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州家谱谱序的价值

合集下载

馆藏《桂溪项氏族谱》解读

馆藏《桂溪项氏族谱》解读

馆藏《桂溪项氏族谱》解读家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安徽省图书馆珍藏徽州歙县《桂溪项氏族谱》,内含大量艺文、人物、名胜、风俗、祠祀、义田等文献。

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状况。

充分解读和揭示该谱,对于研究徽学和当今徽州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族谱徽学文献一、家谱及其主要价值史学家章学诚有言: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家乘谱牒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追踪家谱的历史起源,业界通常从先秦时代算起。

史书记载“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

”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家谱的体例、纂修等不断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除官修家谱之外,民间百姓修谱可以说蔚然成风。

特别是在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几乎姓姓修谱,家家藏谱。

且有些家谱一修再修,连续不断,甚至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

特别是在清代,随着活字印刷的广泛流行,在东南沿海福建及安徽、湖南、四川等地,坊间出现了一个新兴职业——“谱师”、“谱匠”,专门从事修谱之事。

每年农闲季节,“谱师”、“谱匠”们就挑起装有活字字模的担子走村串户到各家祠堂或大户人家印修家谱。

目前存世的大多数家谱均为是这一时期纂修的。

家谱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学家梁启超说过:“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命,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效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家谱具有纽带作用。

“千家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只要家谱留存家族的根脉就永远清晰。

当今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家谱中都能得到体现。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

略述清代人“家谱犹国史”说阅读清朝人写的族谱序跋,常见“家谱犹国史”、“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之说。

编纂家谱者,或为家谱作序者,将家谱比作国史,其意何在?如何理解?此种说法,是借国史之名张扬族谱的价值,即用众人皆知的国史意义来类比,家谱身价自然就明显了。

全面接触这个题目,需要在说明家谱、国史两者异同的同时,还应当论及关于家谱的学问,如人们为何修谱,怎样修谱,修谱人员及其宗族状况,修谱过程及结果,等等。

笔者不欲张大题目,而愿大题小作,主要是叙述家谱、国史两者的异同、关联及家谱的价值,以及透过家谱认识到民间有其史书。

一、官修史书有制度与私修族谱成习惯道光间,浙江鄞县周氏撰成族谱《新河周氏宗谱》,承修者周芬在《序》中说家族的修谱,与国家修史、地方政府修志的撰写人状况不同,他写道:“国史掌之柱下,郡邑志倡自官长,而家乘则责在子孙。

”①中国古代官修史学极其发达,有修史制度和专门的修史机构,保证修史的持续进行。

即以清朝而言,翰林院执掌修史,为皇帝撰修《起居注》、《实录》;中央各衙门的《则例》定期编撰,一再续修;人物传记的《大臣传》、《儒林传》等修了又修,遂有后人汇辑的《清史列传》问世;至于各种事件、战争亦有专门的纪录。

周芬说的“国史掌之柱下”,即此之谓。

地方官编辑方志,清朝亦逐渐形成制度,统一编修“一统志”,不时下令地方修志,以至规定续修时间。

编写方志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上地方官有某种随意性,不像中央修史那样严格实行制度而效果显著,这就是周芬说的“郡邑志倡自官长”。

族谱之编修,在中古以前,基本上是官方修撰,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述之甚明,清代康熙间江西临江府同知施廷元为清江(今樟树市)杨氏族谱所作的谱序,有云“古者谱系之学掌于朝廷”②,即此之谓。

可知原先民间之谱,亦为官学,这是人们的共识。

宋代以后,除了皇家编纂玉牒及少数民族王朝为其本民族贵族编写谱书之外,民间的兴修族谱,完全是宗族内部的事情,修或不修,全由宗族自身决定,官府并不过问,只是偶尔提倡民间修谱,如雍正帝在《圣谕广训》中所说“修族谱以联疏远”③。

家谱谱序范文

家谱谱序范文

家谱谱序范文家谱谱序。

家谱是一部记录着家族世系和家族成员的重要文献,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是家族的精神纽带和传承载体。

编写家谱谱序,是对家谱的重要说明和介绍,它不仅能够让后人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更能够激发家族成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家族的团结和发展。

我们家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诚实、宽厚和团结著称,世代相传,家族成员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为了更好地记录家族的世系和传统,我们决定编写家谱,并在此谱序中对家谱的编写目的、内容和价值进行说明。

