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案 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古典音乐巨匠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2.能够理解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法和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特点;2.难点: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法和方式。
三.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两段音乐,其中一段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另一段则是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请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感情及想象。
2. 学习贝多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文本或音像资料,讲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可用PPT或黑板做简单的脑图与学生进行互动。
3. 分析贝多芬的音乐特点(15分钟)通过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探讨其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贝多芬音乐背后的表达意义,以及他表达情感的方式。
4. 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20分钟)从创作角度学生为贝多芬的某首音乐加上自己的音符并解释所加的音乐符号含义。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5. 归纳(10分钟)通过讨论,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方式,并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贝多芬的音乐。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自带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通过自己的方式诠释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家创作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四. 教学评估1. 批判性思辨能力在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与感受,并试图突破创造性思维的界限。
2.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欣赏音乐的能力,科学地诠释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3. 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表达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时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反思贝多芬是一位具有深刻人生经验和强烈情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不同于其他古典音乐的内敛和优雅,而是直接而又豪放,充满了挑战和反叛的情绪。
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有助于了解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在价值,也会激发学生自己分享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初一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初一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公开课教案四篇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绩无人能和;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敬重。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示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倒霉命运的顽强抗争。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访问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示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难免叹息,感到软弱。
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
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严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置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恬静,倾听自身内心的需求和激动,用“心”观察和考虑人生,进而把这种考虑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示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示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示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腐,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
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和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倒霉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依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2】篇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
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
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着力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及领悟能力。
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要注重营造整体学习氛围,引导学习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我校教学环境比较优越,多媒体教室就有四个。
为了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印象,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选择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模仿本文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语句,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确定依据}根据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一要求,我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针对现代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说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要求,我确定了情感目标。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7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7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推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7(共含1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字形、读音、词义。
2、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3、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二、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任务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三、德育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
2、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心里的音乐”[教学方法]1、文献法2、品读法3、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引入二、交流资料,“你眼中的贝多芬”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1、生字词厌恶(wu4)深邃(sui4)门槛(kan3)下颏(ke1)重荷(he4)踌躇(chouchu2) 磐石(pan2)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踌躇:犹豫。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
凝重:庄重。
2、理清思路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情?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交谈――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女佣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情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
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
最后,以谈话的方式让贝多芬自己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内心世界,表现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四、研读课文,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初中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教案精选10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1、倾听音乐: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
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
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
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以“我”的采访为主线,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而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
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同时也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
3、中招考点
(1)句子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格式已经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思路。
2.能说出句子的含义。
3.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课文的思路。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句子的含义。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五、限时训练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贝多芬说什么?有什么启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设

步骤二:文本解读
(一)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了,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梳理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主要事件:参观工作室、与贝多芬谈话、听贝多芬回忆往事。
设计意图:完成理清课文思路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课文内容。
(二)现在我们跟踪着客人的脚步,到贝多芬的家里看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客人进入贝多芬的家门后,被女佣领到了哪里?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外貌描写的技巧,学习它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学习认识一个人的性情和精神。
5.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步骤一: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两分半钟。
结束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音乐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吗?贝多芬。从这首音乐中你感受到什么?
可能有的回答:1、充满力量;2、有一股昂扬的精神;3、舒缓的乐段也暗藏着一股力量,随时爆发。坚强、伟大……澎湃、激昂
除了屋子乱以外,贝多芬其他生活好吗?
