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序文发微_赵纪彬
杨晓春《隋书·西域传》与隋裴矩《西域图记》关系考论

杨晓春《隋书·西域传》与隋裴矩《西域图记》关系考论文/杨晓春隋朝与西域关系的探讨,今天可以依据的主要史料是《隋书·西域传》。
通过《隋书·西域传》,我们可知隋代与西域的关系基本上开始于隋炀帝时期,而当时的大臣裴矩在其中又起到了特别的作用,尤其是他编纂的《西域图记》一书,对炀帝准备开拓西域起到了鼓动作用。
《西域图记》已佚,但在《隋书·裴矩传》中,很可贵地保存了裴矩自撰的《西域图记》的序文,为《西域图记》一书以及隋朝与西域的关系的探讨提供了深入的可能。
在利用《隋书·西域传》的材料时,学者自然地会想到《隋书·西域传》和《西域图记》的关系问题。
2004年,余太山先生撰文深入探讨了有关《隋书·西域传》的一些问题,他认为《隋书·西域传》“所列西域各国编次是混乱的,传文出诸不谙西域事情的编者之手;传中所见西域里数堪与前史印证者不多,说明其有独立的资料来源,可能只是利用了大业三年前获得的数据;在史料来源上,只是依据档案编撰,而无意复述裴矩《西域图记》,同样也没有采用韦节《西蕃记》。
”对于《隋书·西域传》取材于《西域图记》的看法,他具体地提出了三点无法解释的地方:“第一,裴序称:‘西域图记,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国。
’可是本传(指《隋书·西域传》,下引同——引者)所传西域诸国不过二十国,即使加上西戎三国也只有二十三国。
第二,如果说囿于体例,本传只能记述来朝诸国,则传首明载,大业中‘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
考虑到这三十余国来朝,均系裴矩‘于武威、张掖间往来以引致’的结果,虽然这三十余国朝隋已在裴著完稿之后,但无疑包括在裴著之中。
这也说明本传并未参考裴著。
第三,裴序明载当时通西域道路(原引道路略——引者),然如前述,传文叙述各国次序全无章法,说明编者对于西域道路走向、以及诸国在交通在线的位置不甚了了。
”[1]对《隋书》所列西域各国编次混乱一点的揭出,我以为甚是。
从《隋书·经籍志·史部》看古代文献的散佚

潘艳蕊中国古代的战乱破坏、专制禁毁等文献诸“厄”,是造成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不断散佚的重要因素。
[1]隋代藏书曾盛及37万册,是中国古代藏书丰富的时代,但在隋末初散佚严重[2],武德初仅剩重复相糅的藏书8万卷[3],散佚图书约占整个图书总量的十之二三。
从唐初编修的《隋书·经籍志》中史部图书的存佚书目看,不仅中国古代不同部次的图书的散佚具有不均衡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着影响图书存佚的诸多内外原因。
这是已有图书散佚研究未曾揭示出的图书散佚问题。
一、《隋书·经籍志》中的十三部史类图书《隋书·经籍志》所载史部图书包括“正史”“古史”“杂史”等十三类。
这十三类史部图书是以如下内容为划分依据的:(一)正史类 是指以《史记》《汉书》为师法的历史著作及注释这些著作的史书,如《史记》《史记音义》《史记音》等。
(二)古史类 是依《春秋》《左传》之体写就的著作,如《纪年》《汉纪》《后汉纪》等。
(三)杂史类 与《春秋》《史记》《汉书》之体不同的“体制不经“之史,其内容杂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的帝王之事,如《周书》《古文琐语》《春秋前传》等。
(四)霸史类 西晋永嘉之乱以来的割据政权史,如《赵书》《二石传》《二石伪治时事》等。
(五)起居注类 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的史书,如《穆天子传》《汉献帝起居注》《晋泰始起居注》等。
(六)旧事类 朝廷政令类图书,如《汉武帝故事》《西京杂记》《汉魏吴蜀旧事》等。
(七)职官类 历朝职官设置类图书,如《汉官解诂》《汉官》《汉官仪》等。
(八)仪注类 礼仪志类图书,如《汉旧仪》《晋新定仪注》《晋杂仪注》等。
(九)刑法类 刑法志类图书,如《律本》《汉晋律序注》《杂律解》等。
(十)杂传类 各类名人传记类图书,如《三辅决录》《海内先贤传》《四海耆旧传》等。
(十一)地理类 各种地理类图书,如《山海经》《水经》《黄图》等。
(十二)姓氏书类 帝王、家族谱牒类图书,如《世本王侯大夫谱》《世本》《冀州姓族谱》等。
《文史》第1-64目录

《文史》(1—50辑)分类目录一、专题论文1、历史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丁山遗著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上)………………………………………刘起舒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下)………………………………………刘起舒第29辑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杨国宜第3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上)………………………………………丁山遗著第47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下)………………………………………丁山遗著第48辑尧、舜、禹(上)………………………………………徐旭生遗著第39辑尧、舜、禹(下)………………………………………徐旭生遗著第40辑禹平水土本事考………………………………………丁山遗著第34辑腊日节溯源………………………………………陈久金第32辑关於“夏鼎”………………………………………唐兰第7辑《夏小正》五事质疑………………………………………于省吾第4辑卜辞所见先帝高祖六宗考………………………………………丁山遗著第43辑武丁早期卜辞考证………………………………………林小安第36辑殷契“王作三师”解………………………………………沈长云第44辑说《庚壶》的“大”字………………………………………张政烺第36辑释“郊”………………………………………李学勤第36辑评<殷虚卜辞综述》………………………………………裘锡圭第35辑关於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裘锡圭第17辑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裘锡圭第19辑殷周用鼎制度研究………………………………………李玉洁第44辑商周庙制新考………………………………………王贵民第45辑先周族舆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谭戒甫遗著第6辑月吉、初吉、既吉………………………………………李学勤第46辑<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国]夏含夷第38辑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顾颉刚遗著第18辑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美国]夏含夷第29辑周公摄政考………………………………………彭裕商第45辑“三监”人物及其疆地——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2辑周公执政称王——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3辑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顾颉刚遗著第26辑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7辑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9辑三监的结局——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三………………………………………顾颉刚遗著第30辑奄和蒲姑的南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四………………………………………顾颉刚遗著第31辑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顾颉刚遗著第32辑西周年代论(上)………………………………………谢元震第28辑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第29辑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第36辑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第13辑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第17辑论<硕人>铭神兽镜………………………………………李学勤第30辑西周耕作制度简论——兼评对“蕾、新、畲,,的各种解释……………………………………李根蟠第15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 …………………顾颉刚遗著第14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 …………………顾颉刚遗著第15辑《尧典》著作时代考………………………………………顾颉刚遗著第24辑《禹贡》兖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0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刘起舒第44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下)………………………………………刘起舒第45辑《禹贡》青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7辑《酒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33辑《尚书•多士》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0辑《梓材》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2辑《尚书•无逸》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4辑《召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6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上)………………………………………顾颉刚遗著第49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下)………………………………………顾颉刚遗著第50辑释<尚书•甘誓》的“五行”与“三正”………………………………………刘起舒第7辑先秦文字中的“县”………………………………………李家浩第28辑“天子朱芾,诸侯赤芾”说辨谬………………………………………郭锦华第43辑《左传》成书年代论述………………………………………杨伯峻第6辑《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胡念贻第11辑论刘歆作《左传》——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商讨………………………………………徐仁甫第11辑《左传》无经之传考………………………………………赵伯雄第49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2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3辑《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孙涛第49辑晋祁奚字黄羊解………………………………………于省吾第5辑“士田十万”新解………………………………………张政烺第29辑春秋隐公射鱼于棠说驳议——兼论春秋搜狩、治兵与祭牲之制………………………………………杨希枚第26辑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的问题………………………………………李家浩第42辑秦国名考………………………………………雒江生第38辑从曾姬无恤壶铭文谈楚减曾的年代………………………………………李家浩第33辑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居民组织试析………………………………………李零第28辑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张传玺第16辑《禹贡》冀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25辑《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顾颉刚第2辑关於《古本竹书纪年》的亡佚年代………………………………………范祥雍第25辑“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顾颉刚第6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沈文倬第15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下)………………………………………沈文倬第16辑礼经十论………………………………………段熙仲第1辑《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闻人军第23辑《周礼正义》校勘述略………………………………………王世伟第33辑《大戴礼记》经文校正………………………………………谢贵安第39辑《仪礼》和《逸礼》的出现舆邵懿辰考辨的评价——《礼经通论》序………………………………………顾颉刚遗著第38辑读(周礼)札记………………………………………晁福林第46辑献俘礼研究(上)………………………………………高智群第35辑献俘礼研究(下)………………………………………高智群第36辑先秦讳礼析论………………………………………虞万里第49辑<仪礼>单疏版本说………………………………………乔秀岩第50辑说醻………………………………………—………………………………………段熙仲第3辑“开阡陌”辨证………………………………………李解民第11辑畿服说考略………………………………………王树民第44辑论孔子作《春秋》………………………………………赵生群第47辑墨子书目版本考评………………………………………朱宏建第41辑稷下学宫考述………………………………………孙以楷第23辑公孙卫事迹考………………………………………何清谷第13辑楚王酓璋戈与楚减越的年代………………………………………李家浩第24辑逢泽之会考………………………………………晁福林第50辑民和黔首——兼评秦始皇“更名民日黔首”………………………………………李解民第23辑莒县出土束周铜器铭文汇释………………………………………何琳仪第50辑云萝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第8辑秦律“葆子”释义………………………………………张政烺第9辑论秦汉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双层结构与“普遍依附农制”…………………………冷鹏飞第44辑秦漠郡守兼掌军事略说………………………………………施丁第13辑试论秦漠政权内部的逆向监察机制………………………………………刘丽双李福泉第45辑秦汉都市交通考论………………………………………王予今第42辑长沙马王堆汉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唐兰遗著第10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朱德熙裘锡圭第10辑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李零第35辑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高敏第20辑汉简零拾………………………………………裘锡圭第12辑居延汉简释丛………………………………………于豪亮第12辑居延汉简丛释………………………………………于豪亮遗著第17辑<流沙坠简>释文校正………………………………………李均明第12辑汉简邮驿资料释例………………………………………楼祖抬第3辑汉简所见一日十八时、一时十分记时制……………………………………李均明第22辑漠简所见出入符、传与出入名籍………………………………………李均明第19辑漠简<服传)考(上)………………………………………沈文倬第24辑汉简《服传)考(下)…………………………………………沈文倬第25辑礼汉简异文释(一)………………………………………沈文倬第33辑礼漠简异文释(二)………………………………………沈文倬第34辑礼汉简异文释(三)………………………………………沈文倬第35辑礼汉简异文释(四)………………………………………沈文倬第36辑西域木简所见(汉律)………………………………………速劭名第29辑木简出入取予券书制度考………………………………………胡平生第36辑一九八〇年楼兰出土文书考释………………………………………平明第36辑《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六年历谱散简年代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6辑居延汉简居延都尉与甲渠候官人物志………………………………李均明刘军第36辑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刘昭瑞第43辑敦煌、居延汉简中与朔闰表不合诸简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9辑《银雀山汉墓竹简》原列《孙膑兵法•下编》十五篇校补…………赵逵矢第44辑《武威汉简》丙本<丧服》简的缀合………………………………………李解民第34辑漠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赵平安第48辑汉代的属国………………………………………王宗维第20辑夜郎首邑考………………………………………罗荣泉第19辑漠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上)………………………………………李均明第34辑汉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下)………………………………………李均明第35辑西汉给事中非加官考………………………………………秦学颀第31辑《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李零第20辑<屈原列传)新探………………………………………汤炳正第1辑论(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解………………程金造第7辑汲古阁单本(史记索隐)的一些问题………………………………………程金造第4辑日本《史记会注考证》增补《史记正义》的真伪问题……………………贺次君第14辑《史记》解诂(上)………………………………………吴国泰遗著第42辑《史记》解诂(下)………………………………………吴国泰遗著第43辑《汜胜之书》述略………………………………………吴树平第16辑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黄侃遗著第1辑(汉书)材料来源考………………………………………王利器