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民俗与24节气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指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依据太阳视点划分的一年四季的时间节点。

而传统节日则是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特殊节日。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特点中国古人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每个季节又分为六个部分,共计二十四节气。

这一划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这种以太阳视点为基准的划分方法,不仅有助于农耕活动的安排,也反映了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与认识。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比如春季的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雨水则是指春天开始多雨,惊蛰代表春雷始鸣,春分表示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清明则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时刻,而谷雨则意味着农民开始播种。

二、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关联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节日往往与某个特定的节气相关联,其起源和庆祝方式也与节气的内容相吻合。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的新年。

春节通常在立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开始,正好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节气相吻合。

立春之后,阳光逐渐增加,气温回升,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犹如新年的开始一样。

人们会一起团聚,庆祝新年到来,祈福祷告幸福与美好。

同样,中秋节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它通常在秋分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庆祝。

秋分意味着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也代表着进入了秋季。

中秋节是一种祭月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将思念之情寄托于明亮的月光之下。

三、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的关联,不仅仅是在庆祝方式上的一种契合,更是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影响与塑造。

这种节气与节日的联系,使得中国传统节日不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气候变化,进行不同的庆祝活动和饮食安排。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1.立春:咬春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鞭春牛立春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

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2.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3.惊蛰祭白虎传说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还用猪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一般在岔路口、桥底、路边、山坡等阴暗的地方进行。

据说这样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容易招惹鬼神,约束小人。

虽然打小人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据说在这个惊魂日效果最好。

因为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害虫和益虫都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它们的力量还比较弱,没有形成气候,比较容易打起来。

反派也是如此。

在小人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打压、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4.春分“竖鸡蛋”“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过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

5.清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踏春古时候叫探春寻春。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 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上休 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 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 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 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 有十二圆。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 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 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 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 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公历四月五日: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清明节的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24节气相关中国风俗立春东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打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24节气习俗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立春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

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

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

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

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有水獭祭鱼、占稻色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惊蛰的习俗有:1.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这些小动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会打小人来驱逐它们。

2. 祭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以保一年平安顺利。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习俗风俗与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习俗风俗与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习俗风俗与民俗活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的时间划分方式,它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来决定,每个节气代表着一段特定的时间。

这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划分,更是融入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是以农历新年为起点的。

春节前的一个节气叫做小寒,标志着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人们开始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春节期间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放鞭炮、贴春联、走亲访友、包饺子和观看烟花等。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庙会和灯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食,观看传统表演和舞龙舞狮等。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墓地祭奠祖先,整理墓地并添置鲜花。

此外,清明节还有插柳活动,人们会在柳树下举行诗歌比赛,赏赐优胜者酒和饼干。

这种活动旨在纪念中国古代文人和吟咏自然的传统。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是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的。

这一节气时,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和挂艾草,以驱邪避疫。

此外,人们还会在家中挂上一种叫做“五色丝线”的装饰品,以保护家人免受疾病侵袭。

这种传统活动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庆祝的元素。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它与秋分节气相关联。

在这一节气中,人们会欣赏美丽的月亮,分享月饼,并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赛艇比赛、猜灯谜和观看中秋晚会。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还包括赏月、祭拜月神和剪纸,这些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它们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更让人们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通过参与和传承这些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增进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些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可能已经逐渐减少,但是许多人仍然尊重和崇尚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民俗活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重要划分方式,每个节气都与丰收、种植、农事等农耕活动密切相关。

除了标志着气候的变化,二十四节气还与丰收、祭祀、娱乐等传统民俗活动紧密相连。

本文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民俗活动。

立春:立春是农历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鞭炮和开火。

在农耕社会中,立春标志着一年的耕作开始,人们用炮声和火焰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安全。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传统民俗活动与水相关。

在这一天,人们喜欢去祭祀水神、沐浴和钓鱼。

雨水时节下雨较多,这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因此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水神来保证来年的水源充足。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一时期天气渐暖,蛰伏的昆虫开始复苏。

