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方式;
3.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4.知道声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能够说明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能够解释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通过卡拉OK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声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内容
(1)声的产生和传播
1.通过实验展示震动物体(如弦、鸣膜等)可以产生声音;
2.通过实验展示空气分子的震动可以传播声音。

(2)声的强度和频率
1.呈现声音强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2.呈现声波频率定义及计算公式。

3. 课堂练习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进行声强度和频率的计算。

4. 小结
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强调声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强度和频率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课堂演示,让学生体验声的本质和重要性,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掌握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在实践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学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3.掌握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4.理解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5.学习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点。

2.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3.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差异。

2.声音频率与音调的概念理解。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声音产生实验器材。

3.不同媒质中声音传播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并引出声音的定义。

Step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的产生原因。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总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Step 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音乐的高低音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

Step 4 频率与振动源(10分钟)1.教师通过实例解释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实验验证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Step 5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

2.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Step 6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复习关键概念。

2.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拓展学生对声音的理解。

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2.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参与讨论和展示的能力。

教学延伸活动: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共振现象。

3.研究声波的应用领域,如声纳、超声波等。

课后作业:1.回顾教材相关知识,巩固对声音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关于声音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的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举例说明声音产生的实例,如敲击鼓、拨动琴弦等。

(3)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条放在扬声器前,观察纸条振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3)进行实验:将两个纸杯用线连起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端,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进行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四、作业布置1.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过程。

2.掌握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的传播过程。

2.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哪些介质中传播?2.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实例,如太阳光、手电筒光等。

(3)进行实验:用激光笔照射不同介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三声音的特性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三声音的特性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三、声音的特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直到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器材】学生直尺或钢尺,示波器、弦乐器演示仪、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新课开始声音的特性(板书)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演示1]请听:用弦乐器演示仪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一、音调(板书)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传播性质及产生过程;(2)掌握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方法;(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论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最基本概念和特征;(2)利用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体会声音的传播性质;(3)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4)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统性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2)声音的产生过程;(3)声音传播速度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理解与计算;(2)声音的产生过程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声音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且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2.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将音源放置在教室一端,然后向音源传送声音。

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总结声音的传播性质。

教师提供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3)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速度是多少?3.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和课件,向学生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的产生过程等。

教师利用图示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4.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介质中的声音的传播情况,鼓励学生总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5.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计算声音传播速度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巩固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教学资源:1.教学用书:八年级物理教材2.教辅资料: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声音传播性质的掌握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声波的定义;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3.声音的产生;4.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5.声音的接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1.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

五、教学方法1.结合实验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特征。

2.谈论声波(10分钟)通过参考教材,介绍声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3.探究音调、音量和音色(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来源。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2.探究声音的衰减和反射(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和反射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接受和感知。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八年级教案【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方案〗(1)。

(2)。

(3)。

(4)。

〖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只有固体能发声吗?液体和气体呢?。

〖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2)敲击后依然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3)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4)能不能列举出一些发声体不振动的事例呢?。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2)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说明〗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举一些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 。

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气体、液体、固体统一称为 。

〖质疑〗离开介质声音一定无法传播吗?如何论证?〖方案〗器材: 。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总结〗【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1)阅读:课本9-10页。

(2)观察: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的水波和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3)观察:水波遇到小障碍物和大障碍物的现象。

(4)观察: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收录机的喇叭前方时烛焰的变化。

〖总结〗〖应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传输信息,同时还传播能量,试举一些应用实例:传输信息:。

传输能量:。

【要点4】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思考〗(1)为什么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呢?(2)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回声呢?〖猜想〗。

〖活动〗(1)阅读:课本10页。

(2)整理:声音传播的叫做声速。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水中传播速度为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 m/s。

