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语文S版 (3)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学情分析】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习这首故事,可以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杰、死”等6个生字,会写“死、亦”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古诗、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有关项羽的故事和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课件,介绍诗人李清照。
2、板书课题:夏日绝句。
3、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
2、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3、出示生字卡片测读生字。
4、多种形式读卡片,巩固生字。
5、开火车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6、学生介绍识字方法。
三、识字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思考书写要点,全班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鬼:最后是撇折点,不要只写成一个点。
亦:不要写散要按照从中间到两边的笔顺写,注意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钩。
杰:四点写匀称,托住上面木。
3、老师范写生字。
4、学生书写,小组内交流互评。
四、学习古诗1、听课文朗读。
课件播放古诗内容,并展示古诗插图。
2、同学们,这首诗赞颂的是谁?在诗的前两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是哪两个词语?3、诗人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和”鬼雄”)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4、谁能说一说前两句古诗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5、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慷慨激昂,坚定有力,读出英雄气概)指名读这两句诗。
6、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多年来激励了无数男儿报效祖国。
请全体男生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7、学习古诗后两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语文S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夏日绝句”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剌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4、朗读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却是精髓的凝练。
这首诗起调高亢,诗人在一开始就表明了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立功业;死了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可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不顾百姓死活;在此情景下,诗人忆及当年英雄项羽,突围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回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死不屈,杀敌数百后自刎。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无情鞭挞、谴责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铿锵雄健,透露出诗人满腔激愤感慨。
重点难点: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领会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合作交流,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课前渲染播放MTV《霸王别姬》二、导入:1.师: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中国人向来成王败寇,但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曾出现过这样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却是因失败告终,而倍受尊崇的悲剧式人物,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你了解项羽吗?2.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历史上女性作家本就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最优秀的一个。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精通音律,善作书画。
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甚至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女词人,共同欣赏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
3.了解李清照。
(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语文S版 (2)

《夏日绝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2、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重点与难点重点:识字,理解诗句的含义,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背诵《竹石》,了解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旧知。
学生背诵《竹石》。
2、教师介绍“靖康耻”,导入新课。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2、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3、请二、三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语文S版 (2)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文中对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之情。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3、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4、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结合,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出诗人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接下来,老师想邀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词——《声声慢》。
(听音频播放)2、同学们听音频朗读,可以轻声跟读。
3、在这首词中,你听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谁来说一说?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面没有一个愁字,却写得声声含愁,字字是愁!你们想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她啊就是一位旷世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她就是——李清照。
5、请看大屏幕。
(请学生读资料)刚才我们欣赏的《声声慢》,就是她婉约派的代表作。
6、今天,她还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首诗——《夏日绝句》又会是一种怎样的风格呢?齐读课题。
对于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句是旧诗的体裁之一,一首诗四句话,每句诗五个字就叫做五言绝句,每句诗七个字呢就是七言绝句。
“夏日绝句”的意思就是在夏天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让我们从诵读开始,走近诗人的文字。
诵读。
1、PPT出示诵读提示。
2、指名读,范读,齐读,划节奏读。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刚才的读书声一定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
译读。
只不过,我们刚才的读只是停留语文的玩味上,要想深入理解诗作,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请看译读提示。
1、学生分工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交流。
四、品读。
通过大家刚才的合作,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的品读这首诗。
1、在诗中,作者提到了一个人,他是?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感情呢?从诗的哪一句感受到的?2、这个项羽到底是何许人也?传说中他是一个力拔盖世的大英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 夏日绝句 第2课时_语文S版

1.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2.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语文S版 (3)

