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范文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范文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一、背景明清时期,徽州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其宗族管理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
徽州的宗族制度是指由同姓同宗的人组成的宗族,以家庭为单位,在徽州地区共同管理财产和事务,并且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家族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组织结构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主要由族谱、家族委员会和族规组成。
族谱是宗族管理的基础,记录了宗族的成员、家谱和家族的历史。
家族委员会是宗族管理的组织,由宗族的长老和代表组成,负责处理家族事务。
族规是宗族管理的规定,包括宗族成员的权益、责任和行为规范等。
三、权益与责任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赋予了宗族成员一定的权益和责任。
宗族成员享有家族财产的分配权,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财物等。
此外,宗族成员还享有参与家族事务决策的权利,例如选举家族委员会成员和决定重要事务等。
宗族成员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宗族的利益和声誉,遵守族规和社会道德准则,保持与其他宗族的和谐关系。
四、家族活动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要求宗族成员定期举行家族活动,包括祭祀祖先、举办宗族宴会和联谊会等。
祭祀祖先是宗族管理制度中重要的一项活动,宗族成员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宗族宴会是宗族成员共同聚餐的活动,旨在促进亲属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联谊会是宗族成员与其他宗族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加深宗族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五、家族财产管理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注重家族财产的管理和维护。
宗族成员依据族规共同管理家族的土地、房屋和其他财物。
宗族成员要按照族规的规定,合理分配家族财产,并且保护和增值家族的财产。
家族委员会负责监督家族财产的管理情况,确保家族财产的正常运转和家族成员的利益。
六、继承与传承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强调家族的继承和传承。
宗族成员的继承权按照家族的继承规定来确定,一般是由长子或代表继承家族的财产和权益。
【doc】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以光绪二十三年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为例

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以光绪二十三年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为例徽学研究?清末徽州民间票修活动硼以光绪二十三年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为例九陈琪胡筱艳2(1,祁门县文化局,安徽祁门245600;2,黄山市博物馆,安徽黄山245000)摘要:本文为新发现的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个案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末徽州民间纂修宗谱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徽州民间纂修宗谱的缘起,纂修组织结构,各项制度规定,宗谱管理,纂修谱例及付梓规定等,对研究清末徽州乡村地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人口,民俗等有着一定的价值.关键词:徽州文书;谱牒纂修;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o5x(2006)06—0079—07 Firstglimpseofthecompilationoff0II【genealogyinHuizhouinthelateQingDynasty ——tal【illlgthegenealogicaldocumentsoftheChenfamilyinZhuyuan,Qimenintheyearof23Gua ngxu,QilIgDy-nastyaSanexampleCHENQiHUXiao—yan2(1.QimenCultureBureau,Qimen245600,China;2.HuangshanMuseum,Huangshan24500 0,China)Abstract:FromtheneMy—discoveredgenealogicaldocumentsoftheChenfamilyinZhuyuanlQimen-wecanseethepro —cessofthecompilationofthefolkgenealogyinHuizhouinthelateQingDynasty.andgettokno wthereasonforthecompilation-theformationofthecompilingorganization-differentkindsofrulesorrequirementsaswellas themanagementofthegenealogyandsomecasesofthecompiling,includinghowtosendtothepfintem.Thesedocumentsal"eofgre atvalue,especiallycontributetotheresearchintothelocalpolitics,economy-history,culture,populationandtblkloreofHuizh oururalareas.Keywords:Huizhoudocuments;compilationofagenealogicaltree;studyofsomeparticular cases一,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的主要内容祁门县博物馆馆藏复印的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2册,一册无封面,小楷手抄本,全书规格为高28cm,宽24cm,无标题,为方便起见,我们取名为《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内收文书60份.一册为《收谱字号》,小楷手抄本,全书规格为高19cm,宽23cm,内收文书5份.为了证实这2册文书是否与光绪二十三年纂修的《竹溪陈氏宗谱》相符,我们于2005年9月l813晚,再次来到坑口村陈接昌家,将他家收藏的文书与光绪二十三年纂修的《竹溪陈氏宗谱》进行了校对,结果文书所述内容与宗谱一致.因此,证实这2册文书确实为光绪二十三年纂修的《竹溪陈氏宗谱》文书.为了使人们对整个陈氏宗谱文书有一个了解,现将文书题要如下:1,《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1)光绪二十四年纂修竹源陈氏宗谱序,浩魁撰,竹源人.(2)唐天成二年谱序.张宪撰,太原尹,益州人.(3)宋开庆元年谱序,陈思撰,江右南昌人.(4)元至正十五年谱序,际辰撰,竹源人.(5)陈氏大成宗谱序,嘉靖丙戊五年九月,王守仁撰,阳明山人.(6)陈氏大成宗谱序,嘉靖四年乙丑春三月,汪玄锡撰, 婺源人.(7)陈氏大成宗谱后序,嘉靖六年丁亥岁秋八月,程昌撰,祁门和溪人.(8)陈氏延续大成宗谱序,万历戊午春季,陈奎撰,晋江人.(9)摘录先贤修谱谱志.(1O)竹源古里记,陈肇选撰.(11)汉太邱令实公文范先生传.(12)汉陈太邱碑记.79啦日_●_IlI尔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13)唐户部侍郎天下兵马副元帅讳轶.(14)唐朝奉大夫讳广公行录.(15)授镇国将军忠翊招讨先峰使立公传.(16)重修陈迪友公功府君讳伯震墓记.(17)明文郎林上元县知县陈冲一公墓志铭.(18)浮梁县正堂审理陈氏坟荫被盗案宗,乾隆十七年五月.(19)立坟山合同议约一份,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四日.(20)九保田坑竹坞口月形合同文,嘉靖十年四月初二日.(21)立保祖业合约,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八日.(22)陈八坦承佃约,光绪十七年七月十六日.(23)竹源陈氏收谱字号.(24)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五日立求限字约.(25)ff村派系.(26)合议坟规.(27)竹源八景诗.(28)竹溪八景诗,浩魁撰.(29)祭彦文公文.(30)祭广公文.(31)祭郭氏夫人文.(32)祭度公文.(33)冬至前一日登友迪公墓迎神文.(34)冬至日正祭友迪公文.(35)a-雨祭文.(36)中秋祭文.(37)祭金花圣母娘娘文,浩奎撰.(38)陈氏会源堂祠记,万历癸丑冬.(39)祝梁文,同治七年复建祖祠七月二十七日上梁,正熊撰.(40)码头上中祠对联,朝辅撰.(41)中祠订挂新修匾联祭祖文,光绪癸未年八月初十日.(42)合村接龙神疏,光绪乙未年正月初十立春,浩魁撰.(43)告祖修谱文,浩魁撰.(44)议修宗谱合同文,浩魁撰.(45)历代纂修谱系名目列后.(46)重修大成谱系纂修竹溪陈氏宗谱人名列后.(47)谱成咏赞,39篇.(48)士球公像赞,浩魁撰.(49)白唐僖宗元年京公迁竹源后朝代表.(50)大成谱四本,分元亨利贞字号.(51)付梓召承约.(52)迁鄱阳陈家墩书,斗文撰.(53)迁东流蟹子坑,石峡里宗家书,斗文撰.80(54)宗谱例言.(55)汪乾户山地册.(56)世系诗.(57)~-墓诗.(58)二十一代上祖坟墓册.(59)合议坟规.(60)历朝显宦.2,《收谱字号》(1)竹源陈氏收谱字号.(2)竹源陈氏修谱派钱文告,光绪二十五年季冬月.(3)竹源陈氏宗谱刻板存单,光绪二十五年.(4)竹源陈氏宗祠题红神主牌,光绪二十五年七月.(5)奉宪筹备济荒文告,光绪二十六年.从以上文书的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二本纂修宗谱的备忘录,它将要写上宗谱的老的谱序誊写下来以备刊印,又要将各项规定抄写下来以备核对,还要把纂修宗谱的各种文书记录下来以防备忘.通过对村中老人的访问,得知这二份宗谱文书由本届陈氏宗谱的副主修陈浩魁记录,但我们认为这至少是纂修宗谱参与人的二份笔记.二,祁门竹源坑口陈氏宗族之源流祁门县闪里坑口古名竹源,因村中多竹而得名.古诗云:"故家住在竹溪边,水竹深深广第联."坑口与浮梁江村,勒公接壤,古时山川毓秀,景色宜人,吉祥华灿,村东西北三面冈阜环翠,文闪河呈S形绕村而过, 下注江西阳春河,入鄱阳湖,进长江.