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菊古诗

合集下载

诗歌百练:画菊(薛宝钗)菊梦(林黛玉)

诗歌百练:画菊(薛宝钗)菊梦(林黛玉)

诗歌百练:画菊(薛宝钗)菊梦(林黛玉)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注:①这两首诗选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画菊》为蘅芜君即薛宝钗所作,《菊梦》为潇湘妃子即林黛玉所作;②“东篱”,化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④“依依”,留恋不舍;⑤“故故”,常常,时时。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画菊》首联一个“戏”字表明诗人作画是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表现了诗人的自得之意。

B. 《画菊》颔联用国画中泼墨、晕染方法,借浓墨以烘托花姿,用宣纸化水的特点染出物象,更显生动逼真。

C. 《菊梦》一诗颔联借庄周梦蝶和陶潜爱菊的典故,正面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追寻。

D. 《菊梦》一诗以景结情,尾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秋景,表现了诗人梦醒之后悲凉失落的秋情。

2. 《红楼梦》中人物的诗作往往暗含其性情与命运。

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画菊》和《菊梦》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情和命运?【参考答案】1. C2. 《画菊》表现薛宝钗豁达灵活的性情和寂寞的命运。

“戏笔”“泼成”“染出”“跳脱”等潇洒的状态或动作,表现其豁达而灵活的性情;“粘屏聊以慰重阳”,以画菊为真菊安慰自己,暗示她与宝玉有婚姻之名而无爱情之实的寂寞命运。

《菊梦》表现林黛玉多愁幽怨的性情和悲剧的命运。

“恼”“幽怨”等词透露出哀怨忧伤的性情;“醒时幽怨同谁诉”暗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是一场空的悲剧命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正面表达”错误,颔联运用典故,从侧面、含蓄地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追寻。

题菊花的赏析

题菊花的赏析

题菊花的赏析题菊花的赏析《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题菊花的赏析,供大家参阅!题菊花的原文赏析唐代: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的赏析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题菊花的赏析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关于菊花的古诗《题菊花》原文译文赏析

关于菊花的古诗《题菊花》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位胸怀⼤志者的本⾊,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

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了⽐兴⼿法,⽽⽐兴本⾝⼜融合着作者对⽣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下⾯是分享的关于菊花的古诗《题菊花》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题菊花》 唐代: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处开。

【译⽂】 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若是有朝⼀⽇我成为了司春之神,⼀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 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

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住在东⽅,主⾏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有命令的意思。

【赏析】 唐末诗⼈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马上得天下,⾃古英雄皆解诗。

”(《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个。

⾃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的名句⼀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乎成了封建⽂⼈孤⾼绝俗精神的⼀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冷蝶难来。

”这⾸⼩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菊花之多;说“栽”⽽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也给⼈以⼀种挺⽴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其劲节,这在⽂⼈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诗中的菊花形象。

⽆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绝俗”之态或“孤孑⽆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中,菊花是劳苦⼤众的象征,与“孤”字⽆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命⼒,但时值寒秋,“蕊寒⾹冷蝶难来”,却是极⼤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不像在风和⽇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国画菊花百图欣赏(1)《菊画配诗》

国画菊花百图欣赏(1)《菊画配诗》

国画菊花百图欣赏(1)《菊画配诗》《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兰确铭》晋王淑之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和郭主簿》晋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赋得残菊》唐太宗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云安九日》唐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唐吴履垒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菊花》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赵昌寒菊》宋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宋陆游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残菊》宋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宋朱淑贞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赋十月菊》金元好问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菊》明沈周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咏菊》宋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赏菊》董必武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秋菊》陈毅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二、借菊言志《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五言题画诗12首

五言题画诗12首

五言题画诗12首1.《斋菊》斋里花枝细,一点梧叶黄。

独壁逶迤影,千风散细香。

年情俱似尽,岁月只如霜。

谁话间庭老,空悲落日凉。

参考内容:斋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花卉,以清寒质雅著称,常用于叶下摆设、借景点缀等等。

斋菊的开花时间大约是在农历的八月份。

这首五言题画诗里面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借助菊花、梧叶、落日等等符号来表现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主题。

2.《春山梦》春山梦,山梦春,翠林飞絮跟远雷。

采花人尽忘归路,惟有流霞梦里来。

参考内容:这首五言题画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相信许多人都有那样一种感觉,当你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仿佛一切都可以被抛开,只剩下淡淡的心情和纯净的原野。

诗人使用了采花人、流霞、雷声等等形象刻画了春山的美好,并将这种美好隐喻为人生的境界。

3.《仙都帝王开静室》仙都帝王开静室,自歌自笑独凭栏。

谁许肠中断思绪,只争朝夕玉轮还。

参考内容:这首五言题画诗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之手,以其婉转动人的词意著称。

仙都帝王开静室,意指诗人意欲寻找一个人间净土,自娱自乐以度过愉悦的余生。

在此过程中,诗人借助朝夕、玉轮等象征手法,凸显人生的短暂,而希望读者珍惜每一刻美好时光。

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参考内容:这首五言题画诗描绘了一个清新素雅的山行风光,整首诗笔触轻盈,意境幽远。

