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中药鉴定学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笔记完美打印

2.味极苦。
藻菌枳壳 吴茱萸 酸枣仁 小茴香 马钱子 牵牛子 栀子 槟榔 草果 豆蔻
1.蔷薇科植物。 2.呈倒卵形,略似花瓶状。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1.豆科植物。 2.嚼之有豆腥味。 1.豆科植物。 2.2 片子叶呈“S”形折曲并重叠。 1.豆科植物。 2.表面有细微网状皱纹。 1.芸香科酸橙的未成熟果实。 2.主产江西,习称“江枳壳” 。 1.芸香科植物。 2.略呈五角状扁球形。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 1.鼠李科植物。 2.扁圆形或便椭圆形,表面紫红或紫褐色。 1.伞形科植物。 2.为双悬果,背面有 5 条纵棱。有特异香气。 1.纽扣状圆板形。 2.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有丝样光泽。味极苦。 1.旋花科植物。 2.橘瓣状,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手捻有粘滑感。 1.茜草科植物。 2.有焦糖气,味微酸而苦。 1.棕榈科植物。 2.断面有棕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1.姜科植物。 2.具三钝棱,表面灰棕至红棕色,易纵向撕裂。 1.姜科植物。 2.表面有 3 条较深的槽纹。味辛凉略似樟脑。
2.堆置“发汗” 。 地黄 胡黄连 巴戟天 茜草 续断 天花粉 桔梗 党参 木香 白术 苍术 泽泻 香附 半夏 石菖蒲 川贝母 浙贝母 黄精 玉竹 土茯苓 麦冬 知母 1.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2.主产河南。四大怀药之一。 1.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 2.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叶柄残基,木部有 4-10 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 1.茜草科植物。 2.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易与木部分离。 1.茜草科植物。 2.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久嚼刺舌。 1.主产四川。 2.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 1.葫芦科植物瓜蒌的根。 2.富粉性。 1.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 “金井玉栏” 。 2.味微甜后苦。 1.桔梗科植物。主产山西。 2.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称“狮子盘头” 。支根段落处有黑褐色胶状物。 1.菊科植物。 2.主产云南。 1.菊科植物。主产浙江。浙八味之一。 2.有散在的棕黄色点状油室。嚼之略带粘性。 1.菊科植物。分茅苍术和北苍术。 2.茅苍术断面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称 “朱砂点” 。 暴露稍久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称 “起霜” 。 1.主产于福建。 2.断面富粉性,有多数细孔。 1.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 2.燎去毛须,沸水中略煮或蒸透。 1.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2.类球形。断面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1.天南星科植物。主产四川。 2.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 1.百合科植物的干燥鳞茎。分松贝、青贝、炉贝。 (主产四川、西藏、青海) 2.外层鳞叶 2 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习称“怀中抱月” 。 1.主产浙江。浙八味之一。 2.分飞“大贝”和“珠贝” 。 1.百合科植物。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 2.分为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嚼之有粘性。 1.百合科植物。 2.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嚼之发粘。 1.百合科植物光叶菝契的根茎。 2.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粘滑感。 1.百合科植物。 “杭麦冬”为浙八味之一。 2.纺锤形,中柱细小。 1.百合科植物。主产河北。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别、鉴定与鉴别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我对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的总结:一、药材的鉴别1.外形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组织结构:研究药材的显微结构,如维管束、纤维束等的分布情况。
3.气味和味道:由于不同药材含有不同的挥发性成分,所以气味和味道对于鉴别药材非常重要。
4.理化性状:如气味、味道、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
二、中药饮片的鉴别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结构形态:研究饮片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等。
3.纯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饮片中有无杂质,如土壤、微生物、金属等。
4.理化性状:如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指纹图谱分析:通过HPLC、GC等高效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中药饮片的指纹图谱,用于鉴别和控制品质。
三、中药的品质与质量评价1.感官评价:通过观察、闻、尝来评价药材的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
2.理化性质评价:如水分含量、热胀冷缩性、灰分含量等。
3.质量评价:通过检测有关药材质量的指标,如挥发油含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
四、药材的加工与保藏1.饮片的制备:认识不同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影响。
2.药材的保藏:掌握药材保藏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存放条件、防潮、防霉等。
五、中药制剂的检验与控制1.理化性质检验: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等。
