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_金匮要略札记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

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

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

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

“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

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绍奇谈医(十)——《金匮要略》札记

绍奇谈医(十)——《金匮要略》札记
我在 荷兰 工作 时 ,侨领董 世敏 桂 枝汤 主之 ,人参 汤亦 主之 。 人 参 汤 方 即 理 中 汤 ,用 于 此 上 芍 药 ,则 隐 括 一 个 四逆 散 ( 去 之妻妹 ,胆石症术后发生胆汁性腹
甘 草 ) 在 内 ,流 通 气 机 ,而 止 脘 膜炎 ,往 莱 顿 大 学 医 学 院 。高 热 , 证 ,不 能无 疑 。心 阳虚衰 ,阴霾 充 腹之 痛 。大黄 与枳 实芍 药 同用 ,又 全腹 胀 满 疼 痛 ,手 不 可 近 ,不 大 塞 ,理 中 汤 恐 难 以 胜 任 。 当 是 隐括半 个 小 承 气 汤 ( 厚 朴 ) 无 ,意 便 ,荷 兰 医 生 除 补 液 、用 抗 生 素 《 伤寒论》 太阳篇 13 6 条之桂枝人 在泻 阳明热结 。至于仍 然保 留姜枣 外 ,又 在腹部 打孔 用生 理盐水 冲洗 参 汤 ( 枝 四 两 、炙 甘 草 四 两 、 桂 冲出 物 如 绿 色 苔 藓 状 ) ,其 症 不 白术 三 两 、人 参 三 两 、干 姜 三 者 ,还 是心存 一个 “ ”字 ,意 ( 和 在保 护 脾 胃 ,在 一定程 度上 减轻 攻 减 ,已三 日,我用 大剂 大柴 胡汤加 两 ) ,用 桂 枝 温 通 心 阳 ,以 人 参 、 邪药对 机体 的伤 害 ,因为病兼 少 减共 四帖 ,得 畅 便 (日 3~5次 ) 甘 草益气 ,白术 、干 姜健 脾温 中为
医药学院 。主要著作有 《 实用 中医内科学》 ( 委 ) 《 编 、 现代 中医 内科 学》 ( 主编 )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 ( 副主编 )等。
1 T a i o a C i e e M e i i e j u n ] 4 r d t n l h n s d cn o l a i
阳 ,与 纯是 阳明里实 者不 尽相 同 。

《金匮要略》概要

《金匮要略》概要

《金匮要略》概要《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金匮要略》的作者为张仲景(公元前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人)。

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深入研究《内经》理论,广泛搜求民间方书,充实弘扬伊尹汤液疗法,结合本人丰富的医疗经验,撰写成本书。

书中总结、发明了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深入论述了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理论治疗40余种疾病的方法,创制了205首中医方剂,记载了汤剂、散剂、丸剂、栓剂等13种切于临床实用的中药剂型。

因而,《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所以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将本书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成为中医人员的必修课程。

二、《金匮要略》的成书沿革成书概况《金匮要略》的全称为《金匮要略方论》,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本书自问世以来,时隐时现,其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⒈成书于汉末三世纪初,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

在东汉自西晋期间,由于当时兵戈扰攘,战火频乃,原书散佚不见。

⒉复见于唐代《伤寒杂病论》的伤寒论部分,在晋代由王叔和编次整理为《伤寒论》单行本,而《金匮要略》部分则出现较晚,迨至唐代王焘才在所著《外台秘要》中引用和载录了《金匮要略》全文。

⒊整理刊行于宋代直至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残旧书籍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此书乃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理论和处方。

其后,在宋英宗时代,国家令林亿等人对《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进行校订,由于此前《伤寒论》已由王叔和编次出版,于是删去上卷,而只保留了中、下二卷中论述杂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部分,并把下卷中的方剂分别列于相应证候之后,编为上、中、下三卷。

005_《金匮要略》札记

005_《金匮要略》札记

005_《金匮要略》札记第一篇:005_《金匮要略》札记《金匮要略》札记1黄汗黄汗一病,今人忽之。

仲景论黄汗,一在水气病篇,重点论水气(水肿、腹水),兼及黄汗;一在中风历节病篇,是历节病的一个兼证。

黄汗作为一个病,并不罕见。

其发病皆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其人多体型偏胖,气虚湿盛之体,诱因是“汗出入水中浴”,或汗出之际,频用冻水冲凉、抹澡,而致营卫郁闭,湿邪无外达之机,蕴而化热,湿热郁蒸,溢于肌表,发为黄汗。

