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明大诰》
司法卷一:法制史要点背记(三)

司法卷一:法制史要点背记(三)1、名词解释《明大诰》正确答案:《明大诰》是明太祖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主持编订的法典,包括《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等共四编236条。
主要内容有案例、新的重刑法令以及针对案例的训诫(江南博哥)之词。
作为重典治国的特殊产物,其规定了许多酷刑并以贪官污吏为重点打击对象。
这种重典峻法只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权宜之策,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终止是历史必然。
2、名词解释《北齐律》正确答案:北齐律即为《齐律》,是由封述主持历时十余年,于河清三年正式编定的。
共有十二篇法典体例,广为后世沿用,并首创了《名例律》的总则篇目,进一步突出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代立法活动中,北齐律立法水平最高,立法成就最大,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立法水平,堪称此前立法技术与立法经验的结晶,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名词解释《洗冤集录》正确答案:《洗冤集录》为南宋宋慈所著的检验学著作。
该著作对法医学鉴定、现场勘验所应注意问题做出了比较科学的论述。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医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广泛流传海外,是古典法医学代表之作,对世界法律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4、问答题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立法的特点。
正确答案:(1)刑事特别法数量多,使用时间长,虽便于政府严厉而迅速地惩治各种刑事犯罪,但也破坏了刑法典的权威性、完整性、稳定性。
(2)刑法典立法技术趋于完善,结构更趋合理、科学。
(3)进一步革除刑法中的礼教内容,如刑法适用男女平等、废除五服亲属制,但没有完全清楚礼教对刑法的影响。
(4)刑法典吸收了世界各国新的刑法理论和刑法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罪责自负原则。
5、名词解释《魏律》正确答案:魏律又称新律,是太和三年由司空陈群等人参考汉律编纂的一部曹魏政权的基本法典。
魏律共十八篇,除沿用了汉代《九章律》的《盗律》等五篇旧目外,又新增《刑名》、《劫略》等十三篇内容。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作业3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作业3第九章——第十二章一、名词解释1. 大札撒:指的是成吉思汗法典,又称雅萨法典、青册,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
2. 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
卫,指锦衣卫。
合称厂卫3. 明大诰:《明大诰》又名《御制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重刑法令。
用以严惩臣民犯罪,弥补律文的不足。
4. 鱼鳞图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标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
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5. 刑名幕友:是指在国家各政府部门、衙署中协助主管官员办理诉讼案件的书吏和幕友,其对实际司法进行控制和操纵。
6. 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7. 《大清律例》: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清王朝的国家法典。
草创于顺治三年,以《大明律》为基础,前后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订后始定型。
经过高宗御览鉴定后,正式“刊布中外,永远遵行”,形成清朝的基本法典。
8.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9.《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法编纂,条文稿共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1569条。
10. 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二、问答题(每小题10 分,共60 分)1. 试述《天盛律令》的法律文化特征。
答:《天盛律令》是以唐朝的法律为蓝本制定的内容包括,刑事行政管理,军事民事等相关内容的具体条文,党项民族的传统特点,对法律进行完善,西夏法律编撰是诸多法律的原则,对债务,管理、对外贸易,军事制度,官员制度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2020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考点:明清时期的法律

2020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考点:明清时期的法律(一)律例与大诰、会典1. 明律与明大诰。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于洪武三十年完成并颁行天下的法典,共计7篇30卷460条。
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用以适合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大明律》在法制具有重要地位。
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明律的制定经过了四个阶段:① 吴元年《大明律》。
鉴于元末法制败坏的教训,朱元璋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所以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到吴元年十二月“律令成,命颁行之”。
这是最早拟定颁行的明代法律(《大明律》)。
② 洪武六年《大明律》。
洪武六年(公元1368年)冬又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书成,名例律置于最后,内容繁于唐律,经朱元璋“亲加裁酌”后颁布。
③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
以名例一篇冠首,其下仿《元典章》编纂体例,按六部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
隋唐以降(元代例外)沿袭800年的法典结构至此一变。
基本条款仍同唐律,仅仅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在立法技术上较唐更为精细,体例也更趋完备和科学。
后又将《大诰》,选出147条附于律后。
④ 洪武三十年《大明律》。
到了洪武三十年最后完成了《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又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手订四编《大诰》,共236条,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明大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
大诰原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
明太祖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
大诰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
大诰的另一特点是滥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是大诰的又一特点,其中绝大部分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关津制明太祖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镇压,全国各府县的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负责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军民的行动一概限在百里之内,走出百里外必须事先请领路引,方可通过关津。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
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
为清代赋役制度的在重大改革。
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
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
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
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
雍正元年(1723),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
惟奉天府(今辽宁)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
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1745),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
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四、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
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
担任怯薛的人员称「怯薛歹」,复数被称作「怯薛丹」。
早期,蒙古各部落首领都有宿卫亲兵。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

经秋审或朝审的案件,一般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等四种情况 处理。
(1)“情实”,指案情属实,适用法律并无不当。
(2)“缓决”,指案情尚有疑问,暂时将人犯监禁,留待下一年秋审或朝审 再行审理。
5.《杂法》:有关处罚狡诈、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 6.《具法》: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总则。 二、历史意义 1.初步确立了传统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 法典,标志着中 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为后世立法的滥觞。
2.有利于司法统一,便于司法官准确适用法律与定罪量刑。 3.有利于立法的系统化,使立法活动避免重复与抵牾。 4.将实体法与程序法大致区分开来,有利于按客观规律指导法律 实践活动。 5.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研究。 (五)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制度表现(举例说明) 1.皇帝的诏令体现儒家思想。 2.“王杖主”制度体现儒家“尊尊”思想 3.董仲舒“春秋决狱”。 4.“引经决狱”制度:汉代儒家士大夫根据儒家经典断狱。 5.立法指导思想:德主刑辅。 6.法律原则:尊老怜幼原则、亲属容隐原则、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 则。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律学的发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提高。 1.形成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模式。 2.法典内容的逻辑关系日趋严谨合理。 3.法律概念及术语的解释和使用更加规范化。 4. 法典的条文向简要发展。 二、世族门阀特权的法律化 1.“八议”入律:曹魏《新律》 2.“官当”制度
唐律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成为许多国家修订法律时参照的典范。
简述《明大诰》的制定背景与主要内容