光绪二十四年纂修《竹源陈氏宗谱序》说:"粤稽陈氏系舜之绪,自胡公满封地于陈,历四十一世,生实公, 字仲弓,谥文范,卜居颍川.汉桓帝时,为太邱长,以德义闻四海,用行舍藏,进退可度,故世家大族,皆以实为颍川陈氏之鼻祖也.厥子元方,季方,又以二难撑支天下.十七传而生武帝,霸先.帝胄之后,簪缨不替,在唐,宋益荣.至二十五世轶公,字颜文,官唐户部尚部,拜镇国大将军,统人马一百八十万.因巢寇之乱,至饶郡浮梁驻营守御,殁于王事,赠英烈侯,立祠浮北隅,子孙遂家焉.子广公,官朝散大夫;度公,官承务郎:孙友迪公,官太湖县太;至曾孙京公,于唐僖宗六年(879)以后,迁祁西之竹源,椒实蕃衍.故由竹源分徙都里及外郡者甚多,迄于今千有余岁,当以是为古里也."由上可见,竹源陈氏为汉太邱长颍川郡王陈实之后裔.陈实之后唐代朝散大夫陈广,曾孙陈京于唐僖宗六年(879) 由江西浮梁盐仓岭经此,见"山水幽幽,木石清奇",遂在此定居.嗣后子孙繁衍,室第日增,蔚成一村.至宋代,又由竹源坑口分迁桃源,文堂,武峰,正冲,南源,双溪,环溪等地.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陈氏宗祠座落在村子中央,背山面水.祠前有专为南宋进士陈樾而造圆形旗杆石4座,上刻录有"恩进士"等字.祠两侧各有圆f-j1座.右为"凤起",左为"蛟腾".祠前的弓形横拱上原悬有一"恩进士"匾.祠前楹联云:"思孝奉先厚先公实帝世之遗孝思不匮,介福裕后原后裔缵侯封之旧福介无疆."祠堂两边对联为: "分土从豫章距颍川千里而遥发源自尔,传家在唐史沿僖宗六年以后托本于斯."此联可进一步佐证坑口的渊源与历史.陈氏支祠日会源堂,其外围圆门的左门楣上刻有"颍川世族"4个大字,右门上则书有"竹源古里",而侧门左向刻有"木本"两字,右向为"水源"两字.从这些门额的题字可进一步推知坑口的渊源.据史料记载,竹溪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邑者多衣冠俊秀和名家大族,众人均溯此为源,故名"会源".有楹联云:"竹发院中千枝万叶孙传祖,泉流山下四海三江委汇源."会源堂特别之处是它的仪门为一座戏台.戏台底座皆空,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俗称万年台.戏台有演出区,有乐队伴奏区.两侧有观戏楼,天井与享堂观众区.整个戏台雕梁彩字,装饰别具一格.戏台两侧楹联云:"芝山月土歌声澈,竹经风生舞佩摇."戏台后墙面各地戏班的信手题壁仍依稀可辨,上自清咸丰三年(1853),下至1986年,皖赣两省的彩庆班,长春班,德庆班,四喜班,喜庆班,同乐班以及怀宁等地剧团均曾来此演出.尤以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为盛.村东水口古木参天,林木荫翳之下有一古亭,为旧时往来行人的休憩之所.穿越古亭有数株高大的槠树,枝柯横逸,直探河的对岸.古亭的西向有一溪涧——文曲水.越溪涧沿石阶而上,可见一破败的书屋阁,相传是乾隆游苏州时所赐封,古时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古时坑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风纯朴,文风倡盛,才俊辈出.竹源总诗一首云:"竹溪山水最奇新,陈氏安居几百春.先代多人登显宦,后昆千载沫余恩.趋庭诗礼家声旧,比屋笙歇里俗淳.木本水源知久远,犹存谱牒笃人伦."三,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纂修原因第一,竹源坑口陈氏宗族有良好的修谱传统.在徽州,名宗右族非常重视宗谱的修纂.当地有句老话:3O年不修谱就是不孝.作为徽州名族之一的竹源坑口陈氏也不例外.在光绪二十四年浩魁撰写的《纂修竹源陈氏宗谱序》中说:"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所以序昭穆联一本者也.世日益远,族日益盛,真若本之一体,散为千枝,水之一源,分为万派,非作谱以联属之无以探其本而索其源,亲疏何辨,尊卑何分,恩义何由而笃乎?故家谱之数十年一修,其关匪浅""再能将族谱三十年一修,工程少而费用微,生殁配葬永无遗漏,是所厚望焉."陈氏文书中的《陈氏历代纂修谱系名目列后》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上自汉朝,下到清代文书中列举了24次有关家乘谱牒,墓图祀田方面的记载.当然,这些记载不完全是竹源陈氏纂修,但绝大多数为竹源陈氏所为.如陈晨早在元代初就编写了《陈氏瓜藤宗谱》,陈如岳,陈芳魁,陈其烈,陈一文,陈思绶在万历年间纂修了陈氏草谱.还有二次谱系纂修完后没有付梓,一次是在顺治七年(1650)由陈思召编写的大成纂续,未曾付梓后来文稿遗失.一次是在乾隆七年f:1742)由陈孔祥,陈士球合修的《万八公支谱》,也是未曾付梓.这些都表明陈氏纂修宗谱的优良传统.第二,光绪:二十三年(1897)祁门竹源陈氏纂修宗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久失修,"明正德十年(15l5), 祁城特牌公与先祖熙容公主修陈氏大成宗谱.至嘉靖八年(1529),更甲子一十有五而功告竣.瓜绵几遍天下,其修支谱者,自国朝乾隆七年(1742)曾伯祖孔谱, 与族士球公为首,续修家乘,惜未付梓.光绪初年,又得明经正熊邀其一与春培宴会,因念族中近代各派草谱散佚,已不堪问,每岁春正会宴,倡率子弟,访察遗漏:而礼就之,乡党推重焉.溯自壬戌纂修而后,转瞬二百八十余年"第三,兵燹破坏也是促使竹源坑口陈氏再次修谱的重要原因之一.副主修浩魁曾说:"我族收领之谱, 因咸丰年间被粤匪蹂躏,搬移出外,未免受湿破损,至:绪二十二年(1896),众志翕从,议修家乘,不惜费用, 并将大成谱关,悉照旧本,摹刻祖像,锓梓而重修之." 四,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纂修组织在徽州,族谱纂修通常要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机构,即编修委员会,又称谱局,修谱董事会,一般由宗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倡议和主持,或由族长主持,编修委员会视族谱的纂修工作量来确定内部人员的分工,然后向宗族内包括迁居他乡各族颁发榜:艾,将宗族的各种资料呈报以便纂修.