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吕世伦

合集下载

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2006年3月东岳论丛 Mar.,2006第27卷 第2期Dong Yue Tribune Vol.27 No.2【法学研究】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法学教育的影响吕世伦,付池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现实主义法学;美国法学教育;美国三大法学院的改革创新 [摘 要]现实主义法学,是美国极其重要的法学理论,从它一诞生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美国的传统法学思想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法学思维范式:从关注“书本上的法”转向“现实中的法”;从关注法律规则的作用转向法官的司法活动。

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战后新法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美国的现代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至今,经济分析法学、批判主义法学、后现代法学和“新公法运动”都仍然闪烁着现实主义法学思想的火花。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6)02-0179-06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是当代法学理论界最值得注目的法学学派之一。

它以约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机理,吸收了瑟斯特恩・韦伯勒恩的制度经济学、查理斯・博德的历史经济解释学和J・H・鲁滨逊的“新历史学”的理论精髓,从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的实用主义法学发展而来,由卡尔・尼可森・卢埃林、杰罗姆・弗兰克等现实主义法学家完成其理论体系建构[1]。

20世纪20-30年代,在美国形成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法律运动,并将现实主义法学推向高潮,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法学思维范式:从关注“书本上的法”转向“现实中的法”;从关注法律规则的作用转向法官的司法活动。

其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官方法学”,是对美国后来法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重要法学流派。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法学教授布莱恩・雷特曾客观地指出:“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是20世纪美国本土最重要的法理学运动,它不仅对美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且还推动了美国的法律改革和律师业的发展”[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介绍法学理论朱景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朱力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范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史彤彪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国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理论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吕世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谷春德教授刘新教授法制史曾宪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名誉院长,法律史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程天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叶秋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郑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法制史教研室主任赵晓耕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制史教研室副主任王云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小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希坡教授林榕年教授叶长良教授北京地石律师事务所主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韩大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杨建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莫于川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崇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皮纯协教授张正钊教授刑法学黄京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副主任韩玉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法学院图书馆常务馆长谢望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冯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铭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王作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力康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前任副校长张小虎教授民商法学(含知识产权)王利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春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龙翼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民商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安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叶林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商法教研室副主任杨立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禾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中国法制信息港主任林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新宝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佚教授赵中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大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婚姻家庭法研究所所长关怀教授刘素萍教授经济法学史际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徐孟洲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吴宏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刘文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潘静成教授宋金波教授王益英教授王宗贤教授环境资源保护法周珂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环境法、资源法教研室主任王欣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学(含物证技术)陈卫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王新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汤维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民事诉讼法教研室主任何家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物证技术教研室主任江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程荣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徐立根教授周惠博教授孔庆云教授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顾问国际法学余劲松教授赵秀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朱文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人道法研究所所长邵沙平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寿康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尚锦教授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军事法体系的前瞻性研究

军事法体系的前瞻性研究

2006年第2期(总第53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 nal of Heilongjiang Adm inistrative Cadre I nstitute of Politic sAnd La wNo .2 2006(Sum No.53)军事法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吕世伦,付池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我国军事法制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军事法体系的科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国军事法立法体例和法治现实,提出军事法体系应由宪法性军事法律规范、军事法律、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四个等级层次的法律规范和十个子部门构成的理论观点,为科学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完整、构成科学、和谐统一的军事法体系进行前瞻性探索。

[关键词]军事法;军事法体系;军事法体系的科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D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06)02-0001-08 [收稿日期]2006-01-20 [作者简介]吕世伦(1934-),男,辽宁大连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理学、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等的研究;付池斌(1968-),男,河南潢川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3级法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理学、法哲学、军事法学等的研究。

①中央军委法制局,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988年5月成立,它是中央军委领导全军军事法制建设的办事机构和归口管理全军法制工作的职能部门。

它与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局一起构成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的法制机构,共同推动着国家的法制建设。

②“五统四性”是指毛泽东对我军建设提出的部队的正规化建设的“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和“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8年版第358页。

军事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涵盖了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全保障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军事法律规范为统领,以军事法律为核心,以军事法规、军事规章为重点的层次分明、结构相对完整的军事法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建设。

