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_临床心理督导研究综述_王敬群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研究手段,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变量,验证假设,获取客观数据,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本文将从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常用设计类型以及理论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手段,其基本原理包括实验的控制性、可重复性和因果性。

实验的控制性是指研究者可以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重复性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果性是指通过实验可以确定因果关系,即某个变量的改变是否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施加特定的处理,观察其对被试者行为或心理状态的影响,然后将实验组的表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常用设计类型1. 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设计类型包括前后测试设计、双盲对照设计、交叉设计等。

前后测试设计是指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被试者进行测试,比较两次测试结果的差异;双盲对照设计是指实验中既对实验组受试者双盲处理,同时对照组受试者也双盲处理,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交叉设计是指将被试者分成不同的组别,分别接受不同处理,然后交叉进行测试,以观察不同处理对被试者的影响。

2. 实验研究的操作性定义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对研究对象和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即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便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

操作性定义需要明确变量的测量方法、操作步骤和标准,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3. 实验研究的随机分组随机分组是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随机将被试者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新兴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受的提升。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为标志的反传统心理学《社会适应》学派的出现。

从一开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与传统心理学相同,依赖于定性和定量研究。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主要聚焦于研究幸福感、心灵准备、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等方面。

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也证实了它的价值,证实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下得以改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宏观层面探讨健康、社会和文化等的概念,到微观层面,即个体心理层面,包括社会交往、情绪表达以及内在驱动等。

它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心理学,旨在分析和理解客观现实,考虑到个人的行为、偏好、价值观念以及想象等因素。

它的目的是改进人们的幸福感,以及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挑战。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幸福感、心理准备、心理建设和个人发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凝聚力等。

它也可以用来改善处境不佳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带来安心。

例如,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老年人适应老龄化带来的变化,也可以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理解。

而积极心理学也可以帮助企业促进员工的团队意识和目标的达成,增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积极心理学也涉及到人们的扮演,即根据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观主动促进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扮演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积极变化,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此外,积极心理学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力量,如宗教信仰、仪式和传统价值观,从而创造更加完整的社会参与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也探索如何开拓更多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多的发展,改变社会中对心理和情感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从有限的视角出发,例如社会心理学、道德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从而探讨新的动机,在这种视角下,它可以提供更多健康的心理服务,同时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发展。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分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感知方面,研究表明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个体的先验知识、期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形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来解读它。

在注意方面,学者们发现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并且存在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不同的模式。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聚焦于特定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相对简单的任务。

关于记忆,研究揭示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不同机制。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可以通过重复、关联和深度加工等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思维和语言领域,研究人员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的推理和决策过程。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在儿童发展方面,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自我认同的形成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方向。

而在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智慧和情感调节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三、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课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期望。

社会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和归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信息的可得性等。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本文中,将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性。

第一篇文献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篇文献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文献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

该文献还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学和人机交互等。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二篇文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这篇文献探讨了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文献中介绍了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动力学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结构、领导力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篇文献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认知研究》。

这篇文献讨论了儿童认知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儿童认知研究是研究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目标是揭示儿童思维的规律和变化。

文献中介绍了儿童认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儿童的记忆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这些文献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全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全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和研究对象。

其中,临床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领域,对于临床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掌握一系列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临床心理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全貌。

一、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临床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对于个体或特定群体进行深入观察和调查,从而全面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常,研究者会收集病史、进行访谈、观察行为,并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

案例研究法能够提供详细的、个体化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心理学家对于心理障碍的理解和干预提供指导。

二、相关研究法相关研究法是一种探索性研究方法,用于探索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临床心理学中,相关研究法经常用于探索心理障碍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研究者可能会调查焦虑和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或者探索亲子关系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联系。

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者可以评估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和方向,从而深入了解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三、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临床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研究者能够控制和操纵某些因素,以揭示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临床心理学中,实验研究方法常用于评估心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例如,研究者可能会将一组患有焦虑症的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两组,并通过对比两组间的差异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实验研究方法能够提供高度控制的研究环境,有助于确定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

四、系统回顾与元分析系统回顾和元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综合和总结已有研究的结果。

在临床心理学中,系统回顾和元分析常用于评估特定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和有效性。

