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地球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从而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详细结构,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地球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利用地球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对地球表面的环境影响,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观察分析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地球模型、图片、PPT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地球模型,讨论各层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提升: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壳:最外层,岩石构成地幔:中间层,岩浆构成地核:最内层,铁、镍构成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上科学2.3 地球的内部

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 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 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 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 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 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 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 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 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 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 古老的石头 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 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 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 的。
很可能正是该处“超级火山”即将苏醒的先兆!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 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 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 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 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 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 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 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 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 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黄石公园是美国、也是全球第一座国家公园,位于美 国西部怀俄明、爱达荷、蒙大拿三州交界处,坐落在北落 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平均海拔达2438米。占地8956平 方公里。黄石公园在火山爆发中形成,英国专家预测,黄 石公园地底下的超级火山大约每隔60万年喷发一次,而自 上一次喷发至今已有64万年,现已进入喷发周期。 黄石公园是整个“大黄石生态系”的核心地区,而 “大黄石生态系”是地球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温带 生态系。6000万年以来,黄石地区在地质年代里多次发生 地震和火山爆发,大的火山爆发发生过三次,而最后一次 可能爆发在两百万年前,更有可能就是在60万年前。据传 闻,最后一次火山爆发,火山口中喷发出来的物质将大约 近9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全部覆盖,厚度超过1500米,形成 大片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形成现在海拔2000多 米的熔岩高原。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并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这为课堂的操练和巩固环节提供了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五. 教学方法1.生动讲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
2.直观展示:通过图片、图表和实验,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2.地球模型:用于展示地球内部结构。
3.实验器材:如地震波模拟实验器材。
4.PPT:用于展示和讲解地球内部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地球的外部结构吗?那么地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探究地球的内部构成,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地球的内部有着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等层次。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
2.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地球内部结构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问:“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结构也非常有趣。
今天,我们就要去探索地球的内部世界。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内部结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层次的名称。
教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地球内部的层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过程。
通过扮演,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各层次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地球内部各层次的性质和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明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这一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教学难点: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推断和模型制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推理、模型制作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球模型、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特征,如山川、海洋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地球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幔和地核的区分:学生观察地球模型,通过推理和分析,找出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4.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全班讨论,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节课是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一次初步了解,也为他们以后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因此,他们在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同时,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并了解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3.教材讲解:详细讲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了解各层的特点。
4.课堂互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6.总结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

冰岛地热
地 热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
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 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 大多在60 ℃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140 ℃。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 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 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地热 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探测地球
钻孔: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
达到14千米。 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快,在较软 的岩石中传播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球内部构造
地壳
地幔
地核(内地核、外地核) 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
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 占1%而已。
人类是如何了解地壳里面的结构呢?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
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 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 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 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 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 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 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 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个圈层。
地球是太阳的从里往外数第三颗行星,距
太阳大约有 150000000 公里。地球每 365.256 天绕太阳运行一圈,每 23.9345 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为 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人们梦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赏宇宙的 奇观。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太空 旅行者。我们的宇宙飞船是地球,飞行速 度是每小时 108000 公里。
日本海啸
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并且初步了解各层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详细结构及其特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实验材料,如地球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样本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样本,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 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收集有关 地球内部的信息?
火山喷发
图1-1 大西洋中的火神岛。
1963年11月,冰岛人目睹了一次火山爆发的整个过程。此 前,人们没有发现一点征兆,突然,冰岛南部水域发出嘶嘶声, 并伴有气泡冒出。很快,海底火山猛烈喷发,大量水汽和灰尘 冲入空中, 喷发出来的地下熔岩在地表形成了一座小岛。 此后 几年中,这座新火山岛增加了2.5平方千米的新土地。 冰岛人称 它为火神岛。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
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 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①主要由岩石组成 ②厚度不一,平均厚17千米,大陆厚,海洋薄 厚为2900千米,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 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 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地热
中国云南腾冲地热地质公园&美国黄石公园
地震
地球内部的“使者” ——地震波(横波、纵波)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 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 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 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 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 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 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
①厚3478千米,主要由铁、镍组成 ②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③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
内核为固态金属球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 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 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 模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