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2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2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

⑥公羊不生崽,流放也就无尽期。苏武吹笳大概总是不成腔调,一些断 续的音,夹杂着沉默,像一头受伤的驯鹿,吃力地将一个个长夜拖走。待到 有一天苏武归汉,他会指指胡笳,说它的腔子里存了十九年的昏暗。
⑦从大使混到囚徒,苏武真是个倒霉蛋,但历史上还有比苏武更甚的人, 他就是直接从皇帝沦为阶下囚的宋徽宗。
⑧做了囚徒的人都喜欢仰面看天。天上有鸟,鸟会飞,他若变成鸟就能 重获自由,可是人怎么会飞呢?于是这个囚徒抛弃初心,转变思路,开始在天 空搜寻:他要找一只鸟,这只鸟在中国文化中叫大雁。大雁具有慈悲心,能 为受苦受难的人通风报信。他不想当囚徒,他希望有一支神武的军队将他 劫出牢笼,他要命令大雁为他传送这条求救信息——没错,是命令,这是宋 徽宗最擅长的表达方式。
⑫贝加尔湖在俄罗斯境内,有些旅行者不坐火车而是自驾,一路开到 贝加尔湖,先在湖边买套娃吃烤鱼,然后就想找找苏武当年的痕迹,当然是 没有,一块碑、一个指示牌也没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关切点,但我们自 己要相信,苏武和他放牧的那群羊,就像天上的一朵云,是从此地出发,飘回 南方,飘进班固的《汉书》,最后变成我们的国民记忆的。
解析 A项,“对于能否生存下去信心不足”错误。苏武无信心的是“要不要告 诉金龟子,你已来到大汉王朝”,而不是“对于能否生存下去信心不足”。B 项,“……不能再当皇帝,只能寄情于书画”错误。结合文中第⑨段可知,宋 徽宗被囚之前,墨渍和颜料已深深嵌入掌纹,再也无法洗净。D项,“还被当 时的史官记载”错误。苏武牧羊是西汉时期的故事,《汉书》是东汉的班 固所作。
⑨时间向前推一推,当现役囚徒还是现役皇帝的时候,他将治理国家放 在末位,而将个人的艺术修养挪到首位,一颠倒,宋徽宗就成了大画家。他 的手和普通画家没什么两样。宫女每天将他的手浸在黄铜盆子里细心剔 刷,他的手却不可救药,墨渍和颜料深深嵌入掌纹,再也无法洗净。这双手, 锁定了这个男人的文化身份。他画过比大雁高贵的仙鹤,那是一幅著名的 画,大片的天空,天空的颜色如同青绿色的湖水,宫殿的屋顶彩云缭绕,彩云 之上是一群仙鹤,每只鹤的姿态都听凭宋徽宗随意摆布。他一直认为自己 可以给鸟类下令,成了囚徒他才明白,宣纸之外的鸟类根本不听他的话。他 每天抬头,日日怅怏,天空寂寞而无情,一只大雁也没有。

(全国版)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

(全国版)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

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
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 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 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 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 和寓意。
第二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内容索引
思路·结构·线索·段落 准确把握结构 精准解答结构题
理解必备知识
思路·结构·线索·段落
一、思路与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
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
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 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 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
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 ——
“我”。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6.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常常是 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答案
掌握关键能力
准确把握结构
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 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思路和顺序,知道结构特点,说出段落 安排特点。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可以知道该文是哪一类散 文。不同的散文类型,其行文思路有所不同。散文的一般思路 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 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三 散文要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三 散文要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2019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3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

2019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3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

第3讲点要全、语要精,稳取内容要点概括题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三大题型:层(段)意概括题,主旨概括题,特定信息概括题。

其中特定信息概括题是考查重点。

对于内容要点概括而言,做答时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

题型一层(段)意概括题一、什么是层(段)意概括 [理在书中]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

