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沱江流域近代糖业史研究综述——兼论糖业史研究的资料问题

合集下载

新世纪四川甘蔗糖业发展状况与思考

新世纪四川甘蔗糖业发展状况与思考

新世纪四川甘蔗糖业发展状况与思考张让琴[1]王友富[2]铁万祝[2]刘大章[2](1、四川省农业厅四川成都 610000 2、四川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四川米易 617201)摘要进入新世纪四川甘蔗糖业面临的形势严峻,白糖生产基地向气候条件较好的攀西蔗区转移,但由于甘蔗糖业仅是脱贫产业,并非致富产业,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状况不佳,面积大幅下滑,糖业生产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糖价大幅回升,在机遇面前需认真思考发展对策。

关键词四川甘蔗糖业新世纪发展对策0 引言历史上四川曾是我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据报道,1919年四川糖产量9万吨,占当时糖产量的69.2%,主产区的内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甜城”;1949年植蔗面积31.5万亩,70~80年代发展到70万亩,1978年达85.5万亩,为历史最高纪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等省蔗区的异军突起,四川甘蔗糖业的地位逐步下降,进入九十年代后,受糖价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冲击,四川甘蔗面积逐年下滑,糖业已全面萎缩,白糖厂纷纷倒闭。

进入新世纪后,四川省内地只剩下一些小型红糖厂,全省的白糖生产主要集中于攀西蔗区。

1 四川糖业生产环境1. 1 攀西蔗区攀西蔗区地处金沙江及其支流安宁河和黑水河流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23℃,年降水量960.5~1047.8mm,无霜期340~365天,日照时数2164.2~2709.2小时,日照率49~62%,太阳辐射量大,达120~140千卡/cm2.年,生理辐射为55~60千卡/cm2.年,≥10℃活动积温5000~8000℃,无霜期335天以上,年较差小,为12.9~14.5℃,日较差大,达10~20℃,相对湿度60~75%。

降雨分布不均是本区最大的特点,冬春干旱少雨,降雨量不足全年的10%,而夏秋温暖湿润,降雨最多达90%以上,因此抗旱植蔗特别是解决苗期抗旱是蔗区植蔗生产的主要问题。

1.2 内地蔗区四川内地蔗区主要分布于沱江、岷江、长江、嘉陵江、涪江和渠江流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四川传统的老蔗区。

内江糖业调整的再思考──内江糖业专家讨论会情况综述

内江糖业调整的再思考──内江糖业专家讨论会情况综述

内江糖业调整的再思考──内江糖业专家讨论会情况综述
佚名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1993(000)002
【总页数】4页(P11-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2
【相关文献】
1.内江糖业结构调整的再思考 [J], 杨建;黎平
2.四川内江糖业传统建筑现状及景观设计分析 [J], 陈纪廷
3.从糖业结构调整看内江工业的转型升级 [J], 余崇威;
4.从资阳县发展西瓜生产谈内江糖业的复兴:振兴内江糖业战略研究的再研究 [J], 姚仕国
5.内江糖业发展历史与甜文化的传承 [J], 唐黎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糖业史

中国糖业史

中国糖业史中国糖业史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涵盖了从最初的石糖到现代工业化糖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简要概述:1. 初始阶段:早在战国末年,即公元前250年左右,中国已有关于蔗糖的记载。

宋玉的《招魂》中就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的句子,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饮取蔗浆。

2. 唐宋时期:唐太宗时,派遣使者到西域学习制糖技术。

公元647年在扬州设立糖坊,开始制造结晶砂糖。

随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宁的邹和尚传授制“糖霜”法,产品冰晶透明,被喻为“琥珀糖霜”。

这一时期的制糖业已经相当发达,糖制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3. 明朝至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糖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

直到明朝末年,中国的制糖业才开始复苏。

清初时期,中国开始引进一些新的制糖技术,其中以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制糖业最为发达。

这一时期制糖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将制糖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4. 近代以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由食糖出口国变为食糖进口国。

这一变化促使中国开始出现机制糖厂,一些弱小的新式制糖企业开始出现。

但在世界糖业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甘蔗糖业仍然停留在土法制糖阶段,呈衰退态势。

5. 现代:尽管中国的甘蔗糖业一度停滞不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制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的制糖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包括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此外,甜菜制糖的大部分工艺设备也适用于甘蔗制糖,使甘蔗制糖厂能够快速采用新技术。

中国糖业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史。

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的制糖业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试论四川沱江流域的糖品流动(1900-1949)