(3)试利用秒表、尺子、人耳设计实验方案,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步骤:。

评估:。

〖应用〗测定了各种介质中的声速,在生产生活中进行了大量应用,试举一些应用实例:。

类型一、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例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而发声的二胡是靠振动发声,军号是靠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例2〗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A .“声呐”探测敌方潜艇B .蝙蝠在黑夜中飞行C .挂在胸前的哨子D .手臂振动〖例3〗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 )A .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 .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 .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 .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例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 .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类型二、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例5〗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 .大地——空气——水——鱼B .空气——水——鱼C .大地——水——鱼D .水——鱼〖例6〗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A 音叉时,与B 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 ,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例7〗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 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 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理由是: 。

类型三、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具有能量〖例8〗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B .牙医用超声波洁牙C .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D .利用声呐测海深〖例9〗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例7) (例6)(例4)碎。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声音是一种波 B.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C.声波具有能量 D.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类型四、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例10〗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例11〗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

〖例12〗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提质的不同而不同〖例13〗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1)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例14〗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 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若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如图所示,经过4s后收到回波.此处海底的深度为 m。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例14)(例13)(例9)物理八年级教案【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音调的影响因素。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分析声音的三要素。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要点1】声音的响度〖活动〗试利用不同的力量击打桌面发出声音。

听听看,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

〖演示〗敲鼓,怎么使鼓的声音更响?。

〖讨论〗此时鼓面的振动有什么变化? 。

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呢? 。

〖思考〗(1)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

(2)除了振幅,声音的响度还与哪些因素有什么关系呢?举例论证? 。

〖总结〗【要点2】 声音的音调〖活动〗(1)聆听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声音,区分这两中声音有何不同? 。

(2)用一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

〖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 有关。

〖方案〗器材: 。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总结〗〖活动〗(1)观察吉他的结构,并描述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2)聆听吉他弹奏不同音调的声音,思考弦乐器是如何改变发声音调的呢?〖猜想〗可能是通过改变弦的 。

〖方案〗器材: 。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总结〗〖应用〗由此类比,你能分析管乐器、打击乐器发声音调的变化规律吗? 。

【要点3】 声音的音色〖活动〗聆听多媒体播放的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说出每种声音对应的是哪种乐器? 。

〖思考〗(1)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3)物理学中又如何形象地区分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这种不同呢?(4)阅读:课本14页〖总结〗〖应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试举或设计一些这一特点的应用实例: 。

类型一、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的关系〖例1〗用手轻按自己喉咙,张开嘴小声发出“啊”,手感觉叫喉部振动幅度小,再大声“啊…”时手感觉喉部振动幅度大,为说明了 。

〖例2〗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 )A .频率很高B .传播速度大C .响度很大D .振动时间长〖例3〗在探索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丽作以下实验,但忘了记录,请你帮她把记录填写完整:(1)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是不同的,说明响度与 有关;(2)使音叉发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不同时,听到音叉的声音的响度不同,说明响度与 有关;(3)使用听诊器和不用听诊器在同样远近听心脏跳动声音的响度不同,说明响度与声音还与 有关。

类型二、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例4〗猪的叫声与小鸡的叫声是不同的: ___________叫声的响度小,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的_________较小;_________的叫声的音调低,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_______较小。

〖例5〗新年联欢会上,小王在演出前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 (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例6〗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例7〗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的声音沉闷、嘹亮,这是因为男同学发声时 ( )A .频率高,振幅大B .频率低,振幅小C .频率低,振幅大D .频率高,振幅小 类型三、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例8〗很多人喜欢听宋祖英唱的民歌,只要听到广播播放她的歌声就能知道这是宋祖英唱的,他们是根据声音的 来分辨的。

〖例9〗弦乐器与管乐器发出的音乐有可能相同的是 ( )A .音调B .音色C .响度和音色D .响度、音色和音调〖例10〗有甲、乙两个音叉发声时,用同一个麦克风接收声音,将声音转变为电信号输入到同一个示波器中,其声波图(例6)形如右图的甲和乙。

对甲和乙音叉发声的振幅和频率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甲、乙音叉的响度、音色和音调都相同B. 两音叉的响度、音色相同,但乙音叉的音调较大C. 两音叉的音调、音色相同,但甲音叉的响度较大D. 甲、乙音叉的响度、音色和音调都不同物理八年级教案【目标】(1)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认识噪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