诗人以“远上寒山石径斜”开头的句子呈现出冒险前进的意味,借此引领读者来到最美丽、最神秘的山间之地。

此外,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将这份感受与读者分享。

5.《金谷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参考内容:此首五言题画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贡献于中国文化艺术。

金谷寺是江南著名的古刹之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南20公里处的海陵岛上。

王之涣借“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句,表达了自己在游历江南的心情和意境,强调了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题菊花诗句

题菊花诗句

题菊花诗句借空山松子三两只,藏花草香飘一簇。

穿行林间孤芳自赏,菊花芳香动秋风。

昔年八月十五夜,玉立菊花在郊外。

夹竹桃苞朝霞明,绿蓑衣褐红绸裹。

紫藤宴苑赞银烛,粉鸾舞翩跹琼芳。

结衣拂尘石上开,金醪垂映碧草堂。

此景宛然太宗御,金陵菊花应霍然。

萧瑟秋风把旗动,西风萧瑟愁人间。

金秋时节,一片菊花开放在九霄云外。

这片菊花,美不胜收,每一朵穿行在秋风中,又如细雨灌满整个世界。

菊花,是一种优雅的花朵,也是一种周末必备的植物。

可爱的小花朵,总是那么地温柔和亲切,令人心灵宁静。

每一朵菊花,就是一份祝福,它们都蕴含着深深的柔情和幸福的味道。

菊花的花语有很多,比如“智慧”,“勇敢”,“高贵”,“坚韧不拔”等等。

它们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它们蕴藏的象征意义。

菊花也是一种安静的花,它总是静静地绽放出它美丽的花瓣,令人折服。

菊花开放伊始,就像一个时空的集合点,将古老的传统与新时代的现实完美结合。

菊花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中高贵的绽放,也可以在繁华的城市里扎根生长。

它们都能够有着不同的含义,让人在忧伤和快乐中都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美好。

于是,伴随着秋天的凉意,菊花也开始盛放,它们让这个季节更加的妩媚动人,更加的凝重而简约,令人心神空灵。

菊花开得厉害,也开得清芳,它们把爱与美的味道传递给每一个人,让人感受到它们的不期而遇。

翩跹的蝶,爬满它的花瓣,把它的香气一点一滴地传播出去,让人心旷神怡。

此时此刻,菊花正在空中高悬,它们洋溢出浓浓的香气,把深处灵魂最隐秘的地方唤醒,让人回味无穷。

无论在任何一个季节,只要有菊花开放,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那种温暖和慰藉,它是夏朝冬去,春来秋又的恒久守护者,是在疲惫中充满希望的象征。

菊花虽零碎,但常常充满着温暖的意义,让同一片土地有着更多的情感绑定。

它们温柔的光芒,像一面无声的镜子,把人的心里的烦恼反射出来,让繁华的世界重新拥抱着宁静。

今日,菊花依然绽放在这片土地上,伴随着它洒落的晶莹的花瓣,把世间的喜怒哀乐勾勒出来,受宠爱的芳草,在菊花的芳香中安然自得,充实着它们灿烂的回忆,擦亮了这世间繁华落寞的璀璨星空。

清代-曹雪芹《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

清代-曹雪芹《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

清代-曹雪芹《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画菊清代-曹雪芹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译文:赋诗之余,又即兴随意作画,我并不为此入迷如狂;诗画本来就是小道,岂用为它费神思量?饱蘸浓墨,画出枝叶繁茂而婆娑,巧施色彩,皴染出瓣儿层层簇拥的鲜花。

水墨浓淡,把随风摇曳的神韵点画;灵巧的笔下,阵阵菊香散发。

莫把它认作菊圃里的鲜花,可以任你随乎采摘。

我想把它粘上屏风,借以抚慰寂寞的九月九日。

注释:1.“诗余”二句: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哉。

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

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二句:把菊叶画得茂密,故说“聚叶”用“千点墨”。

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

攒,簇聚。

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

国画中有泼墨、晕染等法,枝叶用泼墨,借浓墨以烘托花姿;花瓣用晕染,即不用线条勾勒,而利用宣纸能化水的特点,染出物象,更见生动逼真。

“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

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

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本是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

又作“挑脱”、“条脱”。

《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

上曰:‘即今之腕钏也。

’”句中因写到“腕”而用,但“跳脱”后来又作灵巧、活脱义用,清人往往有之。

如甲辰本第十九回回首脂评有“笔意随机跳脱”之语,即诗中义,则正可用与“淡浓”成对。

秋生腕底香:即“腕底生秋香”。

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是说画得神态逼真。

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掇(duō),拿取。

6.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

慰重阳:时值重阳而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一心情。

《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古诗简介《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翻译/译文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赏析/鉴赏鉴赏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经典题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
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