试论四川沱江流域的糖品流动(1900-1949)
试 论 四 川 沱 江 流 域 帕 糖 品 流 动 ( 0—14 ) 10 9 9 9


赵 国壮
( 中师范 大学 中国近代 史研 究所 , 北 武 汉 40 7 ) 华 湖 3 09

要 :9 0—14 间, 10 99年 在沱江流域糖 品流动 过程 中, 既有期 货及现货 交 易形 式的并存 , 又有 “ 蔗糖评
tn e o e eo me t n r i fo t e p rp c ie o e ifu n e o u a ’ bl y a d efc s o o e e c fd v lp n d ci s r m e s e t t n e c fs g s mo i t n f t g v mme ti tr e — a s h v f h l r i e f n n ev n t n O n a d h e fr a in o o v cin b t e n s g n t e o i . n o e h n ,t m t f n e t ew e u a a d o h r mmo i e p i z d t er g o a a e p t r o o o c o r c dt so t i mie h e in lt d at n,a d r e n ld t ed v lp n t e e tr .On t e oh rh n e h e e o me t o h r co s f o s h t e a d,te i a t r t n t cu e o u a a e n e p n i ga d te h mp c i ai a sr t r f h c n it b t e l ne s a d ma e s e s n sa d g v r me t e a O s ro s frt e g v mme ti tr e t n ta u a o f cs ewe n p a tr n k r ,p a a t n o e l n n c me S e u o h o e b i n ne v n i h tr r l o s ce y w si i r e tt . o it a n d s d r s e o a

《糖的滋味》——内江制糖业探究的开题报告

《糖的滋味》——内江制糖业探究的开题报告

《糖的滋味》——内江制糖业探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是世界糖业大国之一,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内江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是中国制糖业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甘蔗种植资源和先进的制糖设备技术。

同时,内江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因此,了解内江制糖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内江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主要围绕内江制糖业展开,通过对内江市制糖企业生产技术、市场情况、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进行调研,全面分析内江制糖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内江市制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研究的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内江市制糖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现状,掌握其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管理模式及先进技术应用情况。

2、分析内江市制糖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国内外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状况和行业政策等,以期为其提供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市场定位和战略决策。

3、研究内江市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指出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规避风险的途径,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江市制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研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调研。

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行业标准、政策法规、企业公开信息、行业分析报告和学术研究文献等,以获取内江市制糖业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2、案例研究。

针对内江市的代表性制糖企业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掌握其生产技术、市场情况、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等。

3、访谈和问卷调查。

与内江市政府官员、制糖企业负责人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对内江市制糖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公众对内江制糖业的认知和态度等。

《白糖调研报告》word版

《白糖调研报告》word版

2011/12榨季或小幅增产,后市需关注霜冻---白糖调研专题在8月-9月连续三次抛储,共计向市场投放60万吨白糖,以及国际原糖回落导致进口糖价降低压力下,郑糖开始单边下跌。

然而进入10月份后,郑糖在自身消息面处于真空期情况下,跟随宏观面的阴晴开始宽幅震荡,维持在6500-6890元/吨的箱体震荡。

后期郑糖是继续维持区间震荡还是下跌,或是上行?新榨季的产量预期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把握行情,大家一般会对主产地调研以对产量进行预估。

那调研的效果如何,与实际产量是否一致?本文就历年白糖调研情况及效果作了一个归纳分析,再对2011/12榨季产量进行了预估,最后指出存在的预估误差风险。

一、历史调研情况回顾(1)对各个榨季调研估产情况①对于07/08榨季的估产调研2007年12月15-19日中瑞金融《榨季广西白糖市场考察总结:现货与期货的较量》实用文档通过对广西甘蔗主产区,南宁、钦州、来宾、崇左和柳州等城市考察,得出:尽管由于干旱和局部霜冻天气,单产和糖份双双下降,使得产量受到一定影响。

但由于播种面积较上年明显增加,从而使得总产量仍较上年增产,只是增幅较预期有所下降。

目前广西预计产糖830万至850万吨,全国预计产糖1350万吨。

后期应该特别警惕可能出现的12月和08年1月份霜冻的大面积发生。

(注:07/08榨季实际糖产量为1484.02万吨)②对于08/09榨季的估产调研2008年9月1日广西糖网《2008/2009榨季全国食糖产量第一次估产调查报告》根据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糖料概况、单产情况对08/09榨季的产量进行预估,得出:08/09榨季我国糖料种植面积将持续增长,但由于广西冻害有可能影响甘蔗单产,在不出现天气异常和重大灾害的情况下,预计08/09榨季广西食糖产量将会达到935-954万吨,全国甘蔗糖生产量有望达到1362--1381万吨,比07/08榨季的1366万吨增加4万吨—15万吨,增产幅度0.2-1.1%。