传统民俗活动与昆虫有关,人们会放蚕、扬床、杀虫、采茧等,以示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恩。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传统民俗活动与祭祀和户外活动相关。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敬拜大地,感谢大地的赐予。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踏青、郊游、放风筝等活动,享受春天的美好。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无论是祭拜祖先、扫墓,还是踏青赏花,清明节都是充满哀思和欢乐的日子。

人们会给祖先烧纸钱、扫墓祭拜,同时也会借此机会与亲友相聚,感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大地回暖,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传统民俗活动主要与粮食收获相关,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大地和自然的馈赠。

此外,人们还有谷雨祭龙、赛龙舟等庆祝活动。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传统民俗活动与庆祝丰收和祭祀驱邪有关。

人们会举行祭拜土地神和驱邪仪式,以保佑家园的安宁和丰收的结果。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逐渐进入生长期。

与农耕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田间劳作、杀虫、栽种、祭祀等。

人们在日出之前会吃新煮的小麦粥,寓意丰收和幸福。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中分点,也是一个炎热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民俗习俗解析

二十四节气民俗习俗解析

二十四节气民俗习俗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习俗。

这些习俗深受人们喜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和乐趣。

下面,笔者将对一些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习俗进行解析。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节后最重要的节气。

人们在立春这一天有吃春饼、贴春联、贴门神等习俗。

春饼寓意食物的丰收,贴春联和门神则是用来驱邪祈福的。

这些习俗给过年后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清明:清明节是人们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这一天,家人会整装出行,扫墓祭拜先人,烧纸、烧香,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人们在清明期间还会到郊外踏青赏花,缓解压力,享受春天的美好。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开始感受到明显的气温升高。

在立夏这一天,人们会吃一种古老的食品——“过五黄”。

过五黄是由五种谷子制作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

此外,人们还会采摘嫩蚕豆,品尝新鲜的蚕豆味道。

端午: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扬州的特色民俗节日。

扬州人在端午节会划龙舟,这是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此外,人们还会包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菖蒲等,用来祈求驱邪和辟疫。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人们感受到酷暑的开始。

在小满这天,人们会喝冷饮、吃水果以消夏暑。

而在田间地头,农人们则开始田间作业,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酷暑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会变得缓慢,午睡成为一种习惯。

此外,人们还会喝冰镇饮品、吃凉拌菜,来消暑解暑。

秋分:秋分是秋季的开始,也是白天和夜晚时间相等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一种叫“秋香盒”的食物,也叫红糖陀糕。

这个食物是由大米做出来的,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寒冷天气开始向人们袭来的标志。

在寒露这天,人们会吃一种叫“葛粑”的食物。

葛粑是由葛根磨成粉制作而成,寓意着祛湿和保暖。

小雪:小雪是冬季的开始,也是寒冷天气加重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民间节日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 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 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 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第一节 民间节日
3 . 正月初二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第一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间节日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 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 经》)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第一节 民间节日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 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 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 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二、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 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 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 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 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 “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 俗。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 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 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六、乞巧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 避节”。 农历的七月初七, 有时恰逢天气晴朗, 民间有晾晒衣 物和书籍的习惯。
《晋书·阮咸传》:“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 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粲目。成以竿挂大犊 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兔俗,聊复尔耳!’”
民国元年, 规定: 以元旦为春节, 以端午为夏节, 以中 秋为秋节, 以冬至为冬节。
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又 叫团圆节。古时候,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 。
第一节 民间节日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 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第一节 民间节日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 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 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 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 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 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 “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 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 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 “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 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 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 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 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第一节 民间节日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 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 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第一节 民间节日
1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第一节 民间节日风俗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 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 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 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三、上巳节
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 这个节日是定于 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 曹魏以后, 把它固定在三月 初三, 不管它是否逢巳。 游戏: “流觞”。 《后汉书·礼仪志》载: “三月上巳, 官民皆挈于东流水 上, 曰洗濯祓( fú) 除去宿垢痰为大挈。” 杜甫的《丽人行》写道: “ 三月三日气象新, 长安水边 多丽人。”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 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 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又叫“七月半”、“鬼节”
等。 每到此时,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
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 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 秋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 自古有 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
到宋代,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 成为我国民俗 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