论刑法中的实行行为

论刑法中的实行行为

作者: 聂立泽[1] 孙海龙[2]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广东广州510275 [2]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法商研究
页码: 100-105页
主题词: 刑法 实行行为 危害行为 犯罪行为 构成行为
摘要:实行行为既具有行为的一般特性即“行为性”,又具有区别于刑法上其他行为的“实行性”。

实行行为与犯罪行为、危害行为和构成行为的关系为:行为=危害行为+非危害行为,危害行为=一般危害行为+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构成行为或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总则规定的犯罪行为(非实行行为)+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除具有行为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严格的刑法分则规定性、完成犯罪的必需性、相对性等法律特征。

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中华法系之美

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中华法系之美

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中华法系之美
吕世伦;邓少岭
【期刊名称】《现代法学》
【年(卷),期】2003(025)003
【摘要】文章认为老子的法律观和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子理想中的法律极有审美意义.进一步讲,整个中华法系都具有这一特征,这主要是由中国传统世界观造成的.古代中国基本的的宇宙图式是天人合一,这一图式又是一个审美境界,富于审美意义.此一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古中国法律,使中华法系具有浓厚的审美色彩.【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吕世伦;邓少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上
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03
【相关文献】
1.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还是主客区分后的"天人合一"--论中国美学的思维方式[J], 寇鹏程
2."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简析中国古典诗歌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两种表现方式 [J], 蒯定
3.从“天人合一”到“琴人合一”的自由之境——老庄艺术哲学视域下的高师钢琴教学审美指向 [J], 金茗
4.无我之境,天人合一——《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J], 石爱红;
5.东方文化视界中的美国与西方文化视界中的中国——胡适遭遇的解释学困境及其原型意义 [J], 泓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大学法理学主要导师介绍

人民大学法理学主要导师介绍

人民大学法理学主要导师介绍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人民大学法理学主要导师介绍朱景文教授 :人大法学考试参考书目的作者,法理学宇宙超级至尊无敌牛人!1948年生,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社会哲学和法律哲学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讲授课程:1.法理学2.法社会学3.比较法总论4.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5.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PRC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2.比较法总论 3.法社会学4.法律与全球化研究 5.现代西方法哲学张志铭教授1962年2月出生,浙江籍。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3)、法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1998)。

自1986年以来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法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副院长、党委委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主编。

2005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任教授。

《法学家》杂志常务主编。

讲授课程硕士生:1.法理学2.法学方法论博士生:1.法理学专题2.法律方法3.司法理论和司法改革专题主要研究方向1.法治与公共政策 2.司法理论和司法改革 3.法律解释4.法律方法 5.法律职业朱力宇教授1952年11月5日出生于四川,198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其间于1999年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于1995年10月—1996年10月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访问学者(法国政府奖学金)。

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中的法体系初探

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中的法体系初探

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中的
法体系初探
吕世伦;任岳鹏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05(032)005
【摘要】宪法不是公法,而是高于私法也高于公法的根本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产生了公私法的划分,也就是市民法和公民法.现代社会,公私法的融合造成全新的社会法.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自觉地把社会法视为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的一条通途.
【总页数】6页(P65-70)
【作者】吕世伦;任岳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
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0.0
【相关文献】
1.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清代习惯法研究——以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中心[J], 朱艳英
2.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 [J], 应飞虎;王莉萍
3.当今社会法的反思与再认识——兼论社会法与经济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关系 [J], 周湖勇;关今华
4.比较法视野下知识产权法在民法典中的体系安排 [J], 张岚岚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意见法发[2015]14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治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

法治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

法治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摘要:吕世伦教授在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

吕教授认为,研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根本原理出发。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社会与国家在经历了一个分与合的往返运动之后,国家最终要溶于社会之中,而今天国家从一定的领域退出,社会与国家的逐步分离,正是国家溶于社会这一伟大进程的组成部分。

在此前提下,吕教授对社会与国家关系上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现今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有契约的社会,但并不能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市民社会或契约社会。

吕教授认为,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中有浓厚的国家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不能从单一的因素来理解,而必须从经济的、政治的、地理的、文化的多种因素和多重角度去理解。

