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失眠和大便粘马桶是两种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但在中医理论中,它们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下面是一种可能的方案。

标题:中医辨证治疗:缓解失眠、改善大便粘马桶问题导言:失眠和大便粘马桶是很多人常见的健康问题,而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帮助缓解失眠并改善大便粘马桶问题。

一、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辨证: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肝郁、心火亢盛、脾虚等。

通过仔细辨证,确定具体的失眠类型。

2. 调理肝气:若失眠是由肝气不舒引起的,中医建议通过舒缓肝气来缓解失眠。

可以采用针灸、按摩、草药等方法来调理肝气,比如常用的柴胡、丹参等。

3. 平衡心火:若失眠是由心火亢盛引起的,需要平衡心火。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具有清心降火功效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苦瓜等。

4. 补充脾气:若失眠是由脾虚引起的,需要补充脾气。

可以适当增加摄入一些温补性食物,如山药、红枣等,同时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二、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辨证:根据中医理论,大便粘马桶可能是脾胃湿热、肠道功能失调等问题引起的。

通过辨证,确定具体的病因。

2. 清热利湿:若大便粘马桶是由脾胃湿热引起的,中医建议清热利湿。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便功效的草药,如黄连、车前子等。

3. 调理肠道功能:若大便粘马桶是由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需要调理肠道功能。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促进消化吸收:若大便粘马桶是由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需要促进消化吸收。

可以选择一些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的草药,如山楂、白术等。

结语:中医辨证治疗可以针对失眠和大便粘马桶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调理肝气、平衡心火、补充脾气可以缓解失眠;而清热利湿、调理肠道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可以改善大便粘马桶问题。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1 心胆气 虚 : . 6 素体心胆亏虚或暴受惊吓 , 情绪紧张 , 使决 断 无权 , 遇事易惊 , 心神不安 , 除心胆气虚的症状外 , 可见失眠。
1 心 。 交 : 事 过 度 , 血 耗 液 而 致 肾精 亏 虚 , 能 上奉 . 7 肾不 房 失 不
28 心虚胆怯 : . 心神 不安—— 失眠多梦 , 易惊醒 , 胆怯心惊 ,
剂: 黄连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味 。
24 食湿 中阻 : - 困扰心神——失眠 , 心烦 , 闷脘痞 , 胸 纳呆 便
溏, 稍食肥甘油 腻则恶心 呕吐 , 头重身 困 , 舌体 胖大 , 边有 齿
痕, 苔白厚腻 , 脉弦滑 。 治则 : 醒脾化湿 , 和胃安神 。 方剂 : 胃 平
散 合 半 夏 秫米 汤 加 味 。 25 瘀 血 内 阻 : 神 被 扰 — — 失 眠 心烦 , 重 者 彻 夜 不 眠 , . 心 严 头

中医中药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山西 省 临 汾 市 荣 军康 复 医院 (4 O o 0 1o ) 李 莉
失眠是脏腑功能紊乱 、 气血失和 、 阴阳失调导致心神失养
中, 清降痰火 , 重镇安神 。 21 肝 气郁 结 : . 心神不安——失 眠 , 胁肋胀 痛 , 闷不舒 , 胸 善
虚, 母病及子 , 阴亦虚 , 心 血不养心 ; 肾阴精亏 , 精血不能互生 , 水亏不制火。心火 易亢 , 火扰 心神 , 除肝 阳上亢的症状外 , 可
见失眠。
部刺痛 , 夜间尤甚 , 遇事善忘 , 神思欠敏 , 舌质红暗 , 边尖有瘀 点, 苔薄 白, 弦细涩。 脉 治则 : 活血化瘀 , 宁心安神 。 方剂 : 血府
逐瘀 汤加 酸枣仁 。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失眠与焦虑症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失眠与焦虑症的病机、辨证与治疗。

一、失眠的病机与辨证失眠是指无法在晚上入睡或睡眠不深,并且白天感到疲倦和精神不振。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失调、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有关。

心脾失调是失眠常见的病机之一。

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等原因,导致心脾功能失调,出现失眠的症状。

肝郁气滞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病机。

中医认为,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压抑、烦躁易怒的情况下,肝郁气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难眠。

肾精不足是导致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肾精不足可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长期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进而导致脑力透支,出现失眠的情况。

辨证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失眠分为多个病证类型,如心脾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肾虚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养生活等方面。

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以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

例如,对于心脾虚弱型的失眠患者,可以使用补益心脾的中药方剂,如党参、白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患者,则可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失眠的症状。

例如,针灸师可以选择"心穴"、"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求安神、调理心脾的作用。

调养生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平和心态、有规律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遵循这些调养原则,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活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治疗青春期失眠有妙招