研究者会收集所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以获取对于特定问题最为可靠的证据。

从理论到实践:临床心理督导研究综述

从理论到实践:临床心理督导研究综述

水 平 和 职业 道德 能 符合 职业 资 格 的要 求 . 开 始 浮 出水 面 . 成 为 当 前心 理 咨询 与治 疗 领域 亟待 解 决 的问题 其 中临
床 心 理督 导 . 作 为 维持 职 业标 准 的核 心环 节 . 是 解 决 职业 化 问题 的必然 路径 鉴 于 心理 咨 询 与督 导工 作 的特殊 性 .心理 健 康从 业 人 员 .不 但要 掌 握 正规 教育 所 提供 的必 须 的专 业 理论 和 技能 。 同时 也 要获 得在 工 作实 践 中 的操作 技 能和 知识 . 即 要 经 历所 谓 科学 家— — 实践 者 的训 练模 型 。单 单 是一 个
有效 地服 务 于 当事 人。 并协 助受 督 导者 专业 上 的成 长. 同
时也 需要 对个 案 的咨询 过程 负责[ 2 1
伯纳德和古德伊尔 ( B e r n a r d &G o o d y e a r , 2 0 0 5 ) 年对 各
种督 导 概念 进行 了整理 和归 纳 .提 出 了一个 相对 全 面 的

3 9 —
王敬 群 。 王 青华 从 理 论到 实践 : 临床 心理 督导 研 究综 述 及到 接 受者 的问题 行 为 、 观 念 和情 感 , 但 目标 只局 限 于提 高被 督 导 者对 来 访者 的疗 效 :与辅 导一 样 旨在 促 使 接受
文在 对 临 床 心 理 督 导 的 概 念 内 涵进 行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梳 理 了心 理 督 导 的发 展 脉 络 , 介 绍 了 当前 心理 督 导 的 主 要 的
几 种理 论 模 式 以及 操 作 实施 的 过 程 , 并 对心 理 督 导 中的 伦 理 道 德 问题 进行 了初 步探 讨 。