其证以汗出黏衣,里衣黄染如黄柏色为特点,初起可兼有恶风、发热、胸闷、腹胀、头面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湿热内蕴,营卫郁滞的症状。

80年代一个夏天,我在南方某地讲学,天热,汗出如雨,其地无空调电扇,乃不断用冷水毛巾擦拭,而饮食又多辛辣燥热,返京后即发现背心内裤全皆黄染,头后起很多暑疖,小便热赤,下肢肿,舌红,苔黄腻,经多项检查无异常发现,乃自用利湿清热剂,数日即愈。

仲景治疗黄汗,主以芪芍桂酒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姜、枣,加黄芪,益气固表,调营泄热,我湿热素重,于证不合,未可照搬,乃自拟方。

差不多同时,有魏姓病人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来门诊,其证除下肢多个关节疼痛外,又兼痛处出黄汗,即仲景所说“历节痛,黄汗出也”。

多年来治痹证不多,此例却是我平生所仅见者,特附志之。

2虚寒肺痿肺痿,多由热病过程中,或过汗,或呕吐,或下利,或久咳不已,重亡津液,而至肺全萎弱不用。

临床以虚热肺痿为多。

其脉虚数,其证必有口渴,舌红,此为其常也。

但也有变证,脉不数而沉迟,口不渴,舌不红,多涎唾,或遗尿,小便数,大便稀溏,则为虚寒肺痿,前者是阴虚肺燥,热则气烁,故不用而萎;后者为水冷肺寒,治节不行,亦不用而萎。

寻其原因,阳气不足之体,又为寒凉之药,重伤阳气而致。

治用甘草干姜汤温之,回中焦之阳气,救肺阳。

读蒲辅周先生医案,有麻疹后肺炎一案,病程已逾一月,患儿奄奄待毙,先生不为西医“肺炎”病名所囿,从《金匮要略》虚寒肺痿治用甘草干姜汤挽回败局,足见老一辈深厚的临床功力。

《金匮要略》训诂札记四则

《金匮要略》训诂札记四则
语 言本 体研 究
一 澜
金 匮要 略 训 诘札 记 四则
口叶文香 徐 良

要: ‘ ‘ 颖特”一词 ,义为 “ 杰 出、超 群” , 汉语 大词典 失 收。 “ 径 造”一词可提前 汉语 大词 典》书证至
元朝 。 汉语 大词典 》亦未收录 ‘ ‘ 干忤” ‘ ‘ 竭乏’ ’两词 , “ 干忤” 义为 “ 冒犯 抵触”,该词在 东汉及以后 的文献中较常 见: “ 竭乏”义为 “ 穷尽 ”, “ 竭” “ 乏”两个语素 虽常见,但二者 同义连丈成词却不多见。
就 上 述 论证 看 来 , “ 衙 兵 ”是 指唐 代 天 子禁 卫 军 ,
综 上所述 , “ 衙 兵 ”一 词 的 两 种 含 义 已 经 十 分 明确 :
而 “ 牙 兵 ” 则 专 指 节 度 使 的 卫 兵 。那 么 , “ 衙 兵 ”和 “ 牙 ① 唐 代 天 子 的 禁 卫 兵 , 如 南 北 衙 兵 ;② 唐 代 、五 代 节 度 使 兵 ” 是 不 是 两 个 不 同 的 词 ,分 别 代 表 两 种 不 同级 别 的 卫 兵 的卫队 。 《 汉语大词典 》对 “ 衙兵 ”的释义基本 正确 ,只
[ 8 】 [ 宋】 欧 阳修 ,宋祁. 新唐 韦[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5 .
田承嗣乃 唐 中期魏 博节度 使 ,选 “ 衙兵 ”用 以 自卫,
可 以看 出 ,此 处 “ 衙 兵 ” 就是 “ 牙兵 ”。
( 3 )东川 节度使 董璋 置 酒召仁 矩 ,仁矩 辞醉 不往 。 于传 舍与 倡妓 饮 ,璋 怒 率衙 兵 露 刃之 传舍 。 ( 《 新 五代
( 2 )数年之 间 ,其众十 万,仍选其魁伟 强力者 万人 以
自卫 ,谓 之 “ 衙兵”。 ( 旧唐 书 ・ 田承 嗣传 》 )