明确:不好,吃得简便、完全聋了、不舒服、流氓一样的侄子。生活很艰辛。
总结工作室的情况和女佣的介绍:体现了贝多芬生活艰辛,但不拘小节,依然专心致志于音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家贝多芬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性情。
(三)参观完贝多芬的工作室,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想走得更近些,一睹大音乐家的尊容了吧?那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贝多芬隆重登场的几个段落,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6、7、8段,师朗读第九段。(梓靖读第6段,楚萱读第7段,诗艺读第8段,其他同学在听得时候,画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语句)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人类历史中杰出的人物,单元提示里说到学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习他们的精神”、“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和文化理想,启发学生去追求非凡的人生价值,《音乐巨人贝多芬》虽然是自读课文,但一样具备这这一内涵。另外,课本中每一篇对人物的描写各有不同,本文有鲜明的特色,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以个绝佳范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课堂探究】
阅读文中描写贝多芬的相关语句,试着概括出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拓展延伸】
运用肖像描写,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老师写一幅“肖像画”。(80字左右)
【布置作业】完成校本作业
3.整体感知:
(1)在文中画出贝多芬的肖像描写。
(2)“客人”访问贝多芬,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13.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重难点)
2.能够梳理出访问贝多芬过程中叙述了哪几件事。
3.走进巨人,理解与学习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等。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深邃(suì)踌躇(chóu)(chú)磐石(pán)锁闭(suǒ)
喧嚣(xuān)(xiāo)重荷(zhònɡ)(hè)小心翼翼(yì)
(2)解释词语意思
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杂乱无章)②指望。(巴望)
③引起别人的关注。(惹人注目)④看不到光明。(不见天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3.听《命运》第五交响曲,感受乐内涵,初步感知贝多芬的命运及抗争精神。
4.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5.理解难懂句子。
教学重点: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2.理解难懂句子。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
重荷深邃踌躇磐石杂乱无章不见天日
2、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三、师生共同解答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句子
1、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老狮子的毛。
2、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3、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4、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5、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透风的耳聋之中。
6、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7、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四、理清线索结构,感知主要内容:
(女佣开门,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女佣带领客人参观工作室并介绍贝多芬的情况-----贝多芬出场并和客人交流------贝多芬留客人吃饭-----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五、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六、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
七、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神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内心和性格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神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内心和性格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运用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很多房屋倒塌,很多人无家可归,觉得他们很可怜。
2、看到很多人被埋在地下,有的死了,有的过了100多个小时还活着,我感到生命是顽强的,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3、我看到全国人民都在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共度难关,我感到我们的人民是团结的,团结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4、我感到生命是脆弱的,很多人本来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一场地震一下就夺去了他们的生命,活着的人有的身体变得残疾,有的内心充满失去亲人的伤痛。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真的很脆弱。
(很多人陷入沉寂之中。
)
教师总结引导:是的,地震很突然,很惨烈,我们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是在电视上,报纸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悲惨的画面,无数房屋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很多人身埋废墟之下,失去了鲜活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人有的承受着身体的伤痛,有的承受着心灵的创痛。
这一切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就是发生了。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确实显得很脆弱。
但是人这一生中可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灾害,病痛,挫折,失败等厄运,当它来的时候我们不能束手待毙,不能一味悲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强面对。
我们本文的主人公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位面对厄运不低头的人。
二、回顾: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就有音乐天赋,8岁登台演奏就获得好评,后来到首都维也纳深造,师从名师,自成一格,在音乐圈中有一定地位。
但是在他还年轻,创作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耳朵聋了,大家都知道听力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尤其是一个音乐家,听力的失去意味着他失去了整个世界。
他曾经绝望得要自杀,但是对音乐的热爱召唤着他,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出了很多在后世流传甚广的不朽名曲。
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曲,都是在他耳聋后创作的。
从28岁失去听力,到57岁生命终结,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可以称他为巨人。
三、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贝多芬还原为一个生活中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通过多种方法具体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四、回顾主要内容,明白两种写法:
女佣开门,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女佣带领客人参观工作室并介绍贝多
芬的情况-----贝多芬出场并和客人交流------贝多芬留客人吃饭-----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情景。
贝多芬出场前,女佣介绍属于侧面描写;贝多芬出场后属于正面描写
五、文章重点是正面描写这一部分,快速找出这一部分哪些段落用了具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6——23段)
六、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具体的描写语句,并思考属于什么描写?
七、小组讨论,都找了哪些描写语句,个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结合朗读):
6、7段写外貌:
身高两肩衣服助听器:生活窘迫压力沉重
段8:写神情动作:表现人物热爱工作
段9:朗读品位,总结:属于外貌描写,此处重在描绘神韵,表现人物的抗争意志
11段:语言描写,朗读品位: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焦躁,沮丧,脆弱
15-22段属于语言描写,直陈人物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抗争
九、作业。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曾经遇到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之后有何收获?
2、积累两句有关苦难、挫折、逆境、坚强、追求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