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一到三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一到三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一到三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地球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7公里。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周围的地壳相对于极区有所突出。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较薄;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厚度较大;地核在地球的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3. 地质构造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包括地壳构造和地球内部构造。

地质构造对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如地形地势、气候分布、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分布。

4. 岩层与地质时代地壳中形成的岩石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演化形成不同的岩层,反映了地球历史上的地质变化。

地质时代是地质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和研究的分类单位,常用来研究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变。

第二章:地球的水资源1. 水的重要性与分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各种储存形式,如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冰川等。

水是维持生命和地球生态平衡的必需资源。

2.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它们是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工业农业生产的重要供水来源。

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储存于地下岩石中,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储量,对于地表水不便获取的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供水条件。

4. 冰雪资源冰雪资源是地球上的淡水储存之一,包括北极、南极冰盖、山地冰川以及高海拔地区的积雪等,对维持全球水循环和气候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不同的层次。

2. 气象要素与观测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 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某地长期的天气状况,由气温、降水量、气压、湿度以及风向风速等要素共同决定。

初中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理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使其拥有地磁场,这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有重要作用。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四季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度、速度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具有重要影响。

1.3 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地理研究的新兴学科。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和环境变化。

第二章:地球与人类生活2.1 人类居住与生活人类的居住选择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原因,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一些地区则因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地方。

2.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资源污染等。

这些影响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带来很大的危害。

2.3 地球村与全球化地球村是指由于交通和通讯发达,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地球村”的现象。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地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深。

第三章: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3.1 自然环境的价值及保护意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价值,包括资源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保护自然环境需要从根本上培养人们的保护意识。

3.2 自然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倡导低碳生活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3.3 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球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也是有限的。

为了合理利用地球资源,需要进行资源评估、开发规划和节约利用等工作。

第四章:气候与气候区划4.1 气候与气象要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段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

4.2 气候区划的依据和原则气候区划是根据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气候区。

我要看地球知识点总结

我要看地球知识点总结

我要看地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大约是地球极半径的0.3%长。

这意味着地球并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略微扁平的。

地球内部由不同的层构成,从表面到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的部分,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这是一个炽热的岩石层,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可能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

二、地球的运动和旋转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方式,分别是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所造成的现象,一天中有24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造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日夜交替。

三、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主要受到太阳的辐射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非常大,这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所致。

地球上的气候有四个主要类型,分别是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

四、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有很多自然现象,例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龙卷风、雷雨等。

这些自然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火山喷发通常是由地壳中的岩浆喷发而产生的。

飓风和龙卷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通常在气候较为潮湿的地区出现。

雷雨是夏季常见的一种气象现象,是由大气热量和水汽的辐射造成的。

五、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每一类都有非常丰富的物种数量。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我们所需的食物、药物和其他资源。

六、地球上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两大类。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地球笔记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地球笔记

第一章地球1.1宇宙和天体恒星:质量大且能发光。

亮度:在地球上,肉眼所见的恒星的明暗程度。

用视星等表示。

光度:恒星的真正发光程度。

用绝对星等表示。

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点: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特点: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行星:绕恒星运动、质量较小、不发光发热的天体。

行星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且内部不产生核聚变反应。

矮行星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

卫星:质量比行星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的天体。

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质量很小的天体。

彗星的四个族:木星族,土星族,天王星族,海王星族依据:彗星远日点的距离流星:是星际空间运行的尘埃或固体块,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冲向地球,与大气摩擦发生燃烧,少数落到地面即为陨石。

流星分类:偶发和周期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卫星和行星的运行特征:行星轨道偏心率很小,接近圆形行星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赤道面与轨道面倾斜较小(天王星除外)行星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近似圆形,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比较接近绝大多数卫星,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形同。

太阳系内唯一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行星:金星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的三种后果:月空永远黑暗;月面温度变幅巨大;在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常遭受陨石撞击。

太阳产生热核聚变反应的特点:较长期来看——较稳定短期来看——有明显变化变化:太阳黑子变化,日珥变化,耀斑的爆发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位于太阳系的尽头,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阳系边缘地带,充满了微小冰封的物体,它们是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单位时间内垂直射向大气上界单位面积的全部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 1367.69W/m2)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来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笔记

