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国考时政热点:以互联网立法规范网络秩序
中考【道德与法治】50道最新“时政热点”题+答案

【道德与法治】50道最新“时政热点”题+答案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100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1年中考,以及大家的期末考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试都会考察一些时政热点,下面小爪子把整理的最新时政选择题资料分享给大家!1.2021年4月7日晚,国航CA8228航班起飞后,有乘客在机舱中声称“机上有炸弹”,随后该航班返航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经警方检查,未发现爆炸物,出警民警将该乘客带回做进一步调。
该乘客的行为( )①用权利,损害国家、集体和其它公民合法的权利与自由②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只享受了权利却没有履行义务③没有按照法定的程序、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行使权利④故意制造恐慌,扰乱正常的飞行秩序,是严重违法行为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2.家发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以海南作为全国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先手棋,推出22条特别措施。
对上述举措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有利于促进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②有利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完全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④要创新管理方式,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3.2021年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阿里巴巴集团被处罚的原因有( )①妨碍了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自由流通②侵害了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③濫用市场支配地位以获取正当竞争优势④严重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4.2021年3月截至6日傍晚,电影《你好,李焕英》总票房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50.36亿元,升至中国影史票房第二。
地方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类问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地方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类问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面试问答1.目前,个人网上募捐的行为越来越盛行,但却屡现骗局。
请你谈谈如何有效加强网络监管,发挥网络募捐的作用。
正确答案:近年来,遇到重大疾病,不少经济困难的家庭会在网络上求助,通过自媒体或是一些传统媒体人士的发布网络信息募捐。
个人募捐、媒体或自媒体募捐随之流行起来,有一些遇到重大困难的人确实因此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帮助,点滴爱心汇聚成了海洋,同时,“捐款门”“诈捐门”等骗捐、捐款使用不当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不仅践踏了捐款者的爱心,也让质疑声频现,个人、自媒体到底该不该进行募捐?当前关于募捐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从法律层面讲,只要个人募捐没有涉嫌诈骗,法律并未禁止个人劝募行为,政府也不能限制个人表达意愿的权利。
而一些个体逐渐聚集而成的民间团体、组织在网络进行集体公募,在理论上是不合法的。
根据2000年出台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没有登记注册的组织进行公募,政府可以取缔。
但实际上往往因这些组织做的是公益慈善事业,政府一般不会去管,所以出现很多没登记的公益慈善机构利用网络募款开展项目。
由于个人利用公共媒体进行劝募的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善款过度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微募捐、众筹甚至会成为一种个人依靠社会力量寻求帮助的趋势,我们不能“一刀切”地阻止社会大众遇到困境时试图寻找自救的途径,但要更有力地加强网络监管,让爱心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中国现在的社会诚信度不是很高,如果没有约束和监管的话,网络容易被人利用。
在个人发起网络劝募中,应多方合力寻求规范道路。
第一,政府应该加快关于网络募捐的立法细则,让网络募捐有法可依。
第二,呼吁公众监管,比如要求募捐者披露捐款细节,建立自律准则。
第三,第三方机构应加强对网络募捐的监督,并让募捐和使用善款的全过程都透明公开。
比如通过慈善组织代理捐款,由第三方机构公证和确保每一分善款的去向。
2015厦门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刻认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纵观历史,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宽猛相济”、荀子提出“隆礼而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共同发力、相互促进。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年高考政治事热点专题复习全面依法治国,以高质量立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材料二: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 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加强领导立法,使法律更好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是每一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 答:(1)为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2017·全国Ⅰ·39】《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 别行政区”。 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
【命题预测】考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良法来保障善治的?
④将为公民各种权利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民事单行法的制定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 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原则; 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推动被监督者依法行使权力。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问法于民,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民法典的诞生 从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草案,到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走过66个春秋。 历经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启动制定后,中国即将正
2015年时政热点经典案例深度解析

2015年时政热点经典案例深度解析(一)法治篇——构建国家法治体系【会议链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会议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基石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背景现状】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
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
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中不协调、不一致、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假如某人因网购的热水器漏电而受伤,审理案件时,法官可以适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以至因法律规定不一而“同案不同判”。
【重要意义】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
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只有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解决因体系性不强导致的法律规定在逻辑上、价值取向上相互“打架”。
比如,应该加快制定民法总则、人格权法,进而编纂形成逻辑、价值一致的体系化的民法典。
其次,要重视发挥立法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变“政策引领”为“立法引领”,坚持改革于法有据,使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这需要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度超前”谋划立法,使立法更具前瞻性。
再次,要改进立法体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去除立法部门化,使立法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共识、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使立法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基石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背景现状】当前,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时有发生;法治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有的人缺少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立法阶段还存在“部门立法”等问题,影响了立法质量;执法机构权责不清、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不文明执法、选择性执法、牟利型执法、不公正司法和不作为等问题;法律实施的评价考核制度缺失,难以对执法机构和人员形成激励奖惩机制。
申论热点:规范互联网广告乱象