第21辑安息与乌弋山离——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一…………………孙毓棠第5辑条支——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二…………………………孙毓棠第6辑车师後部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孟凡人第16辑匈奴、Huns同族论质疑………………………………………余太山第33辑《风俗通义》杂考………………………………………吴树平第7辑《东观汉记》初探(上篇)………………………………………吴树平第28辑《东观漠记》初探(下篇)………………………………………吴树平第29辑《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徐孝定第8辑《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王锦光闻人军第31辑建武十年弩机铭文考释………………………………………宋僳第34辑论郑玄《三礼注》………………………………………杨天宇第21辑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石泉第6辑黄河古桥述略………………………………………李祖桓第20辑论所谓“江淮运河”及其引起的问题………………………………………黄盛璋第21辑图经述略………………………………………陆振岳第27辑墓志溯源………………………………………赵超第21辑“司南”六义之演变………………………………………闻人军第34辑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周速宽张荣芳第9辑汉代的社………………………………………宁可第9辑论漠代文化的整合与分解………………………………………冷鹏飞第45辑漠魏中书………………………………………杨鸿年第2 辑两漠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张传玺第50辑两汉三国时期的印度洋航业………………………………………沈福伟第26辑试论漠唐间的水稻生产………………………………………张泽咸第18辑汉唐时期的茶叶………………………………………张泽咸第11辑漠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上)………………………………………张泽咸第46辑汉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下)………………………………………张泽咸第47辑汉唐间的荆州宗氏………………………………………牟发松第44辑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马雍第7辑曹魏屯田的分布地区与经营年代考略………………………………………高敏第42辑“正始党争”探赜………………………………………柳春新第46辑《三国志》札记………………………………………周一良第9辑《三国志》斟议………………………………………吴金华第50辑《晋书》札记………………………………………周一良第10辑论<禹贡地域图》与《春秋盟会图》的性质与贡献……………………陈连开第16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上)……………………………余太山第47辑两漠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下)……………………………余太山第48辑义渠考………………………………………余太山第50辑《魏书•粟特国传》辨考………………………………………佘太山第21辑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萧之兴第15辑噘畦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28辑柔然、阿瓦尔同族论质疑——兼论阿瓦尔即悦般…………………………余太山第34辑曹魏、西晋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第43辑赀虏与费也头………………………………………周伟洲第23辑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38辑关於董琬、高明西使的若干问题………………………………………余太山第27辑“三语掾”语事考………………………………………方北辰第29辑论梁武帝佞佛………………………………………梁满仓第45辑法献佛牙隐现记………………………………………陈垣第1辑麴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侯灿第22辑高昌郡官府文书中所见十六国时期郡府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柳洪亮第43辑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祝总斌第32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蔬菜………………………………………张泽咸第44辑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兼论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关系…………辛德勇第49辑乞伏氏出於高车补证………………………………………陈仲安第25辑鲜卑姓氏考(上)………………………………………王仲荦遗著第30辑鲜卑姓氏考(下)………………………………………王仲荦遗著第31辑“羯胡”、“柘羯”、“杂种胡”考辨………………………………………黄永年第8辑六镇臆说………………………………………陈仲安第14辑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朱大渭第3l辑《徙戎论》考析………………………………………黄烈第28辑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阎步克第48辑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焘监国考………………………………………李凭第38辑近代郦学家和郦学研究…….………………………………………陈桥驿第41辑郦道元所引《魏土地记》及相关诸问题………………………………………姜纬堂第39辑西魏敦煌计账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唐耕耦第9辑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王仲荦第5辑说“潜埋虚葬”………………………………………曹永年第31辑补周书艺文志………………………………………郭霭春第26辑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王利华第48辑北周趟贵、独孤信事件考论………………………………………周双林第40辑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牟发松第33辑麴氏高昌王国寺院研究………………………………………严耀中第34辑一九六〇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冯家升第3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上)………………………………………樊圃第32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下)………………………………………樊圃第33辑突厥方物志………………………………………蔡鸿生第46辑蜀史四题………………………………………田余庆第35辑五岭辨正………………………………………覃圣敏第32辑<隋书》康国传探微………………………………………蔡鸿生第26辑隋领军府考补………………………………………李燕捷第32辑隋唐五代户等制度研究………………………………………邢铁第40辑关於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胡如雷第11辑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武伯纶第3辑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辛德勇第37辑唐代的寄庄户………………………………………张泽咸第5辑关於唐代团结兵的探讨………………………………………方积六第25辑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杨志玖张国刚第28辑唐代天宝年间军费开支蠡测………………………………………胡宝华第33辑唐代中後期的和罗………………………………………卢向前第41辑唐代进奏院考略………………………………………张国刚第18辑唐集贤院考………………………………………郑伟章第19辑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黎虎第47辑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张泽咸第22辑唐代的门荫………………………………………张泽咸第27辑唐代的进士放榜与宴集………………………………………傅璇琮第23辑释唐代军职建忠帅和立义帅………………………………………孙继民第43辑唐代婚姻礼俗考略………………………………………赵守俨第3辑唐代四种官类工匠考实………………………………………李鸿宾第42辑唐折冲府增考………………………………………李方第36辑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制度………………………………………郭锋第40辑唐代财政东西分掌制的确立………………………………………李锦绣第46