中医治疗青春期失眠有妙招

文/成云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治疗青春期失眠有妙招青春期的青少年也常常面临失眠的问题,中医认为青春期阶段失眠的原因是心肾不交、肝郁化火、痰热内忧、胃气失和等。

让我们从中医视角了解一下青春期失眠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1.心肾不交症状:心烦失眠,心悸,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

方中黄连清心火,阿胶滋肾阴,黄芩、白芍、鸡蛋黄、鸡内金可助黄连、阿胶以交通心肾,酸枣仁、珍珠母镇静安神,牡蛎平肝潜阳,诸药合用可改善失眠症状。

2.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柴胡疏肝解郁,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

若头痛剧烈加菊花、钩藤清泄肝火;若大便秘结加酒大黄清肠通便;若口渴多饮加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

3.痰热内扰症状:不寐,头重、痰多、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或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苔腻或黄腻,脉滑或弦细略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方中竹茹、胆南星以化痰清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祛痰,茯苓利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

若因痰热蒙蔽清窍所致头痛、头重可加钩藤、菊花、白芷疏风止痛;若脘胀满甚者加白蔻仁、砂仁开胃消滞;若恶心呕吐者可加姜竹茹止呕;若苔黄者可加黄连以清热。

针灸治疗1.针刺疗法体针疗法:选穴,脾俞、心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

操作方法,常规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用1周后隔日1次。

头针疗法:选穴,额旁1线及顶颞后斜线。

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进针,只捻转不提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梅花针疗法:选穴,额头部及太阳穴。

常规轻度手法刺激,隔日1次,连用5次。

2.艾灸和刮痧疗法艾灸疗法:选穴,足三里、三阴交。

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中医治失眠案例

中医治失眠案例

中医治失眠案例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就分享一个我治疗失眠的案例。

患者是一位40岁的女性,她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导致失眠问题严重。

她描述自己晚上总是很难入睡,即使入睡后也容易醒来,整夜都无法踏实地睡眠。

白天因为精神不佳,工作效率也受到了影响。

她之前尝试过各种方法治疗失眠,包括药物和心理疗法,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我看诊时,我首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中医辨证分析。

我发现患者的失眠问题主要是由于肝火上升,心火亢盛所致。

根据她的体质和症状,我为她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主要包括黄连、栀子、丹参等药物,以清肝泻火、安神宁心为主要治疗原则。

患者在服用中药一周后,睡眠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她反映自己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白天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在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她的失眠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不再出现频繁醒来的情况。

除了中药治疗,我还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加班,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我还指导她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锻炼,如太极、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和调节睡眠状态。

通过中药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的失眠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她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失眠问题的有效性,也为其他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治疗失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通过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善失眠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更多的失眠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治疗,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

世界睡眠日,失眠六经辨证总结

世界睡眠日,失眠六经辨证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世界睡眠日,失眠六经辨证总结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早醒、白天精神不佳等一系列与睡眠相关的问题。

对于失眠,中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临床阅历,可以进行六经辨证来进行总结和治疗。

六经辨证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看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象等来确定病机所在,从而为治疗供应指导。

针对失眠的辨证可以包括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等六经的辨证。

太阳经辨证:太阳经分布于全身,主要表现为头痛、颈项紧强、恶寒发热、寒战等症状。

在失眠方面,太阳经辨证可能表现为入睡遥遥无期、睡担忧稳、易醒等。

治疗时可接受温经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温热药物或进行温灸。

少阳经辨证:少阳经主要分布于头部、胸腹部和腰腿部位,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目眩、心烦、耳鸣等症状。

在失眠方面,少阳经辨证可能表现为烦躁担忧、难以入睡、早醒等。

治疗时可接受疏肝解郁的方法,如服用柴胡等药物或进行针灸。

阳明经辨证: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胃肠道,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症状。

在失眠方面,阳明经辨证可能表现为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失眠等。

治疗时可接受调整脾胃的方法,如适当饮食调理、服用健脾药物等。

太阴经辨证:太阴经主要分布于心脏和肺脏,主要表现为心悸、心烦、气短、咳嗽等症状。

在失眠方面,太阴经辨证可能表现为心悸不宁、夜间咳嗽、气短等。

治疗时可接受养心安神的方法,如服用安神药物、进行心理调整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少阴经辨证:少阴经主要分布于肾和心包的部位,主要表现为心悸、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症状。

在失眠方面,少阴经辨证可能表现为心悸烦躁、夜尿频繁、失眠等。

治疗时可接受温补肾阳的方法,如服用补肾药物或进行温灸。

厥阴经辨证:厥阴经主要分布于肾和肝的部位,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发热盗汗、月经不调等症状。

