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
合集下载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一)平原与高原
是大陆上构造最稳定的地区,形成年代十分古老,一般为古
地台或地盾。
构造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幅度小,一般在0~0.1m/ka; 断层活动以正断层为主,断距不大。 平面上一般表现为多边形。 下沉表现为平原,上升表现为高原。
美国中部大平原
南非高原
(二)构造山系
在平面上多呈长条形,地形上表现为巨大的山系。
(3)整个平移断层线上都有地震的发生,而转换断层线上 地震一般只局限于洋中脊之间。
(二)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与海岭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
大洋盆地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比较宁
静。大洋盆地内部由海山、海岭和深海平原组成。
1、深海平原——通常被认为是很少受到干扰的大洋区域。其 原始状态呈现约有300m起伏的丘陵地带(特别是太平洋),
但大部分是平坦的,其水下平均深度为5000-6000m。
大洋盆地分布
大洋盆地年龄
2、海山、海岭
海山——把洋底的山峰叫海山。 • 大多为死火山。形状各异。
• 如果它们达到海面,就上升发展为珊瑚环礁。
• 有些海山顶部平秃,称为平顶海山。(海蚀作用)
海岭——洋底的山脉叫海岭。
• 不包括大洋中脊。 • 类型: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
圈层名称
地壳
深度(km)
0~70 0~65 5~70 35(70)~120 120~250 250~670 670~2900 2900
性质
固态(2.7~2.8g/cm3) 固态(3.0g/cm3)
岩 石 圈
固态-刚性 流体-塑性(3.3g/cm3) 固态~刚性 固态-弹性
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
固体地球表面随高度的分布
陆地
高出海平面的地球表面部分,起伏很大。 最高为:喜马拉雅山:8844.43米; 最低为:死海— --399米; 高差:9243.43米。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死 海 的 盐
海拔 -416 m 面积 1050 km2
洋脊裂谷是地慢物质上涌地方,是地球上规模 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活动带,是新 洋壳形成地带,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当地幔物 质上涌时,洋脊顶部受拉张而形成纵向的洋脊裂 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壳不断地在中脊顶部 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离洋脊越远,洋 底年龄越老。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保存了熔 岩溢流、火山喷发及转换断层所造成的原始地形。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
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 的相对稳定区。 1.构造活动带 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 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③洋脊裂谷带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 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一)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
最长的海底山脉,全长约80000公里。在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并相互 连通。其上水深约3000~4000米。
洋脊的地形较为复杂,由两列平行脊峰和中间的 洋脊裂谷构成,并被一系列横向转换断层切断成 不连续的段落。
(二)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 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 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 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 貌类型有:
构造地貌-精选

Splinter——裂纹,碎片
(a) Fault scarp dying out laterally
(b) Fault scarp dying into a series of splinters laterally
图12-18 断层崖的演化(据 Davis) 1.断层崖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 2.断块山地被剥蚀 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 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 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定距离; 4.断块 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
茶壶峰(丹霞地貌)
人面石(丹霞地貌)
赤壁丹崖(丹霞地貌)
丹霞山风光(瀑布)
5.剥露构造平原
构造平原 构造阶地
尖山 方山
河流
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则构造阶地、方 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 新的地表面,称为剥露构造平原(次成构造地形)
剥露构造平原一般比原始构造平原复杂,常常带有微起伏, 并可有少量堆积。
外
露
单
岗
面断
倾 斜
山崖 坡
谷
内 露 岗
坡
地
•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单面山 • 由新生代中新世厚层砂岩和页岩组成
单面山 (台湾)
猪背脊
猪背脊——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岩层倾角 一般大于35o。
猪背脊——Hogback
猪背脊
猪 背 岭
3.受褶曲构造控制的河谷发育
顺向河——顺着岩层倾向发 育的河流(右图中C)。
问题:
1.什么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什么? 2.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 3.次生褶曲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 4.断块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5.火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6.以你的家乡或你熟悉的一个地区为例,介绍构造地 貌类型及其特征.
