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节气教师版
2024年二十四节气教案5篇

准备工作:
两张挂图,一个西瓜。
活动流程:
一、进口
户外活动,感受夏天。
指令:“小朋友,夏天到了。我们站在院子里。你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感受夏季天气的特点:非常热)
二、拓展
1、室外观察,寻找夏季植物的特征。
说明:“孩子感觉很热。我们去看看夏天的小花小草大树是什么样的!”
(1)让幼儿观察各种植物,并谈论他们的发现。(比如大树的叶子很多,有的叶子被太阳晒干了,草和花也被晒干了等等。)
冬至,吃水饺。我国北方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色鲜味美、满口生津、老少皆宜。相传“医圣”张仲景,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用面皮包裹成耳朵样子,制作成“驱寒矫耳汤”给乡亲,吃后冻烂的耳朵就会变好,固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3.画九
所谓的画九,是指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2)展示各种雪花图,让幼儿仔细观察,说出这些雪花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结合视频《雪花是如何形成的》,向幼儿讲解雪花的分子组成及形成过程。
3、科学小实验《制作雪花》(25分钟)
所需材料:吸水树脂,色素,清水,一次性水杯
活动过程:
(1)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2)教师简单讲解实验原理:吸水树脂有非常强的吸水性,吸水后会膨胀成水凝胶,像雪花一样。
一、小雪花飘来了1.冬天来了,北风呼呼的吹,吹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
2.教师手捧雪花,吹起来,模仿雪花在风中飘落的`情景。
3.一片片小雪花从哪里飘下来?它是怎么从天空中飘下来的?你能用动作表演吗?(请个别幼儿表演)4.雪花飘到树枝上、飘到房顶上、飘到草地上、飘到窗户上。它敲着窗户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沙沙沙沙沙)二、1.小雪花从哪里飘下来?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正文】二十四节气教案导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气,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教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
一、二十四节气的概述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来表示人们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农事活动的时间点。
它包括春节气、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是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通过观察太阳的变化、天气的情况,古人对季节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将其归纳整理成二十四节气,为农耕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三、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教案1. 春节气——春节习俗在春节气这一节气里,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春节的习俗,并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年画、灯笼等春节装饰物,通过DIY制作这些装饰物,加深对春节文化的理解。
2. 节气游戏——二十四节气接龙设计一个二十四节气的接龙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的含义和相关的习俗。
可以分小组进行游戏,增加互动和竞争性。
3. 制作二十四节气手账鼓励学生设计和制作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手账,可以在手账上记录每个节气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气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
4. 节气诗歌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节气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观察和思考每个节气的特点,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变化的感受和体验。
5. 节气美食品尝每到一个节气,组织学生品尝与之相关的美食,例如,在立夏这个节气可以准备新鲜的水果,如草莓、西瓜等。
通过品尝美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节气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6. 二十四节气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竞赛,以小组形式进行,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
节日节气:二十四节气介绍

节日节气:二十四节气介绍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即二十四节气的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太阳黄经为基础,划分一年中不同阶段的时期。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天文现象和与之相关的民俗风情。
通过介绍每个节气的起源、意义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介绍二十四节气:首先,我们将详细探讨节气的概念和意义,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每个节气及其特点,并探讨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然后,我们将探讨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联系,并深入了解它们在庆祝活动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会总结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强调它们在文化传承中所具备的重要价值。
此外,我们还会展望二十四节气未来发展的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和普及二十四节气,使读者更加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意义和习俗,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认知与感知。
同时,本文也希望强调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展望二十四节气的未来发展,激发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思考,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2. 节气的概念和意义2.1 节气的起源与发展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独有的时间划分方式。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并结合农事活动制定出来的。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2世纪)就已经使用了类似于节气的时间划分方式。
随着历代科技和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将节气系统完善并规范化。
到了公元104年,汉武帝下令根据《淮南子》等书编制了最早的二十四节气表,并立法规定每个节气时刻。
2.2 节气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节气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和管理。
教师重视节气节日工作总结