辑唐代教育史中的几个问题………………………………………李锦绣第44辑唐代西州均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卢向前第44辑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李锦绣第34辑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敦煌户籍勋职官受田之分析………卢向前第34辑唐代的翰林学士………………………………………袁刚第33辑唐代部曲、奴婢身份浅析………………………………………李伯重第32辑唐後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俞钢第39辑唐季“大奏穆护袄”考(上)………………………………………林悟殊第48辑唐季“大秦穆护袄”考(下)………………………………………林悟殊第49辑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韩茂莉第48辑一行、南宫说天文大地测量新考…………………………………闻人军李磊第32辑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蔡鸿生第35辑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蔡鸿生第31辑唐代的节日………………………………………张泽咸第37辑“甘露之变”前後郑注行踪考辨………………………………………卢向前第46辑郑亚事迹考述………………………………………周建国第3l辑《唐人行第录》正补………………………………………陶敏第31辑《唐人行第录》续正补………………………………………陶敏第34辑<大唐西域记>阙文考辨………………………………………范祥雍第13辑(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张乘健第38辑《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杨廷福第5辑张惊和《朝野愈载》………………………………………赵守俨第8辑炖煌考释………………………………………谭世保第37辑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汤开建第31辑《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王仲荦第9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3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4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上)……………………………………何丙郁何冠彪第25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下)……………………………………何丙郁何冠彪第26辑唐代籍帐中“常田”“部田”诸词试释………………………………………黄永年第19辑唐志校史………………………………………周绍良第29辑盖蕃一家墓志综考………………………………………赵超第29辑两《唐书》校勘拾遗………………………………………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第12辑唐代的条枝和条枝海考………………………………………苏北海第29辑唐代马湖江通吐蕃路线行程考——兼考蒙古入大理的中、西道………冯漠锈第30辑唐五代时剑南道的交通路线考………………………………………冯漠镝第14辑唐代洛阳至太原驿路再考………………………………………王文楚第49辑中日史籍中的日使来唐事异同考……………………………………戴禾张英莉第20辑王仙芝、黄巢起义始年考………………………………………臧嵘第16辑关於黄巢农民军的一些史料的考辨………………………………………王永兴第5辑黄巢渡江南下考………………………………………方积六第10辑对黄巢起义记事墨迹内容的质疑………………………………………诸葛计第12辑《唐临川公主墓志》记事考索………………………………………赵守俨第9辑伯三六〇二残卷作者考………………………………………许建平第40辑归义军改元考………………………………………荣新江第38辑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缝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王永兴第40辑吐鲁番所出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史实考证…………………………王素第29辑闽王王审知夫妇墓志………………………………………官桂铨官大梁第28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上)………………………………………曹汛第46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中)………………………………………曹汛第47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下)………………………………………曹汛第48辑五代时期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赵永柬第44辑通颊考………………………………………荣新江第33辑旧五代史辑本引书卷数多误例………………………………………陈垣第3辑宋代编敕初探………………………………………戴建国第42辑宋代便罗“三说法”考略………………………………………袁一堂第45辑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第44辑论宋代浙西、江束水利田的异同及利弊……………………………………周生春第43辑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龚延明第41辑宋代武学武举制度考述………………………………………吴九龙王菡第36辑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汪圣铎第33辑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戴建国第31辑宋代地方州军财政制度述略………………………………………包伟民第41辑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汪圣铎第27辑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汪圣铎第18辑宋朝的两税………………………………………王曾瑜第14辑宋朝的和耀粮草………………………………………朱家源王曾瑜第24辑税钞、粮草钞和盐钞………………………………………汪圣铎第15辑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关履权第3辑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汪圣铎第25辑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王曾瑜第29辑《北宋经抚年表》补正………………………………………李之亮第39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上)……..………………………………………李昌宪第47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中)………………………………………李昌宪第48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下)………………………………………李昌宪第49辑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俞宗宪第21辑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王曾瑜第22辑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李昌宪第30辑南宋文官贴职制度研究………………………………………祖慧第44辑宋代幕职州县官的荐举制度………………………………………朱瑞熙第27辑北宋州县学官………………………………………郭宝林第32辑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初探………………………………………朱瑞熙第49辑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方建新第24辑北宋南江地区羁縻州考………………………………………马力第34辑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王文楚第28辑宋代世家初探………………………………………王善军第4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上)——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辩(下)——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9辑南宋高宗时期东南六路海盐政策的变迁………………………………………郭正忠第40辑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邹逸麟第12辑宋代国内海道考………………………………………冯漠鳙第26辑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王文楚第12辑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张承志