课件1: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褶皱模型
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貌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问题探究
背斜
向斜
1. 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遭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构造地貌:
交通 运输
雅西高速拖乌山路段 采用双螺旋隧道设计, 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 性,同时也最大限度 地保护了山区的生态 环境。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1) 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 通运输_方___式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线__路___的方向和延伸方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 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
东亚岛弧
三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山地 地形
方式 优先建造公路,而后才是铁路 线路布局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布局 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 庐山
宁夏平原
(平原)
渭河
(平原)
汾河
(谷地)
拓展提升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工程应用
• 背斜:挖隧道 • 向斜:修建大坝
天然气 石油
找矿应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山(Monument Valley, Arizona-Utah)
砂岩孤丘(Sedona, Arizona),山坡上为松树
称为骆驼峰的砂岩孤丘(Laramie, Wyoming)
科罗拉多大峡谷(Arizona)
猪背山,山脊和顺倾向坡由抗蚀力强的砂岩组成,反倾向坡为页岩
倒转的侏罗系砂岩组成熨斗状单斜山(Marsh Pass, Arizona)
褶皱地貌
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褶皱地貌。 褶曲地貌可以划分为单斜地貌、背斜与 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和单 倾斜 向地 貌 倾 斜 岩 层 的 走 向
——
单 斜 地 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和猪背脊(猪背山)。当岩 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 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 岩层倾角比较大时, 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 看起来像猪背,故称 为猪背脊
Agathla 山丘,火山颈(Arizona)
喷发不久的基性熔岩流(California),远处为Nevada山脉
印火 度山 群分 岛布 )地 区 的 放 射 状 水 系 ( 东
夏威夷群岛上的两座盾状火山,顶部有积雪( Mauna Kea 4183米 ,and Mauna Loa)
Kilauea活火山口, Hawaii
火山分布
全世界大约有2 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 (据F.M.巴拉德),大体呈带状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 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 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 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 布于此带上,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
第二章 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移动的前缘受阻力而弯曲
形成山脉,如安地斯山脉。
移动的后方于拖曳留下破
碎的小陆块形成岛屿,如马
达加斯加岛。
大陆漂移的证据
最初使魏格纳萌发大陆漂移说思想的是大西洋两
岸地形可以较好地拼合在一起这一现象。
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岸的古生物、地层、构造等方
面的也都存在密切联系。
非 洲 南 美 地 形 吻 合
反对者提出“陆 桥”说,由条岛状 陆地连接各大陆, 而后沉入海中.
生物学家假设的陆桥
地层与构造连续
从北欧挪威向西南沿伸,
通过苏格兰的一条加里东
褶皱山系(S未形成)在大
西洋东岸消失后,又在西
岸纽芬兰,加拿大出现,
如果把大西洋关闭,褶皱
带正好连接在一起。
古冰川证据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这些现代气候和
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 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
二、大洋区
1. 大陆边缘 大陆架 大陆坡和大陆基 2. 洋底 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
东太平洋底下的一段中脊的地形图
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 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 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 断上升,凝固成新洋壳,并 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
转换断层型边界
又称平错型边界
两板块大致在水平面上错动,不发生扩张或聚合,因
此并无板块的新生或消毁。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怎么解释?
1. 原来的地壳哪里去了? 2. 地震的成因与震中分布矛盾,怎么解释?
思考讨论: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板块的内部和板块的交界处的地壳活动分别是 怎么样?
