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中国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篇1】《中国简史》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
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
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
《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
”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
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哲学始于思想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
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
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
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
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
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
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
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
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
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
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
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
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
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
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
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
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
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
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
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
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
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
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
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
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寒假我反复仔细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费劲。
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识又生疏的说不清的感慨。
如今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熟悉和感悟与大家共享如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慧而有才智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由于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肯定不聪慧,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肯定就聪慧。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才智因此去追求和喜爱才智的学问。
所谓哲学的才智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才智的那种才智。
哲学家们讨论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
换言之,才智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久不行能占有才智,至多也只能做到喜爱和追求“才智”。
正如书中所说,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学问,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详细而言,学问或者科学学问是我们熟悉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喜爱才智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才智本身。
我感觉,人应当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才智地生活;应当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名贵的品行,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答应以不关怀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当不关怀哲学,由于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抱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关怀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肯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才智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由于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久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供应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通过阅读我还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进展的历程的大致进展历程,了解了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的“知命”就是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
因为我们尽了本分,成败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庄子》第三章《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生,可以尽年。
《庄子》的《人间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来称颂“无用之用”,这是“全生之法”,懂得“全生”之道的人,不仅不能作恶多端,为善也不能过分,他只能处于善恶之间,正是无用,最终证明他的大用。
《庄子》书《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木大,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世间的事物,就要无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语出《庄子》《养生主》,大体译文如下: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个人认为,这可以算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究竟怎样认识人性——这是中国哲学里争论最多的问题。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列举了三种:第一种是人性无所谓
善恶;第二种认为,人性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第三种认为,有的人
性善,有多人性恶。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人皆有不忍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犹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他认为,只有有这“四端”,才能真正成为人。
人应当把仁爱推广到邻居和其他社会成员,故《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体现。
“王道”与“霸道”: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认为,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
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
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
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霸道的力量来自武力。
《公孙丑章句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
理想主义的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第二节:“是使民养生老死无憾,王道之使也。
”
学生问:“敢问夫子何所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名家的代表是公孙龙和惠施。
他们往往说一些似非而是的话,在与人辩
论中,往往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别人肯定的加以否定。
“至大”与“至小”: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和小,都因有形,而后才有大小;其实,至小就无形可言,至大就不可能有任何范围。
无外的乃是“至大”,无内的乃是“至小”。
惠施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他认为高与低也都是相对的。
名家的“合同异之辨”:“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万物都彼此相似,也可以说万物各不相同,他们的相对性和相似性都是相对的。
名家的这个辩论在古代中国十分著名,被称为“合同异之辨”。
个人认为,惠施的思想偏向于相对而立。
公孙龙最著名的是他的“白马非马”论。
据说,有一次,公孙龙经过一个关隘,守兵说:“马不能在此经过。
”公孙龙回答说:“我的马是白马,白马非马。
”守兵无言以对,于是,公孙龙牵马过关了。
此外,就是“名”与“实”之辨。
福祸相依,物极必反,这是老子的典型思想。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祸之所伏。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那么,物极必反,什么才叫“极”呢?《道德经》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教,自遗其咎。
”骄傲就是一个人的进步已经达到极限的标志,他是任何人首先要力戒的事情。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思想对许多人的影响很大,由此我想到了一篇叫《三个老人与一首诗》上的译文: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李霁野:“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
我爱大自然,其次爱艺术;我在生命的火前,温暖我的双手;一旦生命的火消沉,我愿意长逝。
”绿原:“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
我爱大自然,艺术在其次。
且以生命之火,烘我的手。
它一熄,我转身就走。
”(原文 :“I strove with none,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I am ready to depart.”)
老子的另外一个思想是“不求全”,《道德经》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不求全,是老子强调的第二点。
如果有人凭着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无穷之中,他还需要依赖什么东西呢?在庄子看来这样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齐物论》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则人固受其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庄子认为争论是非毫无意义。
即便一个人在争辩中赢了,也不表明就是对的,输了的一方也并不意味着就是错了。
无用之用:哲学对客观事实并不提供任何信息,因此,哲学对现实问题并不试图去具体的解决。
举例说,哲学不能帮助人长生不老,也不能帮人发财致富。
它所能做的是,给人一种观点,使人看到生比死所剩无几,人所失去的也就他所得到的。
从“实际”观点看,哲学无用,但哲学可以给我们一种有用的观点。
在《庄子·外物》篇中,把它称作“无用之用”。
无知之知:“无知之知”和“无知”是两回事。
“无知”是人的原始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经过“有知”而后达到“无知”的阶段。
人的原始状态的无知是自然恩赐,而人达到“无知之知”则是灵性的成就。
唯有从世俗知识的衡量判断中超脱出来,这才是道家所说的“无知之知”。
后期的墨家:
《大取》中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
免身,利也。
其遇盗人,害也。
……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
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
于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
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他们得出人类的活动准则,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他们的所求的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断指以保身,舍小而保大。
他们在逻辑方面的努力是超过古代任何学派的。