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 地貌学构造
第二章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内动力地貌一、全球构造地貌---全球或大陆与海洋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星体引力、气候变化引起的轮廓分布,面积、高差、形状的变迁二、大地构造地貌---大陆或海洋地貌单元内部岩浆活动、褶皱、升降、平移构造运动陆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海洋:海盆洋中脊三、地质构造地貌---褶皱形式、断裂形式、水平或垂直移动、岩浆活动局部单体的山峰、谷地,山岭,洼地(湖泊)构造与构造地貌•地形面与构造面•地形线与构造线的一致性•地壳运动后,主要受各种外力作用发展地貌,未受内力作用破坏与干扰地质构造以及其地貌表现地质作用概述:•地球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引起这种变化的动因就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根据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寂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旋转能重力能热能: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蜕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目前认为: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1)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地貌:•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海洋;•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
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运动。
•作用形式:水平挤压或引张力•作用结果: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又叫造山运动褶皱和断层垂直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作用结果: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又称为造陆运动•(2)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构造地貌的形成》PPT(完整版)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中地理人教 版《构 造地貌 的形成 》PPT( 完整版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岩石圈可划分为 六 个大板块,分别是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2)板块上覆于熔融的 软流层 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中地理人教 版《构 造地貌 的形成 》PPT( 完整版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中地理人教 版《构 造地貌 的形成 》PPT( 完整版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中地理人教 版《构 造地貌 的形成 》PPT( 完整版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山地特点
影响
相对高度和坡度大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成本 高 ,难度 也比较大
山地 地质构造 复杂,坡地稳定性 对交通运输 设施 和人员安全
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
构成威胁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中地理人教 版《构 造地貌 的形成 》PPT( 完整版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中地理人教 版《构 造地貌 的形成 》PPT( 完整版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考向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规律•深化整合
1.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岩层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
判断
岩层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 中心部分岩层较 老,两翼岩层较新 新,两翼岩层较老
高中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共16张PPT)

14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四)、山地地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1、安全性高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多发地段;修建隧道时应选择在背斜处。
2、成本低
沿等高线建,降低难度。
3、尽量少占耕地
优点:
①能够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 ②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4、生态环境保护
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原始地貌)
岩层年龄新老关系 还是最根本的判断
方法
外力侵蚀作用下: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 生裂隙,容易被侵蚀 成谷地;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侵蚀后)
外力侵蚀作用下: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岩石致密,不易被 侵蚀,相对高耸形 成山岭。 6
2、断层:
(1)概念: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 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缺点:
工程建设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破坏。 桥隧比例的增加,也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5、方便居民出行
①低等级公路要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
②高等级公路要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隧结合。
15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地质构造的概念: 1、褶皱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 2、断层
(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识别断层:
沿断裂面 发生明显
位移
7
2、断层:
(1)概念: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 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2)识别断层: 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
(3)断层地貌:
下沉岩块(地堑):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金顶
2.断块山与断陷谷 (1)断块山
断块山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 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峭成 崖,即断层崖,与相邻的平地之间没有过渡地 带,常常急转直下。断层崖受横向沟谷的切割, 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三角面。
华山
断块山可在各种地质构造基础上形 成,有的两面均受断裂的控制,有的是 单独存在,但多数是成群分布,排列方 式为平行的、雁行的、斜交的或同心圆 状的。
昆明西山
有时一系列断陷盆地呈斜列分布, 盆地之间由—隆起高地分隔,断陷盆 地和隆起高地共同构成断陷盆地-断块 山系。
山西断陷盆地系分布图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板块内部稳地区构造长期稳定,新生代 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拱起或拗陷。
若拱起区缺少差异运动,形成的地貌类 型和形态单一。如高原、山地、或丘陵。
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最典型的大陆裂谷是东非大裂谷。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 先经历了古生代板块碰撞,形成褶皱构造;
在中、新生代又发生了板内块断构造运动,从 而形成褶皱块断山。
它的山前断层的垂直断距很大,构成山体 的岩层保留着原先就有的褶皱构造。因此,在 褶皱-断块山的形成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 同等重要。
常见的断块山有地垒式断块山和掀 斜式断块山。
(A)地垒式断块山
地垒式断块山的构造基础是地垒 构造。
地垒式断块山又称地垒山,指断块沿两条或多
条断裂隆升而形成的山地。
地垒山的两侧山坡的坡长和坡度基本相等,且 多呈断崖绝壁。
江西庐山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外形特点 是两侧山边线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而山顶部分 起伏较平缓。庐山的西北侧是莲花洞断层,东南侧 是五老峰断层,两者都是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是阶 梯状断层。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2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本章重点、唯点内余:1 .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构造地貌成因之分析2 .海底构造地貌类型3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4 .不同构造型式的地貌特征本幸内永: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一一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一一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是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二、大陆与洋底洋底一一水深一般超过300Om的大洋底部。
占地球总面积的55%。
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一一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
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
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o 大陆边缘一一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
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
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特点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1、构连活动带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②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脉带③洋脊裂谷带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2.相对稳定区在构造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的区域。
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不强,很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这种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
地貌学——构造地貌

(二)成因
六十年代后期诞生板块构造理论,而作为这个理论先驱与 基础的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概念,又把洋底地貌的认识和分 析作为重要的依据。
太平洋板块
分勒 为比 六雄 大将 板全 块球