2-1构造地貌

2021/5/5
22
同一时期,艾里提出另一种均衡的方案,即把面 积相同、密度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块体放在液体中,在 重力作用下,露出水面越高的块体沉入水下的部分越 深,以此保持块体之间的平衡状态。艾里认为大山好 象冰山浮在海洋里一样,其表面和底部有相应而又相 反的形象,故地面较高的地壳部分其底部也较深,大 山区的底部都存在“山根”。--深部补偿原理
2021/5/5
21
该假说的原理是:把横截面面积相同、重量相同但 密度不同的柱状体放在液体中,由于重力影响,块体的 下界在同一平面上,而上界却高低不平,密度小的高于 密度大的,从而保持了液面上块体之间的平衡状态。 1855年普拉特以此为比喻,说明地壳在高山地区密度 较平原地区小的道理。--密度补偿原理
地壳最初形成时为很薄的花岗岩质硬壳均衡地漂浮于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离心力导出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力使地壳聚集起来构成较厚的由若干锯齿状大小破块镶嵌在一起的原始联合古陆而其余部分则形成原始海洋这个过程在古生代时完成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在构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 力主要是内力,故又称为内力地貌。
2021/5/5
34
大陆漂移说 有关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1912年由德国 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A.Wegener) 根据任何地球仪上或世界地图上都可看到南北 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而提出。
2021/5/5
35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最初形成时为很薄 的花岗岩质硬壳,均衡地漂浮于玄武岩质基底 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 力和离心力导出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力,使地 壳聚集起来构成较厚的由若干锯齿状大小破块 镶嵌在一起的原始联合古陆,而其余部分则形 成原始海洋,这个过程在古生代时完成。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二)方山和峰林
构造高原被切割形成的破碎山体,以平 顶为特征。 红层盆地和大面积砂岩沉积地区 方山和构造台地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壮 观的峰林。
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峰林
(三)崖壁
崖壁坡度一般大于60° 形态受岩性控制,类型多样。 崖壁岩层硬软相间,形成各种大小形状 不同的岩洞、溜痕等。
(一)断层崖
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形成的陡崖,即 为断层崖。如秦岭北坡的大断层崖、庐山南北坡的 断层崖等。
断层崖的特点: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 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 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 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 面的倾角。 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小石沟断层崖
三、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岩浆在地壳中的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 岩浆侵入形成的各种岩体,形成各种岩浆 岩构造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表,或停积 在喷出口周围形成各种火山岩构造地貌。
(一) 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地貌穹窿构造
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侵入作用 使上覆岩层穹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 为沉积岩。 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 窿山,水系呈放射状。 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 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 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 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
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地壳 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说最为重要。 1.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
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
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 什么是转换断层?
(二).大洋盆地
1.大洋盆地的位置.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 接。 2.大洋盆地的特点 构造活动较弱,少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3.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 大洋盆地常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组成.
大洋盆地
海 岭
衰退期(残 余洋盆期) ——地中海
始新世
两侧陆壳靠近
全球板块分布图
地幔对流机制面临的困难
1. 全幔还是分层对流?
670 14000
2. 物理与化学界面 3. 对流元形态与规模
4. 物质状态
超级地幔柱与玄武岩溢流分布图
从“热点”到超级地幔柱
太平洋中北部的夏威夷海岭是一个无地震而有火山 活动的岛链。摩根用热点——地幔深部上升的热物 质喷射到地表的产物——来解释这种无震脊上的火 山中心。认为热点下面的柱状热流在地幔中的位置 是固定的,当岩石圈板块在热点上移过时,就留下 了一个年龄逐渐由老变新的火山(岛)链。
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边 缘形态十分相似,如果将它们互相移近,则两者的边缘几乎
可以完全嵌合。于是,他进一步根据古生物化石、岩石和地
质构造的相似性,大胆提出大西洋两岸曾属于一个统一的联 合古陆(Pangea)。后者于2亿年前开始破裂并发生大规模的 大陆漂移后,才慢慢分离形成今天的陆洋分布格局。
0
hW W
h
0 h T t 1t 0T t 0 h , t h , 0
0 0
t’
0 0
T
海洋
0 W hW t'
t'
t
0 W hW , t' ' hW ' 0 W /
7-8Ma白令海峡开通
17-14Ma格陵兰苏格兰海岭下沉 3.6 Ma巴拿马地峡关闭
8Ma印尼海道关闭
晚新生代青藏 高原隆升
34-30Ma德雷 克海峡和澳大利 亚-东南极海道 开通
新生代全球主要构造事件
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动势能转换过程)
• 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在阳光、 重力、空气、流水和生物等作 用下发生的作用。它包括风化 作用、块体运动、流水、 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 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以及生物、人类活动的作用。 • 它可以促进内力作用,产生新 构造运动。为什么? • 深海沉积速度最小,— 外力 作用最弱— 说明洋底地貌基 本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 以大陆架为代表的大陆边缘沉 积速度变化较大,— 其物质 来源于陆地的侵蚀,因而与陆 地的侵蚀速度大体相当。
地壳均衡模型、均衡校正和均衡重力异常
(1)Pratt-Hayfrot 山脉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个补偿深度起向上热膨胀形成的, 山脉越高,山脉下岩石密度越小。地球表层中存在一个等 压深度(补偿深度),这个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相等的 圆柱体总质量相等,补偿质量分布在大地水准面与补偿深 度之间的地球表层 陆地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大陆与洋盆的生成与变动,皆起因于板块运动,它们的次 一级构造及其地貌表现。 海底地貌的特点: 外力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海底主要可分出下列地貌区: ——大洋中脊、洋盆、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
• 全球构造地貌发育、演化最重要的发动机
是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这条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连续 延伸,并展入北冰洋,成为环球山系,总长度约8万km,大洋中脊顶部水深 约2000~3000m,高出两侧洋盆
.
