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日本古典建筑的保护和发展

日本古典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摘要: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古典建筑的保护和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具有传统和现代特征.古典建筑是为特定目的而建造起来的,它存在的本身就是其文化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古典建筑的使用和管理系统的变化会对他的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平衡持续性利用和文化意义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古典建筑;建筑保护;发展本文是通过对日本古典建筑保护方法的历史背景的阐述,然后从各个阶段的修缮事例,以及文献资料来研究日本保护古典建筑方法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一、日本古典建筑的传统保护修缮1.日本古典建筑的传统修缮保护形式日本的古建筑里面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但是,日本气候具有雨量大,湿度高的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木材的长期保存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长久暴露在外的木质构件,加剧了木材的腐朽和虫蛀带来的损坏。
因此,修缮保护尤为重要,这也是古典建筑得以有效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预在传统的修缮中一般是最小的,是为了减少开支都是尽可能的保留原始木料,如果只是一个大构件损坏,只需要更换腐坏的地方就行了。
若是小构件损坏,就可以更换整个构件。
另外,如果不能重复在原来的位置使用腐朽的构件,就会被重新加工并用到不同的地方。
所以腐朽构件的修缮和替换都是对其它结构在最小的干预下单独进行的,如果木构件已经全部损坏,就要对结构实施部分拆解,此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重新增加加固构件。
日本大部分的木构建筑都是根据这种方法进行修缮和保存的,如果开始就使用高质量的木材,同时结构坚固,外在环境条件不恶劣,这样经过修缮木结构建筑是可以存留几百年的,同时还能保留一大部分的原始材料。
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古结构的建筑法隆寺西院伽兰建筑就是最好的证明。
法隆寺的五重塔已经历1300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14次大修缮,其中最重要的修缮是1010年,1283年和1604年,这几次的修缮在对它的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位于三重县的被森林所包围的伊势神宫,是日本道教的大型建筑群。
建筑历史知识: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建筑历史知识: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的建筑遗迹至今仍为人所贵。
虽然现代建筑变化多端,但在日本仍有着许多人继承并传承日本传统建筑的技巧和艺术。
这些传统建筑为日本文化与艺术增添了份厚重的底蕴。
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日本传统建筑历史追溯至公元前710年的飞鸟时代,始建于日本各地的神社和寺庙。
与传统建筑相伴的是一些独特的建筑文化,如瓦屋顶和用草屋上覆盖着厚厚的稻草屋面的较简单的建筑方式。
在日本的四季变化中,这种建筑方式也因应了不同的季节变化:夏季的房屋的屋顶可以打开,冬季的房屋则可以保持温暖。
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日本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在于,这是一种为日本人民创造出的建筑美学和创作理念。
传统建筑由一系列独特的建筑元素和艺术特征组成,如:鬼瓦(特殊造型的瓦片)、护山壁(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的木材)、向拦(用于保持建筑结构的垂直梁柱)、彩色绘画和装饰等。
这些特色元素都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和民俗,展示了人们的美学和宗教价值观。
此外,作为一个美学系统,传统建筑的构造也包含许多传统的绘画和雕刻技巧,体现了日本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制作技术,证明了日本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日本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独特的、凝聚着日本传统建筑知识和技术精华的美学表现。
传统建筑体现了日本建筑的漫长历史,也代表了日本人优秀的设计和制造技能。
日本传统建筑的优美外观,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着很高的声望。
因此,传统建筑成为了日本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许多重要的历史场所、著名的寺庙和神社等都是典型的日本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的现状现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导致了传统建筑的减少和消失。
快速都市化和环境破坏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传统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工作。
虽然有一些措施来保护这种建筑风格,包括许多相关机构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个人的房屋升值和利益等问题,传统建筑的保存与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挑战。
浅议日本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手法