读《金匮要略》札记3则

读《金匮要略》札记3则

上 半 月 刊
法 治 疗 它 ,属 寒 的病 证 就 用 温 法 治 疗 它 ,属 热 的 病 证 就
【 提要 】本篇至 第三十二论 ,几 十二篇 ,乃五脏 六 腑虚 实寒热脉证及 决生死逆顺之专论 , 首创 脏腑辨证 “ 八
纲” 。此谓 纲领 之 说 , 题 日论 五 脏 六 腑 虚 实寒 热 生 死逆 故
出疾入迟 ,名 日内虚外 实也 。初持 脉 ,来迟去疾 ,此 出 迟入疾 ,名 日内实外虚也。 ”这里来与 去对应外与 内;迟 与疾 ( 尔雅 》 《 :数 ,疾也 。 应虚 与实。从脉学看 ,脉 )对 率的迟 数反映的是证候 的 ( 寒热 )性质 ,脉力 的强弱才 反映证候的虚实 。这里用迟与数对应虚与实 ,就有一个 属性演 化 问题 。从频率看 ,迟为不足 ,数属有余 ;从力 量看 ,无力为不足 ,有力属有余 。如果抽掉频率与 力量 这些具体条件 , 与,在 阐述虚实病机 时会 出现用迟数来表达 的情 况。 但是 ,这种借意表达是有条件 的,只有在对立面 同时存 在 时才使用 。如本例 “ 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寸 。有 时,这种对立并存 比较 隐蔽 。如 《 伤寒论》3条 :“ 太阳 病 ,或 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脉阴 阳俱紧者 , 为伤寒 。 0 : 脉浮紧者,法 当身疼痛 , 名 ”5 条 “ 宜 以汗解之 。假令尺 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 以知然 ?以 营气 不足 ,血少故也 。 ”显然这里 的 “ 尺中迟 ”是对 “ 脉 阴阳俱紧 ”而言 。紧是有力的脉,迟与紧相对而言 ,显 然 是指脉无力了 。再从 “ 师日 :夫脉 当取太过不及 ,阳 微 阴弦 ,即胸痹而痛,所 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今 阳虚 知在上焦 ,所 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 ”看 ,胸痹 的病机性质为本虚标实 ,阳虚 阴盛 。故辨别虚实主 次是 诊治胸痹 的关键 。 以,《 所 金匮要略 ・ 胸痹 心痛 短气病脉 证 治第九 》开篇就提 出 “ 夫脉 当取太过不及 ”的辨证原 则 。可知 ,“ 口脉沉而迟 ,关上小紧数 ”中的数与迟, 寸 表达 的应该是脉力强弱 ,而不是脉率 的快慢 。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脏坚癖不止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脏坚癖不止”,文义不通,传抄之误也,应作:“脏坚癖,中有干血,下白物不止。


二. 人参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载: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人参汤方即理中汤,用于此证,不能无疑。

心阳虚衰,阴霾充塞,理中汤恐难以胜任。

当是伤寒论太阳篇163条之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用桂枝温通心阳,以人参、甘草益气,白术、干姜健脾温中为继,于理当可通。

其错似出在人参汤前遗漏“桂枝”二字。

三.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百合病多属阴虚内热,治以百合地黄汤诸方,即“见于阳者(阳热症状,如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以阴法(养阴清热)救之”,此无疑义。

但仲景又说:“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是因为世间万事,有常就有变。

百合病即以阴虚内热为常,以阳气虚馁为变,故养阴清热为常法,温养阳气为变法。

原文未出变法之方,而甘麦大枣汤一方,呼之欲出。

四. 胁下偏痛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症并治第十载: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胁下者,胁以下也,所指不仅止胁下一处,还当包括少腹、睪丸,而这些地方恰值足厥阴肝经所过,于理当通;证诸实践,此方亦常用于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睪丸炎(偏坠、肿大)。

五. 赤小豆当归散
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此肠风、痔瘘、肛裂之出血,药用赤豆、当归,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程门雪先生指出:此方用之少验,与黄土汤不可同日而语,可见同是仲景之方,也有有效无效,不必古人之方
尽可用也。

我很佩服程先生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以我粗浅的体会,用地榆、槐花、侧柏叶、黄连、银花、大黄当有效。

六. 赤丸
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茯苓四两、半夏四两(一方用桂)、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此证为阳虚阴盛,证见厥逆,故治当破阴返阳,方中实以大辛大热的乌头与细辛、半夏为主药,茯苓只是作赋形剂用,少许朱砂只是作标记之用而已。