第20辑《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第22辑《资治通鉴》编修考………………………………………曹家琪第5辑北宋《神宗实录》四修考………………………………………彭久松第24辑《续资治通鉴长编》版本著录考略………………………………………裴汝诫第12辑《续资治通鉴长编》义例考略………………………………………裴汝诚第25辑李焘年表………………………………………徐规第2辑《李焘年表》补正………………………………………徐规第4辑《李焘年表》再补正………………………………………徐规第16辑李焘著述考辨………………………………………王承略杨锦先第50辑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胡道静第3辑今本《南方草木状》研究………………………………………陈速庆第18辑《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孙猛第20辑《宋史•兵志》一段文字的考释……………………………………王曾瑜第19辑“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方建新徐规第14辑《宋史•高昌传》笺证………………………………………程溯洛第32辑《宋史•李心传传》考补………………………………………来可泓第33辑《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李方王素第25辑《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邓广铭第8辑《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李心传史学地位的侧面观察………………梁太济第32辑《要录》自注的内容范围及其所揭示的修纂体例……………………………梁太济第50辑《系年要录》《朝野杂记》的歧异记述及其成因……………………………梁太济第41辑绍兴《神宗实录》两修说………………………………………蔡崇榜第37辑宋辽和战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王煦华金永高第9辑李锐的生平及其《观妙居日记》………………………………………冯锦荣第47辑关於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杨渭生第8辑宋代军事家陈规事迹考………………………………………王锦光闻人军第22辑环绕宋高宗生母韦氏年龄的若干问题………………………………………何忠礼第39辑孙用和父子行迹考………………………………………赵璞珊第37辑赵鼎和李光………………………………………王曾瑜第42辑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王曾瑜第6辑“黄龙痛饮”考释………………………………………邓广铭第7辑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王曾瑜第11辑岳珂生平事迹考述………………………………………王瑞来第9辑《齐束野语》订误………………………………………徐规第46辑从《齐束野语》一书看周密的反理学倾向………………………………何忠礼第45辑崔与之事迹系年………………………………………何忠礼第41辑文天祥事迹四种………………………………………王曾瑜第46辑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魏连科第12辑《缃素杂记》鈎沉………………………………………吴企明第44辑《青箱杂记》订误………………………………………徐规第41辑宋代刻书述略………………………………………李致忠第14辑略论契丹建国初期营建的四楼………………………………………王树民第16辑辽代经济机构试探………………………………………向南杨若薇第17辑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街初探………………………………………王曾瑜第34辑头下与辽金“二税户”………………………………………李锡厚第38辑《辽史•地理志>校读记………………………………………嵇训杰第37辑跋北京出上辽张俭墓志铭………………………………………陈述第12辑关於金代蒲与路的考察………………………………………景爱第10辑金上京宫室考………………………………………景爱第36辑金代捺鉢研究(上)………………………………………刘浦江第49辑金代捺鉢研究(下)………………………………………刘浦江第50辑“蒲鲜万奴有异志”辩析——《金史•梁持胜传》纠误…………刘长海第49辑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徐苹芳陈公柔第13辑东北古地理古民族丛考………………………………………贾敬颜第12辑鞑靼杂考………………………………………周良霄第8辑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唐长孺李涵第11辑金元二代的衍圣公………………………………………陈高华第27辑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林梅村第36辑成吉思汗生年考………………………………………周清澍第1辑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部事辑之一………………………………周清澍第9辑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辑之二………………………………………周清澍第10辑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跻——汪古部事辑之三…………………………周清澍第11辑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汪古部事辑四…………………周清澍第12辑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汪古部事辑之五………………………………………周清澍第14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上)……………………………周清澍第49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下)……………………………周清澍第50辑元代役法简论………………………………………陈高华第11辑元代税粮制度初探………………………………………陈高华第6辑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陆峻岭何高济第16辑“佛郎机”名号源流考略………………………………………于化民第27辑“阑遣”与“索兰奚,,考………………………………………周良霄第12辑元代奉使波斯碑初考………………………………………杨钦章第30辑《文献通考•职官考》订误………………………………………龚延明第28辑《大德南海志》所见西域南海诸国考实……………………………………陈连庆第27辑《元史>探源——兼评《元史》的史学价值………………………叶幼泉王慎荣第27辑元史考证两篇………………………………………方广锅第29辑《通鉴续编》蒙古史料考索………………………………………黄时监第33辑关於元代诸王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李治安第35辑元代札你别献物考………………………………………黄时监第35辑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黄时监第31辑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黄时监第4l辑罗天益和<卫生宝鉴)…………………-………………………………………陈高华第48辑马可波罗天德、宣德之行………………………………………杨志玖第48辑十四世纪来中国的日本僧人………………………………………陈高华第18辑元代著名学者郑玉考………………………………………韩志速第45辑彭莹玉事迹考略………………………………………邱树森第16辑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方志速第33辑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方志远第40辑明代文职要员部推制度考略………………………………………刘渝龙第45辑——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田澍第49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魏速科第32辑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吴慧第26辑关於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邺克晟第10辑。
唐五代墓志所见隋唐五代人诗文及著述书目辑考

i
e
vemen
t
sa
r
eappe
a
r
i
ngc
ons
t
an
t
l
hec
o
l
l
e
c
t
i
oni
sa
l
s
obe
i
ngde
epenedandr
e
f
i
ned.Ac
c
o
r
d
i
ngt
onew ma
t
e
G
y,andt
r
i
a
l
sandma
t
e
r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l
sno
tus
edbyo
t
he
r
s,t
h
i
spape
rc
omp
i
l
e
st
②
6.女郎«廿字诗»:(失首句),金堤与玉堤.如
今向直上,正在 玉 山 西.(见 崔 璐 撰 «唐 故 宣 威 将
军守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充右街使上柱国
赐紫金鱼袋赠工部尚书王公夫人清河县君崔氏墓
[
2]
1044
志铭并序»
.)
