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县获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及其路径探索

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及其路径探索石泉县,这座位于陕西安康西部的小城,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石泉县旅游资源概述石泉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境内的秦岭山脉赋予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如云雾山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山峰峻峭,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
而汉江穿境而过,江水悠悠,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情。
此外,还有燕翔洞、中坝大峡谷等知名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石泉县的历史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这里曾是子午古道的重要驿站,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历史遗迹。
石泉老街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二、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的目标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将石泉打造成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旅游品牌推广,提高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同时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的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好石泉县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
在规划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2、特色突出原则深入挖掘石泉县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
3、产业融合原则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多业共生、互促共荣的发展格局。
4、以人为本原则关注游客的需求和体验,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服务。
同时,也要注重当地居民的利益,让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受益,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四、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1、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根据石泉县的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空间布局。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龙王洞锰矿地质特征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龙王洞锰矿地质特征
李振峰;李诗达
【期刊名称】《中国锰业》
【年(卷),期】2017(035)004
【摘要】陕西省石泉县龙王洞锰矿赋存在新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中,锰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总体走向300(°)~340(°),倾向北东,长40~330 m,宽20~50 m,主要矿物成分为软锰矿,少量水锰矿和褐锰矿,含锰岩系由凝灰岩、硅质岩、锰矿层和黑色炭质绢云母片岩沉积组合;锰矿体高精度磁测异常和极化率异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寻找该类型锰矿的重要标志.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李振峰;李诗达
【作者单位】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济南 250104;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32
【相关文献】
1.石泉县池河镇人大积分管理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 [J], 吴欣语;刘平平
2.石泉县池河镇龙王洞锰矿地质特征及储量远景 [J], 刘涛;刘宏
3.产业扶贫的理论及实践依据r——以陕西石泉县池河镇为案例 [J], 齐德信;拓星星
4.陕南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效果评价和对策研究\r——以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为例
[J], 区慧琼;王茵;张雅黎;李瑞霞;吴越
5.陕南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效果评价和对策研究——以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为例[J], 区慧琼; 王茵; 张雅黎; 李瑞霞; 吴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泉县人户分离的状况与思考

石泉县人户分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所谓“人户分离”,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户口登记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而公安机关在日常户口管理过程中通常遵循“三原则”:一是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二是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常住人口,三是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常住户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一定要一致,否则,就称之为“人户分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人户分离人口指的是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提高很快。
特别是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移民安臵范围的不断增大,大量商品房小区、住宅楼、集中移民安臵点、安臵小区的兴建,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
同时,伴随着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如医疗保险、劳动就业、住房分配、教育等制度不断改革,加之鼓励农民进城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先就业,后落户”,“能购房就能落户”,办理居住证等多种新型落户方式的改变以及多处住所、多头居住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普及和升温,使得“人户分离”问题日趋严重,不容忽视,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对社区一些主要工作的完成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保障造成了影响,还对社会的稳定,创建平安和谐石泉产生了许多的阻碍。
下面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人户分离”所带来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人户分离现象的现状特点与成因(一)现状与特点为分析人户分离的成因与现状特点,笔者进行了专门调查。
根据石泉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仅我县“人户分离”人数就高达 13396人。
人户分离从其类型分布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类型多样。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的二元化(即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管理,造成了农业人口投靠亲友,进城打工后,户口空挂原籍而实际工作生活在城市。
常住人口中形成户口空挂现象,有的是因城镇规模扩大,改造、移民拆迁增多,分配住房或购买商品房后,人居住在新小区或有多处住房、多头居住的而户口仍在原址不迁;有的是因拆迁安臵政策、医疗保险及相关惠农政策与户口相连,造成户口与所得到的利益相关,而将户口空挂;有的是为了方便子女入学而将户口空挂在好学校区域范围内;还有大中专学生毕业后未就业而将户口空挂回原籍。
直击陕西移民大搬迁