论着综述调查研究

论着综述调查研究

论著“开心营”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金依群,李玲(1)8所医学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研究生能力期望现状调查……唐小璐,牟绍玉(4)医护人员对ALL患儿化疗期疲乏症状的体验调查……卜秀青,周雪贞,刘悦新,等(7)STEMI护理工作流程图在急诊PCI术患者中的应用……姜玫,吕明,段元秀,等(10)中医情志护理路径干预对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冯凤,李平,牟善芳,等(13)希望理论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王伟,陈爱民,张玉梅(15)系统化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李丽,豆桂军(18)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乔霞,钱志梅,李谦(21)集体偏瘫康复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蒋芙蓉,李国民,冯芳(23)苏州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刘琳,顾洁(26)针对性康复训练在脑卒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黄小琼,曾秋萍,段鸿露(29)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技能应用现状调查分析……薛冬群,刘月仙,王秋琴,等(32)护理门诊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汪必会(35)心理干预在尘肺患者中的应用……贾秀云(37)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影响的Meta分析……仲金丹(40)膏方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3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盛英丽(44)中医辨证护理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郑艺(46)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在手足口病救治中的作用……杨红梅,李亚红,罗娟荣,等(48)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张海平,谭伙连,吴伟霞,等(50)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影响……刘庆梅(52)综述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进展……黄莉(54)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展……袁修银,任俊翠,孙瑛(57)PICC拔管困难的相关因素及应对策略护理现状……梁敏,何金爱(58)“211”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杨庆爱,王若维,李风燕,等(61)调查研究南通市7所养老机构抑郁状况调查分析……顾桐语,宋红玲,陈志红,等(63)PICC置管患者携管期间自我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董惠娟,商丽艳,徐晓婉,等(65)外科住院患者参与护理安全管理需求现状调查……闫燕,邵院玲,张青青(67)护患双方对优质护理服务护士素质的期望调查……黄爱梅,肖欢,邢秋燕(69)中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调查与干预……宋秀红,王俊,程艳,等(71)119例传染病住院患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蒋晓云(73)专科护理小儿肠套叠低浓度泛影葡胺灌肠复位109例临床护理……王庆(75)床旁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53例临床观察及护理……阮春花,廖浩(76)内生场热疗同步介入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32例临床护理……刘慧,冯雯,刘思海(78)优质护理对中晚期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介入治疗的影响……侯浩涵(79)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20%甘露醇致静脉炎患者中的应用……徐晓珩,朱丽娜,王佳音(81)协同护理对结核性脑膜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马秀杰(82)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3例临床护理……朱春霞(83)强化护理对哮喘患儿雾化吸入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马桂芹(85)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邱淑丽(86)个性化护理干预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汤艳梅(88)系统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影响……陈秋敏(89)重型肝炎3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陈兆霞(90)全面性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祁秀丽(92)ICU患者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及护理干预……李利(93)2型糖尿病40例运动疗法护理干预……姜福爱(94)基础护理后撤部分导丝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金小红,刘小曼(96)不同浓度肝素液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喻小清(97)90°健侧卧位对坠积性肺炎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华辉,梅丛敏(99)非营养性吸吮联合音乐治疗对早产儿静脉穿刺的影响……杨琳,刘海霞,朱翠平(100)捻发式吸痰与传统吸痰方法比较刘桂霞(101)个案护理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淋巴瘤致急性肾衰竭1例急救护理……田飞,王燕青,白晓楠,等(103)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临床护理……桂萍,胡玉萍(104)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舒适护理……章玉玲,刘精东(106)护理管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晨交班记录单》在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张春凤,周贻振,陈英华,等(108)信息化护理工作流程优化与再造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王猛,常英红(109)PDCA循环在给药前身份识别中的促进作用……蒲晓煜,崔小松,王羽(111)品管圈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王丽赟(112)护理教育社区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实践……陈志英(114)实境式合作性教学查房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吉莉(116)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杨简,汤月明(118)健康教育对脑血管病患者康复的影响……郭霞(119)院内感染与控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母婴同室院内感染中的应用……古宝兰,王定清,黄文财,等(121)综合干预模式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付燕(124)经验与革新眼药水专用盒制作与应用……郭丽英(9)无菌纱布块在PICC置管维护中的妙用……王婷,刘丹,王晓庆(28)一次性注射器在小儿便秘中的应用……王莹莹(31)一次性静脉延长管夹子在临床中的巧用……路春丽,王艳军(34)介绍一种妇科节育器具用定位保护器……魏景莉,杨浩,初雪莲(53)自制灌肠管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孙敬敬(117)编者·作者·读者请务必使用参考文献(103)。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推动。

临床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的量化研究方法,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者通过编制一份问题清单,向受试者发放,并要求受试者根据问题选择或填写答案。

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问卷调查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可以利用问卷调查法来衡量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效果等指标。

在问卷设计上,应当注意问题的表述准确、简明扼要,同时避免主观偏见的引入。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法通过对独立变量的控制,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而推断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可以通过对干预措施的设置和实施,来观察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

一般来说,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在实验组中进行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评估干预的有效性。

在实验设计上,应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

同时,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方差分析、t 检验等方法进行。

三、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受试者行为的方法,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常用于病例观察、行为分析等领域。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受试者的行为,研究者尽量不对受试者进行干预,力求真实反映受试者的行为特点。

实验观察法则是在实验条件下观察受试者的行为,通过控制条件和变量,精确地记录数据。

观察法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可以用来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行为模式、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观察时,研究者应当具备客观、准确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同时不应对受试者的行为产生过度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到实践:临床心理督导研究综述王敬群,王青华(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临床心理督导,是提升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工作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职业化问题的必然路径。

本文在对临床心理督导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心理督导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当前心理督导的主要的几种理论模式以及操作实施的过程,并对心理督导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临床心理督导;督导模式;伦理道德中图分类号:B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537(2013)01-0039-06眼收稿日期演2013-02-10眼基金项目演该文为江西省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督导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1JY19)的研究成果之一。

眼作者简介演王敬群(1968-),女,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一、引言自二战以来,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发展在几十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到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队伍之中。

在中国,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已经涵盖了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学校咨询教师、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各种人群。

至此,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职业化问题,即保证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能符合职业资格的要求,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临床心理督导,作为维持职业标准的核心环节,是解决职业化问题的必然路径。

鉴于心理咨询与督导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健康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正规教育所提供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也要获得在工作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即要经历所谓科学家———实践者的训练模型。