首先,家谱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记录家族的世系和传统,让后人了解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家谱,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家族的祖先、世系和分支情况,以及家族成员的成就和贡献。

这不仅有助于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根源,更能够激发大家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其次,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家族世系图、家族成员简介和家族传统文化等。

家族世系图是家谱的核心内容,它清晰地展现了家族的世系和分支情况,让读者一目了然。

家族成员简介则是对家族重要成员的生平和成就进行介绍,让读者对家族成员有更深入的了解。

家族传统文化部分则是对家族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进行介绍,让读者了解家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最后,家谱的价值在于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促进家族的团结和发展。

家谱不仅是家族的历史文献,更是家族的精神纽带和传承载体。

通过编写家谱,我们可以让后人了解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增强家族成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家族的团结和发展。

同时,家谱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记录了家族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让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编写家谱谱序是对家谱的重要说明和介绍,它不仅有助于记录家族的世系和传统,更能够激发家族成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家族的团结和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家谱的编写和谱序的说明,让后人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增强家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族谱、家谱?族谱现在的意义及价值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族谱、家谱?族谱现在的意义及价值

中国人为什么要修族谱、家谱?族谱现在的意义及价值近数十年中,时代变迁、社会革新给家谱的保存和流传造成了较大障碍,也抬高了后人寻根的门槛。

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连络疏远。

目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

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

现在社会年轻人,对族谱和家谱相对认识较少,而对于修谱事宜,有些人不是很理解,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修谱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华夏一脉,血浓于水;炎黄同心,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可见家谱的重要姓。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

”中国人百善孝当先。

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宋代的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尊祖敬宗、教化后代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

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戒,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家谱从孝悌礼仪、理家穆族之理到做官为民、经邦济世之训,统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

正是对后人修身处世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和为人处事基本原则的告诫。

同时,家谱中的名人传记、创业史记、英烈典范等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及其忠心报国、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操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之奋斗精神,对后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鞭策。

延续人文、传承文化家谱的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

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是对家族历代人事文化的记录和叙述,家谱是对家国孝善根源文化的传承,家谱是对本系家族祖先神灵的崇高敬意,家谱是对后世子孙知晓自身和家史文化来龙去脉的最好交代,家谱是留给后世子孙研究考察家族史料的无价之宝。

家谱是讲述着一宗一族的历代人文事迹,家谱是让家族后世子子孙孙能够了解本系家族发展世系宗支流布,以致分清,亲,疏,远,近的一种维系亲情族谊的重要纽带。

同时呢,文化部也明确讲述了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故,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份。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为人之本。

族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志史,族谱)之一,堪属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纵观古今,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修谱与修史一样,都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之举,朱氏圣人宋代朱熹公曾说过:三代不修谱,大不孝也。

历代前人都非常重视修谱,每隔三十年修谱一次,使后世子孙后代不忘本源,同时呢,家谱也为后代留下考察家族文化和世系根源的珍贵史料依据。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

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与文化内涵家谱和墓志铭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血统、地位等信息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家族组织形式之一。

而墓志铭则是刻在墓碑上的铭文,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与悼念,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谱和墓志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1. 家谱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家谱是家族的宝贵资料,记录着家族历史和文化信息。

家谱的编纂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最早的家谱是出现在唐代,当时官府规定官员要提交家谱,以确认其“清正”身份。

家谱编纂的目的是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责任。

从家谱中,可以看出家族的祖训、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家族成员的职业和教育、家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丰富内容。

因此,家谱是人们了解祖先及其生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工具。

家谱不但传承家族文化,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队伍之一。

许多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家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等。

家谱里还有很多关于家族的故事和神话传说,这反映了古代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2. 墓志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墓志铭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说:“一刻钟的人生和一句墓志铭同样重要”。

墓志铭通常在墓碑上刻写,反映了逝者生前经历、品格、业绩等信息,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墓志铭中记载着逝者的人格、品德和功绩,是人们缅怀先人、纪念逝者的重要物证。

墓志铭既有虔诚、肺腑之言,也有诗词、寓言,反映了古代文学艺术以及哲理思想,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墓志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男女观、家庭观以及生死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如何传承家谱和墓志铭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承家谱和墓志铭文化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加强家谱和墓志铭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论家谱的文学史料价值