新中国成立前内江制糖业的兴衰

新中国成立前内江制糖业的兴衰

新中国成立前内江制糖业的兴衰【摘要】内江从清朝开始向来就有“甜城”的美称。

四川制糖业兴盛于沱江流域,而内江正是沱江流域的制糖重镇。

在辛亥革命前后和抗日战争时期,内江制糖业达到发展的高峰。

内江为此一度还成为抗战时即成都、重庆之后的第三重要的四川重镇,内江的制糖业也一度与自贡的制盐业并称为抗战时四川两大重要产业。

本文意在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内江制糖发展与衰落的过程和其相应的原因。

【关键词】制糖业;内江;糖业中心;四川省一、早期制糖业的发展中国制糖的原料以甘蔗与甜菜为大宗,四川制糖业的原料是主要甘蔗,内江也不例外。

公元前300年,中国战国时期,出现了对于制糖业的记载。

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胹鳖炮羔,有柘浆些”[1]的描述。

“柘”经季羡林先生等学者考证是“甘蔗”的意思,“柘浆”即是从甘蔗中榨取的甘蔗汁水,说明在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民已经开始掌握甘蔗加工的原始技术,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制糖的国家之一。

从西汉扬雄《蜀都赋》赞咏蜀地的物产中便提及“诸柘”(即甘蔗)[2]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四川最早至少可追溯于西汉时期开始种植甘蔗,但还没有大规模用甘蔗制糖。

一些学者认为此时的中国制糖业整体还处于“粗糖期”,甘蔗多用于果蔗,直接食用。

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曾与奋威将军邓展在君臣之宴会上以甘蔗做剑,讨论剑术。

说明三国时期,甘蔗已经作为水果在宫廷宴席上食用了。

唐太宗即位时期曾派人去印度学习制糖技术,作为南方丝绸之路重镇的内江在那时就开始接触到制糖技术。

7世纪末,四川省出现土法制造的白糖,这种用渗漏的方式制造白糖的方法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在使用。

不久,在唐朝大历年间(766—799),四川遂州(治所在今四川遂宁市)的一名姓邹的和尚发明了“霜糖”(即今天的冰糖),遂州成为四川著名的制糖中心。

北宋时期,遂州人王灼对遂州的制糖业进行考察,撰写出了介绍早期制糖业,现存最早的一部名著《霜糖谱》,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遂州的制糖工艺。