在陈氏文书中就有这样一个编修委员会.重修大成谱关纂修竹溪陈氏宗谱人名列后:正主修:朝牧,邑庠生,字秉仁,秉公.副主修:浩魁,候选训导附贡生,字斗文,总理木史阅;朝衔,邑庠生,字居正,兼收洋钱;正燕,例授登仕佐郎,字树人,总理帐目.绘图:正传,国学生,字德英,画工尚佳,兼对读勤心款费.书写:正日方,国学生,字思齐,兼对读;开泽,武庠生,字向南,明于头绪,兼对读;开奎,国学生,字星泉, ,兼对读.8】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司事帮办:正斌,国学生,字谓贤;光甲,国学生,字左泉.款费:肇闺;浩贤,国学生,字兴文;正中,国学生,字廷英;正文,国学生,字鉴彬;正誉,字景行;正欣.梓人:冯大声,抚州人;周松甫,抚州人,刻工甚佳;张逢源,浮梁人;郑仲之,浮梁人.其中,主修朝牧,钦加五品衔,特授宿州学正,其父浩奎在道光八年协修县志.五,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纂修要求宗谱的纂修反映着宗族统治利益的要求,因此说,每一部宗谱都有自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俗称谱例,凡例,例言等.它规定了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着录规则,以及本谱中各类纲目的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其目的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叙的真实性,内容较为丰富,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在陈氏宗谱文书中就有例言对上述各项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共有如下12条:(1)世系仿欧阳公五世一图,大书其行,而分注其字,讳婚配葬处之类于下,每一图终,复以终氏始之,以便考阅.傍注世次,明传代也.(2)栽是集谱说,在示以珍重谱牒不可忽略也.(3)书先朝修谱名目,明有所爱之也.(4)图住基,坟墓,所以着先世卜筑之精,并示子孙以过墓思之哀意,但不注其股分.四至盖以各有契据, 不得执图以滋争端也.(5)图刊先人遗像,示以见其像如见其人,见其人则知其德.致没世不可忘也.(6)妇人以从夫为义,故于夫之行下书配某氏,续配则书继某.惟妾则直书妾,所以明嫡庶也.至原配有子.续配并妄只有子,则于其行下分注之.(7)已婚氏书配某氏,详某其所生年月,其有聘而未过门,并有凭媒说定.未及聘而殁,氏虽未婚,然已归于夫门矣.只书配某氏.(8)妇人从一而终,若不幸再醮.不得入先人庙矣.但在夫虽非妻,而在子犹为母,遵祀录于夫之行下,书配而去其氏字,于子之行下书某氏出庶.万世知所自也.(9)异姓不得乱宗.律有明条.所以辨族类也.(10)列祖有德业文望,原有传赞在,并栽入谱.其新立传赞长,但宜核实,勿事夸张.至其人尚存不立传赞,盍盍棺之后,其论乃完,且以励晚节也.(11)家谱因年远未修,有祠内分誊派系次序,草谱之上,仅录其名目.生命止,未书何人之子,下未注所出何人,不知是谁之后裔,无从摸索.爰立失考一编附于谱后.志存名也.82(12)天殇,查众草谱上有栽名字,生命不敢抹煞,仍书其本生父行下.旁注殇字.或人丁式微之家,移花接木.可为一线之传.六,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的内容与结构清代家谱格式大多基本定型,各族视本宗族具体情况而增减,或排列次序有别,主要有谱序,题辞,凡例,谱论,恩荣,图,节孝,像赞,考,宗规家训,祠堂,派语,世系,世系录,传记,仕宦录,志,杂记,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领谱字号等2O多项.竹源陈氏宗谱有6卷6本,谱的格式5层,每页26大格,一边13大格,大字1格1行,小字1格两行,每层小字6个.各卷内容如下:卷1为目录,新谱序,世系引,谱说,例言,附历代大修宗谱序,会源堂记,竹源古里记,墓志,碑记传铭杂文,村基图,端宁公墓图,八景诗,对联,合村派系,世系诗,世墓诗,上祖坟墓记,合议坟规,历朝显臣,历代修谱名目,收谱字号,容像.卷2为源流世系,颍川派,长城派,西川派,祁西竹源派,竹源派二,竹源派三,柏里派一,桃源派一,竹源派四,李源派一,竹源派五,竹源迁建德夏家山派一,竹源派五,竹源迁东流舒村派一,祁西黄村口派一,竹源派六,安一公支安宁,安二公支福宁,安三公支建宁,安四公支端宁,恭三公支,黄村口派二,恭二公支,竹源派七熙夷公支.卷3为熙容公支派七,熙淳公支派七.卷4为熙良公支派七,熙盛公支派七,黄村口派三,熙夷公支派八,熙客公支派八,熙淳公支派八.卷5为熙淳公支派八.卷6为熙淳公支派八,熙良支派八,熙盛支派八,黄村口派四,熙淳支派九,失考,新岭株树下派.七,竹源坑口陈氏宗谱付梓之约定纂修族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要集中族内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宗族对纂修好的宗谱付梓更为认真,讲究,对于刻工,绘图,刊印都有具体的规定.这次宗谱的付梓是由汪耿杨引见介绍.文书中说:"谱司冯大声,抚州人也,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八日,汪耿杨先生引来,自局承镌字工,使面言完照大成谱格式每洋壹元计,镌字十四盘.伙食自备,进门出门,局内每共三日.所有喜包不能争竞多寡.初十日,谱司往贵池,托他代付洋,蛟完做谱纸一万张,合一尺八寸阔,一尺四寸长.包送到局,领价所言如此.一刻祖像,坟山每个图三百文;一刻村基图洋壹元".