这种国家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中都有留存。

在中国的法律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反对国家主义。

吕世伦教授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必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关系格局反对腐败,建立“廉价政府”。

国家回归社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人类的最终归宿,而在这一过程中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国家,回归,国家主义,法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政治学和法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与国家逐步分离,一个制约国家公权力的“私域”逐渐形成,这已成为伴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事实,这一事实成为中国法治的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西方法律思想都有精深研究的吕世伦教授,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也给予了深切的关注。

社会与国家这一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自然也不会脱出他的理论视野。

吕世伦教授认为,研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此问题上的论述为指导,将此问题置于整个社会历史的脉动之中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体框架之内并关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明起源形态与多样化的文明发展路径,但文明的发展是主流蛹动与多样化进程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吕世伦
吕世伦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闻'>
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现代西方法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史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前任副会长
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管理科学院资深院士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客座教授
1985-1988年任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和第一任所长
北京市优秀教师
他的著作先后六次获奖: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修订版两卷本》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和北方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优秀图书二等奖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其它获奖情况:全国优秀图书奖、天津市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学术成果:
1国家博士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1年);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列宁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
3国家人文科学基金项目《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5《西方政治法律思想两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
6《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修订版两卷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987年);
7《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
8《法学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9《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
10《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现代理论法学原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86年);
12《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等。

曾获北方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优秀图书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中国人民大学优秀作品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共5次。

主要论文为:
1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中的法体系初探吕世伦求是学刊2005/05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吕世伦学习与探索2005/03
3论司法的结果公正——从公安局长强奸案的两次不同判决谈起吕世伦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
4“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吕世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01
5“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以人为本”四人谈李龙金陵法律评论2004/02
6后现代法学思潮的哲理渊源探析吕世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03
7论人权的几个对应范畴吕世伦金陵法律评论2004/01
8社会、国家与法——从法的视角思考国家回归社会问题吕世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03
9拨开当代美国法律解释学的迷雾:激进与保守之间吕世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2
10对德沃金法理体系的深刻揭示——评李晓峰《德沃金法律思想研究》吕世伦皖西学院学报2004/01
11论权利意识与法治刘文北方论丛2004/01
12西方自然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吕世伦法学研究2004/01
13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审美的法思维范式初探吕世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05
14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中华法系之美吕世伦现代法学2003/03
15后现代法学思潮的缺陷与现代法学的价值合理性吕世伦法商研究2003/03
16谈谈法学论文写作吕世伦金陵法律评论2002/02
17权利义务关系考察吕世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03
18彼得拉任斯基心理法学说述评吕世伦学习与探索2002/03
19法律•秩序•美吕世伦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02
20彼得拉任斯基心理法学说述评吕世伦比较法研究2002/01
21彼得拉任斯基心理法学说述评吕世伦人文杂志2001/05
22法律的经济旋律──历史、现状和展望吕世伦湖南社会科学2000/02
23赫克的利益法学吕世伦求是学刊2000/06
24“小政府、大社会”与廉政建设吕世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01
25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现行宪法第三个修正案吕世伦高校理论战线1999/04 26国家主义的衰微与中国法制现代化吕世伦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03
27论法治的合理性吕世伦当代法学1998/02
28美国种族批判法学述评吕世伦中国社会科学1998/04
29人权研究中的一场风波——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十二)吕世伦法学1998/0530美国女权主义法学述论吕世伦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01
31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通信研究吕世伦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04
32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起点吕世伦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6/12
33从法学角度理解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吕世伦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6/03
34谈法制的现代化吕世伦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6/02
35“从身份到契约”公式引发的法律思考吕世伦中外法学1996/04
36关于法制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吕世伦高校理论战线1996/04
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精神──重读《哥达纲领批判》吕世伦江苏社会科学1995/06 38人权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读《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吕世伦兰州学刊1994/05
39法哲学研究的新探——《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评介吕世伦中国法学1994/05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司法部2005重点项目)
《法的真善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9¬-2003)
《法哲学论》(教育部人文基金项目,1998-2000)
《列宁法律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6-1998)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985-1989)
通讯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法学院。

邮政编码:1008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