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本世纪60年代由赫斯把地球内部物质对 流运动与洋脊的生成联系起来,提出海底扩张 假说,并被凡因和马修斯根据磁极多次倒转现 象相对比的检验方法所证实。与此同时大陆漂 移说得到了新生。但在新的理论中并不象魏格 纳在大陆漂移说中设想的那样,它不是在塑性 洋底上漂移的运动体,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的岩石圈板块是随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的表 层的被动部分
与上述外部过程不同,发生在地壳以及其下深处的质量转移是地球内部 的物质运动,它是引起包括地壳均衡运动在内的整个岩石圈构造运动的根本 原因。特别是新生代的岩石圈构造运动更是直接大陆与洋底,以及它们内部 构造地貌的生成,并且控制着这些地方的地壳均衡运动。一般来说,凡是新 生代构造运动强烈作用的地方常出现明显的地壳均衡异常现象。
大地水准面也是反映外营力地貌过程的一个重要基 准面。陆地上的河流,除了一些内陆河流注入低于海平 面以外的凹地,其它入海河流的河水到达海平面时就会 停滞下来,所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也就是 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二、大陆与洋底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是陆、海的分界线。但是从固体 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地壳结构来看,陆地和洋底之间的 浅海区为一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地带。下面对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的基本形态和地壳特征作一一简述。
三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 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地貌学 第十一章 构造地貌

第十一章构造地貌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
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都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主要是研究构造运动、大地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根据构造来解释地貌现象,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地貌表现来分析地壳的构造。
构造地貌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等级:第一级是大陆与海洋,第二级是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第三级是方山和单面山。
第一级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是在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因此称为星体地貌。
第二级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是迭加在第二级之上的,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的结果,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第一节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构造是指地层遭受构造运动以后所产生的变形、变位的形式。
即岩层的产状等。
由于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一、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岩层是软硬相间交互出现,并且顶部是一层硬岩层(如灰岩,胶结紧密的砂岩或砾岩等),经受侵蚀剥露后则水平岩层构造地貌表现明显。
如在广州北部第三纪钙质胶结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水平岩层,在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综合作用下形成陡崖和深谷。
峡谷之间是平坦的分水高地,这种地形以韶关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丹霞地形。
当由水平岩层顶部覆盖较硬的岩层所组成的分水岭地区则形成平坦的高原,受到强烈切割后,就会形成桌状台地和方山。
二、单斜构造地貌单斜构造可以出现在大的构造盆地边缘或舒缓的穹隆、背斜和向斜构造的两翼、或单斜构造地区。
当岩层软硬交互成层时,经过剥蚀就会形成单面山和猪背脊这样的地貌形态。
(一)单斜岩层正地形1.单面山:又称单斜山,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被侵蚀成谷地,硬岩层突出成山岭,即单面山。
地貌学:第二章( 构造地貌)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 山区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 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
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 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 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 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 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 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 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 差异的成因
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 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 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
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 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 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 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形态高差是 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面积:14892万k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川均衡作用(续)