深海沉积层厚度小。
3.海沟
(1)定义: 海沟是沿着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延伸的 狭长的深海凹地。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底的地方,深8—10km,最深 的马里亚拉海沟达11034m;海沟通常长达数千公里, 大部分海沟具有不对称的v字型横断面,靠大洋一侧 坡度较缓,靠大陆一侧坡度较陡,是岛弧或沿岸山脉 的外侧斜坡。 (2)分布: 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 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岛弧或沿岸山脉。 (3)形成: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产物。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 包括大洋中脊。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 台等。 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 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
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 海岭;
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 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 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 罗卡尔海台等
火 山 海 岭
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
陆地海台
陆壳
海沟
陆壳 海台
洋壳
印度洋的东经90°海岭,南北延伸达3000km,走向挺直。有人认为它是一条巨 大的地垒构造海岭,为印度板块北移过程中走向滑动断层的产物。
新西兰海台
2.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 地。其特点是水深大(5—6km),地形平坦,
0
hW W
h
h 0 D
h D 0 D
0
D
海洋 W hW D hW 0 D
0
hW W 0 D hW
(2)Airy-Heiskanen 山根浮在地壳上部,地壳在岩浆中漂浮,山脉越高,限入 岩浆中的山根越深,海洋地区有反山根,山根与反山根在 地球表层产生的质量不足与过剩形成补偿质量与地形补偿 质量。 陆地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 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山区 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3)Vening Meinsz
>25km
局部补偿
区域补偿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 特点
1 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全球有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带 (3)洋脊裂谷带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层显著变质、 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地球重力场
地球重力分布
地球重力异常分布
地震学揭示的全球地壳厚度分布
地壳均衡学说
• 通过地震测深工作,得到了地球外层的详细图像。地形、 地壳厚度和布格重力异常它们之间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 • 不难得出结论,艾里模式与地震学结果一致。 • 布格重力异常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低密度地壳的厚度补偿 深度。 • 艾里模式是地壳均衡的基本模式。 • 重力均衡从物理角度分析,主要是阿基米德原理在地球最 上层(岩石层与软流层)的应用。在补偿深度之下,较软的 软流层会发生横向流动,对上覆岩石层产生浮力,这就是 重力均衡部分。
3.大陆边缘
(1)大陆边缘概况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海水深度小于3000m的 海底,面积81* 106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 (2)大陆边缘的厚度 大陆边缘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 (3).大陆边缘的结构
大陆边缘具有过渡性,也有双层结构,即硅镁层和硅 铝层.
总的来说,陆壳和洋壳的形态是与地壳性质及其厚度变化密切 联系的。与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质轻。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
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
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
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面积:14892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36108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洋底
(1).洋底的概况 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 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55%。 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马 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 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 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造地貌
• 地球的形状
• 大地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
一.地球的形状
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 即假设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面)通过大陆 与岛屿而围成的整个地球的形体。 地球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但地 球与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还是有差异的。其原因可能 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球内部对流运 动导致密度差异的表现。
米,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
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2) 洋底的厚度
洋底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 其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平均厚 度只有7.3公里。
(3) 洋底的结构 洋底是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代表性的岩石 是玄武岩),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 续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 至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 花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
海 沟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 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 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 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 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 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