浅议日本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手法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潮流的碰撞和融合,使得一些国家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消失。
在这方面,日本建筑界独辟蹊径,努力使本国建筑文化与国际建筑文化接轨的同时,很好地继承了本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从早期的中国式建筑样式,逐渐演变成和式风格,在反思中进而衍生出"和洋折衷"的方式,到当下各种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现代化演绎的探索和尝试,日本建筑界从未停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思考及实践。
木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本文从神社、寺院、日本府邸和茶室等建筑样式来介绍日本传统木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日本现代木建筑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分析归纳出日本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木建筑中的表现手法。
1 日本传统木建筑特点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
日本传统木建筑主要有神社、寺院、日本府邸和茶室等类型。
这些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如均采用梁柱式结构体系和榫卯连接方式、均使用大屋顶等。
同时它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如追求建筑与所处环境的融合、追求朴素优雅的装饰效果、追求材料的自然之美等。
1.1神社神社是在神道教影响下兴盛起来的建筑物,主要用来尊奉各种神灵,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神社非常讲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其主体建筑有鸟居、山门、拜殿、本殿、钟楼、附属社等。
鸟居是一种木制的门型牌坊,是神社最典型的标志物。
拜殿和本殿是所有神社都有的,而钟楼、附属社等建筑则因各种神社的特点可有可无。
神社建筑的装饰也别具一格,屋脊、梁枋、山花、斗拱以及室内的天花藻井等均施以雕刻、彩画[1],并以橘黄色为建筑的主色调。
1.2寺院建筑寺院建筑是日本真正建筑样式的开始[2]。
日本传统寺院建筑源于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随着中日贸易的深入,在中国宋、元时代,禅宗传入日本。
自此以后,禅宗思想与神道教思想一起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遗产管理制度

日本遗产管理制度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遗产管理制度不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本的遗产管理制度,包括遗产类型、管理机构、保护政策以及具体案例等内容。
1. 遗产类型日本的遗产类型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和历史遗产等。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特定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迹、古文物、传统建筑、传统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工艺、传统舞蹈、传统剧院、传统音乐等。
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考古遗址等。
历史遗产主要包括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城堡、古寺庙等。
这些遗产类型涵盖了日本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日本遗产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管理机构日本的遗产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文化庁(文化厅)和日本遗产委员会。
文化庁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专门负责文化艺术事务的机构,负责制定遗产保护政策、组织遗产保护活动、管理遗产基金等。
日本遗产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其主要职责是评定和登记遗产、制定遗产管理规划、开展遗产宣传教育等。
这两个机构共同负责日本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形成了日本遗产管理制度的主体框架。
3. 保护政策日本的遗产保护政策主要包括遗产认定、遗产评价、遗产登记、遗产修复、遗产利用、遗产传承等。
遗产认定是指对可能具有价值的遗产进行初步调查和评估,确定其是否具有保护价值。
遗产评价是指对已经认定的遗产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评估,确定其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修复计划。
遗产登记是指将已经认定和评价的遗产进行登记,形成一份可供查询和利用的遗产名录。
遗产修复是指对遗产进行必要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其保存完好。
遗产利用是指对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其文化和经济价值。
遗产传承是指通过教育、宣传、展览等形式,推动社会对遗产的认知和传承工作。
这些保护政策构成了日本遗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为日本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旅融合视域下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旅融合视域下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文旅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 机遇文旅融合使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随着游客的增加,政府和民间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