• 教材p8图2-5反映了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冰后期近1万年来均 衡上升的恢复程度,均衡上升迄今仍在进行,但速度已减慢。 • 现已证实,冰流愈厚的地方,冰后期的回升量愈大。 • 冰川均衡理论,经过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和争论,现已证实 它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并且根据冰川均衡影响范围的数量,来 研究地壳和地幔的弹性和粘滞性。这是因为第四纪冰流负荷所 施加的巨大压力,非一般的模拟试验所能顺利解决的。
• 大陆地形的基本单元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山岭,地表的山 岭形成两个山带,一个沿太平洋按经线方向伸展,另一个 主要按纬线方向展布,横贯欧亚大陆,延伸到巽他群岛。 • 在研究大陆基本地形单元时,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大陆可 分为三个带,即中央平原带和两边的隆起带,这在南北美 洲特别明显。 •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主要高原也濒临东部和西部,中间则为 低地。非洲和欧亚大陆也有类似情景。
1. 活动的大陆边缘:具有地震活动强烈,火山作用活跃的特点, 这类大陆边 缘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构成近乎连续的环带,往往与深海 沟毗邻,故称 之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它可以分为两类:a.由海沟与陆缘山脉组成的安第斯型大陆边 缘; b.有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的东亚 型大陆边缘。 2. 稳定的大陆边缘:没有构造活动的迹象,有宽阔的大陆架及 其巨厚的陆 源碎屑沉积,大西洋的大部分边缘均为稳定地大陆边缘,故亦称 之为大西洋 型大陆边缘。 3. 上述太平洋型、大西洋型两种不同的大陆边缘是由于海底张 的两种不同 情况所造成。
上图为普拉特模式,下图为艾里模式。右图为芬兰—斯堪的纳维 亚的冰后期地面回升。点线是推测的,单位cm/100年。
两种理论相互补充
• 实事上由于组成地壳物质密度是不均匀的,高山高原隆起多 余的质量被深部质量不足所补偿。平原低地、大洋盆地,地 表低洼而深部软流圈层也较凸起,底部物质的剩余足以补偿 上部质量的不足。所以地壳上的高山、高原、低地,它们组 成的物质密度不同,在地球表面呈明显的起伏,同时它们下 部的莫霍面也有相应的起伏。 • 地壳均衡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均衡现象不是永固不变的。内 力作用,如构造运动;外力作用,如侵蚀堆积作用,以及新 第三纪以来气候变化,大冰流的进退等均能改变地壳的重力 平衡,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 • 在内外力破坏原有的均衡均衡状态过程中,地壳下部作可塑 性流动的软流层不断进行水平的垂直的运动。在这种补偿运 动进行时,新构造运动以不同的性质进行活动。
海底主要可分出下列地貌区: —— 大陆边缘、洋盆、大洋中脊
一.大陆边缘带 1. 活动的大陆边缘和稳定的大陆边缘 活动的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东亚型、安第 斯型) 稳定的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2. • • • • 大陆边缘带的各种地貌单元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岛弧~海沟系
大陆边缘
1.大陆与洋底的形态特征
• 划分大陆与大洋的海岸线,并非真正是大洋与大陆的界线,因为海岸线 受潮汐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同样如果气候发生变化,海岸线也会发生迁 移.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构造往往海下延伸,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陆架 即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它实际上是大陆的一部分,我们平常 见到的海岸线则往往很少与地质界线吻合. • 如果我们把现代的海面算作零点水准面,以此为基点来计算陆地的高度 和海洋深度,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各级高度深度所占的面积,用统计的 方法绘成陆高海深曲线,一目了然地把地球表面的特征概括地反映出来. • 如图: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横坐标表示地球表面的百分比或地球表 面积。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1. • • • 特点:世界上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洋脊裂谷带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悬殊,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 震活动频繁,岩层变质、错位。还有各自特点,如环太平洋大陆 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活火山大部分深源地震,并伴有频繁 的浅源、中源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地震频繁、岩层挤压、呈 现大规模逆掩推覆体。洋脊裂谷带则海底火山和岩浆喷发溢流普 遍, 并伴有频繁浅源地震。
2.地壳均衡
• 地壳均衡— 指组成地壳较轻的物质,漂浮在下部较重的 物质之上,并按阿基米德原理,力求达到平衡状态。 • 地壳均衡作用被用来解释地壳表面大陆与海洋、山岭与 低地高低起伏的基本原因,同时用来作为解释地壳运动的 原因之一。 • 大陆不断经受侵蚀,侵蚀的物质经搬运而堆积于海洋, 引起重力的重新分配,均衡作用不断地进行调整,故认为 它是地壳运动动力的一个方面。 地壳的均衡作用包括: 均衡破坏---均衡补偿---均衡调整
冰川均衡作用