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笔记

地球和地球仪的笔记一、地球的概况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椭球体,由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组成。

3.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2公里,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二、地球的结构1. 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 地球的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洋壳,大洲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而洋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3. 地球的地幔由铁、镁、硅等元素组成,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4. 地球的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为固态铁和镍组成。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1. 地球的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中间间层和顶层组成。

2. 地球的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覆盖面积约为71%。

3. 地球的生物圈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

四、地球仪的使用1. 地球仪是地球的缩微模型,用于显示地球的地形、地势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 地球仪可用于教育、科研、航海和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包括图解法、模型法和数学定理法等,制作过程复杂且精密。

五、地球仪的发展历程1. 古代地球仪主要以木质或金属制成,使用简单且粗糙。

2. 文艺复兴时期,地球仪的制作精密度和精细程度大幅提升,成为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工具。

3. 现代地球仪以电子技术和数码技术为基础,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六、地球仪的未来展望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球仪将会更加智能化和精密化,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2. 地球仪的多样化将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 地球仪的互联网应用将会更加普遍,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

总结:地球和地球仪是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地球的结构和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仪的使用和发展历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奥秘和人类对地球的认知。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笔记(浙教版科学)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笔记(浙教版科学)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笔记(浙教版科学)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笔记1、地球的认识过程:(1)凭直觉和臆想提出“天圆地⽅”。

(⼈们最初认为地球是⽅的,天空是圆的)(2)根据⽉⾷的景象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亚⾥⼠多德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穿过的⼤洋⼤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洋回到出发地。

(4)地球卫星照⽚确证了地球是球形。

1961年4⽉,苏联“东⽅⼀号”载⼈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类历史第⼀个亲眼⽬睹地球是个球体的⼈。

2、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1)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

(2)登⾼望远。

欲穷千⾥⽬,更上⼀层楼。

(3)⽉⾷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时,地球挡住⼀部分阳光,使地球的影⼦投射在⽉球上,就像给地球照镜⼦,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根据⽉球上呈现的地球影⼦证明地球是球体。

(4)麦哲伦环球航⾏。

(天涯海⾓⾛不到边)(5)最科学的证明——⼈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

(6)北极星的⾼度应纬度⽽异,越往北距地⾯的⾼度越⼤。

(可以不记忆)3、地球是⼀个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道半径是6378千⽶,两极⽅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两极半径⽐⾚道半径短21千⽶,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道长约4万千⽶;表⾯积约5.1亿km 2。

“坐地⽇⾏⼋万⾥”指的是⾚道周长。

4、地球的内部结构跟煮熟的鸡蛋很相似。

地球由内到外可分为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地核最厚。

软流极半径6357千⽶极半径6378千⽶17km。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理坐标等基础知识。

以下将逐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有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进行的旋转运动,自转周期为一天,造成了昼夜的变化。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公转周期为一年,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描述地球上位置的一种方法。

地理坐标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要素。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离赤道的距离,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共同组成了地理坐标系统,可以精确地表示地球上任意一个位置。

4. 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主要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有关。

地球公转轨道倾斜23.5°,使得太阳光照在地球上的角度和面积有所变化,从而造成了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

北半球的夏季和冬季分别是因为地球倾斜使得太阳光照射北半球的面积有所变化。

5. 地球的气候带和生物带地球的气候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来划分的。

主要可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稀少。

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植被较为丰富。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植被茂盛。

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生物分布和农作物适宜性。

6. 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大规模种植和城市化等都会引起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笔记
1、地球的认识过程:
(1)凭直觉和臆想提出“天圆地方”。

(人们最初认为地球是方的,天空是圆的)
(2)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穿过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回到出发地。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球形。

1961年4月,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2、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
(1)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
桅杆,后看到船身。

(2)登高望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阳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根据月球上呈现的地球影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4)麦哲伦环球航行。

(天涯海角走不到边)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北极星的高度应纬度而异,越往北距地面的高度越大。

(可以不记忆)
3、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km 2。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赤道周长。

4、地球的内部结构跟煮熟的鸡蛋很相似。

地球由内到外可分为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


极半径6357千米 极半径6378千米
17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