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训练38
2017届高考历史选修3第一轮考点归纳复习课件1

• (2)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2年签 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 体系。 •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远东和亚太地区 的矛盾,是因战后帝国主义格局力量变化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格 局。
• 2.《洛迦诺公约》 • 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关系,有利于稳定欧 洲的局势。该条约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 • 3.《非战公约》 • 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了 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它对侵略 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解析]
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
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联系教 材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信息“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 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不难归纳。第(2)问,分析凯恩斯主张德 国有限赔款的原因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它们自身同样会 走向毁灭,因为„„密不可分”、“可以避免„„不正常的压 力”等分析,要求赔款,说明德国要承担战争责任;不过度削 弱德国,是着眼于英国本国利益、欧洲经济联系以及一战教训 和战后国际关系长远考虑。
• [答案]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 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支配的局面。
3.(2012· 新课标全国文综· 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93041304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 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 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 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 „„ 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 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 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
2017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解放战争知识点

2017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解放战争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一、阶段特征:1、侵华美国为主:(1)原因:二站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霸权主义,扶蒋反共是其基本政策。
(2)活动:主要利用国民党间接侵华,以取得政治经济特权,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事实上独霸了中国。
(3)结果: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包括美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反动统治被完全推翻。
2、国民党反动统治:(1)政治孤立:由于坚持内战政策,先后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炮制伪国大和伪宪法,遭到中共和民主党派抵制;关闭和谈之门,国共完全破裂;镇压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一二?一血案,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和五二零学案等,国统区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条战线;摧残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决裂,和中共并肩作战。
(2)经济崩溃:财政金融紊乱,通货膨站;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美货涌入,工业体系瓦解。
(3)外交卖国: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使中国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
(4)军事无能:指挥低劣,士气低下,屡战屡败。
3、中共革命胜利:(1)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赢得政治主动;参加政协会议,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
领导第二条阵线--发动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对国民党的包围。
(2)经济上:土地改革既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3)军事上: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并不断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近代化基本中断:(1)经济上:美货独占,官资搜刮,民资破产。
(2)政治上:内战爆发,独裁专制。
(3)思想上: 反对内战独裁,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主流。
二、近代民主共和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结论.(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北迁;第三次抗战胜利后政协决议通过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实行宪政。
(2)错失原因:第一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帝国主义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机遇化为泡影。
最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最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古代文明1. 黄河文明- 源起和发展- 特点和贡献- 代表性文化遗址2. 长江文明- 源起和发展- 特点和贡献- 代表性文化遗址3.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夏朝的建立和衰落- 商朝的兴起和特点- 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4.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和思想家-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局-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局- 孔子和儒家思想- 孟子和墨家思想- 荀子和法家思想- 墨子和兼爱思想二、封建社会1.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秦国的崛起和统一- 秦始皇的改革和措施- 秦朝的短暂和衰落2. 西汉和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农业发展- 西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东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3.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成就4.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进步-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和特点三、近代史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海外扩张-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海外扩张的原因和影响2. 近代和改革思潮- 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改革思潮的涌现和主张3.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目标-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影响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过程和意义- 解放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上是最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的知识点总结大全,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2017高考历史复习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地、适宜的⽓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耕的使⽤,⼩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产、⽣活单位,“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这种⽣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业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特别是在⾦属冶炼、纺织、陶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式主要有家庭⼿⼯业、官营⼿⼯业和私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发展。
古代⼿⼯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存在,⽆法独⽴发展。
明清时期,在⾃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业⽂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来看,农业、⼿⼯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是从经济的性质来看,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
①中国农业独⽴发展、⾃成体系。
铁犁⽜耕的出现、封建⼟地所有制的确⽴,促进了⼩农经济的形成。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②古代中国⼿⼯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业三种形态。
中国古代⼿⼯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超、⼯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
从春秋战国时期⼤商⼈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群体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指导:西欧的殖民扩张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国家进⼊殖民国家的⾏列,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继葡萄⽛、西班⽛之后进⾏疯狂的殖民扩张,⽽且彼此之间也为殖民利益进⾏强烈的殖民战争。
⼀、英、法、荷的殖民扩张 1、英国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英国⼈的海外活动:海盗式的抢劫、贩卖⿊奴贸易同⼀般的商业结合起来 (2)英国开始确⽴海上霸权,积极进⾏殖民扩张活动 ①1588年,打败西班⽛“⽆敌舰队”,标志着开始确⽴海上霸权。
②殖民扩张⽅式:通过建⽴殖民公司进⾏殖民活动 1600年的东印度公司,向印度扩张 伦敦公司,向北美扩张 ③殖民地:(见下表) 2、法国的殖民扩张(见下表) 3、荷兰的殖民扩张(见下表) (表)17世纪初英、法、荷的殖民地 ⼆、英、法、荷争夺殖民地的⽃争 *17、18世纪,随着英法荷等国加强殖民扩张,英荷、英法之间的殖民冲突此起彼伏,结果是英国取得胜利,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1、英荷殖民战争 (1)起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命期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海上贸易活动 (2)经过:1652—1674年间进⾏了三次英荷战争 (3)结果: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荷兰丧失海上治民强国的地位 *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荷兰为何战败? 由于荷兰的繁荣并⾮是建⽴在本国⼯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英国则本⾝⼯业基础较为雄厚,且以本国产品为海外贸易主要资源,实⼒⽐荷兰更强⼤。
2、英法殖民战争 (1)概况: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法既在欧洲争霸,也为抢占殖民地展开⼀系列激烈的战争, 其中以1756— 1763年的七年战争(⼀次欧洲⼤国间的混战)最为重要。
(2)结果:法国丧失印度、北美⼤⽚殖民地,再也⽆⼒与英国抗衡。
(3)意义:①标志着英国确⽴了世界殖民霸权,⾃称“⽇不落”帝国;②殖民掠夺取得的财富与⼴阔的原料产 地和商品市场,为英国进⾏“⼯业⾰命”、成为头号⼯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16-38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第十六单元第三十八讲1.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A.表明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B.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C.表明美国赢得了民族独立D.标志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答案:B2.《独立宣言》声明:“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据这些原则奠定它的基础,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
”《独立宣言》中的这些表述()①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②承认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③鼓舞了北美人民独立斗争④表明北美人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题干可知,“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说明①②,而《独立宣言》的发表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行,说明③④。
答案:D3.美国的《独立宣言》声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美国人民在“改变或废除它”的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是() A.萨拉托加战役B.瓦尔密战役C.约克镇战役D.莱比锡战役解析:本题考查再现能力。
通过材料可知“改变或废除它”的过程是独立战争,而独立战争的转折性战役是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
答案:A4.1783年的一天,华盛顿在一个花园里举行小型宴会,当时有记者问他:“先生,您是怎么打败英国佬的?”华盛顿风趣地说:“先生,我先纠正您一个错误,不是我,而是美国人民打败了英国强盗……。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华盛顿的诙谐幽默值得我们学习B.在国际力量的援助下,美国人民最终战胜了英国殖民者C.美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D.华盛顿与美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地位同等重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做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显然,华盛顿是在强调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2016-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十二铜表法知识点讲解

