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

2、能够说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根据地形图日本地形特点,并通过文字和图片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防震减灾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日本地形特征以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国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四、教学用具PPT五、教学环节复习提问亚洲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新课引入观看“2011年3月日本9级地震资料”,提问:你能说出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什么灾难吗?(学生回答:日本地震)那么日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呢?这里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强烈的地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日本这个国家。

新课讲授1.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特征自学课本P14—P15,划出你觉得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让学生根据自学成果简要介绍你眼中的日本。

(过渡)刚才我们对日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从日本的位置和范围来深入了解日本这个国家。

回忆前面学过的分析一个地理区域的位置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今天我们描述一个国家的位置还应该考虑它的大洲位置。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经纬度位置:北回归线——北纬45度之间的北温带东经125度——东经145度之间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和东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临鄂霍次克海大洲位置:亚洲东部,属于东亚地区(过渡)认识了日本的地理位置,那么日本国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读图分析日本的领土组成。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的小岛组成。

其中本州岛面积最大(也是首都东京所在地)。

观察日本轮廓,看看日本海岸线有什么特点?(海岸线曲折,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在地图上找出日本著名的城市:横滨、神户、名古屋和大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

第一节日本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教学难点: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利弊;自然环境与经济文化的相互联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外出踏青的季节。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的旅游团游览了亚洲的名山大河。

接下来旅游团将要去一个国家进行旅游,领略异域风情,感受自然之美。

猜一猜:这次去旅游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二、讲授新知1.自主学习日本的位置、领土的组成:地图──日本海陆位置、确定旅游地与中国的位置关系、组成(四个大岛)、主要城市位置(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城市)等。

2.日本的气候气候──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判断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概括气候特点(与北京比较)解决穿衣问题和雨具。

3.日本的交通交通工具──海陆位置──岛国──轮船(与中国隔东海)或飞机。

4.日本的饮食食:展示日本的传统饮食图片,如寿司、各种鱼片等。

其中寿司的制作除主料大米外,其他大多为海产品(紫菜、鱼片),市场上也有很多海产品。

师: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鱼?(归纳)海陆位置──岛国──饮食习惯5.讨论: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1)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归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跃,所以多山、多火山、多地震、多温泉。

(2)日本有很多火山。

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

尽管日本地震多,但是每次地震死伤的人数很少。

因为每年9月1日日本都要进行防震演习。

只要大家掌握了地震知识,大家就不用慌张了,你了解防震知识吗?活动1:防震模拟演习模拟演习:(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抽取情景题签,学生作出相应的反映)情况一: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情况二:你正在驾驶一辆汽车……情况三: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情况四: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情况五: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情况六:正在上课的学生……活动2:地震后的自救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纠正或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节《日本》。

教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日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增进对日本这个邻近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能只知道一些表面的信息,如樱花、和服等,对于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日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邻近国家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包容、合作的世界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日本,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课件: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任务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主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内容。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弱。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呈现环节,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辅助教学;在操练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地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巩固环节,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复习;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2.难点:日本的经济特点、文化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导入:采用图片、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辅助教学。

3.操练:设计一些有趣的地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4.巩固: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复习。

5.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歌曲、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地理游戏,准备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日本富士山、樱花等图片,播放日本歌曲,让学生初步了解日本。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辅助教学,详细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提问他们对于日本的一些看法和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日本》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日本》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日本的基本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日本的更深入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日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学生可能只停留在一些肤浅的了解,如富士山、樱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日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知道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联系。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地理特征,加深学生对日本地理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日本地图、日本风光图片、相关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地图和日本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联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日本》主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节内容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日本的认识相对有限,对日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日本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日本的经济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日本的文化、习俗,树立全球观念,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特点。

2.难点:日本的经济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日本的经济特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3.准备好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1》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1》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1》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对日本的基本了解,为学生深入学习日本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理解日本。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

但同时,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学习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讨论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地图阅读教学: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地图:日本地图、世界地图。

3.图片:日本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文化特色等图片。

4.教学视频:关于日本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的教学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视频和图片,呈现日本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日本有更直观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日本》一课,主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日本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地区国家地理特征的继续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亚洲地区的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日本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日本地理位置的记忆。

2.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

3.日本人文地理特征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日本的发展历程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日本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关于日本发展历程的案例资料。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日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七章第一节《日本》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认识日本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2、了解日本主要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地震。

分析成因。

3、了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4、了解日本的人口、民族构成及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经济水平及发展特征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本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工业区的分布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教学难点
1.日本主要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地震成因。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日本地形图,日本文化图片,日本工业分布图,《录象》3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展示数幅图片,让学生指认,最后猜想这些图片与哪个国家有关?你还了解这个国家的一些内容吗?(学生回答)
(说明:图片涉及樱花、富士山、和服、
茶道、相扑等,网上可以找到)
(过渡):以上都是关于日本的一些认识,比
较零散,我们要较全面认识日本这一国
家,就应系统地来学习它,这一节我们
就来学习“日本”的内容。

