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 (16)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论语·八佾篇》原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舞佾,非礼不动;是以君子不舞。
”子曰:“君子之所以保其身者,防其口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贡问曰:“邦有道,如在于下,何如斯可知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贡曰:“请问其目。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以礼表现德行)(共65张PPT)

【解读】 本章孔子谈“仁”与“礼”的内外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者,爱
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是做人的核心, 是人应具有的本质。“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音乐也是人内心 和谐的情感流泄于外的表现形式;人假若去掉内心本质的内容,礼 仪无论多么规范,音乐无论多么雅正,均无济于事。“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孔子学说要求最高的境界是“中庸”,“执两用中”, 若达不到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而适中的话,那么就偏重内容。
【原文】 3.6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③?”对
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④?”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的大夫。旅:祭山。按礼制只有天子、
诸侯才有资格去祭祀泰山。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 的学生,小孔子29岁。当时为季氏家臣。 ③女:通“汝”,你。 弗:不。救:纠正,劝阻。与: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 ④ 曾:竟,难道,副词。林放:鲁国人。
【原文】 3.4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宁
俭;丧,与其易也③,宁戚④。”
【注释】 ① 林放:鲁国人。 ② 与其易也:与其在仪式上办得周到。
易:把事情办得周详完备。 ③ 戚:内心悲痛。
【语译】 林放问礼的要义,孔子说:“好大而有意义的问题呀!礼节仪
式与其奢侈,宁可节俭;与其过分周到,宁可在内心保持悲戚。”
【原文】 3.2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 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③?”
【注释】① 三家:孟孙、叔孙、季孙,鲁国的三大夫,鲁桓公 的后代,史称“三桓”,实际掌控着鲁国的政权。雍:《诗经?周 颂》里的一篇。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彻: 通“撤”,撤除。 ② 相(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助祭的是 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主祭。这两句是《雍》篇中的诗句。相:助 祭的人。维:语气词,无意义。辟公:诸侯。穆穆:态度庄严肃 穆。 ③ 奚(xī):怎么,为什么。堂:三家的家庙。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论语》八佾第三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章。
文章中孔子讨论了不同的主题,包括礼仪、道德、君子等等。
通过阅读和思考这篇文章,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礼则尡。
”这是在告诉我们,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表达。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建立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并且要善于运用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道则行。
”这是在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遵循的准则。
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了正直和善良,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我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因此,我决定要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
此外,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君子的品质。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君子质而已矣。
”这是在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高度的道德水平。
君子要具备宽容、谦虚、诚信等优秀的品质。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思考我自己是否具备君子的品质。
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容忍度和谦虚心态。
因此,我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培养这些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含义。
孔子所强调的礼仪、道德和君子,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行为上,更是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要求。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整个社会能够建立起秩序和公正。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第三,我对礼仪、道德和君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礼仪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时刻注重并遵循它们。
论语第三-八佾

八佾篇第三【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⑴“八佾yì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
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
【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撤)。
子曰:“‘相xiàng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注释】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⑶相——去声,音向,助祭者。
【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论语》全文带拼音注释

论语目录xué ér dì yī学而第一wéi zhèng dìèr为政第二bāyì dì sān八佾第三lǐ rén dì sì里仁第四gōng yě cháng dìwǔ公冶长第五yōng yě dìliù雍也第六shùér dìqī述而第七tài bódìbā泰伯第八zǐ hǎn dì jiǔ子罕第九xiāng dǎng dì shí乡党第十xiān jìn dìshíyī先进第十一yán yuān dìshíèr颜渊第十二zǐlùdìshísān子路第十三xiàn wèn dìshísì宪问第十四wèi líng gōng dì shí wǔ卫灵公第十五jìshìdìshíliù季氏第十六yáng huòdìshíqī阳货第十七wēi zǐ dì shí bā微子第十八zǐzhāng dìshíjiǔ子张第十九yáo yuē dìèr shí尧曰第二十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yuēxuéér 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 péng zì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论语》全解全译:八佾篇第三

《论语》全解全译:八佾篇第三
【原文】
公有丘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迅猛然如风,而周密如仪矩,威仪而正,后世之述备焉。
姚、宋之隆,雍、周之盛,宰我
驾于桓公,五十余年,子湣季之世,享于天下而祀于社稷,茅茨灵巫,所以别于干戈,白
服邦家,所以练于礼乐也。
”
【翻译】
公有丘感慨地叹道:“仰视您,高峻不可攀援,仔细斟酌,才能深入了解,瞻望前方,却又忽然在背后。
您非常善于引导人,既缓慢婉转,又勇猛有力,思维敏捷周密,仪表端
庄威武,所以后人对您的评价备受推崇。
在姚、宋之时,您执掌政权,带领百姓建立了广
泛的福利和繁荣的社会,得到了收益。
在雍、周之间,天下大势之下,您担任了桓公的重臣,度过了艰难的50年岁月,您的影响绵延至子孙后代。
如今已经享天下名声,成为神
社的主祀之一。
因为您奠定了礼乐的基础,所以后人才能在和平中培养练习,以此来区分
与战争不同,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论语-八佾篇第三》注音诵读版

《论语-八佾篇第三》注音诵读版八(bā)佾(yì)篇(piān)第(dì)三(sān)孔(kǒng)子(zǐ)谓(wèi)季(jì)氏(shì):“八(bā)佾(yì)舞(wǔ)于(yú)庭(tíng),是(shì)可(kě)忍(rěn)也(yě),孰(shú)不(bù)可(kě)忍(rěn)也(yě)?”三(sān)家(jiā)者(zhě)以(yǐ)《雍(yōng)》彻(chè)。
子(zǐ)曰(yuē):“‘相(xiāng)维(wéi)辟(pì)公(gōng),天(tiān)子(zǐ)穆(mù)穆(mù)’,奚(xī)取(qǔ)于(yú)三(sān)家(jiā)之(zhī)堂(táng)?”子(zǐ)曰(yuē):“人(rén)而(ér)不(bù)仁(rén),如(rú)礼(lǐ)何(hé)?人(rén)而(ér)不(bù)仁(rén),如(rú)乐(lè)何(hé)?”林(lín)放(fàng)问(wèn)礼(lǐ)之(zhī)本(běn)。
子(zǐ)曰(yuē):“大(dà)哉(zāi)问(wèn)!礼(lǐ),与(yǔ)其(qí)奢(shē)也(yě),宁(níng)俭(jiǎn);丧(sàng),与(yǔ)其(qí)易(yì)也(yě),宁(níng)戚(qi)。
”子(zǐ)曰(yuē):“夷(yí)狄(dí)之(zhī)有(yǒu)君(jūn),不(bù)如(rú)诸(zhū)夏(xià)之(zhī)亡(wáng)也(yě)。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八佾第三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八佾第三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
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
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或曰:“每佾八人。
”未详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或曰:“忍,容忍也。
”盖深疾之之辞。
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
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
相,去声。
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
雍,周颂篇名。
彻,祭毕而收其俎也。
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
相,助也。
辟公,诸侯也。
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
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
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
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鲁人。
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
子曰:“大哉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
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易,去声。
易,治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
”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