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摘要:一、引言二、对中国哲学简史的概述三、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四、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和反思五、读后感总结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读者,近日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以及对本书的感悟。

二、对中国哲学简史的概述《中国哲学简史》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了中国哲学的起源、诸子百家、道教、佛教、儒家等各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

作者以客观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各流派的核心思想,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三、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1.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后世教育制度和家庭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对古代政治哲学和养生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佛教思想: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提倡慈悲为怀、修行解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诸子百家:包括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有各自的主张,如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名家的辩论等,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四、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和反思阅读《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我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领略了各流派的精髓之后,我认识到中国哲学的魅力在于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

无论是儒家、道家、佛教还是其他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哲学观念,这些观念既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又对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读后感总结《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使我深感自豪。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

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

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

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

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极简版

中国哲学简史极简版

中国哲学简史极简版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思想宝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极简的方式介绍中国哲学的简史,带你一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起源,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流派。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伦理观念。

孟子则提出了天命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

道家注重个体修炼和自然追求,强调返璞归真,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则强调个体自由和超越世俗的观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同,强调公平正义和和平共处。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的学说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出了“非攻”的观点。

第二部分:两汉哲学两汉时期,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汉代的儒家学者主要注重经学和礼学,他们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代表人物有刘向和班固。

到了东汉末年,儒家的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新儒家代表人物为王充和扬雄。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一些反儒家的观点,扬雄则注重文学和修辞。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超越,提出了诸多修行方法和观念。

佛教代表人物有竺道生和庄昌于。

道教则注重炼丹修炼和长生不死,追求神仙之道。

道教代表人物为庄子和李白。

第四部分:唐宋明清哲学唐宋时期,儒家重新兴起,形成了新儒家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和朱熹。

程朱理学强调心性道德和天人合一,主张以理治国。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性即命,道即道”。

代表人物有程颐和朱熹。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学派。

代表人物有王阳明和黄宗羲。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和“致良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黄宗羲则注重经世致用和改革思想。

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涵盖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南北朝哲学和唐宋明清哲学等多个时期和学派。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1、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这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理论思想,即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的趋势。

这个理论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毋太过”“过犹不及”成为两家共同的格言,处事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就将适得其反。

(另一相同点,认为在理想国家里,国家首脑应当是一个圣人。

)2、入世和出世: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的禀性。

“儒家游于方内,道家游于方外”。

两者相反相成,使用权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的取得平衡。

3、司马谈和六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首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他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一阴阳家: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因此称为阴阳家;二儒家:儒的本意指读书人或思想者。

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和创始有;三是墨家: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四是名家:其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是法家,不赞成以德治国,认为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第六是道德家或是道家,这一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

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

4、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类,扩展了纵横家(外交家)、杂家(不拘一言的折衷派)、农家、小说家。

5、孔子:孔子名丘,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和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对古代文明理性化、合理化。

正名: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即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含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就应该做到与它们的名字含义即其本质相一致。