浅析抗战前后“整体经营”模式下的内江蔗糖业

浅析抗战前后“整体经营”模式下的内江蔗糖业

等 因 素 , 制 了糖 房 的 分 布 和 规 模 , 内江 的 糖 房 保 留 着 浓 限 使
厚 的 “ 土 工 业 ” 色 。 分 布 不 得 不 随 蔗 田 的分 布 而 星 罗 棋 乡 特 其 布 , 在 沱 江 流 域 的 田野 里 , 立 着 漏棚 和 糖 房 , 青 的 蔗 苗 “ 矗 青 就 围 绕 着 这 些 漏 棚 和糖 房 ,8 “ 入 冬 季 , 资 、 ,3 每 C。 则 内一 带 , 田 舍 庐 墓 间 , 屋 高 耸 , 汽 缭 绕 , 于 触 目 皆 是 , 也 所 谓 糖 茅 白 几 盖 房 也 ”9 。 ¨ (砸 。当时 糖 房 的 规 模 较 小 , 个 糖 房周 围 的 甘 蔗 供 ] 一 给范围 , 大抵 以 其 周 围 十 华 里 为 限 。规 模 最 大 的糖 房 每 日榨 蔗也最多不过两万市斤 。 开设 糖 房 的 资 金 , 多 寡不 论 , 的 也 多 约 三 、 千 元 , 的则 仅 千余 元 。 四 少
和甘蔗含糖量亦有所降低 。 关 键 词 : 战前 后 ; 体 经 营 ; 江 ; 糖 业 抗 整 内 蔗 中图 分 类 号 : 3 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 75 2 0 )5 0 1 — 0 1 7 —1 8 ( 0 7 0 — 1 4 4
关 系 , 且 在 金 融 上 亦 有 融 通 关 系 。“ 民 因经 济 窘 迫 , 未 而 农 于 四川 是 我 国蔗 糖 业 的 发 源地 之 一 。唐 代 后 期 , 川 蔗 糖 四 业 主要分 布于涪江流域 , 以后 逐 渐 移 向气 候 温 和 , 量 充 足 雨 的 沱 江 流域 。 近 代 以 来 , 江 流 域 已成 为 四川 省 的 主 要 产 蔗 沱 区 。 据 1 3 — 14 9 9 0年 统 计 , 农 作 物 的 种 植 结 构 看 , 江 流 9 从 沱 域 的金堂、 阳、 阳、 中、 江 、 简 资 资 内 富顺 六 县平 均 种 蔗 面 积 占 全 部 农 作 物 面积 的 4 . 7 。 7 8 而地 处 沱 江 流 域 中 部 的 内江 , 种 蔗 面 积 则 高 达 5 . O _。 这 表 明 甘 蔗 收 入 占 了 内江 农 民 收 7 5 1 ] 种植前或远在 收获前 , 即贱 价 将 未来 甘 蔗 , 与 糖 房 。 房 的 售 糖 资金 , 半 借 自漏 棚 。 棚 又 多借 自银 行 、 庄 及 商 号 ”6 在 大 漏 钱 _。 ] “ 农 + 糖 房 +漏 棚 ” 整 体 经 营 ” , 农 与 糖 房 之 间 在 蔗 的“ 下 蔗 供 求 关 系上 用 “ 约 形 式 , 契 ,3 C 固定 下 来 , 疑 对 糖 业 生 产 起 了 7 无 重 要 作 用 。 时 , 为“ 头 大 户 ” 糖 房 一 般 具 有 如 下 特 点 : 当 作 龙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a n d Di s c u s s i o n o n Do c ume n t s a nd Ma t e r i a l s f o r t h e S t u dy o f S u g a r I n d u s t y r Hi s t o y r Z HA0 Gu o — z h u a n g .LI U Xi a o . f e i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四川 沱 江 流 域 近 代 糖 业史 研 究 综 述
— —
兼论 糖 业 史研 究 的 资料 问题
赵 国壮 , 柳 晓 飞
( 1 .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 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2 . 重庆铁路 中学 高中历 史教研 室, 重庆 4 0 0 0 5 3 )
发展 的原貌 , 并服 务 当下该 区域糖业文化 的打造 , 还应进一 步探讨 酒精 糖料 、 糖 业与相 关行 业的 关 系、 糖 业融资 、 蔗 糖纠纷等相关 问题 , 深入挖掘地方文献及 口述 史资料 等史料。
中图分类号 : K 2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4 4 7 4 ( 2 0 1 3 ) 0 2— 0 0 8 7一1 0
i n a s p e c t s l i k e t h e e x p a n s i o n o f r e s e a r c h i f e l d a n d t h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ma t e i r a l s i n s u g r a i n d u s t r y, wh i c h h a s b e c o me a t y p i c a l c a s e o f t h e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s u g a r a n d ma n u a l i n d u s t y . Ho r we v e r ,s o me q u e s t i o n s ,s u c h a s a l c o h o l s u g a r ma t e i r a l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s u g a r i n d u s t y r a n d o t h e r o n e s ,f i n a n c i n g o f s u g r a i n d u s t y ,d r i s p u t e s i n t h e i n d u s t r y ,c o l l e c t i o n o f l o c a l d o c u me n t s a n d ma t e i r a l s o f o r l a h i s t o y r e t c .w i l l h a v e t o b e r e s o l v e d S O t h a t we c a n b e t t e r r e s t o r e t h e o i r g i n a l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u g r a i n d u s t y r a n d s h a p e t h e 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 1 . C o l l e g e o f H i s t o r i c C u l t u r e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7 1 5 ;2 . R a i l w a y H i g h S c h o o l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0 5 3 ,C h i n a )
Ke y w o r d s :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s u g a r i n d u s t y r i n T u o j i a n g i f v e r r e g i o n ;s u g a r e c o n o m i c z o n e ; i f n a n c i n g
S t u d i e s o f t h e Mo d e r n Hi s t o r y o f S u g a r I n d u s t r y i n S i c h u a n T u o j i a n g R i v e r R e g i 0 n
西南 交 通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2 0 1 3年 3月
J OU RNAL OF S OU T HW ES T J I AO T ONG UNI VER S I T Y
Ma r .2 0 1 3 Vo I . 1 4 N o . 2
第1 4卷
第 2期
o f s ug a r i n d us t y ;mo r n o p o l y o f s u g a r ;t h e c o mmu n i t y o f s u g a r i n d us t y r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p a s t , t h e s t u d i e s o f s u g a r i n d u s t y r i n T u o j i a n g i f v e r r e g i o n h a s m a d e g r e a t p r o re g s s
关键 词 : 沱江流域糖业 史; 蔗糖 经济 区; 糖 业融资; 食糖 专卖; 糖业群体 摘 要 : 沱江流域糖业 史研 究已达到 了一 个 相对 高度 , 成为 了中国糖业 史及手 工行 业史研 究的一 个典型 案例。不过 , 为 了更好 地还原 历 史时期沱 江流域糖 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