱跳”到“呆”再到“说不上什么来”,可见她对此事想得很多。
主题分析——宝黛爱情悲剧

主题分析——宝黛爱情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 主题分析 四.宝黛爱情的意义 1.突破了过去爱情故事中 郎才女貌” 突破了过去爱情故事中“ 一见钟情” 1.突破了过去爱情故事中“郎才女貌”、“一见钟情” 的俗套,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长期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上 的俗套,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长期了解、 的爱情。 的爱情。 2.突破了以往爱情故事中 淫邀艳约” 突破了以往爱情故事中“ 偷香窃玉” 2.突破了以往爱情故事中“淫邀艳约”、“偷香窃玉” 的庸俗描写,歌颂了真挚纯洁的爱情。 的庸俗描写,歌颂了真挚纯洁的爱情。 3.突破了过去爱情故事中 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 突破了过去爱情故事中“ 3.突破了过去爱情故事中“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 演变成震撼人心的大悲剧,超越了传统爱情悲剧的主题。 演变成震撼人心的大悲剧,超越了传统爱情悲剧的主题。 红楼梦》 《红楼梦》把儿女真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同贾府的 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 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封建没落家庭同儿女真 情玉石俱焚的双重悲剧。 情玉石俱焚的双重悲剧。
主题分析——宝黛爱情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 主题分析
3.黛钗二人性格的差异 黛钗二人性格的差异 ⑴幼年所受教育 黛——缺失正统教育 缺失正统教育 钗——接受正统教育 接受正统教育 ⑵在贾府的处境 黛——寄人篱下 寄人篱下 钗——进退有余 进退有余 ⑶性格差异 自由率真、 黛——自由率真、聪慧敏感 自由率真 审时度势, 钗——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审时度势 4.二人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 4.二人对待爱情的不同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两种不同的模式 二人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 两种不同的模式 黛对宝玉——幻想、感性、唯我 幻想、感性、 黛对宝玉 幻想 对宝玉——重目的性和计划的实施 钗对宝玉 重目的性和计划的实施 5.两种爱情模式各自的合理性 5.两种爱情模式各自的合理性
《红楼梦》黛玉之死专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黛玉之死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通过课堂活动梳理清楚与“黛玉之死”事件相关的人物关系。
2.能解读宝黛悲剧根源。
3.通过对“黛玉之死”的解读,体会专题研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1.梳理人物关系。
2.解读宝黛悲剧根源。
【教法学法】以活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金陵十二钗人物群像” 视频她们的生命,是末世氤氲中的美丽绽放;她们的命运,在浮华而苍凉的时光里耐人寻味。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随着贾府的繁华落幕,金陵十二钗的结局也浮出水面,不论是远嫁、出家,或是生命戛然而止,都令人意难平。
今天,我们就以《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情节作为研读对象,来探讨这令人意难平的悲剧背后,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二、读法诠释——游戏“红楼”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游戏“红楼”,设计一个剧本杀游戏。
黛玉看似病死于肺痨,但其去世之前经受了长期的精神折磨,在绝望之中病发而亡,那是什么导致她病发的呢?设计剧本杀游戏:“黛玉之死”问:假设黛玉有两次死亡,身体死于疾病,心理死于谋杀。
请大家找出与心理谋杀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明确:贾宝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师:除了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小人物也对“黛玉之死”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说傻大姐、雪雁等。
为了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将这些人物分为“当事人”“决策者”“竞争者”“其他人物”四小类。
当事人:贾宝玉决策者: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竞争者:薛宝钗其他人物:傻大姐、雪雁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小组讨论】请大家创建受害人及嫌疑人档案。
活动1:建立受害人“黛玉”的档案。
【示例】教师带着学生完成师:爱情于黛玉而言胜过生命,正因如此,她才会不惜以生命去抵抗金玉良缘,坚守着她的爱情。
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姓名:张晓娜学校:巩义市广播电视大学学号:20071410020443指导教师:郭树伟定稿日期:2009年9月目录一、宝黛爱情的命运悲剧。
(1)二、宝黛爱情的时代悲剧。
(2)(一)宝玉的软弱多情 (2)(二)宝黛爱情反世间之道而行 (2)(三)宝黛性格不和 (3)三、《红楼梦》宝黛爱情的社会悲剧。
(5)参考文献 (6)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张晓娜2009年9月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
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
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既是命运的悲剧,又是时代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时代社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也是古典悲剧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中最能体现其悲剧性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全书的中心情节,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激动人心的悲剧。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是他把宝黛的爱情悲剧跟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结合起来描写,写出了一部贵族之家的罪恶史、衰亡史,同时也写出了这个悲剧的构成及其深刻的原因。
一、宝黛爱情的命运悲剧贾宝玉是贾家子孙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兴家业的继承人,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为了光宗耀祖,家长们要把他引上正路,他们十分害怕宝黛的爱情结合,他们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和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终选择了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
这不仅仅因为薛家有钱,两家门第相当,联姻以后可以进上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脑子里那一套封建正统思想,完全符合封建主义道德规范和整个贵族家庭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论宝黛的爱情悲剧导入新课: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纳兰性德《临江仙》《红楼梦》,千古绝唱,可令人回曲转肠的是宝黛的爱情故事。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灵的结合,是心的交融。
没有一丝的不洁和庸俗不堪。
黛玉生而为人,是来还泪的。
还给谁?还给衔玉而生的宝玉。
所以他们一见如故,像是上辈子就见过。
薛宝钗这个在宝黛爱情王国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她是以与当时社会的融洽自如、乐观与进取的精神进入大观园的。
这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下人欢心的少女,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金陵薛家,是赫赫一世的皇商的千金。
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动人的重要事件,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
它通过宝黛爱情这一最有价值、最美的东西的被“毁灭”,愤怒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宝黛这两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摧残,揭露了那个焚琴煮鹤,砍桂摧兰,毁灭一切美好事物的黑暗社会,抨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制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历史价值。
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一对自由恋爱青年的悲剧,而且也是一对贵族阶级判逆者的悲剧。
(一):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宝黛俩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
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深刻性和必然性。
宝黛
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
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
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
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
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
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
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对于宝黛之间的爱情历来就是最让人们感动和同情的一幕,就像歌词《枉凝眉》中所
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几多泪珠儿?