这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有助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挑战文旅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过度开发、商业化等问题。
一些文化遗产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而失去原有的风貌和内涵,甚至受到破坏。
商业化也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日本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及其保护1. 日本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日本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建筑、传统工艺、古老传统等多个领域。
京都的古建筑、和服、茶道、日本园林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遗产。
2. 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日本的非营利性文化保护组织也开展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针对古建筑的维护保护、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培训等都是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重点。
三、文旅融合中的文化遗产传承1. 传统工艺的传承文旅融合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通过旅游体验、手工课程等形式,游客们可以亲身感受并学习到日本的传统工艺,这对于传承工艺非常有益。
2. 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些古老的建筑也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一些古老的庭园、庙宇等,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用于保护工作。
四、日本文化遗产的传统与现代融合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日本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止于传统,还包括了对现代的传承。
一些古老的传统工艺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更新和发展,如和服的现代设计、工艺品的现代应用等。
2. 传统与现代的互动文旅融合中,在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也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一些古老的传统技艺可能通过现代的展示形式,如数字化展览、VR体验等,使得传统与现代更加融合。
五、结语文旅融合为日本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日本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摘要:日本建筑史就是一部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交织的历史,是外来建筑文化被摄取与同化的历史。
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经历了引进和模仿,转化和折中,到交融和共生三个阶段,外来建筑物质层面的东西,经过日本民族特有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使其转变为日本特有的文化。
关键词:日本现代建筑传统文化传承在日本的国土上,到处可见海滨、森林、丘陵与山岳交相辉映的景象,随着四季的变化,春樱花、夏绿树、秋红叶、冬白雪,风景绚丽多彩。
日本人对自然的感觉十分敏感,他们热情的赞美自然,歌颂自然、热爱自然,平原山川的美丽、气候的细微变化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切形成了日本民族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观。
日本和中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文化渊源较接近,建筑,城市规划,造园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中国的较大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摆脱了其以前从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之中,开始其西化的过程,日本的建筑界以此也开始向西方学习、靠拢,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日本传统建筑的现代化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日本现代建筑的成功有许多内在原因,其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空间象征、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空间特征、设计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共通性的,即日本传统建筑具有现代性。
所以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将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现代建筑。
日本建筑对传统主要是以象写意,用自然的、无修饰的一种或几种材料,以及单纯的色彩,简单但是却能使人思考。
庭院一向是日本建筑师用来与大自然进行对话的手段,在住吉的长屋中,中庭既是整个住宅的精神核心,又是交通必经之路,人在家中不同房间穿行时,借助于这一方空间便可感受到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和生生不息。