在失眠方面,厥阴经辨证可能表现为心烦易怒、多梦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等。

治疗时可接受养阴清热的方法,如服用清热药物、进行针灸等。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现在的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都越来越大,工作、生活、学习等各种繁琐的事情让人焦头烂额,在这种重压之下导致很多人的健康都出现告急,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基本上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其中失眠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一旦出现绝对不能轻视。

一个良好的睡眠对于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上人的一生有接近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只有充分优质的睡眠才能够保证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整。

然而深受失眠困扰的人却不在少数。

失眠虽然不是绝症,但是由于常年带给人的伤害和痛苦却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医下的失眠。

1.中医角度下的睡眠在中医中失眠为不寐,是因阳不入阴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

中医古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

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

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

因情志失调、饮食不洁、病后、年迈及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造成的心火炽盛。

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的病理局面。

病位主要在心,并与肝肾脾胃有密切关系。

2.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包括: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心火炽盛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胃气不和证、心肾不交证、瘀血阻滞证。

(1)肝郁化火证: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2)痰热内扰证: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

苔腻而黄,脉滑数。

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

(3)阴虚火旺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舌红,脉细数。

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

(4)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

失眠(不寐)中医治疗失眠特效药

失眠(不寐)中医治疗失眠特效药

失眠(不寐)失眠是指夜间较长时间不能入睡,或入睡后易醒、早醒,醒后再睡不着,每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伴多梦,烦躁,易怒。

西医认为,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一种表现,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失眠是人体大脑皮质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产生兴奋性亢进,而与抑制过程失去平衡的结果。

中医古籍称失眠为“不寐”。

中医认为,不寐的病因是阴阳失衡,阳盛阴衰,阳不交阴所致。

用脑过度,焦虑不安,忧郁不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都会使人体的阴阳失衡,阳盛阴衰。

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应着重于脏腑的整体调治,尤其是心、肾、脾、肝的调治。

心主神,心神不安则不寐。

造成心神不安的因素,除了心本身的阴阳失衡外,还与肾、脾、肝的阴阳失衡有关。

心与肾的关系是升降相因,水火互济。

若劳累、房事过度,肾阴耗损,肾水不升,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降,不能下温于肾;心肾不交,心阳独亢而成不寐。

心与脾的关系是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若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脾伤无以生精微,不能上奉于心,心血不足而致心阴亏损,心阳盛于心阴而成不寐。

恼怒伤肝,肝阳偏盛,虚火上炎,心神受扰而成不寐。

过食伤胃,宿食停滞,积为痰热。

痰热阻遏心阴而成不寐。

故中医治疗不寐症的原则是育阴潜阳,补心安神,舒肝解郁,和胃化痰。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不寐(失眠)的验方。

验方1 补心汤【药物组成】生地黄、玄参、丹参、麦冬各20克,当归、太子参、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各15克,五味子10克。

【主治病证】失眠,烦躁,舌红少津,口干多饮,多汗,时有盗汗,大便结,脉细数。

【方药解析】本方由《摄生秘剖》载的“天王补心丹”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壮水;当归、太子参、丹参益气和血。

全方具有滋阴补心、清热和血,恢复人体阴阳平衡功能。

【随症加减】若口苦,烦躁甚,加栀子、夏枯草15克;若梦多,常有梦中惊醒,加龟版、龙骨(均先煎)各30克。

【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上、下午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失眠辨证施治法:1、虚症:01:心脾两虚:[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

膏药制作基地中医辨证归脾汤药方方一∶《正体类要》【出处】《正体类要》【类别】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方组趣味记忆】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

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

”(《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

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

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化裁】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附注】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

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

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

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02: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清心,养脑安神;[方药]:黄连阿交汤。