论家谱的文学史料价值

论家谱的文学史料价值
李志远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家谱是丰富的史料库,它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主要体现为:对于文学家生平研究的史料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的归属考证、辑佚和助于理解的史料价值,对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家谱与生俱来的缺陷,在利用家谱进行文学研究时需持审慎的态度.
【总页数】5页(P132-136)
【作者】李志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 [J], 王仁磊
2.清代满族家谱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J], 杜家骥
3.徽州家谱史料价值探微——以《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为例 [J], 操宇晴
4.琉球闽人家谱资料的史料价值 [J], 谢必震;陈硕炫;
5.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J], 李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谱的价值

家谱的价值

家谱的历史价值中国家谱,于今人又什么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存留至今的家谱疑信相渗、精华与糟粕同在现状来看,家谱对今人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1、家谱的历史价值。

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论证。

几十年前,史学大师顾颉刚识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

然列入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

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名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

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

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

当然,顾颉刚所说的“忽视”状况现在已有改变,重视家谱史料价值的学者已日渐增多,见诸文字者不少,勿庸赘述。

作为史料价值,要在求真求实。

尽管家谱修撰早有“信以傅信,疑以傅疑”、“循实记载”、“置诸阙疑”等主张,但是,出于种种家族利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诱惑,谱学界的伪俗之风在每一朝代都存在,因此,用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

2、家谱的文化价值。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

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经过几千年的蕴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