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义,尤其是仁。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家和先秦的宇 宙发生论
3 第十三章儒家
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四章韩非 和法家
5
第十五章儒家 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世界 1
政治和世界哲 学
第十七章将汉 2
帝国理论化的 哲学家:董仲 舒
3 第十八章儒家
的独尊和道家 的复兴
4
第十九章新道 家:主理派
5
第二十章新道 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 的建立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中国哲 学的精神
2
第二章中国哲 学的背景
3
第三章各家的 起源
4
第四章孔子: 第一位教师
5 第五章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 反对者
1
第六章道家第 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儒家的 2
理想主义派: 孟子
3
第八章名家
4
第九章道家第 二阶段:老子
5
第十章道家第 三阶段:庄子
1
第十一章后期 墨家
第十二章阴阳 2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 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不断激起共鸣,这是看西方的书所没有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入骨髓,有传统是一件幸事。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代表,冯友兰先生的这本著作堪称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经典,友人所荐已久,如今我拜 读到失眠。 读懂了一大半,应该早些了解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文化的。 3.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 境界。 借此简史,进一步学习了儒家、新儒家、道家、佛家及国学诸家,原来没有看明白的,有了初步了解,各家 之观点,有了横向之对比,这使我开始喜欢哲学,了解哲学,践行第四种做人境界!。 春节假期前四天,猫在普吉岛的酒店里拜读冯友兰先生的大作,冯先生是大学问,真大师!整本书引经据典, 从周公孔孟到民国,把各大家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剖析。 意犹未尽最早是因为名人效应,也就是朴景惠才知道这本书的。之后,按时间,分析诸子百家,如儒家、法 家、道家、名家等等。真正的思想,不止是大头书才能展现出来。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目录分析
1.1哲学在中国文明 中的地位
1.2中国哲学的问题 和它的精神
1.3中国哲学家表述 思想的方式
1.4语言的障碍
2.1中华民族的地理 环境
2.2中华民族的经济 背景
2.3 《上农》—— 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6家族制度
2.5对自然的理想 化
2.7入世和出世
2.8中国的艺术与诗 歌
24.1程颢对“仁” 的认识
24.3程颐的“理” 的观念
24.4陶冶感情 的方法
24.5寻孔颜乐 处
25.1朱熹在中 1
国历史上的地 位
2
25.2 “理” 或原理
3
25.3太极
4
25.4 “气”
5
25.5性和心
25.6政治哲学
25.7修心养性 的方法
26.1陆九渊关于 “心”的概念
26.2王守仁的“宇 宙”概念
17.6历史哲学
17.8社会进步的三 个阶段
18.1思想的统一
18.2孔子在汉代思 想界的地位
18.3古文经学与今 文经学的分歧
18.4扬雄和王充
18.5道家与佛 家
18.6政治和社 会背景
19.1名家再次引起 人们的兴趣
19.2对孔子的重新 诠释
19.3向秀和郭象 19.4道是“无”
01
19.5万物 的“独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其实我是先从涂又光先生翻译的版本看起来的,说实话前面部分,对于我一个古文功底不够扎实的人来说, 着实有点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富有思考逻辑的古文引用,几乎都不太读得懂,得一点一点的搜索翻译,一点一 点的扒拉开来看。
不论你在什么搜索引擎里问:想学中哲应该看那本书?冯老的中哲简史一定是那个最多人所推崇的版本,其 专业与精炼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赘述。常读常新!。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日月星辰之外,土地神称社,谷物神称稷,雨神 称“萍翁”(《楚辞·天问》),风神叫“飞廉”(《离 骚》)、“风伯”(《远游》),云师、雷师叫“丰 隆”(《离骚》),还有未命名的“暑神”、“寒 神,’(《周礼·春官》)等季候神灵。其他各种神灵还 有“山神”、“水神”,以至凡“山林川谷丘陵,能 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礼记·祭法》)。
“二”既然是由“一”分成,“一分(生)为二” 也就是更为一般的观点。
《老子》有“一生二”。
《易传》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二分生成模式。 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一分为二发展成为普遍 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王夫之对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来主分 和主合的两派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分一与合二应当 统一起来,合一与分二是“相为保合”、互相支持的 关系。王夫之对一两分合问题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哲 学首尾一贯的辩证思维传统。
天人有分,亦称天人相分。天人有分之“分”也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天与人分别构成为自然 与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天意与人意无 关或相违;而是天与人各自具有其不同的性质和规定, 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 忧患精神 ▲ 乐道精神 ▲ 和合精神 ▲ 人本精神 ▲ 笃行精神
▲ 变化发展
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自《易传》提出 “天地之大德日生”和“生生之谓易”以来,中国哲 学便是以生生与变易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 新富有的。
其次,变是非常和常的统一。常是宇宙的存在本 身,没有常也就没有宇宙。而变者,“改常”之名也。 宇宙总是在变化中生成,变否定旧常又创造着新常, 故变比之常也就具有更大程度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老子》: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的矛盾转化观。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传统。

在中国哲学史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碰撞和融合。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属《周易》、《老子》、《庄子》、《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了今天,依旧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二、好句摘抄1. 老子《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道德的独特理解,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2. 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身,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3. 庄子《逍遥游》:“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将知识分为大知和小知,表达了对于真知的追求和对于琐碎知识的嘲讽。

4. 墨子《兼爱》:“兼爱非攻,是谓以德报怨。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化解仇怨,倡导爱与和平。

5. 孟子《尽心》:“知止、万物齐焉;知止、天地悟。

”孟子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与天地相应。

三、感悟中国哲学的精髓在于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每一句经典的好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这些好句中汲取智慧,助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宝藏。

在我看来,这些好句摘抄不仅仅是抽象的言论,更是蕴含着对人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通过认真阅读和体会这些好句,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进而指导我们更好地修身养性,塑造优秀的品格。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家们对于人生、社会、世界等问题的思考和探寻。