日本建筑的象征性简化其形,抽取其意,不刻意模仿细节而是大而化之追求一种意。
这在日本的建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日本传统建筑很多都是在抽象的形式中表现了心灵的纯净。
日本的京都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日本的京都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日本的京都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城市,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建筑和风景而闻名于世。
京都作为日本的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庄严的传统仪式,同时也是科技和创新的中心。
在京都,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共存。
1. 京都的传统文化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保留和传承。
古老的庙宇和神社遍布城市各处,它们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例如,京都的清水寺是一个古老的禅宗寺庙,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景观而闻名。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的禅修文化和禅宗建筑的精髓。
2. 京都的传统建筑京都以其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而闻名。
传统的日式建筑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京都的金阁寺是一座以金色覆盖的建筑,建筑风格充满了日本传统庄严的美感。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美丽的景点,也代表了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传承。
3. 京都的传统艺术京都以其传统艺术而闻名于世。
茶道、花道和传统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京都得到广泛发展。
京都的龙安寺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中心,这里有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
在京都,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共同存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4. 京都的现代科技京都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还是现代科技和创新的中心。
许多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在这里设立了总部或分支机构。
京都大学是日本顶尖的大学之一,以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著名。
在京都,传统和现代的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创新和活力的城市。
5.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京都的传统和现代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这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例如,一些传统庙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也利用新技术吸引更多的游客。
另外,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参与。
总结:京都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城市,它通过传统文化、建筑和艺术的传承,以及现代科技和创新的发展,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和谐共存之道。
看日本如何保护古建筑

趣味知识看日本如何保护古建筑Array唐招提寺(资料图片)过度的商业化,不仅减弱了历史氛围,而且增加了火灾隐患,堪称古建最大杀手。
在日本各地,存在着大批号称“小京都”或“小江户”的古城。
置身其中,仿佛时空错乱,让人多了一份思古的幽情。
例如,秋田县角馆号称“陆奥(指日本东北地区)小京都”,广岛县竹原号称“安艺(广岛县古称)小京都”,角馆原汁原味展示了旧时武士的住宅,周围没有大批的商店销售土特产,一片静寂。
竹原的古建仍有很多居民居住,但并未改造成酒吧一条街。
在以保存大量盛唐风格建筑而著称的古都奈良,从著名的唐招提寺沿着一条小路往南步行没多远,就到达了另一座古刹药师寺。
这条称为“历史之道”的小径,两旁是低矮的版筑墙、翠绿的竹林、木制的传统住宅,似乎让人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奈良时代。
这条“历史之道”连接两座古刹,无疑是搞商业的黄金路线,但是两旁看不到商店,也没有摊贩,古风犹存。
为了维护古都的景观,奈良市内没有高大的建筑,天际线非常平整。
正是在如此的精心呵护之下,古老的奈良直到今天仍让游客感受到1300年前唐风建筑的魅力,使中国游客也能从中窥见一些大唐的风采,而这也正是奈良吸引大批游客的魅力所在。
根据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传统建筑群和文化景观都属于文化遗产。
1966年1月,日本还制定了《古都历史性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简称《古都保存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性景观,它确定了如何指定“历史性风土地区”、限制地区内的开发补偿等。
61趣味知识该法制定的契机是古都镰仓开展的居住环境保护运动,目的是为将奈良市、京都市等古都以及镰仓市等市町村的历史性景观留传给下一代,以期增加对国土的热爱,并有助于文化的发展。
在“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新建建筑物、改建或增建、建造宅基地、开垦土地、采伐树木、采集土石都需要向府县知事或者市长提出申请。