教师重视节气节日工作总结在教师工作中,重视节气节日的意义不可忽视。
这些节日和节气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节气节日的工作,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节气节日的内容。
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相关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制作手工、参与舞龙舞狮等活动,增强对春节的认知和体验。
节气如立春、清明、夏至、中秋等也都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气节日活动。
例如,开展丰收感恩活动,让学生参与农作物的收获和加工过程,增强对农民劳动的认识和尊重;举办端午节龙舟比赛,让学生体验传统的龙舟文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组织中秋节赏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赏月亮、赏月诗词等形式,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关注节气节日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相关活动。
例如,组织亲子制作手工、合作准备节日美食等,让孩子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节气节日的氛围和意义。
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和活动建议,共同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综上所述,教师重视节气节日的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在日常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家校合作中,教师都应该注重节气节日的融入和丰富,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用心。
小学教师国旗下讲话稿二十四节气——夏至

小学教师国旗下讲话稿二十四节气——夏至
尊敬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来庆祝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
夏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它的前一个节气叫小满,
而后一个节气叫大暑。
在夏至前后的23天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农事活动,它们丰富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夏至表示,夏天的炎热正式开始,可以在夏季里享受清凉的生活。
从此,夏季就是一个充满活动的季节,每个人都可以有更多的休闲和娱乐时光。
夏至,是一个适合户外运动、游玩的美好日子。
在夏至节,我们可以在家里一起吃火锅和饺子,一起聊天,好好放松
心情。
我们也可以出门去踏青,赏花,爬山,尽情享受夏日的美景,释放
身心的压力,使自己得以放松和营养。
夏至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表示农民们这一年的收获工作几乎结
束了,他们也调整了工作方式,开始了新的一年的种植,让农田更加肥沃。
夏至,提醒我们,农民的辛苦收获,让我们享受美食、穿着美衣,吃着美餐、行穿着美衣服。
同学们,夏至只是一个季节,但是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
节约、努力,不忘初心,勤奋求索,坚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它激励我
们把握生活,立志奋斗,实现梦想!
好了。
教学用二十四节气教案

