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共3篇

《汉家寨》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共3篇《汉家寨》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1《汉家寨》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的《汉家寨》是一篇由龙应台所写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回到祖籍——重庆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一幅中国山村的风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手法,既形象地揭示了中国乡村的生活现状,也表达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并能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理解山区的发展状况。
2.理解并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及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提高语感和写作素养。
3.在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4.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和创新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设计1.导入通过放映图片、介绍地理环境和当地发展现状,在学生的认知上打下基础与简单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对于“山区人民”的印象,激起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与思考。
2.教学重点重点讲解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通过全面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经济现状,以全新的视角和思想探究中国乡村现状和文化传承问题。
4.讲解与讨论带领学生字词语义研究,探究写作技巧和意义。
重点讲述为什么文章采取叙事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结合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加深对于乡村的认识。
5.归纳总结对已有的内容进行复述,加深学生对于散文语言与内容的印象,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方式1.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当地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感知文章中的人文环境,并加强学生的语感与文学修养。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小组针对不同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素养,加深对于文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3.自主研究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一单元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略读《汉家寨》教学设计和反思

《汉家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品味精彩语句赏景、析人,体会效果,学习手法。
3、理解“坚守”的丰富内涵,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品味诗性语言,体会环境特点及作用。
2、赏析人物,体会作者情感及“坚守”的内涵。
【教学难点】对汉家寨人“坚守”的理解,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它根扎于沙漠深处,头顶炽热的太阳却能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他们被风沙侵袭,与寂寞长伴,却能固守千年,代代相传,他们就是汉家寨人。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张承志的《汉家寨》,去探寻。
(板书:汉家寨)(播放汉家寨相关的西域胡杨图及塞北风景图)2、明确目标。
二、初读,理清脉络1、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课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分成三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各部分的关键句梳理文脉。
预设: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6、10、31段)三、再读,探寻主旨。
主问题1:离开了汉家寨后,作者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倔强的回忆着汉家寨”?(教师配乐朗读31-36段,学生勾画出渗透着作者感受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预设:(1)感受到汉家寨人的坚守,这坚守苍凉却广阔。
(2)作者被汉家寨人的坚守所震撼,自己也开始“坚守”着什么。
(3)但是,他到底坚守什么,又为何坚守,可能不太清晰。
(36段写到“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四、细读,赏景、析人文章第三部分写道“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可见这“坚守”与汉家寨紧密相连,所以我们走近(进)汉家寨和那里的人。
1、小组活动:分为两个大组,每组各有一个讨论专题,各组先在书上自主解读,然后组长组织交流、归纳,之后班内展示、研讨。
(投影)A、赏景主问题2:请概括汉家寨环境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这样写有何效果?(各组任选角度,选择感兴趣的关键段落或词句进行赏析)B、析人主问题3:面对“我”的到来和问话,老小二人有何反应,作者为何要选取老汉和小女孩这祖孙二人的形象呢?(请各组找出相关描写或语句进行分析)2、 A组预设举例:(1)第3段“和北麓蓝松嫩草判若两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使人面前呈现一片荒凉、恐怖之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汉家寨》教学课件(26张PPT)

——三道裸山之间, 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 寸草不生, 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 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 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 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真是异域 ——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 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 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 如一粒生锈的弹丸, 孤零零地 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
有一句话:“生于方斯,,为长什于么他斯们”不,选汉择其家中寨的的一人条之路, 所以想守住自己的去家开乡始,新一的生是活因,为永这远离里开已这经块是贫他瘠
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们的家园,他们对于自己故土的依恋,所以他们
呢?
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二是坚守意味着克服
三百里空山绝谷, 一路单骑, 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 一旦你被它收容过, 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 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 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 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 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 一步步远离了 背后的雄伟天山。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岩石是酥碎的红石, 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山坳折皱之间, 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 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
汉家寨人物分析
问题设计: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 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默立久了, 突然意识到什么 一位老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想了想, 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汉家寨》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1.1.2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1.3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1.2 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1.3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1.2 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5.1.2 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5.1.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5.2.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表达。
5.2.3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知识点讲解、教学过程等。
6.1.2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查阅和朗读。
6.1.3 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6.2 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用于学生记录知识点和课堂笔记。
6.2.2 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回答问题。
6.2.3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7.1.2 学生分享他们对相关话题的了解和看法。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散文部分第一单元《汉家寨》 Word版含答案