此«廿字诗»为崔璠梦中得一女郎所授诗.是
序»[8]43 .)
14.«授张有 德 开 国 公 制»:率 其 部 属,□□□
愿将涓滴助,长此活尧心.
崔尚«颂金部贾升廉问诗»:育子变颓俗,渡兽
旌 圣 恩. (见 崔 翘 撰 «唐 故 陈 王 府 长 史 崔 君 志
文»[3]107 .)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引言齐、梁、陈、隋时代,文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巧华美,乏善可陈,为后人留下了“垢病”的把柄。
唐初文坛一仍其旧,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
骈体文以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为能事,形式上表现为抽黄对白,采丽竞繁,柔媚无骨,华而不实。
最有代表性的骈体文作者,当首推陈隋遗老虞世南。
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的宫廷文士们都热衷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成为一时风气。
他的许多骈体文章一味追求偶对,堆砌辞藻,了无生气。
和骈体文相对应,宫体诗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妇女病态美为主要内容,形式上表现为辞采华丽,缺乏骨气。
最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莫过于活跃于唐太宗时代的上官仪。
上官仪创立的“六对”、“八对”之说,及其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
他所创立的“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即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之说,为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他长期深居宫廷,颇得唐太宗欢心,所以,他的诗多是奉皇帝诏命创作的“应制”之作。
后人以“绮错婉媚”四字评价他的诗,可谓非常准确。
意思是说他的诗辞采绮艳,柔婉多媚,是用来博得皇帝欢心的。
由于唐太宗十分喜欢宫体诗,常让上官仪唱和,只要有宴集,上官仪必定参加。
皇帝的爱重,使宫中文人纷纷仿效上官仪的诗风,当时人们称之为“上官体”。
但举一例,作一斑之窥: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虞世南和上官仪都是当时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影响所及,可想而知。
骈体文、宫体诗写作题材的狭窄,内容的空洞,技法的单一死板和程式化,把初唐文学创作引向了死胡同。
这也是后人对初唐文坛评价不高,研究者少人问津的最主要的原因。
文学需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呼唤个性化风格!于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文人一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一应运而生。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共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
所谓“仁人”便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材的社会功能。
从官藏来看,早在老子主管周藏室时,便曾热情地接待孔子来查阅百二十国史记,彼此还进行了学术研讨。
魏晋时期,国家藏书还曾应读者的借阅要求而赠书,如西晋皇甫谧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应求赠书一车。
唐宋各代也将官藏作部分开放,如北宋的官藏即向一些官员开放,如因工作需要还可经过一定手续外借。
清代尤其注重官藏利用问题,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前,多位学者就有机会抄录官藏《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有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学者全祖望、徐松等都做过抄录工作,而《宋会要辑稿》之类的重要典籍因此得以流传。
《永乐大典》还被《四库全书》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四库全书》修成后,不仅北京文渊阁可有条件地备人参阅,更在南北要地分建六阁,以便各地士人就近抄用,嘉惠士林,保存和普及文化,所尽仁人之心,功不可没。
公藏如书院之藏书本以供士子阅读为主旨,自不待言。
至私藏之体现仁人之心更为显著。
东汉末年学者蔡邕私藏近万卷,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好学之士,虽然其女蔡琰也颇有学识,但他还是将藏书数千卷赠予王粲以培育人材。
宋晃公武之所以能写出一部私家目录名著——《郡斋读书志》,也是得力于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五十箧,使晃公武合个人私藏去重后得24500余卷,乃录诸书要旨而成书,体现了藏书文化的仁人效果。
史部总叙

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
(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
隋唐史书目

隋唐史书目基本古籍1、(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5、(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6、陈尚君撰《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8、(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唐)韩愈撰《顺宗实录》,收入《韩愈文集》;10、(唐)杜佑撰《通典》,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11、(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13、(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年;14、(唐)王泾撰《大唐郊祀录》,民族出版社,2000年;1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17、(日)仁井田陞撰《唐令拾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18、(日)池田温等《唐令拾遗补》,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19、黄正建主编《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20、(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21、(唐)李泰编、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22、(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23、(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24、(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25、(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26、(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27、(日)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28、(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29、(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30、(唐)林宝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31、(清)赵钺、