怎经得起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多么美好纯洁的爱情!阆苑仙葩配美玉无瑕,何等的般配适宜!邂逅的欣喜说明是三生石畔早己注定的奇缘,不是冤家不聚头嘛,然而奇缘却未能开花结果。
奇缘带来了希望,紧跟着又带来失望,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呢?在尝尽无数的酸甜苦辣后而最后却落的个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悲惨结局。
黛玉焚稿断痴情后泪尽而亡。
宝玉也不得不绝望出家。
为什么有情人就不能终成眷属呢?宝黛爱情如此,人世间的奇缘又何尝有多少是完美的呢?
(二)、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贾宝玉,爱红,“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这与当时“男尊女卑”的观点是相悖的。
虽锦衣玉食,但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这点与林黛玉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贾宝玉相信丫鬟说的晴雯作了芙蓉神,因作《芙蓉女儿》,诗文刚好被黛玉听见,两人一起改诗,最终宝玉将“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之句,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这仿佛暗示了林黛玉的不幸命运。
以致黛玉死后,宝玉竟什么都写不出了。
晴雯性直,长得漂亮,不为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所容,并将宝玉不喜读书的罪责归于她的勾引,可惜一朵娇美的花在人间消失了。
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宝玉的性格软弱多情有很大的关系。
贾宝玉不喜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却对社会最底层的艺人及丫环怀有深深的同情及友情,跟艺人称兄道弟,对丫环温柔体贴。
贾宝玉对薛宝钗是“宝姐姐长、宝姐姐短的”,加之又有一个“金锁”的说法,
因而林黛玉常和他怄气。
一次,宝玉因黛玉嗔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分辩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
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的是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好一个“我为的是我的心”,何等单纯又何等执着,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会规范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真正的自我意愿。
她不像薛宝钗压抑控制自己的感情,迎合家长的意愿,这也许正是薛宝钗的高明之处,而这点也是林黛玉无法做得到的。
林黛玉没有母亲为她的终生大事做主,林黛玉也不会像凤姐那样为了权欲财势而不折手段。
假如贾宝玉的态度来得坚决点,以死要胁,我想视宝玉为命根子的贾母及王夫人也许会答应;假如贾宝玉这个贵族青年—封建家庭的叛逆,带着林黛玉走出家庭—大观园这片狭小的天地,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尽管宝黛充满叛逆精神,也还是从未想过走出家庭这个牢笼,因为那是不孝,所以宝黛爱情注定是个悲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革命的不彻底性所导致的失败。
他看淡世事,得过且过,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他不懂女孩的心。
虽然钟情于林黛玉,以为是同病相怜,视之为知己,却又泛情于丫鬟们。
虽然他对她们仅是友好和同情,而非真正的爱情,但就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时代,他和她们的嘻戏打闹又怎能不让天生猜疑嫉妒的林黛玉痛苦不堪?
的确林黛玉是钟情的,但更多的却是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总是一种忧郁的病态来表现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她总是以无休止的眼泪来博取贾宝玉的同情和关注,这样的爱情能幸福吗?就像歌词《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花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多么的感伤,也许命运之中早已注定。
但在同情宝黛爱情后,我们常常忽略一个人,那就是薛宝钗――宝黛爱情的牲品,她又有什么错了呢?她“德言工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却最终落得个孤寂冷落中抱憾终生,这也是不得不让我为她感到同情。
宝黛爱情固然可悲可叹,但我们更应看重的是人性的至情至善,看到的是《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价值。
它毕仅是部小说,现实生活中宝黛这样的爱情故事是很少见的,就像王蒙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强烈这样深挚这样蚀骨的感情体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过,都可能有这样与生俱来,与生俱存的感情痛苦,或者也未尝不可以说是这样的幸福。
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就是令世世代代读者嗟叹不已的宝黛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