一、概述
播放《日本概述》录像,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转承)以上从静态和动态了解日本,
如何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日本呢?
二、授课
1、位置: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
《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三幅图,
分别配以“日本在世界哪一洲?”
“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
“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与国家?”
三个问题让学生研究回答,之后问“你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让学生总结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具体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中国在亚洲》图,试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 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3、人口面积: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
人口密度。

相关资料介绍:日本人口性别比例、
平均寿命、人口最多城市等内容。

(节选自《教师用书》资料注释。


4、气候: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三大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简要分析(学生分析)这种气候的特点。

5、特点:(1)以《日本空白图》为背景,出现文字介绍(如下),配以日本拥挤的街道,人群等录像。

文字内容:日本是个岛国,南北狭
长,人口1.27亿,面积只有37.7万km 2, 人口密度达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__________特点。

(.人多地狭)
(2)播放二段录像,(网上下载关于介绍日本多山、多火山、地震的录像)这说明日本具有________特点。

(多山、多火山、多地震)
(3)展示《日本》图,观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4)播放《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录像剪辑,突出日本的(资源小国,经济强国)的特点。

(承上启下,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认识,我们将下节课深入讨论)
小结板书 日 本
(
三、活动
说明:共有4个活动,四组学生任选一个,以评比,奖励方式调动各组参与热情。

活动一:举一反三 以日本为例,分析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如英国、中国等)
(从全球位置、地区位置、周边环境三方面入手)
活动二:对比研究
分析日本与英国的经纬度范围,
及对地理环境复杂程度的影响。

(配
相应地图)
活动三:各抒己见
(1)
火山活动时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在非活动期,它也能为人类造福吗?
(2)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

在预报上,
日本在近80多个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
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
育宣传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
防灾日。

问:我国是否也是多地震国家?在防震减灾
方面,日本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你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吗? 活动四:身体力行
让学生将日本主要的四在城市及周边海城,主要山脉,平原等插到课前准备的日本
(吹塑)图上。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材料1:展示学校日产数码照相机指出“MADE IN JAPAN”的
含义,出示日产丰田轿车,日产松下电器等照片。

还能举出些“MADE IN JAPAN”的产品吗?
材料2:课本P21页日本经济的三方面数字
问:由以上两项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散思维,答案各不一样。


师:不论怎样这都反映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日本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转折)二战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现在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看完录像,让学生复述加深印象)
阅读课本P22页材料,思考:
1.日本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2.日本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科技发达;劳动力充足;良港众多,海运便利。

不利条件:资源短缺;国内市场需求小;对外依赖性强。


小结:日本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走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看课本图7.9~图7.12以及图7.13
思考:日本经济发展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明确:(1)日本地域小,资源缺乏→大量进口工业原燃料
(2)利用高科技、充足劳动力→加工工业制成品
(3)国内市场需求小→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
(4)运输成本的降低→工业多分布在人口密集、良港众多的濑户内海及太平洋
沿岸地区
看图7.13“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找出主要工业区和重要工业城市,进一步分析分布成因。

思考:日本工业的过分集中,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提示:从工业地价、水电紧张、环境污染等方面讨论。


小结:1、日本早期工业布局以节省能源、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目的。

2、新工业革命突出“省能源、省资源、防污染”,减轻运输负担的考虑已不太重要。

活动1:词语串连:用简短的语言将下面涉及的内容简述一遍。

活动2:评论
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从日本对外贸易联系的角度解释它的内涵?
活动3:学以致用
联系日本的国情和经济模式及带来的问题,分析我国的国情及经济构想?
活动4:实事评论
材料1:日本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但它却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

材料2:方便筷最早由日本传到中国,
但如今日本的方便筷绝大部分由中国进口。

材料3:日本是渔业大国,捕鱼量居
世界首位,是使世界渔业走向枯竭的主要
国家这一。

材料4:新华社2001年4月11日电,日本捕鲸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南极归来,满载
440
头被捕杀的鲸停靠在日本港口,日本政府以科研为由,年年组织捕鲸船队到南极捕鲸,而全然不顾国际社会禁止捕鲸的呼声。

以上材料都是日本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做法,是否可取,谈谈自己看法。

(转折)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文化又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下面看一段录像“日本的文化”展示日本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照片。

传统:和服、木屋、神社、日本料理、六艺之道等
现代:西装、职业装、西餐、迪斯尼乐园、海底世界等。

(讨论)日本的这种东西方文化兼容的特点,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何作用?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异域文化的关系?
小结板书
资源小国进口工业原燃料
高科技、充足劳动力→加工工业制成品进口—加工—出口
国内市场需求小→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
东西方文化兼容经济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