单单是一个科学家或者实践者,都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要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是制约心理咨询与治疗能力提高的瓶颈。

而临床心理督导,则是为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提供了实现两者结合的机会。

在督导过程中,心理健康从业者们得以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寻求平衡,并且实现两者内化和整合,跨越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鸿沟,最终形成自己的咨询治疗体系。

二、概念内涵督导(supervision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是指在控制情形下去观察、监督并提供指导的活动[1]。

而对临床心理督导(clinical supervision)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

霍洛韦(Holloway)认为临床督导是由一位有经验的临床工作者、敏感性高的教师或明察秋毫的专业人士检视另一个人的心理辅导过程,提供机会让学生得以捕捉督导者所呈现及示范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过程的本质,继而可以在真实的咨询关系中重现这个过程。

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控制情形下,受督导者接受督导者的观察、监督并提供指导的活动。

督导者需要帮助受督导者更有效地服务于当事人,并协助受督导者专业上的成长,同时也需要对个案的咨询过程负责[2]。

伯纳德和古德伊尔(Bernard&Goodyear,2005)年对各种督导概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提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概念,即临床心理督导是高资历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士为该领域的下级或者初级工作者所提供的一种具有评价性的、长期性的,旨在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并确保来访者健康利益的干预活动[3]。

伯纳德和古德伊尔还特意将心理督导与教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及辅导等其他干预手段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区分。

他们以此总结出了心理督导的特征,即心理督导与教学活动一样具有传播新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但不遵循特定的教材和课程;与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样都有评价和把关的功能和涉及到接受者的问题行为、观念和情感,但目标只局限于提高被督导者对来访者的疗效;与辅导一样旨在促使接受者的工作更为有效,但督导的关系是等级性的,评价性的和持续性的。

三、发展脉络作为职业规范的一种手段,督导的历史由来已久。

相比之下,临床心理督导的历史则显得十分短暂,对心理督导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

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督导,发端于1902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自家开始的每周三的集体讨论。

通过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心理督导的历史发展可以根据督导理论的出现时间和影响粗略地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动力学为主导的督导阶段,二是以各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的督导阶段,三是以专业化的督导理论为指导的阶段。

在精神分析学派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临床心理督导开始出现并且初步成型。

毫无疑问,精神分析学派由于其本身的丰富的理念和广泛的观点,对心理督导的产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督导师。

1902年开始,弗洛伊德的家庭讨论会上聚集了当时精神分析的研究者,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内科医生以及其他非专业人士。

这种集会成为督导的雏形。

而世界上首次有记载的督导则是发生1909年弗洛伊德通过其“小汉斯”的父亲对这个5岁男孩的心理治疗中。

正式的心理治疗督导则是马克思﹒埃汀根(Max Eitingon)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开始的督导工作。

1922年,为了促使培训的标准化,国际精神分析学院采用了正规的标准规定了在督导下对患者的正式工作程序和治疗。

曾追随弗洛伊德后又与之决裂的桑德尔﹒费伦齐,则在精神分析领域内提出了与弗洛伊德完全相左的督导理论。

这种泾渭分明的局面导致了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和匈牙利精神分析学院的对峙。

最终支持弗洛伊德的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在竞争中获得了胜利。

弗洛伊德的督导模式当时被公认为是一种标准的督导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一直处于“一枝独秀”的主流地位。

以各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的督导阶段,则是由于心理学其他流派的兴起而出现。

在精神分析之后,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心理学派纷纷将各自的咨询与治疗理论的指导理念拓展到心理督导领域,建构起不同的临床督导模式,形成了精神分析与其它学派“诸家争鸣”局面。

行为主义的督导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和学习,理性认知的督导则关注来访者的认知,两者最终相互渗透,形成了认知———行为模式。

人本主义的督导则由罗杰斯所创立。

他最早采用电子技术记录面谈过程并将记录用于督导工作,改变了以往被督导者进行自我报告的单一督导形式。

人本主义督导将心理治疗和督导视为一个连续体,坚持真诚、共情等促进性条件对被督导者和来访者同样重要。

而来自精神分析学派的埃克斯坦和沃勒斯坦则在1972年建立起了最早的督导模式。

三是专门的督导理论兴起的阶段。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阶段关于督导的研究和实施,都是依托于各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才得以出现的,是这些理论在督导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作为对这种现实的一种反动,心理学们开始从督导本身出发,而不是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起了各种专门的督导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门的督导理论,大多出现在第二个发展时期,但是它们对于督导实践与研究的影响力,在近期才开始出现,因此我们把它们归于第三阶段。