汉家寨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2、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设想:1、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品味散文语言领悟散文诗性美及思想内涵。
2、、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立阅读中生成问题。
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师生互动中实现与文本的精神对话,从而形成课堂探究价值。
3、、教学重点设在精神价值探究上,但必须以对散文语言的解读为基础。
这点也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感知)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铭刻在心,是什么让中国人在困境前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在风风雨雨中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我想我们可以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二、走进作者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最新作品《鲜花的废墟》。
三、基础过关褶(zhě) 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ūn)(xuàn)俯瞰(kàn)白炽(chì)咀嚼(jǔ)(jué)砦(zhài)词语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略读《汉家寨》精品说课稿

汉家寨一、教材1、教材的作用《汉家寨》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散文,它之所以被选入高中教材,我认为是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值得正处在精神塑造期的高中学生学习,以达到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的目的。
文章追忆作者途径汉家寨的情景,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汉家寨人的坚守让作者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懂得了坚守的可贵。
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社会群体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的民族的精神文化。
汉家寨,顾名思义居住的都是汉人,但是汉家寨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新疆戈壁,这里死寂、荒凉,生存环境残酷,而汉家寨人在这里坚守了一千多年。
在雄伟磅礴的自然环境面前显得人类是如此渺小,带着这样的感受作者走近了汉家寨。
在这个“特殊的地域”中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这群特殊的人以一老一少为代表,作者在汉家寨停留了一天一夜,但是只选择了这两个,那么这两个人究竟有何深意呢?老人和孩子,代表着生命的传承,汉家寨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坚守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是一枚被人遗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恐怖的自然中。
在这样的不毛之地,汉家寨人如何生存下来的呢?由此进入到对文章意蕴的探讨,汉家寨人靠着“特殊的民族的精神”坚守了一千多年。
作者在汉家寨受到精神的震撼,看到了爬上了“精神高原”的汉家寨人。
他发现恶劣的自然在精神强大的汉家寨人面前是渺小的,作者从走近汉家寨时的“渺小”到离开汉家寨时的“伟大”,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旅行,内心激动不已,不舍地离开,以至于在离开汉家寨之后很长时间里都在不断地回忆咀嚼,“充盈心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观念,以及我对文本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小组合作,自主探究(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充分探讨“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3、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悟“坚守”对人生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汉家寨-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汉家寨-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高中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民族精神与人文情怀,介绍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的《汉家寨》,让学生通过阅读此篇文章,了解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与精神面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通过理解文章,学生能够领悟到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与精神面貌。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鉴赏文学作品。
•通过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何为文史研究,并了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品味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篇文章文学性极高,而且内容较为复杂,很难一下子领悟到其语言表达的深意,因此本教案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文章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教师播放与民俗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去了解汉民族的一些特点与民俗文化。
随后,教师会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汉家寨》。
问题:听到“汉家寨”这个词,你们会想起什么?为什么?2.正文接下来,教师将会对《汉家寨》一文进行逐字阅读,并对文章内容为学生解说,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介绍•文章背景•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与修辞手法•文章的深层价值在分析文章内容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存在的深层次意义。
3.讲解经过正文的分析,教师将通过讲解本文学术性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悟文章的深层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以及作品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在。
此外,还可以通过整合国内外著名的文学作品,来加深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
4.分析最后,通过提供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一篇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元素。
教师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从其中挖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深意,加深学生对于文学的鉴别能力。