从来释此方者,皆谓茯苓淡渗化饮、朱砂重镇降逆,看其用量仅用麻子大三丸,便知不过是想当然耳!
仲景时代尚无“十八反”之说,此方即乌头、半夏同用者。

新世纪教材金匮要略说:“方中……用茯苓、半夏化饮,降逆以止呕,再用朱砂重镇降逆,并调和乌头与半夏两味反药之性……”,朱砂有这个作用么?请教。

“内真朱为色”当在“炼蜜丸”之下。

七.口呙僻不遂
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古今注家,无一例外地将“口呙僻”解释为“口眼歪斜”。

其实,仲景只是说口歪,并没说眼也歪。

说文解字谓“口呙,口戾不正也”;“僻”,“宛如右僻,一曰从旁牵也”,也是说口歪。

只言口歪而不及于眼,可见仲景当时观察之细,用词之准。

八.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论者咸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广义痰饮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说,是包括狭义痰饮在内的诸饮的总治则。

我以为此方是狭义痰饮即水在胃肠的主方。

如以此为总则,则欠妥。

痰饮即水饮,当乘其停留未久,正气尚可支持之时,视水饮所在而因势利导,或发汗,或涌吐,或利尿,或泻下,攻之使去,因此仲景有小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己椒苈黄丸诸方之设。

试问,悬饮水在胸胁,溢饮水在四肢,支饮饮气相结,如何“温药和之”来解决?张子
和说“饮当去水,温补反剧”,就是指此而言。

和,就是调和,虽然重要,但并非万能,饮邪结实之时,呼吸都困难了,其可调和乎?当攻不攻,势必遗害无穷!
当然,强调攻邪也非不考虑正气,而是要眷眷以正气为怀,在仲景处方中,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之用大枣,小青龙汤在用麻、桂、辛、夏、姜的同时,又以甘草、芍药、五味子相配,使散中有收,刚柔相济。

但不能说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也属“温药和之”之方。

九. 乌头煎
见《腹满寒疝宿病脉证并治第十》: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见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病属阳虚寒凝,腹痛绕脐,手足厥冷,脉紧,皆足以证之。

对于“若发(发作性)则白汗出”之“白汗”,历来有许多不同说法,以我的经验,无非是因疼痛剧而大汗出。

李某,与我素相识,一日,在县医院不远遇见,弯着腰,坐在门坎上,唇色惨白,口吐白沫,浑身冷湿。

我问他哪里不舒服,李某说早晨来赶场,还好好的,一下子肚子疼痛厉害,县医院医生说是阑尾炎,要他准备好钱去手术。

诊其脉沉紧,手足冰凉,腹痛正好在脐周,口吐白沫,舌淡苔白。

我说这是寒疝,即肠痉挛,李某点头说,类似这样的发作一年有两三次。

于是我用川乌头15克,蜂蜜三勺,老姜一块,煮四十分钟,顿服。

李取药后即在亲戚家煎药,一服而痛止汗收。

十. 肝着
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肝之气血郁滞不行,故谓之“着”。

胸胁相连,故言胸,实包括胁。

尤怡说:“此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肝邪,”显然失之迂腐。

“蹈”,注家有多种解释:1.足踏;2.“蹈”乃“掏(右边为舀)“之误,掏(右边为舀)为用手迫击;3.动也,按揉、叩击、捶打、足蹈其以振荡为目的者皆是;4.按摩。

其实一个“欲”字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因为气血郁滞到于此,不得通畅,很不舒服,想请人用足去踩一踩,这样,气血就可以暂时得到流通了。

初病但欲饮热,也无非是气血得热而行的意思。

原文有方名而无方,注家乃将妇人杂病之同名方补之。

在妇人篇,此方主“半产漏下”,恐未合,用于肝着,郄很对证。

旋覆花,《神农本草经》谓“主结气,胁下满,下气”;新绛,即绯帛,清人医案中还用,后来就没有这味药了。

因为染帛为绛的原料是茜草根,所以今天以茜草作新绛用。

茜草别名“血见愁”,有活血行血通络的作用。

至于葱,则取其辛通。

叶天士对此方大为欣赏,称之为“络方”,在《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如沈案、朱案、
汪案,都用旋覆花汤加味。

附录笔者治验一例:
肖某、女、57岁,大学职工。

2001年5月12日。

左乳下连及胁肋疼痛持续6天,刺痛夜甚,影响睡眠。

眼眶周围黑,舌淡黯,脉沉弦。

已去医院作过多项检查,仅心电图示ST 段轻度缺血。

病为肝着,由肝气郁滞,久而入络所致,用旋覆花汤加减:旋覆花10克、茜草10克、当归须10克、桃仁10克、丹参15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全瓜蒌30克、降香6克、青葱管6根,6帖,应手而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