互联网广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搜索引擎的付费搜索,微博上的“推广”,微信公号里的软文……广告形式千姿百态,内容无所不有,而且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虚假成分太多。
特别是朋友圈里的日用品、化妆品、医疗保健品等广告,夸大宣传不说,还总时不时在眼前出现,让人烦不胜烦。
由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9月1日正式生效,明确要求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需要在显著位置标明“广告”,付费搜索广告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
网红、明星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商业广告,也要显著标明“广告”。
个人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转发广告帖,也要承担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和义务。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相比传统广告,互联网广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途径更加多样、方式更加隐蔽,或者更有迷惑性,或者更有强制性——你以为你是在上网冲浪,其实,你只是在广告的垃圾堆里徜徉,网民不仅没得选择,甚至无法关闭。
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互联网广告的发布一度十分“任性”,饱受网民诟病。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可以运用的广告手段越来越多,广告样式也越来越隐蔽。
比如,竞价排名使广告信息看起来更加“正规可信”,广告信息以文笔优美的文章潜移默化。
互联网的发展使广告信息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但也为一些不实信息的大范围传播留下了空间。
如果将甄别广告信息真伪的责任推给消费者,不仅会加剧一些广告主和发布者在制作广告时的“非分之想”,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伤害。
比如,“魏则西事件”暴露出互联网广告不明确标识的严重危害,由此曝光的“莆田系”医疗广告更是触目惊心。
规范互联网广告的制作和发布,是互联网广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祛除不真实、不文明的广告手段,淘汰那些坑蒙拐骗的广告手段,才能凸显高品质互联网广告的独特价值。
没有了“商业推广”的遮遮掩掩,没有了低劣广告的“狂轰滥炸”,网民便能更高效地获取需要的广告信息,更优雅地欣赏优秀广告的意蕴和品位。
中考时政热点 (1)

(1)近年来中国对外交往中频频吟唱出“中国声音”说明了什么?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题;②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 际影响力日益增强;③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④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 正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8、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15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 “从农场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9、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3月2日通过决议,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 施遏制朝鲜的核、导计划,并呼吁恢复六方会谈。
(1)为什么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题目答: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8、2015年6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 人在作关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草案说明时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9、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015年7月1日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 10、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 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 消除贫因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 11、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发展。提出 两岸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
互联网政策法规与伦理考核试卷

B.加强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管理
C.限制网络服务提供商收集个人信息
D.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10.以下哪些行为可能违反互联网政策法规?()
A.利用网络进行非法集资
B.在网络游戏中使用外挂
C.合法使用网络资源
D.在网络论坛上发布违法信息
11.以下哪些是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处理用户信息时应遵守的原则?()
10.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_______。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网络用户可以随意传播任何信息,不需要承担责任。()
2.互联网企业无需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
3.我国政府鼓励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
8.家长监督、学校教育、防沉迷系统
9.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交易行为
10.紧急断网、数据备份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网络信息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用户权益的重要方面。有效措施包括: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定期更新安全防护软件、建立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等。
A.《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C.《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4.根据我国互联网政策法规,以下哪项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A.未经授权传播他人作品
B.合法使用网络表情包
C.网络购物时如实评价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高屋建瓴为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规划了蓝图。
要依法治国,就必须依法治网。
依法治网就要用法治的思维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这至少包含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依法管网三个方面。
依法上网不可“违法”。
互联网的虚拟性,给人一种网络是法外之地的错觉。
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得以规制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网络上却改头换面、大肆横行。
现实社会中的人受制于法律不会去肆意传播不实、虚假、低俗信息,也不敢随意中伤诽谤他人,更不会明目张胆的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但在网上,“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些人却为了点击率、提升人气肆意传播网络谣言、诽谤等不实信息,“友加”软件等公然色情炒作分享淫秽性的文章和图片。
虽然它们已被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但这种现实反映出我国现有网络法律法规的不相适应性。
不可否认,在应对网络热点难点问题时,司法解释、管理规定等确实起到了弥补网络法律缺位的良好功效,如关于网络谣言的认定与处罚,最高法出台信息网络侵权司法解释明确“人肉搜索”等网络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微信十条”规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等。
但这不宜作为网络法治化建设的常态手段。
只有推进和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才能增强依法治网的力度、精度、信度,使用网者不敢、不能、不想去“违法”,也才能实现第14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表的《苏州共识》,培养“守法的网民”,争做“守法的网站”,勇当“依法治国的引领者”。
依法办网保护“隐私”。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络企业将商家利益瞄向法律禁区。
尤其是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数据失控”危机变得更为突出:虚拟社会中的每一个数据经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阶段,最后在应用阶段必然会对接到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
不法分子肆意挖掘个人私密、家庭、健康等隐私信息,骚扰电
话不断、垃圾短信泛滥、“艳照门”事件层出,个人数据权如何保护,如何实现数据管理与开放……对这些内容我国在法律方面尚未能有效规范。
这也导致我们既丧失了对数据的控制权,也无法管控这些数据会流向哪里,更无法影响获得信息的人将会对这些数据作何处理。
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服务,明确网络服务中对数据使用的规则和标准,才能对网络隐私保护有法可依。
依法管网明确“责权利”。
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为依法治网提供依据,也在不同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我国现有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中有较强的行政监管色彩:现行的170余部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中,调整行政类法律关系的超过了八成;法律法规也多是从方便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侧重规定管理部门的职权、管理和处罚措施等内容;在管理方式上以市场准入和行政处罚为主,在规范设计上以禁止性规范为主,缺乏激励性规范,多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的责任和义务,而对如何保护企业、网民在互联网中的权利缺乏设计与考虑。
这不仅使多个行政部门产生管辖重叠,也常忽略了权利与自由的边界。
因此,只有以互联网立法协调网络治理权力,明确国家、企业、个人在网络使用中的责任,才能确保网络空间中的权利。
才能在法治的环境下,建设具有强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科技公司、新型主流媒体,提升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离不开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成熟与应用。
互联网立法是规范网络行为的关键保障。
只有网络主办者、网络使用者、网络管理者都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行为,同心共智、同频共振、同力共举,才能建设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法治化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建立起网络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