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中的核心地区被划为“历史性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建筑物改变颜色、打室外广告等,都要提交申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匝网
l生芏I竖立l
平均1 500人就拥有一座神社。而且,日本战 后社会发生了巨变。唯独神社建筑。与战前没 有什么两样。
日本人与神社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一生 的某些特殊日子,都要到神社去参拜祈福。 婴儿出生要在神社举行保佑平安顺利成长 的仪式,三岁、五岁、七岁及每年的男孩节、 女孩节,大人要带孩子到神社去参拜。青年 男女订婚、结婚也要到神社参拜或在神前举 行婚礼,以求神灵保佑家庭幸福美满。此外, 开车的人要到神社去求取行车安全的护身 符。面临高考的学生也要到这里祈求考试顺 利,金榜题名。今日的神社不仅是供人参观 游览的文物古迹,还是人们慰藉心灵、领略 传统文化的场所。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到有 名的神社参拜,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热闹非凡 的祭典活动,已是东京市民过新年的一项重 要内容。神社宁静、自然及所带有的浓郁的 传统文化气息,对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的大 都市人们来说,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也 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
日本民族是一个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 擅长吸收它国之长。但对其生活的基础一一民 宅建筑却始终保持纯日本式风格不变。木结 构独门独户的和式住宅,今天仍是日本人的 最爱,因为这种风格集中体现了日本尊重自 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简洁、开放的建筑 和源于自然的庭院设计浑然一体,自然和谐。
(二)古老的神社、寺庙和城堡 神社、寺院和古城堡可谓日本最常见的 古建筑,它们是日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人 们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古堡情怀 城堡,最早是人们为保护自身不受外敌 侵害而构筑的。在日本,古城堡又叫“城”。是 诸侯的居城。老百姓并不住在“城”中,而是散 居在“城”的四周,由此形成所谓的城下町。今 天日本都道府县行政中心的47个城市,有33 个是由原来的城下町发展起来的。古城堡可 谓日本现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源头。 日本城堡的历史可上溯到战国时代 (1467—1573年)。当时群雄并起,纷纷构筑坚
神社的布局与环境同样体现出日本人 所追求的恬淡与清幽的审美趣味。神社总体 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表面古朴自然,毫无华 丽可言。周围多有围墙环绕,内有不少古杉, 茂林修竹,林荫参天。在都市,神社就是高楼 大厦、立交道路、民宅民居中的一片绿荫。
日本神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入口处 都设有一个形似“开”字的“鸟居”OP牌坊,一 般是用木料或石料搭建的),这已成为神社的 标志。在日本地图上,往往就是画一个鸟居的 形状来代表神社。鸟居以外是凡人世俗,鸟居 里面则是神圣境地。进入神社庭院,人们会看 到~个或多个石制水槽,槽上横放着几把竹 木做的长柄杓。香客在进香祭拜之前可在此 漱口洗手,然后再以洁净之身入内敬神。神社 内最大的建筑是本殿,是神祗的安奉处,对游 客~般不开放。本殿前面是相当宽敞的拜殿, 是信奉者拜神和献祭的地方。
3、寺庙建筑特色与市民生活 与森严肃穆的神社相比,作为佛教建筑 的寺院则要轻松许多。日本的寺院与中国的 寺庙大同小异,也是由塔、佛殿、讲堂、钟楼、 藏经楼、僧房、山门等组成。不过相对中国庙 宇建筑多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日本的寺院多 用素色原木,显得庄严肃穆。这也是日本自然 观的一个体现。 虽说日本寺院建筑最早受中国唐代建 筑的影响,但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 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在造型风格上,寺院屋顶 向上的弯度较小,屋檐更深。另外,塔的平面
浅草寺自公元628年因一尊从水中捞起 的金观音像建庙以来,经历了千百年信徒的 虔诚奉献,已从过去的小庙变成一座雄踞浅 草黄金地段的巍峨宝刹。其前门是大名鼎鼎 的雷门,门上有四宝,左有雷神,右有风神,中 央悬挂一个大红灯笼,门后挂着一只大草鞋。 在日本,说起浅草寺雷门上的红灯笼,可谓无 人不知。这是一个直径达4米、重600公斤的 巨型红灯笼,灯笼上面赫然写着“雷门”两个 大字,它已成为浅草寺的象征,甚至是东京的 标志。
伏顺应自然地上下运动,当摇动停止后,就可 恢复原位。再有就是房屋横梁的处理不用钉 子和粘合剂,而是采用榫接法,即在横梁上挖 7L(尽量挖大些),柱子通过穿孔的方式与横 梁相接,地震时,柱子上下摇动,横梁可随柱 子在一定斜度内摆动,由于它们之间有一定 的空隙,减缓了外来的冲击力,由此减轻了对 房屋的损害。地震停止后,如果斜度不大,柱 子和横梁还能恢复原位。据统计,日本平均每 年有感地震有1 000次左右,这一具有防震特 点的建筑技巧,被誉为日本人的“摇动科学”。
浅草寺里还修建有一座神社一浅草神 社。它是为供奉从水中捞到金观音的渔夫桧 前兄弟和为此出家的村长土师真中而建的。 据说这三人后来都修成了正果,称为三社。浅 草神社每年5fl中旬举办的三社祭,就是为了 纪念这三位圣者。届时,人们抬着三台大“神 舆”(供神位的轿子)游行,大街小巷拥满了前 来观看的人群,热闹非凡。在东京这样的国际 化大都会中,浅草寺已不仅仅是一座寺庙,而 是市民精神寄托与信仰的中心,是日本传统 文化的集中体现场所。
作为特别史迹,皇居东部和北部已对外 开放。其中的一丸、二丸和三丸作为皇居东御 苑,被开辟为江户遗迹公园。国内到处是和式 庭院,幽雅宁静,是东京闹市中不可多得的一 块“静”土,也是东京人难得的休闲场所。
走在东京市内街道上,还会发现很多各 式各样的城堡式建筑,如城堡店铺、城堡宅 邸、城堡式电话厅等。我曾问日本友人何以如 此钟情于城堡,他说,一方面因为城堡是他们 生活的这块土地的象征,看到这些古城堡可 使他们心灵得到一种慰藉。另一方面人们在 探访古城堡时,追忆往事,可感受蕴藏其中的 那份浪漫与lEl时情怀。