双方还分别签定"召约","承约",列举如下:《陈会源堂召约》: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立出召约人祁西竹源坑口陈会源堂朝牧等,合为本族修谱,承与抚州冯大声谱司镌字,面言完照老谱格式,其工价每洋壹元计,镌字十四盘.所有雕图,装订一切杂项,工价规矩俱已于冯谱司承约内载明.自完之后,两无异说,恐口无凭,立此存照.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立出召约人陈会源堂朝牧,斗文,树人,居正<谱司冯大声承约》:立承字人抚州冯大声,今承到祁西竹源坑口陈会源堂修谱,是身包承镌字,雕图,刷订,慰贴,遵照大成谱格式,每页五层,计二十六格,大字一格一行,小字一格两行,每层小字一行六个.面言完工价每洋壹元计, 镌字十四盘.自承之后,毋得异言,以致违误.恐口无凭,立此存照.(1)刻祖像,坟山每个图计钱三百文,图上字在内.(2)刻村基图计洋壹元.(3)切谱贴鞋一双.(4)喜包听随东家之意,不得争竞多寡.(5)伙食进门出门局内均供膳数日,其余自备.(6)柴薪时菜,局内津贴.(7)剧谱数多寡,听随东意,毋得异说.(8)刷完之谱,倘有错字增改,如过十盘以外,只照所承盘数工价扣算,不得多取钱文.(9)谱说,序赞,诗引,杂文概照十四盘扣算.(10)开刷之日,如有盘内字迹模糊,大小不一,以及讹误等敝,听凭本东指换.(11)谱自起工完工,中问不得问工躲误日期.如违,自愿赔本东伙食开支之费,仍听另召他人,无得异说.(12)本洋价每元作钱壹千三百文.(13)起神开刷装订,议贴钱喜包洋壹元,神福每个月贴大秤亥四斤.(14)大成谱上刻各派阴字议贴钱四千文.(15)装订切谱每幅正谱贴钱四百文.为了提高谱牒的质量,对纸张,雕板,印刷,版式,装订,装帧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宗谱修成之后要送审,是否有避讳,是否有错字,是否有遗漏,当然刊印模糊,字迹不清也不行,有的甚至还要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印刷.八,竹源坑口陈氏宗谱保管之规定谱牒修成之后,将选一套供奉在祠堂,再按编号分给族长,族人保存.宗谱保管者要对宗谱视若珍宝,妥善保存,不得轻易示人.如有损坏,则予训斥,如若出卖或借外姓阅读,传抄,那更是大逆不道,家族要予以严惩,轻则出谱,重则送官惩办.所有领谱人员都有一套管理方法,名单被记录在案,以便祭祀时定期抽查. 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管理办法是,"按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凡子孙所当藏,实贵此也.今编先王之道,孝兼忠信而也矣.字号登名,股收领名目于右,每岁腊祭之期,各捧所编业字号到宗祠验看一遍,祭毕照前封锁,仍各带回收藏.如有鼠侵,油污,摩坏字迹,在族长同族众在祖座前,量加惩诫.另择本房收管,登名于谱,以便稽查.倘有不肖辈窝谱卖宗,或誊写原籍,致使混乱宗支,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众共点之不法,追谱治罪不怠."在宗谱保管方面,竹源陈氏还编排了"礼重纲常木本水源敦爱敬"等一共15套收谱字号.其中,竹源陈氏收谱字号为:字号:竹(押),溪(押),会(押),源(押),堂(押),礼(押),重(押),纲(押)收领:思善公,思吉公,熙容公,熙盛公,士球公,思吉公,熙夷会,熙容公字号:常(押),禾(押),本(押),水(押),源(押),敦(押),爱(押),敬(押)收领:思善公,思吉公,思唐公,熙良公,孔谱公,震文公,黄村口,株树下在徽州,各宗族将宗谱管理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一般将宗谱装在特制的樟木箱中收藏.陈氏宗谱用特制的大木箱子收藏族谱,比如"毛字号谱"就用梧桐树板油漆箱一只,"堂字号"谱就用梓树板油橱保管.往往保管宗谱的与保管锁匙的不是一个人,"毛字号谱" 领谱的是思善公,而保管锁匙的是士岗公;"会字号谱" 领谱的是熙容公,而保管锁匙的是士瑜公,这样有助于防止宗谱的流失或传抄.族谱通常以木刻本制作,并限定印刷部数,印制后毁其木刻版,除防盗印之外,更为防止其它宗族侵干本族之故,这是印制族谱的规定. 所以在徽州,一些家族的宗谱中就有明文规定:"即毁其版,以杜假冒".同时在印制的族谱中,加上字号来确定收掌者的责任,有些还请示加盖县印,以示加强宗谱的权威.尽管如此,盗冒望族之谱的事常有发生,假借名族之名的事也不乏其人.而竹源陈氏宗谱的刻板原来是放在陈朝衔处保管,到了光绪二十八年才移交到祠堂中保管.《收谱字号》文书载有"五层谱格板一块,各派草谱刻字板一块,龙批板一块,草鞋板一块,均存朝衔处.光绪二十八年.此板四块归祠内房楼上箱内."九,竹源坑口陈氏对纂修宗谱的重视纂修宗谱是徽州宗族中的一件大事,往往会有一系列重要的仪式活动.从竹源坑口陈氏宗谱文书中, 我们可以看出有如下几项重要活动:83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l,签立修谱合约纂修宗谱之始,发起人要召集相关人员商议修谱事项,确定主修,副修人员,成立相关组织,明确经费管理,商议妥立章程,等等.在由浩魁起草的《议修宗谱合同文约》文书中,就有32位族人共同参与制定修谱文约.该《议修宗谱合同文约》(浩魁稿)主要内容为:立合同文约人朝牧等,原我祖予京公始迁竹源,他族皆由此分焉.自明万历年间统修大成宗谱,而后此事姑待久矣.洎乎国朝乾隆壬戍有孔谱,士球二公为首,将万八公以下支谱潜心纂修,有务不素,敬录成帙, 尚未付梓.今又年湮代远,兼曩遭刀兵水火之灾,各家生命草簿,数多断简残编,此纂修之所以畏难而苟安也.兹朝牧等知事之难,而又迫于情之不容已,慨然主修,众志翕从.倘有遗漏,无可考证,阴阳一理,不罪无知,先祖有灵,亦当原谅.但工程浩大,费用非细,爰是合同商议妥立章程.各股司事者,量能任使,毋得推诿.特立文约.2--纸,安端公各收一纸存照.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立合同文约人朝牧朝衔肇闺肇沦浩贤浩魁浩然正燕朝科正科正中正齐正斌正8才正欣正文正则正全正族正光正宏开怀开淼开程开任开庆开尧开泽正传朝涌海水再发2,举行告祖典礼徽州许多宗族在纂修宗谱之始,要签定修谱合约,还要举行一系列告祖典礼,各地支派都要参加,宣读誓词.竹源坑口陈氏宗谱文书也有一份《告祖修谱文》, 其内容为:伏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为人后者,当深追远报本之思,弥切继序伦之事也.吾祖自懋迁竹源以来,计世已千有余岁,溯修大成宗谱而后,于今有二百八十年.洎乎国朝乾隆壬戌有孔谱,士球二公为首,将万八公以下支谱,潜心纂修,誊录戍帙,尚未会梓.今又年湮代远,兼曩遭刀兵水火之灾,各家生命草薄,类多断。