2.含量测定: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3.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剂型、质量控制、药剂的保存与稳定性等。
六、有毒中药的识别与控制1.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与毒理作用:掌握常见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和毒理作用。
2.有毒中药的识别:通过药材的外观特征、结构形态、理化性状等来鉴别有毒中药。
3.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了解有毒中药的制剂与使用原则,避免毒副作用。
中药鉴定学考点

中药鉴定学考点中药鉴定学是指对中药材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准等进行研究和评价的学科。
其内容主要包括形态学、显微学、质量分析、鉴别、药性及药效等方面。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中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基础。
中药鉴定学的主要考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态学中药材的形态学描述了中药材的植物形态特征、器官外形和大小、细胞和组织特征等。
掌握中药材的形态学对于正确鉴别、筛选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显微学中药材的显微学是研究中药材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学科。
掌握中药材的显微学特征对于鉴别、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都是十分关键的。
在显微学方面常见的考点有:观察花粉形态、表面特征、花瓣和雄蕊、组织和细胞特征等。
三、质量分析中药材的质量分析是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保障质量和安全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鉴别中药鉴别是指在多种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来源或质量的中药材中,通过判断其形态、性质、组成、气味、口感、药用作用等因素来确认其品种、等级、产地和质量等。
鉴别是中药鉴定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中药鉴别常见的方法有:宏观鉴别、显微鉴别、化学鉴别和生物鉴定等。
五、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药理作用和功效。
掌握中药的药性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阳性、阴性、温性、凉性、平性、毒性、功力等多种性质。
六、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是衡量中药疗效的主要依据。
中药药效的评价主要依据临床试验和药物动力学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
掌握中药的药效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归纳总结大全.概要

来源总结一、植物类药材(一)菌类(4种)麦角菌科(1种):冬虫夏草(为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多孔菌科(3种):茯苓(菌核)猪苓(菌核)灵芝(子实体)(二)藻类(1种)马尾藻科(1种):海藻(藻体)(三)地衣类(1种)松萝科:松萝(地衣体)(四)蕨类(4种)1.蚌壳蕨科:狗脊2.鳞毛蕨科:绵马贯众3.水龙骨科:石韦4.海金沙科:海金沙(五)裸子植物(2种)1.柏科:侧柏叶 •2.麻黄科:麻黄(六)被子植物(139种)1.双子叶植物(108种)(1)单种科(共21种)①药名与科名相同的8种商陆科:商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远志科:远志紫草科:紫草川续断科:续断杜仲科:杜仲马钱科:马钱子车前科:车前草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木通科:木通、大血藤瑞香科:沉香桃金娘科:丁香大戟科:巴豆鼠李科:酸枣仁;小檗科:淫羊藿;堇菜科:紫花地丁;报春花科:金钱草;列当科:肉苁蓉;爵床科:穿心莲、青黛、南板蓝根马兜铃科:细辛莎草科:香附(2)含2个种的科苋科:怀牛膝、川牛膝见牛膝龙胆科:龙胆、秦艽秦龙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防北斗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石竹太子银樟科:桂枝、肉桂樟科肉桂枝桑科:桑叶、桑白皮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旋花牵菟橄揽科:乳香、没药橄揽乳没葫芦科:天花粉、瓜蒌(3)含3个种的科有5科十字花科:大青叶、葶苈子、板蓝根十字大葶板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桔梗党参南木兰科:五味子、辛夷、厚朴木兰五辛厚木犀科:秦皮、连翘、女贞子• 木犀秦连女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玄参地黄胡(4)含4个种的科有科蓼科:大黄、何首乌、蓼大青叶、虎杖蓼大黄何虎茄科:洋金花、枸杞子、地骨皮茄科洋枸皮萝藦科:白前、白薇、徐长卿、香加皮萝白前薇长香芸香科:黄柏、枳壳、吴茱萸、白鲜皮芸柏枳吴白(5)含5个种的科有2科五加科:西洋参红参人参、三七、通草五加西红三人通茜草科:巴戟天、茜草、栀子、钩藤。
茜草栀子钩茜巴(6)含7个种的科有1科唇形科:丹参、黄芩、紫苏叶、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母芩紫荆丹为何香。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执业中药师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和技术含量的职业,需要有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中药师不能缺少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总结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的考点。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师考试中的重要学科,它主要涉及到各种中药的种类、形态、成分、药效等方面的鉴定和判断。
中药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中草药、中草药复方、中成药等等。
针对这些不同种类的药材,需要掌握不同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在考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考点:一、形态特征中药的形态特征是鉴定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药形态的鉴别可以从色、形、味、气味、形态等方面进行。
具体包括颜色、纹路、尺寸、质地、形状等。
二、药品成分药物成分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药成分很多,常见的有单味中草药、复方中草药、中成药等。