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

[教材举隅]二、怎样考层(段)意概括 [题在书外]三、怎样答层(段)意概括 [学考贯通]层(段)意概括解题2方法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

2.层意相加法: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

另外,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例一] (2011·湖北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

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思考要广,开掘要深“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张丽钧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

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品味语言艺术)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品味语言艺术)含答案

具有音韵之美, 的月下之境,“
合,动词和
深层 义
景物描写折射出复杂 心态:不希望过于激 烈的行为,向往和平
宁静的生活。
突破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
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 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的 表 意 特 超越标题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后标题所产
点 生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所具有的临时意义。
分 析 标 题 “表层义 ”指标题自身的含义, “ 深层义 ”指标题在文中的含义 ( 主要指特定
“三义”
义、比喻义等 ) , “主旨情感义 ”指标题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
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 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 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 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
突破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丰富含意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 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
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含蓄句→由表及里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即可获取关 键信息。 表层意义 句内意义 句子表面的意义。 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 义等。

2019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分析

2019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分析

答案 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答案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 空间顺序写的,由低 到 高 ,由内 到 外 。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7~9段是联想部分。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 的思路写的。
由实到虚
答案
掌握关键能力
准确把握结构
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 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思路和顺序,知道结构特点,说出段落 安排特点。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步骤:
3.谋篇布局的技巧 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 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 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 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 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 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 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 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 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 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 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总领 (引起)下文的作用。
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 键词语或语句,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 的事情,还是倒过来叙述的。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游 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 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不 同 人 物 、 不 同 内 容 的 事 物 串 联 起 来 。 这 个 人 物 还 可 以 是 作 者 本 人 —— “我”。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6.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常常是 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二章 散文阅读 1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二章  散文阅读 1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掌握关键能力
考场散文的整体阅读
一、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方法 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第 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的整体阅读至关重要, 步带题阅读乃至准确答题的成败。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 整体把握。 考场散文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区别于平时的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 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 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 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 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 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 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为我们所捕捉了。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 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 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 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 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 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 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 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 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 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 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 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一、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1.结构关系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谋篇布局的技巧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

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语句,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情,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

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6.以事理为线索。

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

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四、段落作用(含关键句子)1.开头句段的作用(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即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温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7~9段是联想部分。

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思路和顺序,知道结构特点,说出段落安排特点。

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步骤: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可以知道该文是哪一类散文。

不同的散文类型,其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寻找线索在整个散文结构把握中十分重要,如何拎出线索呢?(1)体裁猜“线”。

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

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

(3)时空缀“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

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

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

最后,在完成上面四步的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1)线索特点。

是物线还是情线,是单线还是多线等。

(2)思路特点。

是自然顺序还是由总到分由主到次,是先抑(扬)后扬(抑)还是前后对比,是先实后虚还是逐层深入等。

(3)叙事特点。

是顺叙还是倒叙,或者顺叙中有插叙等。

(个别的可以考虑叙事人称)(4)段落特点。

开头段是开门见山还是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段落有无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段是总结全文还是以景作结等。

(5)其他特点。

如选材的详略、结构安排上的特殊技巧等。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右栏问题及文后综合研判,准确把握文本结构。

[文本1]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汪曾祺①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

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

没有任何生物。

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

这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的痕迹都没有。

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

地面都是砾石。

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

有黑的,有白的。

铺得很均匀。

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渣子。

一望无际。

真是荒凉。

太古洪荒。

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②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驶在海上。

③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

走近了,什么也没有。

幻影曾经欺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

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④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他们要去干什么?⑤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

这都是了不起的人……⑥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

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a。

下面,是暗渠,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

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

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

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

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⑦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

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⑧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

绿洲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

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

不对。

绿洲很大。

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

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⑨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⑩又是戈壁。

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

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

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而且是那样的绿!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

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

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⑪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

不止此也。

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

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

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

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热,火头旋拧如波涛。

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颜色微黄。

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末气流,倒溢而出。

有几个小山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b……⑫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⑬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