教学用二十四节气教案【引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中的独特珍宝,它以太阳视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既反映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也承载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利用二十四节气的教案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促进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篇教案将为教师们提供一些设计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创意和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节气主题】1. 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2. 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3. 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4. 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以下是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计示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节气主题和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调整。
1. 节气知识普及- 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 通过图片、演示等形式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气候现象、习俗等。
2. 主题手工制作- 立春:制作春联挂饰,让学生用剪纸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新春的祝福。
- 谷雨:制作小草花盆,教授种植的方法和养护的知识。
3. 观察与实践活动- 清明: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公园或墓地参观,让他们了解扫墓习俗和尊重逝者的重要性。
- 芒种: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考察,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让他们了解农耕文化和季节变化的关系。
4. 传统文化体验- 小满:组织学生制作五月茅草人,同时让他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 中秋:教授学生赏月的技巧和习俗,并组织中秋晚会、诗歌朗诵等活动。
5. 艺术创作与表演- 立夏:教授学生舞龙舞狮的基本动作,组织表演比赛,增强团队合作和身体协调能力。
- 谷雨:组织学生进行自然写生活动,让他们用绘画记录节气给生活带来的美丽。
【三、评估方法】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小组展示、教案反思表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理解。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立冬教案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立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立冬,明确立冬的日期,认识立冬的气候特征。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立冬的天气,了解立冬时的健康饮食。
3.了解立冬的传统节日,如冬至。
4.理解家长对幼儿的照顾和呵护,认识家人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什么是立冬提问:“冬天快到了,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是立冬吗?” 课堂讨论,引导孩子们回答问题,介绍什么是“立冬”以及标志着立冬的日期。
2. 立冬的气候特征通过教具、图片或实物引导孩子们观察秋末冬初的自然现象,如天气、植物的变化等。
3. 立冬的天气与健康通过课堂讨论和游戏的形式介绍立冬的天气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健康饮食的知识,让孩子们认识到立冬时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4. 立冬的传统节日讲授中国传统节日——冬至,介绍冬至的起源、历史、民俗及习惯,培养孩子们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5. 家人的关爱谈论冬天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和家里其他亲人之间的感情。
孩子们可以通过花时间制作一张贺卡来表达爱与感激之情。
6.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游戏或故事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引导孩子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营造轻松、活跃、愉悦的氛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强化练习。
四、教学手段1.图片2.视频3.声音4.实物模型五、板书设计立冬立冬的日期立冬的气候特征立冬的节日家人的关爱介绍立冬的概念时间气温变冷冬至感谢家人六、课堂反思本节课着重让孩子们关注立冬的天气特征及如何保护健康,让孩子们认识到立冬是一个健康饮食和保护身体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幼儿对学知识的兴趣和必要性的感知,并注重学习感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教案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教案一、教学背景及目标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而在每个季节中又有特定的时节,这些时节常常被称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认识,而且特别注重与农业生产的联系。
本教案的主要目标是使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学习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了解民俗文化及民间习俗。
同时,本教案旨在通过幼儿园教育这一载体,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和特点;2.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 节日与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1.引入教师引领幼儿回忆过去几天的天气变化,引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并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喜欢做的事情。
2.学习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幼儿回顾上一个季节的情景,并将其中的二十四节气与幼儿进行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一两个节气代表的特点,如:“春分”代表昼夜等分,气候渐暖,草木萌发;“小满”代表麦子收获的时节。
最后,引导幼儿说出当前的节气。
3.学习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从季节的角度出发,让幼儿认识到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以“秋分”为例,介绍它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它之前种植的农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等就要开始收割;在它之后播种的如小麦、油菜、蚕豆、黄豆等也要开始。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在不同的季节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的气候环境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反映的气象现象,帮助农民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4.节日与习俗(1)春节:介绍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而在二十四节气中,春节指的是“立春”之后一段时间。
教师通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春节的传统习俗:贴福字、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等。
(2)清明节:介绍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纪念先祖、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统节日相关选择题:
1、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七律( C ),就是写重阳相
关习俗的名篇。
A、《望岳》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登高》
D、《春晓》
2、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B )、观赏菊花、遍
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老人的节日。
A、家人团聚
B、登高远眺
C、舞狮子
D、荡秋千
3、到了( A )朝/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因为那时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
A、唐
B、宋
C、明
D、清
4、在中国仅次于春节的( C )节,也很隆重。
A、元宵
B、端午
C、中秋
D、情人
5、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和( A )为主要内容。
A、祈求丰年
B、招财进宝
C、孝敬老人
D、大吃大喝
6、春节的主要习俗有扫尘、贴春联、贴门神、燃爆竹蒸年糕、包饺子、( A )和拜年。
A、守岁
B、团拜
C、磕头
D、打扑克
7、农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 C ),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A、舞狮子
B、踩高跷
C、猜灯谜
D、扭秧歌
8 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D )
A4500年 B4000年 C3500年 D 3000年
9 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 )
A岁日 B元日 C正旦 D元首
10 .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A )
A1912年 B1937年 C1949年 D1951年
11.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D )
A吃元宵 B赏花灯 C舞龙、舞狮 D贴窗花
12 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D)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3 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C )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 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
14 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C )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D.种花
15下列传统节日中,( D )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16.端午节是几月初几( C )A、八月十五 B、正月十五 C、五月初五 D、九月初九
17端午节纪念我国古代哪位爱国人士( A ) A、屈原 B、杜甫 C、李白 D、伍子胥
18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C)。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驱瘟 D、纪念白蛇
19午节这天,人们通常会喝一种据说能辟邪的酒,请问是(A )酒?A、雄黄酒 B、啤酒 C、白酒 D、红酒
20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A)。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二、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及习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古人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实,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日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表示广大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曰:“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