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PPT展示图片:地球的内部结构]
[师]: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大家看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什么很像呀?
[生]:像一颗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鸡蛋壳,地幔相当于鸡蛋清,地核相当于蛋黄。
PPT,多媒体展台
教学对象及特点
七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途径,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内容较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突破的地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整理了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力求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进行观察]
[生]:贴近地球,透过小孔只能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不能知道是一个球形,离远一点才可以看到是一个球形。
[师]: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范围受到了限制,就像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人眼中的地球可和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地球不一样。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如何进行探索的。
PPT
展示图片
新授:历史上的地球观,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地球的大小和内部结构
1、古人的地球观
[PPT展示图片: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四只站在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空心山。
2、近代人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 掌握地球的各个层次及其特点;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a. 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引入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b. 介绍地球的几何特征,如直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c. 展示地球的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和航海经验。
2. 地球的内部结构a. 介绍地球的内部层次: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b. 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如地震波传播和地热现象;c. 探索地球内部的特点,如温度、压力和物质状态。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使用模型球体,让学生观察球体的形状,并理解地球的椭球形状;2. 地球形状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地球形状的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3. 模拟地震波传播:使用弹簧和球体模型,让学生模拟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4. 地球内部结构拼图:提供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让学生进行拼图,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5. 探索地球内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
教学资源:1. 模型球体;2. 弹簧和球体模型;3.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示;4. 相关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的评估;2. 观察学生对模型实验的参与和理解程度;3. 组织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估,如填写知识问卷或解答问题。
教学延伸:1. 邀请地质学家或地球科学研究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研究;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和地质现象;3. 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如地球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了解地球的形状,并尝试用手工制作或模拟实验等方式,理解地球的球体结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尤其是地壳、地幔和地核等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准备手工制作材料,以便学生制作地球模型。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械,如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道具。
4.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一个近似于球形的行星。
可以引用古代的传说和摩登的科技探测结果来证明这一观点。
接着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并向学生诠释,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起首介绍地球的表面结构,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等。
接着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可以借助图片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钻研结果,如地震波的钻研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成过程,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诠释。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4. 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地球的模型(如橡皮泥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不同硬度。
5. 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前,教师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以及我们如何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判和反馈。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奇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以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模拟地震波的仪器等。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地球的认知,包括形状、大小等。
2. 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的球体、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介绍地球的卫星观测技术,让学生了解摩登科技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可能的形状,并诠释原因。
2. 地球内部结构:(1)介绍地震波的观点,诠释地震波的两种类型:地震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内部不同层级的结构和特点,如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3)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硅铝层、玄武岩层、岩石圈等。
(4)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分组,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模拟地震波实验,加深对地震波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2. 让学生绘制或拍摄一幅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简图,以加深印象。
(四)教室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强调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方法,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科学知识。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初中科学

6、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 塔(C )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今天作业 1、作业本B+B 第3章,第1节 明天默写
背诵提纲,随机抽取 重点:易错字词、地球结构框架图
蓝色——海洋 黄色——沙漠 绿色——森林 白色——白云
思考与讨论: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
方法吗?
站得到,看得远!
A
B
地球
C
D
F
地球
E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极 半 径 赤道半径
三、地球的内部构
类比方法 蛋壳——地壳 蛋白——地幔 由外而内依次增大。 即:地壳 < 地幔 < 地核。
地球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幔顶部固体 顶部下层 外地核 内地核
共同构成坚硬的岩石圈 称为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1. 下列各事例中,不能说明 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例为( A ) A.月亮、太阳东升西落 B.从太空看见地面呈圆弧状 C.月食时缺口呈圆弧状 D.走近远处灯塔,先看见塔尖 最后渐渐地看见塔架。
太阳
月亮
设想
另一方面他观测到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模拟实验
铅笔模拟帆船 笔尖模拟船身 笔杆模拟桅杆
教材填空
模拟实验价值:
1、长度变短,铅笔头先消失。 虽不能证明地球是个
篮球表面是个球面。 2、海面是个球面。
球体。但揭示铅笔在球面 上运动与帆船在海面上运 动具有相同的原理。
3、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 上的阴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5.1.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谜语引入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地球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一、选材依据
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
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
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
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
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实,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并举例证实“地球是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验出发生动地证实“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
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
七、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
八、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是个球体
1、证据
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麦哲伦环球航行
月食时的轮廓
“篮球实验”
站的高,看的远
2.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378Km
两极小21 Km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
软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