专门的心理督导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性的理论,强调被督导者在督导过程中经历一系列的变化,督导者要根据其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督导环境,如斯托尔滕伯格(Stoltenborg)的整合发展模式(1981),罗根比尔(Loganbill)等人的咨询师发展模式(1982)等;其中发展性督导理论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曾主导着督导研究十余年的时间。

另一类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关注督导师在他们的职业实践中已经形成特定的职业角色,以及督导师在督导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如伯纳德(Bernard)的区别模式(1979)及霍洛韦(Holloway)的系统趋向督导模式(system approach supervision,SAS,1995)。

时至今日,霍洛韦是当今最有影响力和研究成果最多的督导研究者和理论学家。

她的系统督导理论成为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督导理论。

四、督导模式所谓模式,就是把观点、信念和原理加以组织化和概念化,把她们以一致的和系统的形式加以规范。

而督导模式则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构件的概念化的结构框架,这种结构具有可描述性、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4]。

正如上面所言,心理学家们或是依据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或是立足于督导本身的不同视角,发展了一系列的督导模式。

发展到今天,心理督导的模式在理论来源上经历了“从心理学理论出发”到“从督导本身出发”的变化,而在关注焦点上经历了从“以病人为中心”、“以被督导者为中心”及“以关系为中心”的演变。

1.国外督导模式研究伯纳德和古德伊尔根据霍洛韦(1992)的分类法,即督导模式分为基于各种心理治疗理论的模式、基于职业训练和督导经验发展的发展模式和基于督导师和督导者的期望和行为的基本特征的社会角色模式[5],举出了11种典型的督导模式。

限于篇幅所限,研究者将挑选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督导模式进行介绍。

(1)精神分析督导模式精神分析的督导模式概念对整个督导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在整个督导概念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心理督导师,弗洛伊德本人首创了心理督导的“经典模式”,即“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

弗洛伊德无论在周三的讨论会上,还是在“小汉斯”案例中,坚持着建议和说教式的指导方式,始终把持着自己对心理督导的权威地位,即他本身(督导者)是绝对真理、知识和权威性的存在,是一个中立、客观的观察者,主要任务是将所掌握的所有的真理和知识传授给被督导者。

他成为心理督导师的原始形象。

埃克斯坦和奥勒斯坦最早建立精神分析的督导模式。

该模式认为:督导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特别强调病人、治疗师和督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督导的目的不是提供治疗,而是教学,使被督导者学会理解和解决与督导师之间的关系冲突中的心理动力学,从而习得处理与来访者工作中冲突的能力。

之后,雅各布斯,罗克,吉尔,弗劳利—奥戴和萨纳特等发展和论述了精神分析的督导概念。

尤其弗劳利—奥戴和萨纳特提出的三个维度:①与被督导者关系中督导师的威望的本质;②督导师的关注点;③督导师的主要参与模式,为所有的督导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概念框架。

(2)人本主义督导模式以人为中心的督导模式的倡导者是卡尔.罗杰斯,该模式对以人为中心的临床治疗师占据重要的地位。

该模式认为:督导既非教学,也不是治疗,但它是融合了教学和治疗元素的一种过程。

罗杰斯本人更倾向于把督导看成治疗性面谈的一种修改形式。

其它有代表性的是帕特森和赖斯强调督导师必须向被督导者示范对于人性和改变的态度以及对自身的态度,并将督导过程本身看成一直接的影响形式。

目前用于培训学生的一些基本咨询面谈技能程序大都直接从罗杰斯衍生而来。

(3)三阶段发展模式洛根比尔、哈迪和德尔沃斯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和在这些阶段中的八个督导问题。

三个阶段分别是停滞,疑惑和整合。

其中停滞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被督导者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可能遇见的困难,在认知上处于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状态,不能认识到自己对督导者和来访者的影响,对督导者的态度上,他们要么将其理想化,产生以依赖心理;要么感觉漠不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