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 节日与节气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指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依据太阳视点划分的一年四季的时间节点。

而传统节日则是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特殊节日。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特点中国古人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每个季节又分为六个部分,共计二十四节气。

这一划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这种以太阳视点为基准的划分方法,不仅有助于农耕活动的安排,也反映了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与认识。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比如春季的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雨水则是指春天开始多雨,惊蛰代表春雷始鸣,春分表示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清明则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时刻,而谷雨则意味着农民开始播种。

二、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的关联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节日往往与某个特定的节气相关联,其起源和庆祝方式也与节气的内容相吻合。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的新年。

春节通常在立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开始,正好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节气相吻合。

立春之后,阳光逐渐增加,气温回升,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犹如新年的开始一样。

人们会一起团聚,庆祝新年到来,祈福祷告幸福与美好。

同样,中秋节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它通常在秋分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庆祝。

秋分意味着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也代表着进入了秋季。

中秋节是一种祭月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将思念之情寄托于明亮的月光之下。

三、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的关联,不仅仅是在庆祝方式上的一种契合,更是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影响与塑造。

这种节气与节日的联系,使得中国传统节日不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气候变化,进行不同的庆祝活动和饮食安排。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 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上休 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 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 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 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 有十二圆。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 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 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 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 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公历四月五日: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清明节的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24节气相关中国风俗立春东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打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传统节日民俗与24节气

传统节日民俗与24节气

第一节 民间节日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 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 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 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第一节 民间节日
3 . 正月初二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第一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间节日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 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 经》)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第一节 民间节日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 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 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 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二、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 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 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 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 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 “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 俗。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 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 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节日节气: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习俗

节日节气: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习俗

节日节气: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习俗引言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不仅包括根植于历史深处的传统节气,还有经过千百年传承发展起来的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

这些节日和习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代表着辞旧迎新、欢庆新年的意义。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吉祥活动,如贴对联、挂灯笼、放爆竹等。

此外,有许多特色食物在春节期间享用,如饺子、年糕等。

除夕夜时,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守岁,并观看盛大的烟火晚会。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五或初六举行。

人们会前往祭拜先祖、扫墓、烧纸钱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踏青赏花。

人们会选择这个美好的季节去郊外或公园踏青、欣赏春景。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龙舟节。

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并驱除邪恶之鬼。

这个节日最知名的习俗之一就是划龙舟比赛。

此外,人们还会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上五彩缤纷的丝带,以驱逐瘟疫和吉祥平安。

4.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也称为月饼节。

这个传统佳节以观赏皓月和赏月为特色,并与家人共享团圆晚餐。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活动就是吃月饼。

月饼有着各种口味和形状,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5.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十五岁佳节,在农历一月十五。

人们会点亮彩灯、观赏花灯和放烟火,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另一个家庭活动是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甜品,并带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花生和水果。

结论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春节的喜庆欢腾,还是清明节祭拜先祖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家庭的重视。

通过了解和参与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并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中国传统节日与24节气的对应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与24节气的对应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与24节气的对应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节日和24节气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和24节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彼此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以太阳运行轨迹和地球公转周期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与之对应的传统节日则是人们在特定时刻,根据节气的变化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典型的例子。

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的开始。

它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祖先和祈福的仪式。

与之对应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盛大的庆祝活动之一。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雨水是冬季转向春季的过渡节气,它标志着天气逐渐转暖,雨水逐渐增多。

与之对应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猜灯谜和吃元宵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

与之对应的传统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人们祭扫墓地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和食品,祭拜祖先,并且进行扫墓、祭奠等仪式。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农作物开始进入丰收期。

与之对应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即将结束。

与之对应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猜灯谜和吃元宵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节日与24节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包括了24节气和各种传统节日。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规律而形成。

节气的出现标志着季节的更迭,也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而传统节日则是中国人民表达对自然、生活和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

它是根据农历的变化而确定的,一般在1月底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包括扫尘、贴春联、守岁、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人们会穿上新衣,互相拜年,送红包,并举行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传统的舞狮、舞龙和花灯表演等文化活动。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赏花灯。

赏花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人们在灯笼上绘制各种图案和文字,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祖先,祭祖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祖坟前烧纸、扫墓、献花、祭拜,并举行祭祀仪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缅怀先人。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划龙舟比赛。

划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人们手持龙舟竞速,既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通常在公历8月1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和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月亮最圆的时候,一起欣赏明亮的月光,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24节气和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文化活动和习俗。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充分反映了我们的文化渊源,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把我们的节日、节气分述如下:一、节气节气:即季节、气候。

《乐府诗集》“三二”南朝宋谢灵运《燕歌行》:“盛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我国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又叫二十四气。

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是我国农历的特点。

农历平均每月有两气,即一个节气,一个中气。

月初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因农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所以有时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么这个月就是农历闰月,如某农历二月后的这个月没有中气,那么这个月就是闰二月,则这一年就是13个月了。

(《逸周书·时则》《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汉书·律历志》)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一、二十四气中的一类。