这些思想传承千年,至今仍然发光,对于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 • • • • 政治上,政逮( 政治上,政逮(于)诸侯和政逮大夫。 诸侯和政逮大夫。 七雄争霸 洛阳人苏秦的“合纵” 洛阳人苏秦的“合纵”抗秦 魏人张仪的“连横” 魏人张仪的“连横”制齐楚 经济上, 经济上,封建领主制的没落与封建地主制 的兴起。 的兴起。 • 诸侯国变法 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 诸侯国变法—魏李悝 楚吴起、 魏李悝、 • 文化上,“学在官府”变为“学下私人” 文化上, 学在官府”变为“学下私人”
• 周人极为重视上帝的命令,即天命。
• 用天命论证明殷纣败亡的必然性和周 建立的合法性。 建立的合法性。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 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 ——《诗经 大雅 文王》 大雅·文王 《诗经·大雅 文王》
• 五行
• 五行是指水、火、土、金、木五种物质。 五行是指水、 木五种物质。 • 五行初步具有了万物元素的意义。 五行初步具有了万物元素的意义。 • 五行说为以后的阴阳五行家所发展,提出 五行说为以后的阴阳五行家所发展, 了五行的相克相生说, 了五行的相克相生说,并用以广泛地解释 政治、历史和社会人事,与阴阳说一样, 政治、历史和社会人事,与阴阳说一样, 带上了神秘的色彩。 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原始的阴阳五行说 并不神秘。以后, 并不神秘。以后,为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 所吸收, 所吸收,从而成为各家各派重要的哲学范 畴。
• 3、道家 • 创始人:老子 创始人: • 中心概念:道(最重要的特点是无为, 中心概念: 最重要的特点是无为, 又称自然) 又称自然) • 继承者:庄子(对儒、法的批判) 继承者:庄子(对儒、法的批判)
• 4、名家 • 核心:名实之辩(事物的名称概念与 核心:名实之辩( 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 •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 惠施,倾向合异为同; 惠施,倾向合异为同; • 公孙龙,把共相视为独立的存在 公孙龙,把共相视为独立的存在—— “白马非马”、“离坚白” 白马非马” 离坚白” 白马非马
• 第三节 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 阴阳: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晴天为阳,晦日为阴。 晴天为阳,晦日为阴。 • 对立的意义 对立的意义——阴阳意涵的扩大 阴阳意涵的扩大 • 天、地; 日、月; 昼、夜; 男、女; 雄、雌; 刚、 柔;明、晦;暑、寒;强、弱; 攻、退 • 《易经》的八卦说:最能表现阴阳消长理论 易经》的八卦说: • 《易经》是为占卜用的,就其整个思想体系而言, 易经》是为占卜用的,就其整个思想体系而言, 是神秘的。它用卦爻广泛地解释社会的、政治的 是神秘的。它用卦爻广泛地解释社会的、 和人生的种种现象,少不了牵强附会、神秘莫测。 和人生的种种现象,少不了牵强附会、神秘莫测。 但其辩证思维的色彩显而易见。 但其辩证思维的色彩显而易见。
中国哲学简史