5.作业让学生根据相关教材要求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汉家寨》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汉家寨一、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全文,理清全文内容层次。
这是一篇游记,记述了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一次难忘的旅行,着重写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
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苍凉雄大,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第二部分写在汉家寨遇到的一老一少,重在体现他们无言的坚守;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那一老一少给作者心中带来的振荡。
二、教师制作有关新疆沙漠戈壁的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以此增强学生对文中所写地形地貌的认识。
三、为把握作者赋予汉家寨的内涵,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什么特点?这些内容与写汉家寨有何关系?(这一部分极写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辽阔、苍凉、沉寂,为下文写那一老一少作铺垫,同时也反衬汉家寨人坚忍顽强的精神。
)2.对汉家寨的一老一少两个人物,文章正面描写很少,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文章并非着意刻画两个人物形象,而是要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著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
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3.作者说“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根据文意想一想,是什么使作者“心中激荡”?(在这块残酷的绝地里,汉家寨的人自从祖先迁移到这里,就这样世世代代地固守了下来,他们以坚守对抗着恐怖的大自然,对抗着被抛弃的寂寞,这坚定的信念和品格使作者心中激荡不已。
)四、如有条件,将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介绍给学生,试着讨论一下,都是写新疆风光的文章,为什么两文在内容及风格上有较大的不同?这是一道发散思维的考查题。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目的不同,写作背景不同,写作风格不同,导致内容的着眼点不同,情感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家寨》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
教学难点: 1、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2、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铭刻在心,如司马迁忍受宫刑的痛苦和耻辱,皓首穷经,发愤著书,历经十三年,完成了52万字的辉煌巨作——《史记》;又如在外国考察的吉鸿昌,亲身经历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侮辱和刁难,当别人误认为他是日本人时,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写上:“我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这块木牌佩带在身上。
是什么让中国人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我想我们可以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汉家寨是天山南麓戈壁滩上的一个小村落,作者在他漫漫人生旅途中的某一天走进了汉家寨,从此便对它难以忘怀。
早上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复述作者的行程。
(引导同学们抓住关键句子)
走近汉家寨(1—6 )→走进汉家寨(7—30)→离开汉家寨(31—36 )
三、研读课文(31分钟)
(一)读景:
1、题目是“汉家寨”,文章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作者对汉家寨所处大环境天山南麓进行了大量描写,那么汉家寨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1)抓住作者自身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特点。
(2)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形象地说明环境特点。
(3)通过列举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来凸现环境特点。
2、请同学们找出一个词语,能够补充完整幻灯片上的这个句子(大家要注意,这个词要能够概括汉家寨生存环境的特点):
“汉家寨是一块( )”,——绝地;无人烟的、无植被的、寸草不生、贫瘠、与世隔绝的地方;被现在文明所遗忘,孤独的地方
(二)读人:
1、这里的自然环境是贫瘠的、荒芜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人生存吗?
2、在这里的人的生活条件、生活状况有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汉家寨人的衣着、神态、动作来分析他们的生活状况。
老人:摇摇头“微微”摇头不动“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
小女孩:“一动不动”“黑亮的眼睛”“凝视”破红花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没有任何语言,没有期待中的热情,作者的到来也没有引起躁动和不安,始终无语”的,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
(三)读精神“坚守
1、汉家寨人的坚守
(1)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请大家前后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老人和小孩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坚守的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2、作者的坚守
(1)这样的汉家寨让作者终身难忘,即使当作者离开汉家寨之后,汉家寨也对作者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三部分,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我强忍着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
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
也就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
(2)为什么无论作者到哪里,即使是在国外,还会倔强地回忆起汉家寨呢?
明确:回忆的不只是这块土地,更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所给他的一种坚忍不拔的坚守的精神。
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
(3)那么作者的坚守是否和汉家寨人一样,也是对于家园和传统的守护呢?请同学们看一张幻灯片
作者的坚守——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
四、延读课文:读价值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坚守的人和事?
明确:学生列举坚守的人或事
(2)仿写:
回眸历史,伯夷拒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中,坚守了爱国节操;
();()。
审视今朝,我们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
(),()。
坚守是一种痛苦,坚守更是一种执著,坚守你心灵的高地,让它如一把火炬,在暗夜里照亮前行的路程,让人生熠熠生辉。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