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168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史资料价值
( 一) 人口迁移问题研究的重要点 家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所以人口的迁移和变 迁、分布、婚姻状况等,都是研究人口学的主要资料。 由于战乱、政治原因,家族的迁徙频繁,因此对人口 的变动影响颇大。 “乃若所遷何地,而地之名皆戴氏之義取焉,旌 西之沙城有名之曰戴村,吾祖始遷而名之,由戴村而 徙于禮村,吾祖再遷而名之夫村,而曰: 禮蓋遵大小 之註禮而得以禮名,由是少無凌長,小不加大,疎莫 間親雍雍乎,太和肅肅乎,謙讓一以禮是訓,是行而 不敢越于規矩之外,而聞風者不知何如,其嘆興慕化 者亦不知何如,其抑止故 夏侯尤樂為之序。”[7] “自始祖 元 谭 公 传 三 十 一 世,从 讜 公 子 骧 公 迁 歙邑河西,三十六世大忠公以明经登进士,第历仕至 金紫光禄大夫,因河西水患,迁绩邑市东三十八世禄 公,迁华阳白石井村,四十三世应鳞公迁居洪川,由
究。徽州的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开始陆续的展开,对于徽州家谱的研究已有许多著作。而关于家谱谱序的研
究鲜有涉猎,本文就对谱序的一些价值作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 徽州; 家谱; 谱序; 价值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612x( 2013) 01 - 0107 - 04
“皇帝御 極 之 六 年,丁 卯 春 仲,余 讀 禮 家 居 方 君,仰如忽光降蓬室論次,出其尊翁八十行狀,并具 道具兩兄長之意,問壽序於余,余思以衰絰人而語, 製錦堂中事於禮,不宜第見其殷,致語時一段孝思維 則之意流露 於 辭 色 間,又 不 覺 觸,余 平 昔 之 有 志 未 逮,而二人不我待舉,居恒所慕為旁皇者,即借方君 …………願為翁子者,不僅以翁壽日為可幸之日,則 親翁壽後之日,無日而非翁壽日,吾知將來如翁之壽 者,定不獨翁方氏之壽有未可限量者矣,是為序。從 吉眷侍教生倪人囗頓首拜稿。”[6]
文献。家谱和宗法是密不可分的。宗法制度是封建 王朝维护统治的思想基础。家谱中的家训、族规虽 是治家的良策,可更多的是为了加强宗法制度而存 在的,它 是 当 时 宗 法 制 度 下 的 产 物。 “古 者 禮 必 有 宗,所以繼祖扵上,而合族扵下也,宗法為士大夫而 設,不行扵天子諸侯,故曰: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 以其戚戚君 也,所 謂 士 大 夫 之 宗 法 者,大 宗 一 而 已 矣,此百世不遷者也,小宗有四,其所繼者禰祖曾高, 此五世則遷者也,世雖遠而宗無二擊之,以姓而弗別 缀之,以食而弗殊,故宗法行,雖百世而尊卑長幼親 踈秩然也。”[3]
“諸公之以氣骨爲重,因以我族之譜爲足重也, 顧其序有曰: 族以人重濂溪先生,所謂子孫才族將大 是已,粵稽維忠公由選貢沂州丞后,如浴日公以進士 官虞部,蔣陵公一德公均以鄉薦,一任灨州別駕,一 膺國子監慱 士,升 之 公 嘉 生 公 一 令 南 陽,一 令 臨 湘 鶴,岑公教天長翰墨書香,每際續修不乏其人,乃得 贈序,諸公族以人重一語,而稱我族之克,自振拔不 濫引,非祖 爲 祖,非 宗 爲 宗 也。”[5] 不 仅 仅 是 家 族 交 往的是有才学之人,本族祖先也不乏官中名人。其 中还有一些专为名人修写的个人传记、寿序,其中均 有体现。
一、历史研究价值
( 一) 研究家族制度和宗法思想的有力依据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是 有记载古 代 帝 王 诸 侯 世 系、事 迹 逐 渐 演 变 而 来 的。 所以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 度。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作 用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进而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发 展情况。 “於余且錄其族祖,寬所序舊譜者,見示時余心 神暓亂,未能應命,洎服闋赴京乃取序,伏而讀之不 禁掩卷而嘆曰: 吾乃今而知戴氏之所以興也,夫今之 為譜者亦多矣,徒耻其門第之衰薄不足,雅觀爰取史 册,同姓之有名,人物不識,誰何之祖宗顚倒雜亂,塡 囗開雕,以爲此吾之某世某祖某世某宗也。”[2]谱序 反映家族总体情况,可以知道家族的兴衰。 除了宗族制度,谱序也是宗法思想研究的主要
2013 年 1 月 第 32 卷 第 1 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3 Vol. 32 No. 1
清代徽州家谱谱序的价值分析
李影
(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 徽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逐渐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熟悉。一部分的史学工作者开始了对徽学的研
“谱 牒 之 作 由 来 舊 矣,三 代 时 有 世 表,汉 有 属 籍,唐有衣冠谱,五代有勋格,编至宋庐陵眉山,诸君 子起而祖,其意以各勒为一书。”[1]可见谱牒起源之 早。早在中国古代就开始了谱学的编纂及研究,近 代谱学研究更是受到了广大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谱 学研究的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徽州的 谱学研究是谱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历 代均有徽州谱学的撰述,徽州家谱谱序的价值进行 简单的分析。
“受而览之,係道光十二年壬辰,其无事世监生 耀鉴冰,五十一世邑,庠生兰芳郡,庠生锡范文珒,国 学生锡光文蔚、文渊、文瀚诸公,依康熙丁丑四十七 世,国学生天叙公纂辑原本,重加厘订阙者补之,讹 者正之,复益以百余年后人丁支派,条分缕晰洵,足 以序昭穆而永继绳矣,惟堂之总名曰: 敦睦而谱首又 有四箴,岂 每 支 下 别 立 其 名,与 领 谱 字 号 同 一 意 欤。”[4]序昭穆就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辈次排 列规则和次序的确定。昭穆史宗法社会里祖宗崇拜 的产物,所以定昭穆足以看出宗法制度的根深柢固。
( 二) 研究历史人物的必要条件 家谱中常 见 的 就 是 人 物 的 传 记、寿 序、墓 志 等 等,许多家族内部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官员,除此之 外,谱序的作者往往是官商名人,或者是和家族有密 切往来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传记对研究历史人物及
收稿日期: 2012-11-02 作者简介: 李影( 1986 ~ ) ,安徽淮北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史学史。
·107·
其家世有很大的帮助。 “謹讀前譜先世諸太高祖,自維忠公以下,或知
交,或宦交,均叨當時之名公鉅卿,有學行才望者,序 弁簡端僉稱我蔣溪戴氏斷自 七三公爲始祖,不妄以 漢晉後 史 册 有 名 之,某 某 爲 我 祖 我 宗 此 可 見 贈 序。”[5]自先祖时就已经结交有才学之行的名人,由 于深层的交往,家谱的序往往是一些名人赠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