近二十年徽州谱牒档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二十年徽州谱牒档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关欣【摘要】徽州素有"谱牒之海"的美誉.谱牒作为原始资料,可以反映社会历史实态.学界逐渐从不同角度研究徽州谱牒档案,既有对传统领域的承继,也有对新兴领域的探索,出现了对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宗族、徽州文化、家谱理论五大领域的研究.还有诸多领域尚未开垦,要加强分科研究,将谱牒档案数据化、数字化,使学科研究系统化、理论化.【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徽州;谱牒;档案【作者】关欣【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历史学家顾颉刚说:“我国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两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
”[1]目前,学界对家谱的价值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如武新立[2]、欧阳宗书[3]、冯尔康[4]、王鹤鸣[5],等等。
随着研究深入,家谱的效用越来越明显。
这一期间,国家档案局主编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也编纂了《中国家谱总目》,它在前者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
它揭示了存世家谱档案的分布状况,促进了对家谱档案的利用和研究。
徽州有数以百计的方志,数以千计的家谱。
此言不虚,徐学林指出,“笔者对公私收藏估算,徽州地区存世家谱保守数目也逾2000种”[6]。
赵华富说:“现在,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馆藏徽州谱牒总计1000多种。
此外,原徽州一府六县民间保存的谱牒,数量也相当可观。
”[7]徽州地区存在着数千部家谱。
既然发掘了新材料,那么如何开辟新领域?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学界研究徽州家谱档案主要在徽州宗族、徽州文化、家谱理论上。
1 徽州宗族研究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
“典型性”如何体现?赵吉士曾说:“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
探析明清徽州家谱编修的特点

探析明清徽州家谱编修的特点
李姣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6(034)004
【摘要】素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之称的徽州地区宗族制度繁盛,族人为了团结族人,联宗、睦族,开始大量地编修谱牒,家谱数量达到历史之最,本文以明清时期徽州家谱善本这一宝贵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徽州族人在编修家谱时所呈现出的一些显著性特点,为后世族人更好地认识徽州宗族、徽州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165-168)
【作者】李姣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K820
【相关文献】
1.论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的互动 [J], 徐彬
2.从凡例看明清徽州家谱的编修要求——以徽州周氏家谱为例 [J], 周梦云
3.徽州家谱编修特点与价值研究——以《馆田李氏宗谱》为例 [J], 吕春阳
4.徽州家谱编修特点及其徽商特征——以《西关章氏族谱》为例 [J], 姚硕
5.徽州家谱编修特点及其徽商特征——以《西关章氏族谱》为例 [J], 姚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

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
胡中生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1)001
【摘要】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作出了非常全面和复杂的规范.女性上谱的书法遵循着夫为妻纲和母以子显、重门第正名分、彰显封典节烈以及善于持家等原则.虽然大多数谱牒规定为亲者讳,但与男性相比,女性上谱的规范带有更多的耻辱性.透过这些规范,反映出清代徽州地区宗族在不断扩张和普及化的同时,礼教也日益向基层渗透,儒家伦常已经世俗化.