直击陕西移民大搬迁10年,279.2万人!当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工程正在陕西南北紧张进行中。
2010年7月的陕南大洪灾,使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再次遭受重大损失。
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在外打工的村民黄元庆痛失5位亲人,一个祖孙三代儿女齐全的幸福之家,一夜之间被洪水泥石流压得粉碎。
而在那一夜,这个村子与黄元庆父亲、妻子及三个儿女一起离开的还有24人!失去丈夫的刘树兰灾后住进了安置板房,一个晚上,一辆大车拉着石炭从大路上“呼呼”经过,刘树兰一下子被惊醒,大喊一声“泥石流下来了”,穿着睡衣睡裤就跑到了大路上。
这样的恐惧和惊悸几乎伴随着住在大山里的每一个人。
更为严重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起,陕南三市基本上每三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特大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
由于灾难频发,导致当地深陷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翻身。
陕北也是这样。
白于山区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返贫率高,过去一直是陕西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
一份调研报告得出结论,让白于山区群众彻底告别贫困的现实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
这便是陕西省政府痛下决心,将生活在陕南陕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频发易发区及贫困山区群众搬迁出来的根本原因。
2011年3月,陕西省政府出台《自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横跨延安、榆林两市的白于山区将在未来10年搬迁39.2万人;5月,陕西陕南移民搬迁有限公司成立揭牌仪式在安康举行;6月,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在商洛举行了揭牌仪式:7月,陕西省政府颁布《陕南地区移民搬迂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计划让陕南三市240万人在lO年时间里走出大山。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造福于民的千古工程,是陕西基于避灾、避险和扶贫,从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的政府行动。
虽然困难不少,质疑多多,但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陕西各方面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将好事办好,将好事办成。
上世纪90年代末,陕西在陕北启动的退耕还林试点,成为日后在西部乃至全国推广的一项生态保护政策。
安康石泉财政局方隆菊同志基本情况

安康市石泉县财政局方隆菊同志基本情况方隆菊,女,汉族,1966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石泉县,1986年在石泉县财政局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4月任石泉县国资局局长,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任石泉县财政局纪检组长、会计核算中心主任,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任石泉县财政局副局长,2007年9月至2012年2月任石泉县妇女联合会主席,2012年2月至今任石泉县财政局局长。
期间,2009年12月荣获全国优秀老区妇女工作者;2010年9月被省妇联评为陕西省妇女儿童教育先进个人。
安康市石泉县财政局局长方隆菊同志主要事迹四时交替,寒暑易节。
1986年7月,方隆菊同志从陕西省财经学校财政专业毕业,主动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偏僻却满含眷恋的陕南小县石泉,被分配到石泉县财政局工作,从此就与财政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先后担任财政预算总会计和企业财务管理所所长,凭着勤奋和努力,她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会计大专和经济管理大学学历,通过全国考试获得会计师职称和注册会计师资格,多年的实践,又使她成为财政骨干和理财能手,1998年4月任石泉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2002年任财政局纪检组长兼任会计核算中心主任,2005年任财政局副局长。
在经过任妇联主席4年后,于2012年2月,担任石泉县财政局局长,成为石泉财政史上第一位女局长,至今在财政岗位辛勤工作默默耕耘26载。
一路征途一路歌。
她在财政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廉洁自律,克已奉公,处事公正,默默奉献。
她的行动,每一件都是那样的平凡,但平凡之中呈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她的语言,每一句都是那样的朴实,但质朴的话语流露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她以其坚定的党性,高尚的品格和突出的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扬和高度评价,在巴山深处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谱写了动人的财政新篇。
抓管理求实效,凝聚合力促发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方隆菊同志上任之初,就在全局干部会上提出:“干部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争一流”。
石泉古城简介