教师:准备ppt,
学生:预习古诗,了解成语故事《四面楚歌》及历史人物项羽。
核心素养
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课外链接
1.交流成语故事《四面楚歌》及历史人物项羽。
2.导入新课《夏日绝句》,简单解题。
夏日:夏天;绝句:每首四句,常见的每句五言或七言,讲究押韵和格律,是一种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的古代诗歌样式。唐宋两代,是我国经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留下许多名篇。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写的这首《夏日绝句》就是“绝句”中千古名篇之一。
二、读懂古诗
1.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得流利。
复现生字卡片,关注后进生识字过关(识字难点:亦、项)。脱音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达到流利。
2.二读:读中理解,体会豪迈悲壮之情,读出感情。
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管是生是死,都要做最好的那个,体会豪迈之气。
4.四读:读中积累,背诵古诗。
三、写字扩词
1.填空:(纸质,展示平台同步完成)
独体字(死、亦、鬼);左右结构的字(羽、项);上下结构的字(杰)。
“死”第五画是(撇);“亦”的第四画是(竖钩);“鬼”的第六画是(撇),第八画是(撇折);“项”的第九画是(点)。
2.交流(借助工具书)字义,扩词。
死:生死、死亡、死角、死活、死板、死敌、死海、死难、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生死死、死得其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
板书
16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爱国情怀)
死(sǐ shǐ) 生 当 作 人 杰,
项(xànɡ xiànɡ) 死 亦 为 鬼 雄。 (豪迈之气)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课文16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语文S版

《夏日绝句》说课稿《夏日绝句》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李清照在逃亡过程中途径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她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于是面对浩浩江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整首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
整首诗文字高亢、激昂,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平时教学学生的情况来看呢,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感情,所以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写作背景,因此,我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这一块。
这堂课我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结合诗人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中所包含的感情2、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来多元化的朗读诗歌3、激发学生学英雄、做英雄的情怀这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还是如何通过品读诗歌从而感受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第二呢,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从而多元化地有感情朗读诗歌。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这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法、迁移法来完成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走近英雄、走进历史、走入古诗、走向生活四个版块。
在走近英雄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由学过的含有人名的古诗句导入新诗,以诗引诗,直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项羽”,通过资料了解项羽,感受“英雄”,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之情。
引导学生怀着对英雄的崇拜和赞美之情初读诗歌。
第二个环节,走进历史。
由学过的描写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官员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古诗《题临安邸》来走进历史,了解写作背景。
通过图片展示当时官员的生活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词“人杰”“鬼雄”“亦”“思”反复诵读古诗,在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赞美、思念以及悲愤的感情。
第三个环节,走入古诗。
主要采用个人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古诗的品读。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6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石灰吟》。 2.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
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3. 学会“锤、 凿、焚”3 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2. 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外的学习引进课内, 使古诗的教学变得 “厚实”起来。而且 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 蕴涵的精神一脉相 承,感悟诗中内涵, 学习诗人借物喻人 、 咏物明志的写法 。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背诵《石灰吟》《竹石》,回顾这两首诗在表达
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板书《夏日绝句》,齐读课题。
四、感情朗读背诵 1. 自由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2. 指名读。 3. 练习背诵。
五、书写和默写 指导书写“锤 、凿、焚”,抄写并默写《石灰吟》。
六、布置作业 搜集陈毅的《青松》、王安石的《梅花》,读一读,背
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背诵《石灰吟》。 (二)了解《竹石》相关资料(展示第六屏) 1.观察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
3. 谈谈你这两句诗的理解。
4. 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却有如此宽 广
在古诗教学中注
的胸襟,人们怎么不为之动容呢?所有的女生站起来, 重“情境交融”,不仅
把这种气魄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
能促进学生理解诗
5. 李清照此时此刻仅仅是赞美项羽吗?她想表达出 意,更能帮助他们体
一种什么情感?
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
二、初读寻疑(展示课件第十屏) (一)学生自由朗读,要读通顺流利。 (二)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三)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归纳并出示: 1. 李清照是个怎样的人? 2.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
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
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
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解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课文朗读录音、PPT课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导入: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
北宋时期,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好,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一首非常有名的歌颂项羽的诗歌《夏日绝句》(板书)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
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3.背景介绍
靖康耻: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
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师小结: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