【总页数】7页(P92-98)
【作者】胡中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5.54
【相关文献】
1.清代徽州家谱的谱禁 [J], 王裕明
2.清代徽州族谱中张廷玉、汪由敦佚文述略 [J], 江小角
3.清代徽州家谱谱序的价值分析 [J], 李影
4.清代徽州佃仆的宗族意识与族谱书写 [J], 黄忠鑫
5.亦谱亦志:清代西南土司族谱编纂的方志化研究——以亮寨蛮夷长官司为例 [J], 吴才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徽州同地区家谱之比较

明清徽州同地区家谱之比较摘要:随着徽学的兴起,徽州谱学逐渐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熟悉。
而关于徽州地区家谱之间的比较鲜有涉猎,本文对此两部家谱作了浅显的比较,以期探究徽州地区家谱编纂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关键词:徽州地区;家谱;比较“谱牒,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徽州的谱学研究是谱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赵万里先生曾指出:“传世明本谱牒,大多是徽州一带大族居多,徽州以外绝少,徽州地区谱牒的价值可见一斑。
将徽州同地区家谱加以比较,更能深入的了解徽州谱牒的基本特点。
之所以选这两部家谱作比较,是因为江村洪氏家谱与弘村汪氏家谱均为徽州地区谱牒,且纂修的时间也大致类似,具有可比较性,将二者比较可以以小见大,探究徽州同地区谱牒撰修的大致情况。
一、徽州地区谱牒共同的封建性《弘村汪氏家谱》与《江村洪氏家谱》二者的相似性还表现在二者都是封建性家谱,都烙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烙印。
封建性家谱强调尊卑有序。
《汪氏》谱载:“二卷至四卷列历世小传……子嗣及生平品行……《洪氏》谱载:“统谱唐宋元明以来多列行第……可知行第尊卑。
从谱文中记载的史料可以看出,这两部家谱都强调尊卑有序,依靠家谱确立宗族内部的统治秩序,这也反映了一家之谱实际上就是一部封建宗族统治族众的凭据。
这也是封建性家谱最大的特征。
封建性家谱保持血缘纯洁性。
《汪氏》谱载:“继嗣与本生殳下书书曰:……养子例不入谱,宗祠有禁也”。
《洪氏》谱载:“出继子生殳下仍列其名……其下不得滥入以锄非种”。
家谱祠规中强调:“异姓螟蛉养子不许混入祠堂,祀先如有强挨进者族长同房长押令扶出。
”这里可以看出,家族禁止将养子列入家谱,这是为了防止其他姓氏混淆宗族血缘,这样可以使宗族脉络清晰。
并且徽州地区大部分的谱牒中都有关于保持家族血缘纯洁的记载,这也体现了明前徽州家谱的封建性。
二、家谱史料的真实性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修谱人对史料真实性追求越大,家谱的真实性越高。
从修谱者浅析徽州家谱谱序

没有直接描 述 到他 的辛苦 劳 作 , 但 编修 此谱 长 达 二 十余 年, 可 以反 映程 敏 政 的 勤 劳 和 其 对 修 谱 的 重 视 , 《 新 安 程 氏 统宗世谱 》 名 出 在外 是 与程 敏政 的辛 勤 劳 动分 不开 的 。
四、 家 学 传 统
族名号 , 谱序 的真 实性 受到 质疑 , 当然 其 史 学 价 值 随 之 遭 到 质 疑 。这 就 需 要 编 修 者 的 道 德 修 养 。 徽州谱序 中不乏对 编 修者 的道德 素质 的要求 , “ 修 谱
之难于作 史 , 国史以纪善恶 , 善 恶 不 分 则 无 以 彰炯 戒 , 而 微
意也 , 夫 以予之才疏 学浅 , 滥厕 其间敢 云, 克 荷 重 任 而 未 始
付诸 , 枣梨 因年歉 中阻 , 俟 至今 秋 , 择 吉 开 刷 而 谱 遂 告 厥 成
功, 爰 注 之 以 敦 睦堂 名 , 盖欲 由此和睦宗族 , 有 共 敦 一 本 之
编修家谱是件繁琐 的事 , 材料 的收集 、 考证, 都 是 需 要 耗 费精 力 的事 , 编修者有 才智是非 常重要 的 , 更 需要勤奋 ,
第1 2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BEI P ROF ES S I ONAL AND TE CHNI CAL C OLL EGE
V0 1 . 1 2 No . 1
F e b . 2 0 1 3
信 于 后 人 。谱 以 考 源 流 , 源流 不清则 无 以别 真伪 , 而 留 示 于子孙 , 甚 矣 !其 难 也 。苟 不 本 之 以矢 慎 矢 公 , 乌 得 而 任 其 责, 况值丧乱后 哉” 。 2 这 是绩 溪 张氏谱 序 中提到 “ 矢 慎 矢 公” 的责任 , 都 是 反 映 对 编 修 者 的 道 德 素 养 。 而 贤 德 公 正 是 衡 量 一 个 编 修 者 道 德 修 养 的重 要 方 面 。
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徽学研究・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翟屯建(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徽 黄山 245000) 摘 要:祠堂、族谱、族田是近世家族制度的三项标志。
明中叶,近世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纂修族谱的主要形式,但也还存在个人撰写家谱的现象。
设立谱局修谱为公修族谱,个人撰写家谱为私撰家谱。
本文主要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对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宗族;修谱形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6)06-0076-03The difference betw een privately-w 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 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 uizhou prefectureZH AI Tun-jian(Huangshan Local Chronicles O ffice,Huangshan245000,China)Abstract:Ancestral hall,clan pedigree and clan field are three marks of m odern family system.S ince the m odern family sys2 tem was formed in M id M ing Dynasty,the pedigee bureau established by clan writes pedigree has been the main form of writing clan pedigree.But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s