劳格撰《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32、(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33、(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34、(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5、(唐)张鷟著《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36、(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58年;37、(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8、(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39、(唐)赵璘撰《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0、(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4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42、(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6年;43、(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4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45、(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46、(清)曹寅待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7、(清)徐松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48、(唐)徐坚等撰《初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49、(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50、(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5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52、(清)王昶撰《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5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5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合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1—10册,图文本1-4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1992-1996年;55、(日)池田温撰《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56、(日)小田义久主编《大谷文书集成》(壹、贰、叁),法藏馆,1984、1990、200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6-03-07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佛教文学通史”(12JZD008);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课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序跋研究”(QD15197)作者简介:赵纪彬(1983—),男,河南新乡人,馆员,文学博士,从事宗教文化与文学、图书馆学研究。
第18卷第4期2016年0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No.4Jul .,2016·文学与文化研究·隋唐序文发微赵纪彬(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序文在隋唐时期趋于成熟,呈现出全面繁盛的态势,其题写范围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文体,产生传奇序等新的序文。
再者,隋唐序文类型相对完备,其中赠序及游宴序大量涌现,大序与小序兼而有之,自序与他序并存。
隋唐序文的成熟,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既与序文的属性有关,又与所处时代及其文学的全面繁荣密切相关。
关键词:隋唐;序文;成熟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4-0074-05一、隋唐序文的成熟历经先秦时期的萌芽、汉代的成型、魏晋南北朝的深入发展等一系列积累之后,序文在隋唐趋于成熟,其题写范围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文体,无论是旧文体还是首次产生的新文体。
再者,隋唐序文类型相对完备,其中赠序及游宴序大量涌现,大小序兼而有之,自序与他序并存。
(一)题写范围的广泛性在隋唐时期,序文的题写范围极为广泛,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文体。
与旧文体相关的序文进一步发展,如诗序。
诗歌在我国的各类文体中产生最早,降至隋唐最为繁盛,被公认为当时的代表性文体。
伴随着诗歌的兴盛,与之相关的序文大量涌现,数量更为丰富,《全唐诗》中有六百九十六篇诗序,其中明诗序四百五十一篇,暗诗序二百四十五篇[1]45,并且诗序的题写贯穿于隋唐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参与诗序题写的阶层比较广泛,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庶民。
再如,佛典序文。
在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多数统治者推行有利于佛教发展的政策,由此导致佛教进入兴盛状态,其传播范围更为深入,受众群体日趋广泛,佛教典籍大量涌现,这就为时之佛典序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较而言,隋唐佛典序文在数量、构成要素、章法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整体观之,隋唐佛典序文与当时序文的发展形态相一致,亦进入成熟状态。
在隋唐时期首次所产生的文体也题写有序文,如唐传奇。
传奇始产生于隋唐时期,也是具有真正文体意义的小说之始,“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2]。
唐传奇在中国小说演变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促使小说成为一种独立文体。
唐传奇在当时备受人们的青睐,数量也尤为丰富,作者中不乏元稹、韩愈、柳宗元等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唐传奇的繁盛。
唐传奇的繁盛为与之相关的序文提供了丰富的题写对象,唐传奇序由此大量涌现。
唐传奇序属于序文的一个类型,具有序文的一般属性,围绕其书写对象而展开,揭示了其书写对象的创作DOI:10.16822/ki.hitskb.2016.04.010过程、原委、材料来源等,如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自序》曰:“解释经史之暇,偶及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异常梦话,若谐谑卜祝童谣之类。
即席听之,退而默记,或染翰竹简,或簪笔书绅,其不暇记因而遗忘者,不知其数;在掌中梵夹者,百存一焉。
今悉依当时日夕所话而录之,不复编次,号曰《刘公嘉话录》,传之好事以为谈柄也。
”[3]该传奇序揭示了《刘宾客嘉话录》的材料来源、命名起因、书写内容等。
多数唐传奇题写有序文,由此导致唐传奇序大量涌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隋唐序文题写领域的拓展及其类型的丰富。
尽管几乎隋唐各类文体都题写有序文,题写程度却存在一定差异,因文体而异,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文体序文相对丰富,如诗序,具次要地位的文体序文则相对薄弱,其中以赋序最具代表性。