黄连阿胶汤【组成】黄连3克、阿胶9克、黄芩9克、鸡子黄2枚、白芍9克。

水煎2次,阿胶烊入,用生鸡子黄调入药汁,分2次温服。

【功用】滋阴降火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汤是少阴热化证的主方。

何谓少阴热化证?暂且撇开这个问题,先来分析本方的药物吧!黄连,小剂量除痞,如诸泻心汤治痞,黄连用一两。

大剂则除烦、安神,如本方所治的“心中烦,不得卧”即用四两。

黄连还主下利,如葛根芩连汤;又主腹痛,如黄连汤。

黄芩主下利,如黄芩汤;又主烦热,如三物黄芩汤;还主血证,如黄土汤、泻心汤。

先贤也有一味子芩丸治女子的下血经验。

芍药主挛急腹痛。

阿胶主血证。

鸡子黄为营养剂,增强抗病能力。

综合来看,本方黄连黄芩除烦热安眠,黄连芍药止腹痛,黄芩阿胶主血证。

芍药阿胶主腹痛而下血,女子多见;黄芩芍药,主下利腹痛。

以药测证,本方所主当为烦热,腹痛下血或下利。

一言概之,凡人体下部出血见精神亢奋者即可用本方。

人体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妇人下血。

此血多鲜红而粘稠,伴有血块。

我曾治一糖尿病患者的崩漏,伴失眠,遂以本方加生地,黄连量用6克,效果甚佳,不仅血止得寐,而且血糖也控制的较好。

若色暗黑,则应考虑用温经汤,黄土汤;若血色淡红而清稀,则又有用胶艾汤的可能。

若为人体上部出血,则三黄泻心汤使用的机会要比本方多。

从临床所见来看,黄连阿胶汤证的出血及精神兴奋,多于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

此出血当为炎性与血管性出血;此心烦不得卧,则当为精神神经系统的虚性兴奋,这也许就是《伤寒论》论注家们所说的少阴热化证吧!03:心胆气虚:[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或汤。

安神定志丸:【组成】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

【功能】宁心安神,除痰通窍。

【方解】方中朱砂、龙齿重镇安神,远志、石菖蒲入心开窍,除痰定惊,同为主药;茯苓、党参健脾益气,协助主药宁心除痰。

【应用】主治精神烦扰、惊悸失眠、癫痫。

方中加入酸枣仁、柏子仁,则养心安神作用更好;若用于治癫痫,痰多者宜加入胆南星、竹茹等涤痰之品。

【方歌】安神定志茯苓神,远志菖蒲龙齿参。

04:心肾不交:[治法]:交通心肾、补脑定神;[方药]:交泰汤。

交泰汤:药物组成:制半夏15-30g,焦白术15-30g,炒枣仁15-30g,夜交藤15-30g,枸杞子12g,制香附12g,佛手12g,茯神12g,黄连2-5g,肉桂2-5g,生甘草3g。

加减:血虚加熟地、阿胶(冲服);阴虚加百合,生地;阳亢加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痰浊甚加远志、石菖蒲;血瘀加丹参、生山楂;火盛加栀子、黄芩;便秘加大黄、火麻仁等。

主治失眠。

用法用量:日1剂水煎服。

05:肝郁血郁:[治法]:疏肝养心,安神镇惊;[方药]: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组成】酸枣仁18g、白茯苓20g、知母12g、川芎12g、甘草10g、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枣仁得六升,内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注】罗谦辅曰:经云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酸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荣,又所谓以辛补之也,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使防川芎疏泄过急,此所谓以土葆之也,然终恐劳极则火发,散阴阳旺,阳分不行于阴,而仍不得眠,故佐知母崇阴水以制火,茯苓利阳水以平阴,将水壮而魂自宁,人清而神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简介:【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

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

【现代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心神不安者。

【加减法】1.如果睡眠时惊醒,心悸梦多,舌淡,脉弦细者,可加入龙齿20 人参102.如果心烦躁较甚者,可加入川连6 栀子83.血虚甚者,应加入当归12 龙眼肉104.阴虚火旺甚者,应加入生地15 麦冬105.盗汗者,加入五味子8 浮小麦12 煅牡蛎20【出典】金匮要略:【组成】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枣仁、【功能】补虚养血,养血清热,除烦安神。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怔忡恍忽,夜以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

【临床应用】1.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不眠症、嗜眠症、健忘症、惊悸、神经症、巴塞杜氏病等。

2.临床以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为使用依据。

【现代药理】1. 〈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镇静、催眠,并能延长烫伤小白鼠的存活时间而提高其存活率,还减轻小白鼠烫伤的局部水肿,似有补养强壮作用。

2.〈川芎〉:能麻痹神经中枢,从而镇静、镇痛。

〈茯苓〉:利尿、镇静。

3.〈知母〉能降低神皮系统的兴奋性,与〈酸枣仁〉配伍可降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知母、川芎〉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甘草〉矫味。

4.合为良好的抗菌滋养镇静剂。

【用法】饭后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2、实证:01:热忧神明:[治法]:清热通腑,清脑安神;[方药]:凉膈散。

凉膈散:失眠表现有面红耳赤、夜难入睡、心烦意乱、身热口渴、胸闷腹满、头昏头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治以清热通腑,清脑安神,可用凉膈散加减:「组成」川大黄、朴消、甘草各2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10克,连翘40克。

凉膈散加减:川大黄10克,朴硝10克,甘草6克,山栀子10克,薄荷6克,黄芩9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蜂蜜少许。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