still exist.The pedigree written by the pedigree bureau is calle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and the pedigree written by individual is called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Mainly from their contents,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s,scale,space and how they were handed down,this article makes com 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2 vately-w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uizhou prefecture.K ey w ords:clan;form of writing pedigree;difference 宋代以来,随着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的近世家族制度的形成,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宗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宗族社会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sr c : n e t lh l,ca e ir ea d c n f l r r emak f o e fmi y tm.Sn et emo e fm l ss b ta t A c s a a r l ln p dge l ed a et e r s d m a l s s n a i h om y e ic h d m i y — a y
办; 汪长 卿 、 同文 、 元 吉 负 责 各 支 派 世 系 图 和 文 稿 汪 汪
项重要手 段 , 是 宗 族社 会 完善 的 一个 重要 标 志 。 也
徽 州 设 立 谱 局 修 谱 约 始 于 明 嘉 靖 前 后 , 中 国近 世 家 是 族 制度 形成 较 早 、 族 统 治 较 为 严 格 的 地 区 ① 。 我 们 宗
T ed ee c e en p i tl —w i e e i e n u f  ̄一w i e l e irei u h u p e c r h i rn eb t e r ae f w v y r tnp d r ea d p b c t g i r tnc p dg e n H i o r f t e t n a z eu
v tl aey— wrt n p dge n u l l it e i e a d p bi y— wrt n ca dg e n H uz o rfcur e r c it ln p i e i ih u p ee t e. e e r Ke r s:ln; r o rtn dge d ee c y wo d ca f m fw iig p i re; i rn e o e f
p dge e i e。a d te p dge rt n b n ii u sc le rv tl wrte e i e r n h e i e w it y id vd a i ald p aey— itn p dg e、Many fo terc n e  ̄ ,a t e tct f r e l i r il rm h i o tn u h niiy o te c n e t ,s ae ,p c n o he r a d d d wn, ti r ce ma e o a ai e su y o h i ee c t e r— h o tn s c l s a ea d h w t y wee h n e o hs at l k sc mp rtv td n t e df r n e b we n pi i e
维普资讯
』 1
石 徽 开 , b 人
州
撰 私 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翟 屯 建
( 山市地 方志 办公 室 , 黄 安徽 黄 山 2 50 ) 4 00
摘
要 : 堂 、 谱 、 田是 近世 家 族制 度 的 三 项标 志 。 明 中 叶 , 世 家 族 制 度 形 成 以 后 , 祠 族 族 近 宗族 设 立 谱
tr sfr d i d M igDy a t t e ie u e u e tb ih d b lnwrtsp dge a e n te manfr fwrtn l e wa ome n Mi n n sy,hep dg e b ra sa ls e yca i e e i e h sb e h i o o i gca n r m i n
的考 辨 , 后 交 主 修 裁 正 。 明 万 历 五 年 (57 刊 印 的 然 17 ) 《 安大阜 吕氏宗 谱》 中 了 3 新 集 6人 的 力 量 , 有 总 裁 、 设 编 修 、 督 、 订 、 书 、 谱 等 多 个 职 责 岗 位 , 司 其 催 考 誊 刊 各 责 。正 因为 如 此 , 谱 的 规 模 宏 富 , 幅 一 般 都 比 较 族 篇 大 。清 乾 隆 十 八 年 (73 刊 印 的 《 宁 古 林 黄 氏重 修 15 ) 休 族 谱 》 卷 , 卷长 5 厘 米 , 3 . 米 , 重 1 斤 。 8 每 1 宽 15厘 共 5公
宋 代 以来 , 着 以 尊 祖 、 宗 、 族 为 宗 旨 的 近 世 随 敬 睦 家 族 制 度 的 形 成 , 族 设 立 谱 局 修 谱 , 为宗 人 接 待 和 刊 印 工 作 , 时 负 责 出 汪 汪 同
纳 ; 道 真 、 伦 负 责 各 支 派 世 系 图 和 文 稿 的监 督 和 催 汪 汪
p dge e i e.Bu rv tl r tp iaey— wrt n p dg e ssi xs .r l e g e rt n b h e i e u e u i al d p bil ie e i e tle it r e p dr e w it yt ep dg e b r a sc le u l y— wrt n ca t r l } i e r c i ̄ l l n
州 私撰 家谱 与公 修 族 谱 之 间 的差 异 进 行 比较 研 究 。 关键词 : 宗族 ; 谱 形 式 ; 异 修 差
中 图 分 类 号 :28 K 4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5 0X(06 0 —17 —0 K 4 ;29 A 1 —65 20 )6 9 6 3 0 0
局 修谱 成 为纂 修 族谱 的主 要 形 式 , 也 还存 在 个 人 撰 写 家谱 的 现 象。 设 立 谱 局 修 谱 为 公 修 族 谱 , 人 撰 但 个 写 家谱 为私 撰 家谱 。本 文 主 要 从 规 模 、 幅 与 流 传形 式 , 例 与 内容 , 载 内容 的 真 实性 三 个 方 面 , 徽 篇 体 记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