石泉古城简介1. 简介石泉古城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石泉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石泉古城距离西安市约100公里,是陕西省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2. 历史沿革石泉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如今出土的文物表明那时石泉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城市。
石泉古城周边地区也有很多古代遗址,在这里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化的痕迹。
在秦朝时,石泉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都城之一。
随着秦朝的灭亡,石泉成为汉朝的领地,并在此后几个世纪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时,石泉古城更是成为西安(当时的长安)的东门。
明清时期,石泉成为著名的商贸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连接了北方和南方的商业交通要道,使得石泉成为了一座繁荣的城市。
3. 文化遗产3.1 城墙石泉古城保留完整的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明代古城墙之一。
城墙由黄土和砖石建造而成,全长约2.5公里,高约12米,底宽约15米。
城墙上设有敌楼、角楼和箭楼等防御设施,体现了明代军事防御的精湛技艺。
3.2 古建筑石泉古城内有许多精美的古建筑,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泉县城隍庙和典礼坊,它们都是明代建造的,保存完好。
石泉县城隍庙位于古城的中心,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隍庙之一。
庙内供奉着城隍神,被视为守护城市安宁和人民平安的神灵,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祈福。
典礼坊则是明代供奉皇帝祖先的场所,这种建筑在明代非常常见。
典礼坊始建于明代,后经过数次修复,仍然保存完整,是石泉古城的重要景点之一。
3.3 遗址和文物石泉古城周边地区有许多重要的遗址和文物,体现了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汉代石马坑是石泉古城重要的考古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包括大型石雕马和马车等。
这些石雕作品精美绝伦,被誉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瑰宝。
而石泉县博物馆则是展示这些石雕文物的重要场所,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更多关于石泉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作者:毕涛来源:《中国扶贫》2015年第18期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仙河镇距中心县城76公里,与湖北省郧西县接壤,镇域面积114平方公里,是全省名副其实的“边缘镇”。
穷则思变,远则思干,近年来仙河镇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充分发挥劳务大镇优势,引领创业能人回报家乡,巧用国家扶贫项目“杠杆”,撬动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奏响了社会扶贫大合唱,为“田园仙河”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仙河全镇2.3万人口,每年有8000人的劳务大军。
从90年代初的“散兵游勇”闯荡,到如今的“仙河劳务”品牌,仙河劳务能人在西安、宝鸡、山西、银川等地成功创办规模以上企业百余家,“创业劳务”“晨阳建筑”等一批诚信企业享誉省内外,何升义、周裕森、赵功明等企业能人成为仙河劳务的“领头雁”。
不断壮大的劳务产业和感恩回报的致富能人,成就了仙河镇“能人帮穷人、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扶贫之路。
2011年,陕南移民工程开始实施,何升义、周裕森、赵功明等人给予家乡移民搬迁工作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基础条件差、投资回报低的情况下,他们毅然融资1.7亿元,在仙河镇建设“仙河新家园”安置小区。
迄今为止,全镇共有1031户3750人实施了移民搬迁,其中三位创业能人投资建设的仙河新家园小区居民房240套、商房45套,搬迁安置移民182户694人,修建河堤2.1公里。
因其规划标准高、配套设施全、群众入住快,成为全市首批建成的移民搬迁示范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
仙河镇“两山夹一沟”的地形造成了长期存在的“出行难”问题。
然而近几年,这样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仙河镇通过各方扶持资金12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800余万元。
其中外出务工能人捐资850余万元铺设水泥路,修建全镇9个行政村的9条通村水泥路,总里程44.3公里;修通63条通组公路,总里程169.6公里,其中硬化60余公里。
同时修建的还有产业路,全镇的烟草大村黄泥沟、西沟、尖山等三个村共修通硬化烟草路23公里。
石泉县旅游总体规划(6[1].28)
![石泉县旅游总体规划(6[1].28)](https://img.taocdn.com/s3/m/341597566edb6f1aff001f6e.png)
1. 发展背景条件我们对石泉县进行旅游总体规划,规划的“好”与“坏”主要看这个规划能否使县域旅游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旅游规划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县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弄清存在的问题和旅游资源基础。
因此,必须对县域现状进行仔细地调研和全面地认识。
1.1 旅游发展趋势1.1.1 国内旅游业我国旅游业凭借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较强的外汇创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健康发展,在促进对外开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06年我国旅游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国内旅游蓬勃发展、以及出境旅游强劲增长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三大特点。
2006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34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83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位居亚洲第一位;2007年1月至5月,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达2153万人次,同比增长10.08%;旅游外汇收入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08%;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6200亿元,增长17%。
由此表明,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生活消费函数中的常规因子。
随着国内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自驾车出游、生态休闲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这为石泉县利用交通节点作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另外,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市场研究表明,老年旅游者消费水平高,消费潜力大,以团队为主,出游活动安排慎重,喜欢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由此,石泉旅游产品规划中应注重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以满足老年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1.1.2 陕西省旅游业2007年,陕西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达504亿元,同比增长20%,陕西省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历史新高,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特色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