皇居是东京都内惟一的日式古城堡遗 迹。它位于东京中心部的119“江户城”中。其城 郭是太田道灌于1457年建造的,德川幕府时 进行了大改建,使之成为一座宏大的城堡。 1 869年明治天皇将皇居定于此之后,经历三 次重建(1873年,西丸遭遇大火,皇居重建, 1888年落成的明治宫殿又在1945年的二战 空袭中烧毁。今日的新宫殿,是1960年一1968 年建造的,由七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组成)。新 宫殿各楼的建筑都采用屋檐很长、屋顶坡度 平缓的人母屋式结构,即上层是人字形,下层 是四角伸出的双层房顶结构,是传统的和式 外观。另外,楼之间有长廊连接,并设有开阔 的中庭,建筑内部多用国产木材,配有很多的 拉门拉窗,使和式风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就宫 殿的色彩而言,绿色的瓦顶,银白色的墙壁, 深褐色的铜柱,也都是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 日式庭院设计的皇宫内苑隐藏在大片参天古 树中,与四周远处的现代楼厦建筑相对照。越 发显得深沉幽雅。
“仲见世商业街”的尽头矗立着宝藏门, 据说因门的上方藏有宝藏,故此得名。此外, 与其相对的大堂正殿(又叫观音堂)里,据说 藏有当年从隅田川中捞上的黄金观音像,其 真假无从知晓。因为这尊宝像从建寺以来,从 未有过公开展示的记载。不过殿前的大香炉, 却是整日香烟缭绕,顶礼膜拜者终日不绝。
在浅草寺的西南角耸立着五重塔,1974 年重建,高53米,是日本第二高塔。入夜,塔身 灯火通宵不熄,为美丽的浅草寺增色不少。
固的城堡,作为对其领地统治的中心和军事 据点。城堡外围以壕沟,堆砌石垣,并修筑有 坚固的城门箭楼。内都筑有5—7层的嘹望塔 (日语称“天守阁”),塔下部为城主的宅邸。以 往日本的寺院建筑多仿承中国的建筑样式, 但天守阁却是日本人的自创。层层索白的阁 楼,斗拱屋檐穿插其间,给人以既威武又巧致 的感觉。白色的城墙与黑色的屋顶瓦相互辉 映,给人一种甚具魅力的美感。
·意彩
辞中
日本值统建筑藏格的
传承与保护。。07j|i I|I
l摘要r 日拳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 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是日本建筑的主要特点。传统建筑作为日本文化遗产,是人们了解日本传统文化 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传统建筑风格及生活方式的坚持,使城市的古都风貌得以传承,这 是日舔传统建筑保护的一贯做法。
二、古建筑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日本,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所采取的 方法是不求原汁原味,但求神韵与风格的统 一。这一理念的形成与日本的建筑特点和自 然环境相关。日本的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柱 子是扎在地下的,其根部很容易腐烂,加之多 发地震等自然灾害,日本的建筑很难长久保 存。由此形成了它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有价值 的传统建筑物拆除并按原样重新翻建的习 惯。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日本人有其独特的看 法。那就是对一个城市古都风貌的保护,主要 是通过建筑风格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来体现, 而不仅仅是对古老破旧的古建筑的维护。他 们认为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它特有的建筑风 格,而不是原汁原味的材质。当一座建筑破旧 得已无法修复时,干脆将它拆除,再按原样重 建,保持其古老的建筑风格,总比原建筑破旧 坍塌,一切都不存在要好。正因如此,东京的 古迹多非原物,但人们对此也并不很在意。在 古建筑很少的情况下,由于保留了与历史一 脉相承的建筑风格,所以东京在现代化进程 中,其传统神韵得以保留。 另外,东京对古都风貌的保护还在于很 好地保留了古老建筑的原有功能与活力。这 是它至今仍然保有历史传统神韵的关键所 在。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要想使之长 久地活在人们的心里,就要使它成为人们生 活的一部分,只要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即使并非原造,也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如果只 是将其作为一个古董单纯地保护起来,仅供 参观游览,随着古建筑的年久失修,不仅其本 身将倒塌,它蕴藏的深厚文化传统也将荡然 无存。在东京,传统的狭窄商业街、住宅与大 量的神社寺庙的保护,固然是保持传统风貌 的重要条件,但也只是些外在条件。其内在的 文化传统则是通过人为的文化行动来体现, 如作为千年古刹的浅草寺,今日的传统祭祀 活动与几百年前并无两样。正是由于这些带 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活动,才使充满现代化气 息的东京仍然不失古老的传统风韵。
【关键诃】El式住宅和谐保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传统建筑的魅力 (一)自然、质朴、温馨的日式建筑 在东京,我最喜欢带有小小庭院、独门 独户的日式住宅,日文叫它“一户建”。也就是 一家居住一座二层小楼,外带庭院加围墙,它 是东京人最理想、最时髦的住宅。每每与东京 人谈起它,都会看到他们充满憧憬的神态。 一眼望去,日式住宅的外型和室内布置 简朴实用,远不及西洋式建筑华丽。但这简朴 的房屋设计与庭院问的灌木、假山、水塘交织 在一起,又是那样和谐自然。静静地坐在开放 的日式厅堂中,一边品尝日本茶肴,一边观赏 窗外美丽的园中景色,有一种置身世外桃园 的感觉。由此让我联想到北京的四合院:一道 厚重的木门。四周高高的围墙,把里面的人与 外间嘈杂的尘世相隔,其中所体会的家的温 馨远远胜过住在高楼公寓中的人们。 日本人生活在湿度大、地震多的环境 里。木结构的和式住宅正是适应这一特殊生 活环境而产生的。首先它防湿。日式建筑的所 有木料都不上油漆,因为裸木可通过对室内 湿气的吸收与释放,自然调节室内干湿度。此 外,用来粘糊日式拉门、拉窗、隔扇的纸,也可 通过收缩纸中的小孑L,限制湿气进入室内。再 有就是地板兼床铺的榻榻米,其厚厚的草席 阻断了地下传来的湿气,使人免于受潮着凉。 其次,日本人建房不用砖瓦、石料,而采 用弹性较大的木材,目的是为了防震。日式住 宅在结构上有许多抗震的设计,为避免整个 建筑物由一块地基来支撑,通过顶梁柱的巧 妙设计,由多根柱子来支撑房屋,并使建筑物 的压力落在柱脚石上,地震时,柱子依地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