简述《明大诰》的制定背景与主要内容《大诰》共有25篇,用蒙古语文写成,是朱元璋为维护统治和镇压人民反抗而制定的法典。
他把“毋诬告”、“毋错告”作为主要的法律原则,规定了对官员百姓的惩处办法。
《大诰》具有明显的人民性,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学习,体现了元代法律条文的特点。
在元代,皇帝在发布诏令的同时,又颁布了一些专门的法令,这些被称为《大诰》,它们与诏书一起构成了元代法律的主要内容。
《大诰》全文共一千六百多字,比《明大诰》少四百多字。
明朝朱元璋时期,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反抗势力。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280年)七月初三日,驻扎在安徽定远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带领军队攻打濠州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黄河以北地区都开始响应,形势迅速逆转,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江淮地区。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282年),濠州红巾军被清军围困,粮尽援绝,不得已而投降。
在清军入关前后,在北京周边也有一些人相继起义。
元末农民战争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危机,也给朱元璋提供了施展自己政治才能的机会。
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吸取了元朝腐败统治的教训,改革吏治,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并依靠这样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经过二十多年的统治,他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但是,在经济上,元朝末年采取了横征暴敛的政策,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阶级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人民反抗的烈火愈烧愈旺,“官逼民反”已经成为形势。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感到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整顿。
可是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来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朱元璋根据陈胜、吴广起义的事实和群众的要求,制定了《大诰》,从而开始了一场比较完整、系统的封建立法活动。
《大诰》是朱元璋在制定和颁布《明大诰》后,同年七月又颁布的第二道法令,同时宣布废除各种旧有的刑法和有关禁令。
《大诰》规定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使朱元璋建立起一套更加严密的封建法律制度,朱元璋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放在第一位,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国家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习题答案(三)【2】

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传统戏剧多有剧目涉及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成立的 ?A.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父强许祝英台婚配马文才的情节,反映了东晋仍然沿袭西周确立的父母之命婚姻缔结原则B.粤剧《斩娥》中,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案件,反映了元代对诬告等行为严加处罚的具体法律规范C. 昆曲《十五贯》中,况钟对娄阿鼠偷盗十五贯杀死店主尤葫芦案调查取证的故事,反映了清初明律令、重调查、唯证据的审案观念D.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徐九经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唱词,反映了清末为官清明、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观念【参考答案】 ABCD【参考解析】西周婚姻制度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秦代诬告反坐原则;重调查、唯证据的审案观念 ;为官清明、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观念。
2.乾隆五十一年,四川发生一起杀人案:唐达根与宋万田本不相识,因赴集市买苞谷遂结伴同行。
途中山洞避雨,宋万田提议二人赌钱。
后宋万田得赢,唐达根将钱如数送上。
归途,宋万田再次提议赌钱,唐达根得赢。
宋万田声称唐达根耍骗不肯给钱,唐达根与之争吵进而双方互殴,争斗中唐达根将宋万田打死。
依据《大清律例》及《大清律辑注》,你认为唐达根有可能被官府认定犯下列哪些罪行 ?A.唐达根系没有预谋、临时起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故杀B.唐达根系恼羞成怒,欲夺赌钱故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谋杀C.唐达根系无心之下,斗殴中不期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斗殴杀D.唐达根系无怨恨杀人动机,以力共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戏杀【参考答案】 AC【参考解析】《唐律》六杀即谋、故、斗、误、过失、戏杀。
谋杀是指预谋杀人:故杀是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来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选项 B 错误。
唐达根并无事先预谋,而是情急时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明大诰》
《明大诰》是中国古代明朝末期的一部重要的汉语词典,它收集了从明朝初期到出版之时,中国汉语中合词、词语、谚语、古语和繁体字的内容。
由于这部词典对中国古代汉语的研究很有帮助,它很快成为了一部重要的文献,也被称为“明三百”,这个名称来源于该词
典收录的3000多个字词。
《明大诰》是明代伟大的文学家、古典文学理论家王鉴古(1517年-1585年)受邀出版的。
据记载,宋代的施一曾发布了《国语》,
这是中国第一部中文词典;而《明大诰》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词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汉语词典的里程碑。
《明大诰》共分为十类:家常语词、人名、地名、日期、官职、古文类、唐诗、古谚、藏经、婉言经语词。
其中,家常语词包括汉字、字词以及古语;人名分为正音和非正音;地名分为京师、出州各省、邻国以及外来地名;日期分为朝间及事变;官职分为六十余种;古文类收集古代作家的著作;唐诗收集的著作比较多,大概有千余首;古谚包括《诗经》及后世众多的推荐、传说和成语;藏经里收录各类经典;最后的婉言经语词则收录《三字经》、《百家姓》和《诗经》等比较短小的古文。
明大诰记载了古代文字言论的极其丰富,被誉为“汉语百科全书”。
这部词典同时也是研究明朝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例如,从官职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官制等级;从古文类中可以看到古代的文学风格;从日期中可以看出明朝的社会变迁;从藏经中可以看出古代宗
教思想。
《明大诰》是明朝文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社会的文化和历史。
它已成为中国古代汉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也是许多研究者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