• 哲学,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 哲学,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 • 中国古代无哲学一词,相当于哲学的, 中国古代无哲学一词,相当于哲学的, 有经学、道学、玄学、礼学等, 有经学、道学、玄学、礼学等, • 19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西周用古汉 19世纪70年代 世纪70年代, 语将它译为哲学
第四节 民本思想的萌芽
• • • • • •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夏书·五子之歌 民为邦本 《尚书·夏书 五子之歌》 重要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发端于西周和春秋前期。 重要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发端于西周和春秋前期。 神本——民本 神本 民本 天命糜常”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天命糜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周公 周公 宋景公“荧惑守心”的故事。 宋景公“荧惑守心”的故事。 夫民,神之主也。 “夫民,神之主也。” 社稷和君臣位置的变动
• 天命糜常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皇天无亲 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 ——《尚书 周书 康诰》 周书·康诰 《尚书·周书 康诰》 • 德——保民 保民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尚书 周书 秦誓中》 周书·秦誓中 《尚书·周书 秦誓中》 • 天命与人民的意愿是相同的。 天命与人民的意愿是相同的。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开创了后世天人合一的端绪, 开创了后世天人合一的端绪,也是 其为何没有发展为系统的宗教, 其为何没有发展为系统的宗教,而是发展为道德 哲学的缘由
• 1、儒家 • 创始人:孔子 创始人: • 核心范畴:仁与礼 核心范畴: • 继承人:战国的孟子和荀子 继承人:
• 2、墨家 • 创始人:墨子 创始人: • 中心范畴:兼爱( “爱有等差”—— 中心范畴:兼爱( 爱有等差” 孔子) 孔子) • 政治上的尚同、尚贤与非攻,社会生 政治上的尚同、尚贤与非攻, 活上的节用、节葬、非乐。主张天志、 活上的节用、节葬、非乐。主张天志、 明鬼、非命。 明鬼、非命。
• 老子认为,道是不可捉摸、不可辨认的,不能用 老子认为,道是不可捉摸、不可辨认的, 理性的方法去把握,而只能用悟去体会, 理性的方法去把握,而只能用悟去体会,故知道 也就是悟道。 也就是悟道。 • 老子强调,道是万物的渊源。 老子强调,道是万物的渊源。 • “道者,万物之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道者,万物之奥。”“天得一以清 天得一以清,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即是道,天地、神灵、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一即是道,天地、神灵、 万物乃至侯王都依靠道才能存在和发展。 万物乃至侯王都依靠道才能存在和发展。老子不 仅把道视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 仅把道视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把道看成人 类社会乃至一切规章制度存在的渊源。 类社会乃至一切规章制度存在的渊源。
• 中国哲学的目标
• 不仅造就学富五车的渊博大学者,而重要的 不仅造就学富五车的渊博大学者, 是造就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圣贤。 是造就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圣贤。 •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 ——《孟子 尽心下》 尽心下》 《孟子·尽心下 •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晋·郭象 晋 郭象 • 圣人内心具有超越世俗、与道合一的精神, 圣人内心具有超越世俗、与道合一的精神, 但又不是不问世务,又是从事民生政事。 但又不是不问世务,又是从事民生政事。 • 圣,佛,上帝的区别
• 一、道德论 • 老子哲学的主要范畴,一是道,二是 老子哲学的主要范畴,一是道, 故其哲学又称道德论。 德,故其哲学又称道德论。 • 道是一个先天的存在。 道是一个先天的存在。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 之名曰大。 之名曰大。” • ——《老子 二十五章》 二十五章》 《老子·二十五章
• 西周末年和春秋前期发展起来的这些重民轻君的思想,为 西周末年和春秋前期发展起来的这些重民轻君的思想, 此后的民本思想,开辟了端绪。 此后的民本思想,开辟了端绪。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与百家争 鸣 • 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战国开始 771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 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春秋结束 403年 韩三家分晋, • 前403——前221年,战国时期 403 前221年
• 学在官府
• 殷周之际,祝、宗、卜、史这一类人 殷周之际, 物世袭 • 占卜的知识,观察天象的学问以及记 占卜的知识, 录国家大事的 • 权力。 权力。
• 学下私人
• 战争使文化人流落民间 • 新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 百家争鸣
• 诸子百家 •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阴阳、 • ——司马 司马 谈 • 上六家再加上纵横、杂、农、小说四家 上六家再加上纵横、 • ——班固 班固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 • 就哲学思想而言,主要是儒、墨、道、名、 就哲学思想而言,主要是儒、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法等六家
• 6、法家 • 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吴起、商鞅 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吴起、 春秋时期),韩非(战国时期) ),韩非 (春秋时期),韩非(战国时期) • 中心概念:法治(与当前的法治的不 中心概念:法治( 同)
• 第二节 老子 • 老子(前580 500),姓李,名耳, 老子( 580—500),姓李 名耳, 500),姓李, 字聃。楚人(今河南)。 )。春秋战国时 字聃。楚人(今河南)。春秋战国时 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曾为周守藏室史,学问渊博。孔子曾 曾为周守藏室史,学问渊博。 登门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 登门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晚年见周 室衰微,遂隐居。留存的著作有《 室衰微,遂隐居。留存的著作有《道 德经》 又称《老子》 五千余言。 德经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八殷周 特点: 之际的阴阳五行观念更加神秘化, 之际的阴阳五行观念更加神秘化,并 以此广泛地解释天道、地道和人道。 以此广泛地解释天道、地道和人道。 • 代表著作和人物: 代表著作和人物: • 《管子 水地》、《管子 四时》、《吕 管子·水地 水地》 管子·四时 四时》 氏春秋·十二纪》 氏春秋 十二纪》 十二纪 • 邹衍以五行揭示历史的演变 • 天人感应的哲学倾向
•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 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指的是关 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 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 ), 达到超越现世的境界, 界——达到超越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 达到超越现世的境界 德价值的价值。 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 为道的区别。 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说的 增加积极的知识, 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说的 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