•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冰流的负荷与卸荷的交替,为“地球均 衡作用的伟大试验场”冰期时巨量的水分以固态冰的形式 贮存于大陆地表,形成平均厚度2~3km的大冰流,它使占 地球表面面积71%的海洋失去约厚100m的水层。数千米 厚的大陆冰流的重量破坏了地壳的平衡,引起地壳的沉陷, 如南极洲、格陵兰因厚层冰流的重压,两大陆块的中部均 被压沉至海面以下。 • 冰期消失后,地壳迅速均衡回升,但有些地区剩余的均衡 回升还没有终止。 • 北美劳伦泰具厚冰流,半径达1800km,中心厚度达 4000m,巨大的负荷影响到200km以下的深部,在这个深 度上发生均衡作用。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学,实质上就是研究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地 壳运动、 大地构造单元、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表形态之间的 关系。 构造地貌学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从构造(内力)这个因素来解释现代地貌;另一方面是 根据目前的地貌表现来分析地壳的构造。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也 反映在近代地貌学的发展历史中。 前者正是Davis的所谓“解释性描述”,后者即W· penck的所谓 “形 态分析法”。 当然,不论是从构造来解释地貌,或是从地貌来分析构造,都是 同时结合着外力因素,来加以考虑的因为地貌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 的结果。
水均衡作用
• 第四纪冰流消融,融水回归海洋,海底增加了负荷而引 起显著的变形,称为水均衡作用。水均衡自上世纪70年 代以来为从事第四纪海陆升降运动、海面变化的研究者 所重视。 • 冰流消退,导致陆地上升洋底下沉,海面升高80~130m。 • 一些大的湖泊的出现或消失,同样也会引起均衡作用的 发生。 • 大型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实则上也是水均衡调整的 一种反映。
•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水深在0~3km。即厚而 轻的陆壳与薄而重的洋壳之间的接触地带,位于滨岸地带与深洋 底之间,与大陆、洋盆组成地球上一级构造地貌单元。 • 狭义的大陆边缘主要指淹没于海水之下的大陆延续部分,即大陆 架、大陆坡。常用的广义大陆边缘还包括大陆隆、海沟等。 • 陆架陆坡的基底为大陆型地壳,而海沟和陆隆多为大洋型地壳。 • 对于大陆边缘的研究,可以为大陆与洋盆的形成及演化提供大量 的信息。 • 大陆边缘频临大陆物质源地,是全球最大的沉积区,尤其是大西 洋型大陆边缘,接受了大量的沉积,形成大陆隆,是世界大洋中 最庞大的陆源沉积体,大陆边缘的沉积占海洋沉积总量的一半以 上,巨厚的沉积层中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陆架油气已开采 并将继续开发,陆坡、陆隆也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 在新生代构造强烈活动带之间,是比较稳定的区域相对 来说,火山、岩浆活动都比较弱,当然在稳定的区域内 部,也有一些新生代构造活动比较明显的地区,它们往 往处于古生代、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新生 代的构造活动以块断运动为特征,地貌上呈现断块山地。
2. 成因— 板块的俯冲和碰撞是导致山脉形成的动力,许 多构造山系分布在现代板块的边缘,也有些构造山系分 布在早期板块的边缘。
• 海洋中的情况恰恰与大陆相反,洋底地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在各大洋的中央都有隆起的水下山岭,这种海岭具有与陆上 高山类似的性质,虽然各大洋中的海岭在形态上比较杂乱, 但在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共同性,其次,大洋的最深处(?) 并不在大洋的中央,而是在它的边缘,紧接着大陆或者毗连 着列岛,也就是说(?)并不贴近海岭。 • 由此可见,海洋中央为隆起区,边缘为凹陷,大陆中央为低 地,而边缘为隆起,整个地壳就好像是巨大褶皱,有隆起地 • 带与凹陷地带交互更替所组成。
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 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在阳光、重力、空气、流水和生物 等作用下发生的作用。它包括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 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 用,以及生物、人类活动的作用。 • 它可以促进内力作用,产生新构造运动。为什么? • 深海沉积速度最小,— 外力作用最弱— 说明洋底地貌基 本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 以大陆架为代表的大陆边缘沉积速度变化较大,— 其物 质来源于陆地的侵蚀,因而与陆地的侵蚀速度大体相当。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 二.大陆与洋底 1.特征----图 2.地壳均衡— 指组成地壳较轻的物质,漂浮在下部较重的 物质之上,并按阿基米德原理,力求达到平衡状态。 地壳均衡作用被用来解释地壳表面大陆与海洋、山岭与低高 低起伏的基本原因,同时用来作为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 大陆不断经受侵蚀,侵蚀的物质经搬运而堆积于海洋,引起 重力的重新分配,均衡作用不断地进行调整,故认为它是地 壳运动动力的一个方面。 均衡破坏---均衡补偿---均衡调整
• 大家在地质学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大陆地壳主要有上部的 花岗岩层和下部的玄武岩质层组成,在花岗岩层之上,还广泛 分布着沉积岩层和火山岩等,地壳上层岩类的主要成分是硅和 铝 所以地壳的上层也称硅铝层。它仅在大陆上存在,因而使一个 不连续的圈层。 • 地壳的下层,由玄武岩质层组成,其主要成分仍是硅和铝,但 铁和镁的含量显著增加,因而也称硅镁层。陆地与洋底均有分 布。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 上下层之间为不太清晰的地震波不连续面( ?) • 大陆边缘的地壳厚度15~30km,性质为过渡性地壳。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从上一节可以了解到大陆与洋盆的生成与变动,皆起因于板 块运动,它们的次一级构造及其地貌表现,无论是陆上还是海 底的大地貌都是属于同一种成因— 构造成因,而且同陆上构造 地貌相比,一般的外力作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因而使 海底的构造地貌有罪纯净的表现,只有一些外力作用,如潮流、 海流、海底滑坡及浊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局部的海底进行 细微的塑造。 浩瀚的海洋,长久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很神秘的,然而经 过了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探测新技术的不断发明,人类终于踏 上了了解洋底的进程。要认识洋底,首先总要了解洋底究竟有 多深,为了掌握海洋的深度,人类已经化了几百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