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作业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一课一练

第九课庞大的“家族”一、填空题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约占动物总数的()以上。
2、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胸部有(),多数有一对或两对()。
3、常见的虫有()、()、()、()、()等。
4、常常扮成绿色植物,有利于隐蔽自己∶头呈三角形,转动灵活;有两把"大刀",捕捉猎物很方便。
描述的是()。
5、昆虫中种类最多的是()6、()昆虫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它不仅可以向前、向后、向两侧飞,还可以像直升机那样停在空中。
二、我会选择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蜻蜓和蚂蚁都有()脚,都是昆虫。
A、2只B、4只C、6只2、下列关于昆虫的触角说法正确的是()。
A、昆虫的触角形状都是相似的B、昆虫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C、昆虫的触角由于结构简单,所以比人的鼻子差得多了3、下列动物中,外形结构相似的是()。
A、蝴蝶、蜻蜓B、蜘蛛、蚕蛾C、蚂蚁、蜗牛4、以下不属于昆虫共同特征的是()。
A、身体分为头、胸、腹B、胸部有三对足C、都会飞5、现在世界上的昆虫约有()万种。
A、50B、150C、1006、( )是昆虫类最多的生物。
A、蚂蚁B、甲虫C、蜜蜂7、()类动物是动物界最多种类、A昆虫B鸟类C哺乳三、我会判断对错。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1、我们平时所见的虫子都是昆虫。
()2、昆虫都是益虫,所以苍蝇蚊子都不是昆虫。
()3、昆虫中数量最多的是甲虫。
()4、昆虫是动物中很小的一个分支。
()5、昆虫都有一对翅膀,都能在空中飞行。
()6、蝴蝶不是昆虫类动物。
()7、昆虫的种类现在有120种。
()8、蜜蜂在四对足。
()9、昆虫类动物的特征是相近的。
()10、有的昆虫能飞,有的昆虫不会飞。
()四、连线题五、简答题1、在下图上写出蚂蚁身体的五部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课件

=16 ×30
=(25 ×4)×37乘法结合律
=480
乘法结合律
=100 ×37 =3700
练一练
根据乘法运算律,在 里填合适的数。 45×16= 16× 45
5×(14 × 9)=(5× 14 )× 9 (6×13)× 5)=13×( 6 × 5 )
课 堂 检 测 (教材第65页第1题)
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你有什么发现?
探究新知
(15×20)×45 =13500 15×(20×45)=13500
(15×20)×45 = 15×(20×45)
(35×15)×2 = 1050 35×(15×2)= 1050
(35×15)×2 = 35×(15×2)
探究新知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
690+174=864 583+68= 651 795+367=1162
690 + 174
864
583 + 68
651
795 + 367
1162
+
174 690
864
68 + 583
651
367 + 795
1162
课堂检测
(教材第58页第3题)
3. 38+76+24 =114+24
88+45+12 =133+1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95+37+63
=295+(37+63) =295+100 =395
47+58+42+33
=(47+33)+(58+42) =80+100 =180
86+(14+79)
=(86+14)+79 =100+79 =179 18+(159+82)
2020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最新整理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第 1 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
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 9 课时 整理与练习教案与反思

第9 课时整理与练习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
(板书课题)二、查漏补缺训练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
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顺序表意义:数位十进制计数法多位数读数、写数大小比较——改写近似数(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
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该如何改写呢?(4)近似数。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堂作业设计(9课时)

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1课时认识三角形1、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从上面所画的三角形中可以知道:每个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和()条高。
2、如图的人字梁是一个三角形,()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到()的垂直线段。
3、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
底:()毫米底:()毫米高:()毫米高:()毫米4、分别画出下面各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5、在点子图上画两个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
6、下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
(1)以AB为底边,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
要求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除A、B外)都在另一条直线上。
(2)画出的三角形AB边上的高都是()厘米。
7、下面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2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有10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和下面哪种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框里画“√”。
(1)10厘米能□不能□(2)9厘米能□不能□(3)15厘米能□不能□(4)4厘米能□不能□2、用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三角形(没有剩余)。
(1)如果其中两条边的长分别是7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长是()厘米。
(2)如果其中一条边长是6厘米,那么另外两条边长的和是()厘米。
(3)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长都相等,那么每条边的长是()厘米。
(4)在围成的三角形中,最长的一条边的长要小于()厘米。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整厘米数,且其中的两条边分别长5厘米和8厘米,另外一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4、朝晖小学和少年宫中间隔着一条小河,河上有A、B、C三点。
在哪里建桥可以使朝晖小学到少年宫的路最近?5、把一根12厘米长的吸管剪成3段(每段长度都是整厘米数),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
可以怎么剪?6、判断题。
(1)张昊把一根长18厘米的电线,先剪下10厘米,再将余下的电线剪成两段,最后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2)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所以一定有三条高。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一. 教材分析《庞大的家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物分类的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知道生物分类的依据。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2.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生物分类的资料。
3.准备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类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如何分类的吗?”让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物分类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根据生物分类的依据,对所选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链、环境保护等。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件

201×34 = (200+1)×34
= 200×34+1×34 = 6800+34 = 6834
630÷45 =630÷9÷5 =70÷5 =14
4.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选自教材P108 第11题】
18×45+18×55 =18×(45+55) =18×100 =1800
226×35-26×35 = (226-26)×35 =200×35 =700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九 整理与复习 数的世界(一)
认识多位数 ······数位顺序表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认识多位数 ······数的读法
3080007 读作: __三__百__零__八__万__零__七___ 10730000 读作: ___一__千__零__七__十__三__万_ 2870990000 读作: __二__十_八__亿__七__千__零__九_十__九__万_
26×25+17×25 =650+425 =1075(千米)
总路程=两船速度的和×时间
(26+17)×25 =43×25 =1075(千米)
答: 上海到武汉的航道长1075千米。
【选自教材P108 第14题】
7.(2)两艘轮船分别以17千米/时和26千米/时的速度同时从上海开
往武汉。经过25小时,两船相距多少千米?
九亿七千一百万 写作: __9__7_1_0_0_0_0_0_0___
七百零三万零八十 写作: __7_0_3__0_0_8_0_____
1. 写数时, 从高位起, 一 级一级往下写。
2. 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 单位也没有, 就在那个 数位上写0占位。
认识多位数 ······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
6. 【选自教材P108 第13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运算律》一课一练习题(含答案)sc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在里填合适的数。
(1)28+15= +28(2)(37+ )+61= +(39+61)(3)39+9+84= +39+84(4)125+39+ =( +25)+393.计算38+26+62时,算式变成26+(38+62)再计算,小明说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小军说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参考答案1.a+b=b+a (a+b)+c=a+(b+c)2.(1)15 (2)39 37 (3)9 (4)25 1253.小军说得对因为不仅交换了加数的位置,而且先相加的两个数也发生了变化第2课时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39+87=87+39应用了( )律;(A+32)+168=A+(32+168)应用了( )律。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4+37+63 437+(154+173) 365+207403+298 278+211+122 188+324+12+683.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999999+29998+3998+498+58参考答案1.加法交换加法结合2.354 764 572 701 611 5923.199999+29998+3998+498+58=200000+30000+4000+500+60-9=234551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1.用字母表示。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7×4 189×50×264×125×8 25×125×163.东东在计算21×A×25时,把21看成了12,得到的结果是1200。
正确的结果是多少?参考答案1.a×b=b×a (a×b)×c=a×(b×c)2.700 18900 64000 500003.1200÷(12×25)=4 21×4×25=2100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1.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合适的数或字母,在里填合适的运算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