[键入文字]
2016-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十二铜表法知识点讲解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
下面是十二铜表法知识点讲解,请考生认真学习。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的意义:
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
①陪审制度
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
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思考: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2016-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十二铜表法知识点讲解的所有内容就为考生分享到这里,历史网预祝考生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3讲 课题38 全球航路的开辟

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16世纪前后,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辟了通向东西方的新航路,其后,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新航路的活动,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通过海上的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2)人口与物种的流动: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世界物种的大交流,美洲成为世界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
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商品的全球流动:通过海上的航路,商品流通开始形成全球规模。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欧洲人逐渐占据优势;大西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太平洋的“丝银贸易”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4)世界格局的变动: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导力量,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亚非拉国家逐渐殖民地化,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课题38全球航路的开辟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经济根源: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
(3)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狂热。
(4)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5)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很大,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6)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威胁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思维点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5世纪,欧洲社会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封建王朝、天主教会、贫困市民等斗争激烈,但在开辟新航路问题上,却意见一致。
因此,新航路的开辟是各种社会势力出于各种不同目的而共同推动的产物。
2.主要航线的开辟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家方向开辟的新航线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从欧洲向东抵达非洲东海岸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从欧洲向东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从欧洲向西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从欧洲向西完成了环球航行二、其他航路的开辟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课时作业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2)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是解答本问的前提和关键。
要依据因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
(2)分析孙中山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应注意问题中的提示,从孙中山知识改变命运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角度思考。
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答案】(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
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
④三权分立原则。
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
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
第(1)问依据第一段材料的前三句话可分别概括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生存状况恶化、工人运动发展”等信息。
第(2)问依据第一段材料的后半部分可得出“镇压工人运动”,由第二段材料可得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安抚工人的反抗运动”;“评析”应针对这两点应对措施进行评价。
知识改变命运【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3.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林承节《印度史》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
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
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
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协会”上的演说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
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
……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答案】(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
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知识改变命运(2)西方文明有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4.【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解析】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重点阐释邓小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所做的思想动员工作。
第(2)问第一小问要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总体走向,其原因主要应从改革开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小问要对邓小平的主要贡献加以概括,要注意语言的精炼性。
【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确。
(2)趋势:上升。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
(答二点即可)理解:邓小平知识改变命运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2016·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二如图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
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材料一中的“两个发现”是指什么?分析这“两个发现”的影响。
(2)材料二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两个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2)不对。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沁园春·雪 <毛泽东>知识改变命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