在隋唐时期,赋伴随着其他文体的兴起而呈现出衰落之势,一改它在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此乃赋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衰落之始,隋唐赋序相应偏少。
序文成熟与否表现在多个方面,然而其书写范围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此隋唐序文书写范围的广泛性也从某一侧面显示出自身的成熟。
(二)类型的相对完备隋唐序文类型相对完备。
序文类型的划分标准不一,于此采用石建初先生的划分标准,他认为序文可划分三种类型:“序,从用途分,有赠序、寿序、宴序之别;从大小角度分,有大序、小序之分;从请人作序与自己作序的角度分,有自序、他序之异。
”[4]该划分标准较为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序文的各个类型。
整体观之,隋唐序文基本上涵盖了上述类型。
一是隋唐序文中有赠序及游宴序。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对赠序始有论及,“赠序类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
颜渊子路之相违。
则以言相赠处。
梁王觞诸侯于范台。
鲁君择言而进。
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
唐初赠人。
始以序名”[5]。
赠序滥觞于上古赠言的传统,最终形成于唐初,赵厚均认为赠序的书写始于骆宾王①,本文从之。
由于隋唐的诗歌发达,故赠序的最初形态可能是赋诗赠序,王玥琳认为唐代有二百一十六篇赋诗赠序[1]128,由此可知唐代的赠序数量丰富,在当时的序文中占有一定地位。
赋诗赠序往往围绕饯别展开,它的内容多渲染饯别的氛围,抒发离别伤感之情,述饯别者与其作者深厚的感情,交代饯别者远行的原委等,其中以杨炯的《送徐录事诗序》最具代表性,其曰:徐学士风流蒨蒨,容貌堂堂,汝南则颜子更生,洛阳则神人重出。
书有万,览之者实符于郑元;州有九,游之者颇类于班固。
怀岐嶓之旧迹,想江汉之遗风。
粤在于永游元年,孟夏四月,始以内率府录事出摄苍溪县主簿。
[6]1927该序文赞誉了徐录高尚的节操,凸显出二人相识之深;二人相识之深则暗含了他们情感之浓;二人情感之浓,离别伤感之情则难以言达。
再者,该序文也点明了饯别的时间、原因。
杨炯的《送徐录事诗序》在内容、笔法、章法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是隋唐赠序的代表作之一。
伴随隋唐社会文化的发展,赠序的书写范围不断延展,由赋诗赠序延及属文赠序。
属文赠序只是赠序的题写范围由诗歌向外延伸的结果,二者在内容、章法、功能等方面并无过多差异,如柳宗元的《送薛存义之任序》曰: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6]1834该序文赞誉了薛存义的政治才能、为官之举,其中暗含了二人深厚的情感。
隋唐赠序与其他时期赠答诗序的感情基调相异,鲜有伤感离别之情,这可能与时人的精神风貌有关。
唐代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尽管“盛唐气象”是指盛唐时代诗歌的特征,然而也从侧面映射出唐代的社会风貌:国力强盛、社会欣欣向荣、国人意气昂扬等。
国家的繁盛无形中对唐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由此促使他们多豪迈乐观、昂扬向上,故隋唐赠序中鲜有伤感离别之情。
游宴序。
游宴序源自游宴诗,而游宴诗可追溯至《诗经》,因为该诗集中包含众多宴饮细节,其中以《鹿鸣》为代表,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游宴诗的萌芽。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游宴诗产生于建安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曰:“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①赵厚均认为在《全唐文》、《全唐诗》所收录的初唐四杰诗文中,卢照邻并无赠序,尽管王勃、杨炯均在骆宾王之前,然而骆宾王比他们二人年长三十余岁,因此骆宾王作赠序的时间也相应地早于王、杨二人,详论见其《赠序源流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88页)。
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7]在当时产生大量的游宴诗,其写作群体也比较广泛,如在建安七子之中,除孔融之外,其余六人均有此类诗作。
游宴诗的大量涌现为游宴序的写作创造了条件,二者结合的途径及时间、最早游宴诗序的题写者等相关问题在现存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由此导致上述问题无从考证。
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业已产生游宴诗序,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具代表性。
降至隋唐,游宴诗序进一步发展,《全唐文》收录凡一百三十八篇,其中不乏名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最具代表性。
游宴诗序往往围绕游宴活动展开,多记写游宴场景,渲染游宴气氛,塑造游宴的感情基调,王勃的《梓潼南江泛舟序》交代了泛舟的时间、参与者、起因、周围环境,描写了优美风光,渲染了欢快气氛,以美景衬托相关人物的欢快之情。
整体观之,隋唐游宴诗序的情感比较复杂,其感情基调并非全为欢快,其中不乏感伤者,如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曰:“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
”[6]1847该序文抒发了因佳期难现、欢快之情难再所引发的伤感。
悲喜之情有时在隋唐游宴诗序中相互交叉,其中以王勃的《滕王阁序》最具代表性,该诗序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8]231的美景,又有“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8]232的无限感慨,进而联想到当前美景、哀叹其“胜地不常,圣宴难再”[8]235,目睹美景难免产生复杂心态,由最初的欢快,再到忽然间想起美景的难以长存、不知盛宴何时再有,悲伤之情不觉涌入胸中,欢快是短暂的,哀伤却是永久的,其妙笔之处就在于用美景抒发伤感之情,中间感情过渡的衔接自然,可视为隋唐游宴序文的佳作。
隋唐游宴序所含情感的复杂性折射出序文的灵活性,因其题写者的意图而异。
隋唐序文类型的完备只是相对而言,若与后世序文相比,则有所不足,因为在当时并不存在寿序。
今人赵厚均认为寿序“可以溯源到南宋”[9],故此类序文在隋唐时期并未产生,此乃当时序文类型的一大缺失。
应该理性对待隋唐序文类型的缺失,因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序文类型相应地随之丰富,后世序文的发展程度必然高于前世,此乃序文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隋唐序文类型的兼备只是相对而言,在特定范围内成立。
二是隋唐序文的形式日趋丰富,大小序兼而有之。
大小序的形式起源于《孔子诗论》,后为《诗序》所继承,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湮灭,降至隋唐时期再次勃兴,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序》兼有大小诗序的形式: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
篇无定向,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
其事覈而实,使采之者传言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10]136该序文言简而意丰,系统地概括了《新乐府》的卷帙、篇目命名的起因、写作意图、内容、语言艺术特色等,几乎涵盖了《新乐府》的各个层面,可谓是该书的大序。
小序负责具体阐述《新乐府》中的具体单篇,其形式简单而整齐,采用“篇名+也”的句式。
有时用寥寥数字概括相关篇章的主旨,如“《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10]140,尽管篇幅短小却浓缩了相关篇章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