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节气。

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气的泛称。

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大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时间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春季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夏季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秋季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冬季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节气日期速算法:通式寿星公式——[Y×D+C]-L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就是根据这些节气来春种秋收的。

所以节气与节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节日节日与节气不同,它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又称节令(《礼记·月令》)。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有的有一个历史典故,有的有人文掌故,有时节日恰好与节气重合为一天,则是两个名,不相同的概念(三月的“清明”与冬月的“冬至”这两个就是)。

而千万不能混淆了它们的文化含义。

在我国农历(旧历)中,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据笔者搜集,罗列如下:正月初一:春节。

汉以前,把春节定在立春日。

从节气表中可知立春日并不是固定的。

所以从汉代开始,把每年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又称元旦,也叫“元日”,即一年的第一天的意思。

《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月正”,正月也。

一直沿用至今。

《左传》:“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

举正于中,民则不惑。

归余于终,事则不悖。

”所以这一天又叫“履端”、“元旦”。

初一这一天又叫“鸡日”。

据《东方朔传·岁时书》:“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其曰晴,主所生之物盛,阴则灾。

”唐朝李乔诗:“七日最灵辰。

”意思是说:人是这一天产生的,所以称正月初七日是最灵神的一天。

初九日:又称上九日。

《易》“上九潜龙勿用”。

这天一大早,人们都要敬神、放爆竹。

为的是庆贺大菩萨生日。

相传这一天是菩提祖师(即《西游记》孙悟空的传道师傅祖师菩提是也)诞辰。

十五日:元宵节,民间又称“月半”,即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半日。

俗有“年小月半大”。

即如果外出的人在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春节赶不回家,则在正月十五必须到家的。

所以这一天又叫团圆节。

二月初一:中和节,唐德宗因三月寒食与上已日,同时,欲以二月与之区别,李泌奏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

取居春之中而和缓之意。

初二:这一天是汉民族的“龙抬头节”。

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二月引龙,熏百虫”,“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白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并有“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这一天,又是“土地会”,这一日为土地神生日,民间由生了儿子的人家带头,积资在一起吃酒庆贺。

这个会旧时在民间很盛行,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恐怕与此不无关系吧。

初三:文昌会,文昌帝君生日,这一天,旧时私塾学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积资宴请老师庆贺,家长师生共乐。

十五日:花朝日,旧时传统,在这一天为女孩子穿耳朵(为长大后戴耳环之用),据说在这一天穿耳眼不发炎。

三月初三:上已辰,又称上已日,这一日少男少女们穿上艳丽的春装去春游。

有时这一天恰好与清明节同时,有时又恰好与寒食节同时。

寒食节:日期不定。

它根据前一年的冬至日来定,《岁时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

”即上一年的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而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清明节:传统这一日为祖先扫墓。

即后代子孙带上酒食和全家人一起上先人坟扫墓上香,并就地野餐。

意思是缅怀先人之意。

春社日:每年的春社日一般也在三月(有时在二月),其具体日子要根据立春以后的第五个戊日来定。

这一天农民们积资敬土神,举行宴会祈求这年农业好收成。

以后到秋天又有一个秋社日,这个秋社日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八月尾九月初,其活动如同春社,只是这一天又叫谢神日,即感谢土神和天帝赐给了好收成。

四月八日,浴佛节,又称春和日,即春天已完,夏日开始了。

在四月“小满”前后,日期不定。

还有一个女儿节,在这段日子,一般有女儿出嫁了的人家,都要把出嫁了的女儿接回来喝汤,叫麦黄汤,因“小满”了,夏粮已快收割了之意。

所以这个女儿节又叫“出嫁女儿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为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起。

这一天有赛龙舟的习俗。

民间称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

又称“蒲节”。

在这一天中午,切菖蒲草放入酒中饮之可避瘟疫之气。

又称“天中节”。

可惜这个传统节日现已被韩国在联合国注册成了他们的节日。

也就是说我们偌大中华已失去一个传统节日了。

六月:初伏日,表示最炎热的夏天开始了,这一天根据夏至日来定,《岁时记》:“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初六,天贶节,宋哲宗元符四年六月六日,降诏书定此日为“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日。

《天宝遗事》:“唐宫中每遇七夕,宫女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

”这一天古时又称“女儿节”,即未嫁女儿节。

这一天凡有女儿的人家就在自己家中摆上大方桌(俗称八仙桌),把女儿平时学习刺绣的作品摆在上面,供同村女孩来参观。

近年因外国公历2月14日为情人节,所以又有人把这一天说成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理由是每年七月七日王母娘娘同意牛郎织女在这一天会面。

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天仙配》董永有一句台词是:“七月十五是中元,家家户户祭祖先。

”旧时习俗,这一天人们都要为祖先们烧纸钱。

但人们一般不在中元(七月十五)焚烧纸钱,而是在十四日烧,意为提前一日,表敬仰怀念之意。

而新近死亡的亲人,则在七月十三日为之烧纸钱,表示哀悼祭奠之意。

八月十五:中秋节,意为秋天之中,民间有吃月饼、庆团圆之意。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

因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故名重阳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