考生需要掌握每种中药的成分及其比例,以及这些成分对人体的功效和作用。
三、病症药效病症药效是指中药对于特定病症的治疗效果。
中药师需要具备对不同病症、不同中药的治疗功效和适应症的认知。
针对不同的病症,中药处方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处理,考生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四、配伍知识中药与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是中药师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不同的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同的作用,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中药之间的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五、药品的质量中药的质量是考生需要熟练掌握的考点之一。
以青黛为例,考生需要掌握其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色泽、气味、味道、过量、质地、含淀粉量等方面的标准,以便判断药品质量的好坏。
总之,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的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需要对中药鉴定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熟练,针对不同的鉴定方法和技巧进行适当的训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中药师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深化对中药鉴定学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二:中药鉴定学横向总结中药鉴定的方法:1. 基原鉴定法2. 性状鉴定法3. 显微鉴定法4. 理化鉴定法5. 生物鉴定法植物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1.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2. 茎木类:秋、冬季采。
3.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4.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5.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6. 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 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药材举例:薄荷:花蕾期(薄荷油)花盛期(薄荷脑)花后期(叶子)牡丹: 5 年丹皮酚含量最高, 3—5 年含量增加不明显,所以 3 年是最佳采收期金银花,丁香(含苞待放)洋金花(初开)菊花,番红花(盛开)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桑螵蛸:三月,虫卵未孵化时鹿茸须在清明后未骨化时采收全蝎:活动期捕捉哈士蟆油:冬眠时捕捉龟甲:无限制矿物类:无限制常见的加工方法有:1. 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2. 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3. 蒸、煮、烫4. 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5. 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
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6. 干燥: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三种均可用的,用“干燥”表示;不超过60℃的,用“晒干”表示;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表示。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 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 ⑦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贯众、樟脑、冰片) 。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分析注意事项:在进行分析时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注意样品处理和实验条件控制,以保证分 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药材的生物碱成分分析
生物碱的分类: 根据结构可分为 吡啶类、莨菪烷 类、喹啉类等
硬度:指中药材抵 抗外力压入的能力 ,不同中药材硬度 不同,硬度与药材 的真实性和品质有 关。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方法:采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化学成分种类和 含量。
成分鉴定意义:通过成分分析,可以鉴别中药材的真伪,评价药材质量,为中药制剂和中药复方 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矿物药材的特点: 具有独特的物理、 化学性质,如颜 色、光泽、硬度 等,对于中药材 的鉴别和质量控 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的真伪鉴别
05
中药材的真伪鉴别方法
观察药材外观 特征:如颜色、 形状、质地等, 不同中药材具 有独特的外观 特征,可通过 观察进行鉴别。
检查药材气味: 中药材具有独 特的药香味, 可通过闻气味
显微鉴别: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等微观结构特征,进行鉴别。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分析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
植物分类学知识: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如科、属、种等分 类单位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动物分类鉴定
动物分类鉴定的重要性:确保药材来源的准确性和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主要动物类药材:如珍珠、鹿茸、牛黄等,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 临床应用价值 鉴定方法:观察药材的外观形态、显微结构,以及采用现代生物技术 进行鉴别
枸杞:真伪鉴别 要点为果实颜色、 大小、口感等特 征,以及种子数 量和颜色。伪品 则颜色较浅、口 感较差,种子数 量和颜色也不同。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包装.运输.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